在陸地上大洲與大洲之間有明確的分界線。而在海洋裡,大洋於大洋之間的界限可能就不會那麼明顯了,因為地球上的海洋都是聯通的,但是在巴拿馬運河到南美洲南端,太平洋和大西洋的分界線就十分明顯了,大西洋和太平洋之間有一條明顯的分界線,在分界線的左邊是顏色較深的大西洋海水,在右邊的是顏色較淺的太平洋海水,什麼大西洋與太平洋的海水有如此明顯的分界線呢?
從德雷克海峽往南是南極洲,往北是拉丁美洲,沿著巴拿馬地峽一路向北是北美洲,再往北就是北冰洋,所以在巴拿馬運河開通之前。溝通太平洋與大西洋的只有靠近南極的德雷克海峽。巴拿馬運河開通以後,海運船就可以從這個大洋直接進入那個大洋,
但細心的人們會發現,無論是巴拿馬運河還是德雷克海峽,兩洋交匯處不僅涇渭分明,而且整體上還存在約五十釐米的高差。說到這裡,可能連牛頓的棺材板都要壓不住了,水不是流動的液體嗎?是確實是流動液體,太平洋和大西洋也絕非水油油不相容,之所以出現這樣的結果實則另有原因。
如果我們在桌面上放置一個成水杯,然後推著這個杯子向前滑動,會看到水因為慣性而流向後方,結果就是液面後高前低,同樣的道理地球也在自西向東運轉,太平洋在大西洋的西邊,那麼太平洋的水面整體比大西洋高出五十釐米也就不足為奇了。
再者另一個比較重要的因素就是流經兩地洋流,美洲兩岸更存在一個世界知名的寒流和暖流,大家西洋這邊是起源於墨西哥灣,途經佛羅裡達最終也美國東岸北上的墨西哥暖流。該暖流力量強大,源源不斷的把加勒比海的海水帶往別處,而太平洋這邊則是強勁的秘魯寒流,把水從遠處帶至巴拿馬運河西側。另外一方面則和兩個大洋的海水密度有關,雖然大西洋的水和太平洋的水都是海水,但是這兩大海的海鹽含量卻是不同的。
含鹽量的高低不僅影響著海水的鹹度,同時也影響著海水的蒸發速度,正是因為這一點的差異,所以就產生了我們視覺上兩大海洋存在高度差,互不相容的效果。大西洋蒸發量高,開始鹽度較高,海水顏色深,而太平洋情況則和大西洋相反。太平洋雨量充足,又是世界第一大洋,海水顏色淺,所以遠遠望過去兩種不同顏色的海水交匯,就顯得好像出現了分層一樣的感覺了。
除此之外,我們從一些流入海洋的河流口也會看到這種現象,所以這就導致河水流進海洋的時候有明顯的痕跡,而導致河水和海水不同顏色的原因,是兩者的組成部分不一樣。太平洋和大西洋的分界線也是同樣的道理,兩個大洋的海水成分不一樣,這就涉及到海水中的泥沙、無機鹽和微生物等,各個成分不同就會造成海水的顏色不同。由於海水會受到地球各個風帶的影響,而且各大洋都存在洋流,因此還水裡微生物和鹽分含量都不一樣。當然海域的地形結構也會影響兩大海域融合,每一個海域的地形結構都不同,並且地形結構極其複雜,導致海水水位高低不同,溫度不同。
如果海洋底部是山脈的水域,往往海平面會相對高一些。如果是盆地地區則會低一些,這樣一高一低就導致兩片海域很難融合,任何兩種性質不同的流動性的物質,氣體也好水體也好,在他們相互接觸時總是密度越相近,越容易相互擴散。如果密度相差較大,就會在接觸面形成一個狹窄的過渡帶,在海水中就叫做海洋峰。而且只要水體之間存在密度差異,都會形成峰面,所以淡水與海水之間,密度不同的淡水淡水之間,海水海水之間都會出現鋒面。而如果兩種水體除了密度不同,還伴隨著水色的差異,就會形成這種視覺上更有衝擊力的水色峰。
事實上,這個自然海洋分界線也只能夠從遠處才能看到,在海上行駛時是沒有非常明顯的分界的,只不過太平洋比大西洋顏色更深一點。海水的融合過度時不會突然變成其他顏色,只是表面看起來非常常不同,其實在水下是混合的狀態。人們之所以會拍到大西洋和太平洋海水界限分明的圖片,完全是因為雙方海水還沒有完全交融。實際上這種概率很小,就像我們將一滴墨水滴進清水中,在一定的時間內,還是可以看見墨水運動的軌跡,和墨水的運動軌跡與清水之間產生的界限。但是這種現象稍縱即逝,一會兒便融為一體了。
而大西洋和太平洋之間的界限的產生也是一樣的道理,不管這種現象是常態還是偶然,都是大自然神奇的產物。而人類作為地球的一分子,要對大自然常存敬畏之心,才是生存的長久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