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半導體技術發展路線圖解析

2020-11-30 電子產品世界

  一、半導體產業生態環境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eepw.com.cn/article/246880.htm

  半導體產業誕生於上世紀70年代,當時主要受兩大因素驅動:一是為計算機行業提供更符合成本效益的存儲器;二是為滿足企業開發具備特定功能的新產品而快速生產的專用集成電路。

  到了80年代,系統規範牢牢地掌握在系統集成商手中。存儲器件每3年更新一次半導體技術,並隨即被邏輯器件製造商採用。

  在90年代,邏輯器件集成電路製造商加速引進新技術,以每2年一代的速度更新,緊跟在內存廠商之後。技術進步和產品性能增強之間不尋常的強相關性,使得相當一部分系統性能和利潤的控制權轉至集成電路(IC)製造商中。他們利用這種力量的新平衡,使整個半導體行業收入在此期間年均增速達到17%。

  21世紀的前十年,半導體行業全新的生態環境已經形成:

  一是每2年更新一代的半導體技術,導致集成電路和數以百萬計的電晶體得以高效率、低成本地生產,從而在一個晶片上或同一封裝中,可以以較低的成本整合極為複雜的系統。此外,封裝技術的進步使得我們可以在同一封裝中放置多個晶片。這類器件被定義為系統級晶片(systemonchip,SOC)和系統級封裝(systeminpackage,SIP)。

  二是集成電路晶圓代工商能夠重新以非常有吸引力的成本提供「新一代專用集成電路」,這催生出一個非常有利可圖的行業——集成電路設計。

  三是集成電路高端設備的進步帶動了相鄰技術領域的發展,大大降低了平板顯示器、微機電系統傳感器、無線電設備和無源器件等設備的成本。在此條件下,系統集成商再次控制了系統設計和產品集成。

  四是網際網路應用和移動智能終端的崛起,帶動了光纖電纜的廣泛部署和多種無線技術的發展,實現前所未有的全球移動互聯。這個生態系統創造了「物聯網」這一新興的市場,而創新的產品製造商、電信公司、數據和信息分銷商以及內容提供商正在爭奪該市場的主導權。

  半導體是上述所有應用的基石,所有的創新離不開半導體產業的支持。

  二、全球半導體技術發展路線

  上世紀60年代後期,矽柵自對準工藝的發明奠定了半導體規格的根基。摩爾1965年提出的電晶體每兩年一次的更新換代的「摩爾定律」,以及丹納德1975年提出的「丹納德定律」,促進了半導體產業的成長,一直到21世紀初,這是傳統幾何尺寸的按比例縮小(ClassicalGeometricallyDrivenScaling)時代。進入等效按比例縮小(EquivalentScaling)時代的基礎是應變矽、高介電金屬閘極、多柵電晶體、化合物半導體等技術,這些技術的實現支持了過去十年半導體產業的發展,並將持續支持未來產業的發展。

  (一)器件

  信息處理技術正在推動半導體產業進入更寬廣的應用領域,器件成本和性能將繼續與互補金屬氧化物半導體(ComplementaryMetal-Oxide-SemiconductorTransistor,CMOS)的維度和功能擴展密切相關。

  應變矽、高介電金屬閘極、多柵電晶體現已廣泛應用於集成電路的製造,進一步提升器件性能的重點將在III-V族元素材料和鍺。與矽器件相比,這些材料將使器件具有更高的遷移率。為了利用完善的矽平臺的優勢,預計新的高遷移率材料將在矽基質上外延附生。

  2DScaling最終將在2013國際半導體技術路線圖(ITRS)期間達到其基本限制,無論是邏輯器件還是存儲器件正在探索如何使用垂直維度(3D)。3D設備架構和低功率器件的結合將開啟「3D能耗規模化(PowerScaling)」時代,單位面積上電晶體數量的增加將最終通過多層堆疊電晶體來實現。

  遺憾的是,互連方面沒有新的突破,因為尚無可行的材料具有比銅更低的電阻率。然而,處理碳納米管、石墨烯組合物等無邊包裹材料(edgelesswrappedmaterials)方面的進展為「彈道導體」(ballisticconductor)的發展提供基礎保障,這可能將在未來十年內出現。

  多晶片的三維封裝對於減少互聯電阻提供了可能的途徑,主要是通過增加導線截面(垂直)和減少每個互連路徑的長度。

  然而,CMOS或目前正在研究的等效裝置(equivalentdevice)的橫向維度擴展最終將達到極限。未來半導體產品新機會在於:一是通過新技術的異構集成,擴展CMOS平臺的功能;二是開發支持新一代信息處理範式的設備。

  (二)系統集成

  系統集成已從以數據運算、個人電腦為中心的模式轉變為高度多樣化的移動通信模式。集成電路設計正從以性能驅動為目標向以低耗驅動為目標轉變,使得多種技術在有限空間內(如GPS、電話、平板電腦、手機等)可以異構集成,從而徹底改變了半導體產業。簡言之,過去,性能是獨一無二的目標;而今,最小化功耗的目標引領集成電路設計。

  系統級晶片和系統級封裝的產品已成為半導體產業的主要驅動力。過去的幾年,智慧型手機和平板電腦的產量已經超過微處理器的產量。異構集成的基礎依賴於「延伸摩爾」(MoreMoore,MM)設備與「超越摩爾」(MorethanMoore,MtM)元素的集成。

  舉例來說,目前,微機電系統(MEMS)設備被集成到汽車、視頻投影儀、平板電腦、智慧型手機和遊戲平臺等各種類型系統中。一般情況下,MEMS設備為系統添加了有用的功能,增強系統的核心功能。例如,智慧型手機上的MEMS加速度計可檢測手機的垂直方向,並旋轉圖像顯示在屏幕上。通過MEMS引入的附加功能改善了用戶界面,但手機沒有它仍然可以運行。相比之下,如果沒有MEMS設備,基於數字光投影技術(digitallightprojector,DLP)的錄像機和噴墨印表機將無法正常工作。多模傳感技術也已成為行動裝置的組成部分,成為物聯網的關鍵推動力量。

  數字型數據(digitaldata)和連接技術的迅速進步為醫療服務帶來變革。矽、微機電系統和光學傳感技術正在使這一革命成為可能。

  移動手機已經可以提供大量的健康信息。加速度計可以跟蹤運動和睡眠,當用戶觸摸手機時,內置光傳感器可以感知心臟速率。在手機的攝像頭可以被用於不同的目的,比如檢查食品的卡路裡含量,或基於人臉表情識別自己的情緒。廣泛的手機應用已經發展到能夠分析這些數據,並用易於理解和操作的方式反饋給消費者。

  綜觀未來7-15年(到2020年以後)設備和系統的發展,基於全新原理的設備將支持全新的架構。例如,自旋波設備(spinwavedevice,SWD)是一種磁邏輯器件,利用集體旋轉振蕩(自旋波)進行信息傳輸和處理。自旋波設備將輸入電壓信號轉換成的自旋波,計算自旋波,將自旋波輸出轉換成電壓信號。在一個單核心結構中,對多重頻率的大規模並行數據處理能通過開闢每個頻率為不同的信息通道,以非常低的功率來進行。此外,一些新設備推動新架構的創造。例如,存儲級存儲器(storage-classmemory,SCM)是一種結合固態存儲器(高性能和魯棒性)、歸檔功能和常規硬碟磁存儲的低成本優點的設備。這樣一個設備需要一個非易失性存儲器(nonvolatilememory,NVM)技術,能以一個非常低的成本製造每比特儲存空間。

  (三)製造

  受維度擴展的驅動,集成電路製造的精度將在未來15年內達到幾納米級別。運用任何技術測量晶片上的物理特性已經變得越來越困難,通過關聯工藝參數和設備參數將基本實現這個任務。通過控制設備穩定性和工藝重現性,對特徵尺寸等過程參數的精確控制已經能夠完成。

  晶圓廠正在持續地受數據驅動,數據量、通信速度、數據質量、可用性等方面的要求被理解和量化。晶圓片由300毫米向450毫米轉型面臨挑戰。應著眼於對300毫米和450毫米共性技術的開發,450毫米技術的晶圓廠將因適用300毫米晶圓片的改進技術而受益。

  系統級晶片和系統級封裝集成將持續升溫。集成度的提高推動測試解決方案的重新整合,以保持測試成本和產品質量規格。優化的測試解決方案可能需要訪問和測試嵌入式模塊和內核。提供用於多晶片封裝的高品質晶粒的已知好晶片(KGD)技術也變得非常重要,並成為測試技術和成本折中的重要部分。

  三、重大挑戰

  (一)短期挑戰(現在到2020年):性能提升

  1、邏輯器件

  平面型互補金屬氧化物半導體(CMOS)的傳統擴展路徑將面臨性能和功耗方面的嚴峻挑戰。

  儘管有高介電金屬閘極(high-k/metalgate,HKMG)的引入,等效柵氧化層厚度(equivalentgateoxidethickness,EOT)的減少在短期內仍具有挑戰性。高介電材料集成,同時限制由於帶隙變窄導致的柵極隧穿電流增加,也將面臨挑戰。完整的柵極堆疊材料系統需要優化,以獲取最佳的器件特性(功率和性能)和降低成本。

  新器件結構,如多柵金屬氧化物半導體場效應電晶體(MOSFETs)和超薄全耗盡型絕緣層上矽(FD-SOI)將出現,一個極具挑戰性的問題是這些超薄金屬氧化物半導體場效應電晶體(MOSFETs)的厚度控制。解決這些問題應與電路設計和系統架構的改進並行進行。

  一些高遷移率材料,如鍺和III-V族元素已被認為是對CMOS邏輯應用中矽通道的升級或替換。具有低體陷阱和低電能漏損,非釘扎費米能級(unpinnedFermilevel)、低歐姆接觸電阻的高介電金屬柵極介質是面臨的主要挑戰。

  2、存儲器件

  動態隨機存取存儲器(DRAM)的挑戰在於,在特徵尺寸減少、高介電介質應用、低漏電存取器件設計,以及用於位線和字線的低電阻率材料條件下,具有合適的存儲電容。為了增加位元密度和降低生產成本,4F型單元的驅動器需要高縱橫比和非平面電晶體結構。

  快閃記憶體已成為關鍵尺寸縮放、材料和加工(光刻、腐蝕等)技術等前端工藝(FrontEndOfLine,FEOL)技術的新驅動力。短期內,快閃記憶體密度的持續發展依賴於隧道氧化層(TunnelOxide)的厚度變薄以及電介質集成度。

  為了保證電荷維持和耐久的要求,引進高介電材料將是必要的。超過256GB的3-DNAND快閃記憶體維持性價比的同時保證多層單元(MultiLevelCell,MLC)和一定的可靠性能,仍然是一個艱巨的挑戰。新的挑戰還包括新內存類型製造的演進,以及新的存儲器概念,比如磁性隨機存取存儲器(MRAM)、相變存儲器(PCM)、電阻式隨機存取存儲器(ReRAM)和鐵電式隨機存取存儲器(FeRAM)。

  3、高性能、低成本的射頻和模擬/混合信號解決方案

  推動無線收發器集成電路和毫米波應用中採用CMOS技術(高介電介質和應變工程)可能需要保持器件失配和1/f噪聲在可接受範圍的技術。其他挑戰還有整合更便宜且高密度集成的無源組件,集成有效矽和片外無源網絡工藝的MEMS,基於低成本非矽(氮化鎵)器件的開發。

  隨著晶片複雜性和操作頻率的增加而電源電壓的降低,晶片上數字和模擬區域的信號隔離變得越來越重要。降噪可能需要更多創新,例如通過技術設計,解決每釐米千歐姆級別的高電阻率基底的電源供應和連接地線問題。

  許多材料導向和結構的變化,例如數字路線圖中多柵和絕緣體矽薄膜(silicononinsulator,SOI)衰減,或者轉而改變射頻和模擬器件的行為。在優化射頻、高頻和AMS性能,以及供應電壓的穩步下降等方面存在著複雜的權衡,為集成電路設計帶來巨大的挑戰。

  4、32,22納米半間距及更低

  光刻正變得非常昂貴和最具挑戰性的技術。對22納米半間距光刻而言,採用間隔件光刻或多個模式的193納米浸入式光刻機,將被應用於克服單一模式的限制,但具有非常大的掩模誤差增強因子(maskerrorenhancementfactor,MEEF)、晶片線邊緣粗糙度(lineedgeroughness,LER)、設計規則限制和更高的成本。波長為13.5納米深紫外光刻(Extreme-UVlithography,EUVL)是行業官方推動摩爾定律的期望。

  深紫外光刻的挑戰是:缺乏高功率源、高速光刻膠、無缺陷而高平整度的掩模帶來的延時。進一步的挑戰包括提高深紫外系統的數值孔逕到超過0.35,以及提高增加成像系統反射鏡數量的可能性。

  多電子束無掩模光刻技術(Multiple-e-beammasklesslithography)具備繞過掩模難題,去除設計規則的限制,並提供製造靈活性的潛力。在顯示高解析度影像和CD控制方面已經取得了進展。製造工具的時機掌握、成本、瑕疵、準確套印、光刻膠是其他有待進一步發展的領域。

  直接自組裝(DirectSelf-Assembly,DSA)技術有新的進展,但瑕疵和定位精度亟待改善。

  其他挑戰包括:微影蝕刻法(lithographyandetching)中發光電阻器(LER)的柵極長度CD控制和抑制,對新柵極材料、非平面電晶體結構、光刻膠的發光電阻器以及深紫外光刻的測量。

  5、引入新材料

  由於低介電材料(包括多孔材料和空氣間隙)必須具有足夠的機械強度以經受切割、封裝和組裝,考慮到蝕刻和化學機械拋光(chemico-mechanicalpolishing,CMP)工藝,低介電材料的介電損害減少變得更加重要。金屬方面,超薄、共形低電阻率勢壘金屬需要與銅集成,以實現低電阻率和高可靠性。

  6、電源管理

  大多數應用階段,電源管理是時下的首要問題。因為每一代電晶體數量會成倍增加,然而封裝晶片中,具有成本效益的散熱性能仍幾乎保持不變。為了維持系統活躍和降低漏電功耗,相應電路技術的實現將擴展到對系統設計的要求、計算機輔助設計工具(computeraideddesign,CAD)的改進、漏電功耗降低和新器件架構性能要求的層面。

  (二)短期挑戰(現在到2020年):成本效益

  1、光刻

  雖然波長為13.5納米的深紫外光刻是行業官方的目標,但是深紫外光刻必須達到很高的源功率才能在10納米及以上水平的技術中具有成本競爭力。如果多電子束無掩模光刻技術可以保持每通曝光、工藝成本和與基於掩模曝光工具相似的蹤跡,它可能是最經濟的選擇。工藝中引入更少的掩模數量後,193納米浸入式光刻機的數位儲存器架構(DSA)變得廣受歡迎。

  2、前端工藝

  我們需要實現低寄生效應、繼續縮小柵極間距、下一代基板的面積調整(調整為450毫米晶片),並採用突破性技術以應對光刻的挑戰。

  3、工廠集成

  面臨的挑戰主要包括:一是應對快速變化的、複雜的業務需求;二是管理工廠不斷增加的複雜性;三是邊際效益下降的同時實現經濟增長目標;四是滿足工廠和設備可靠性、功能、效率和成本的要求;五是跨邊界交叉利用工廠集成技術,如300毫米和450毫米搭配,以實現規模經濟;六是解決遷移到450毫米晶圓上的獨特挑戰。

  4、滿足市場不斷變化的成本要求

  組裝和包裝的挑戰包括三維集成晶片堆疊(測試:存取、成本和已知良好晶片,三維封裝和包裝,測試訪問單個晶圓或晶片)。

  5、環境、安全、健康

  環境安全和健康領域面臨的挑戰是:化學品和原材料的管理與效率;工藝和設備管理;設施技術要求;產品管理;報廢產品的再利用/再回收/再生產。

  6、測量

  工廠級別和公司層面的測量集成:測量方面應慎重選擇,抽樣必須經過統計優化,以滿足基於擁有者成本的工藝控制(costofownership,CoO)。

  (三)長期挑戰(2021到2028年):性能提升

  1、非典型互補金屬氧化物半導體通道材料的實現

  為高度微縮的金屬氧化物半導體場效應電晶體(MOSFETs)提供足夠的驅動電流,具備增強熱速度和在源端注入的準彈道操作似乎是必要的。因此,高速傳輸通道材料,如III-V族化合物或矽基質上的鍺元素窄通道,甚至半導體納米線、碳納米管、石墨烯或其它材料都將有待開發。非典型互補金屬氧化物半導體(CMOS)器件需要物理上或功能上地集成在一個CMOS平臺上。這種集成要求外來半導體在矽基底上外延生長,這富有挑戰性。理想的材料或器件性能必須在通過高溫和腐蝕性化學加工後仍能維持。在技術開發的早期,可靠性問題就應被確立並解決。

相關焦點

  • IEEE發布寬帶隙半導體技術路線圖,押注碳化矽和氮化鎵材料發展
    智東西4月13日消息,近日,為了促進寬帶隙(WBG)半導體技術的發展,IEEE電力電子學會(PELS)發布了寬帶隙功率半導體(ITRW)的國際技術路線圖。該路線圖確定了寬帶隙技術發展的關鍵趨勢、設計挑戰、潛在應用領域和未來應用預測。
  • 《中國光電子器件產業技術發展路線圖(2018-2022年)》發布
    Iccsz訊 光電子技術是電子信息技術的重要分支,也是半導體技術、微電子技術、材料技術、光學、通信、計算機等多學科交叉產生的新技術。光電子器件是光電子技術的基礎和核心,也是信息產業的重要組成領域,直接拉動形成了數千億美元規模的光電子產業。
  • 光電子發展路線圖發布,多領域獲益
    1月2日從工信部獲悉,《中國光電子器件產業技術發展路線圖(2018-2022年)》發布,《路線圖》較為系統地梳理了國內外光電子器件產業技術現狀,聚焦於信息光電子領域的光通信器件、通信光纖光纜、特種光纖、光傳感器件四大門類並進行了深入分析,研究產業競爭優劣形勢,剖析發展面臨機遇挑戰,研究發展思路和戰略目標
  • 泉州石墨烯產業發展有了路線圖
    努力建成全國石墨烯應用技術創新示範區和石墨烯應用產業集聚區泉州石墨烯產業發展有了路線圖緊抓這一輪石墨烯產業發展的有利時機,日前,泉州市正式出臺《泉州市石墨烯產業發展路線圖(2018—2025年)》,以集聚化、規模化、高端化為方向,依託石墨烯產業培育經濟增長新動能、打造新引擎。
  • 光電子器件發展路線圖公布 這些A股公司值得關注
    工信部2018年1月2日發布《中國光電子器件產業技術發展路線圖(2018-2022年)》。該路線圖分析我國在光通信器件、通信光纖光纜、特種光纖等領域的產業競爭優劣形勢,並提出若干目標建議。光通信器件產業的目標是,確保2022年中低端光電子晶片國產化率超過60%,高端光電子晶片的國產化率突破20%;2022年國內企業佔據全球光通信器件市場份額的30%以上,有1家企業進入全球前3名等。何為光電子器件?光電子技術是電子信息技術的重要分支,也是半導體技術、微電子技術、材料技術、光學、通信、計算機等多學科交叉產生的新技術。
  • 三星即將宣布3nm以下工藝路線圖 挑戰矽基半導體極限
    在半導體晶圓代工市場上,臺積電TSMC是全球一哥,一家就佔據了全球50%以上的份額,而且率先量產7nm等先進工藝,官方表示該工藝領先友商一年時間,明年就會量產5nm工藝。在臺積電之外,三星也在加大先進工藝的追趕,目前的路線圖已經到了3nm工藝節點,下周三星就會宣布3nm以下的工藝路線圖,緊逼臺積電,而且會一步步挑戰摩爾定律極限。
  • 半導體產業新形勢、新機遇及全球合作創新驅動產業發展
    上海國際股權投資論壇」(2020 SIPEF)上,SEMI (國際半導體產業協會)中國區總裁居龍先生在現場為大家分享了「半導體產業新形勢、新機遇,全球合作創新驅動產業發展」的思考。從全球半導體產業來看,2020年受到疫情等因素影響,電子產品銷售額下降3%,但全球集成電路銷售額預計有7%以上的正增長,達到4400億美元。2021年預計會持續正成長。中國半導體產業發展的成長率引領全球,高於全球。2020年全球半導體設備市場預計增長10-13%左右,2021年有望再創新高。2020年全球半導體材料市場穩步小幅增長2.2%,達到539億美元,2021將再創新高達到565億美元。
  • ITECH半導體測試方案解析,從容應對全球功率半導體市場風起雲湧
    打開APP ITECH半導體測試方案解析,從容應對全球功率半導體市場風起雲湧 ITECH 發表於 2020-08-17 14:41:07
  • 三星發布3納米路線圖,半導體工藝物理極限將至?
    近日,三星電子發布其3nm工藝技術路線圖,與臺積電再次在3nm節點上展開競爭。3nm以下工藝一直被公認為是摩爾定律最終失效的節點,隨著電晶體的縮小將會遇到物理上的極限考驗。而臺積電與三星電子相繼宣布推進3nm工藝則意味著半導體工藝的物理極限即將受到挑戰。未來,半導體技術的演進路徑將受到關注。
  • 全球空間天氣路線圖及對中國的啟示
    作者:劉四清、羅冰顯 中國科學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 空間環境態勢感知技術重點實驗室 隨著人類技術的發展,空間天氣對電力系統、通信導航系統和航天資產等遍布全球的技術基礎設施的影響越來越深。
  • 中國發布淘汰白熾燈路線圖
    2011年11月1日,國家發展改革委、商務部、海關總署、國家工商總局、國家質檢總局聯合印發《關於逐步禁止進口和銷售普通照明白熾燈的公告》(以下簡稱《公告》),決定從2012年10月1日起,按功率大小分階段逐步禁止進口和銷售普通照明白熾燈。
  • 中國光伏產業發展路線圖(2016年版)
    中國光伏產業發展路線圖(2016年版)北極星太陽能光伏網訊:日前,工信部電子信息司發布《中國光伏行業發展路線圖》(2016年版),(以下簡稱《路線圖》),《路線圖》涵蓋了光伏產業鏈各環節,涉及多晶矽、矽棒/矽錠/矽片、電池、組件、平衡部件、系統等各環節的62項關鍵指標
  • 淺談功率半導體的技術與未來產業發展(一)
    經過了很長一段時間的發展,功率半導體在相關電源電路中的應用已經不可替代。尤其是在當前太陽能著力發展的時代,功率半導體更是大踏步向前,雖然目前有著氮化鎵與碳化矽等更好的材料,但由於價格以及相關因素的緣故,功率半導體器件在相當長一段時期內會起著重要的作用,下面我們就功率半導體的技術以及未來的技術發展趨勢進行分析,希望能給大家提供必要的幫助。
  • 全球半導體行業的發展現狀分析
    全球半導體行業的發展現狀分析 佚名 發表於 2019-12-17 09:22:16 幾家公司接連遭遇美國晶片「斷供」事件引起全國和國際社會的廣泛關注,中國的半導體行業的發展形勢依舊嚴峻
  • 全球半導體設備「大亂鬥」
    這些給了各大半導體設備廠商拓展業務以強大的底氣,加價收購標的廠商,志在必得。而有報導指出,應用材料的這一收購舉措,將對日本最大的半導體設備廠商東京電子構成一定的威脅,雖然Kokusai Electric的規模和全球影響力有限,但其出色的技術和產品可以幫助應用材料彌補短板,而這部分技術和產品正是東京電子所擅長的。
  • 十張圖帶你了解半導體設備行業發展情況 全球半導體產能向中國大陸...
    隨著半導體行業的迅速發展,半導體產品的加工面積成倍縮小,複雜程度與日俱增,生產半導體產品所需的製造設備需要綜合運用光學、物理、化學等科學技術,具有技術壁壘高、製造難度大及研發投入高等特點。半導體設備價值普遍較高,一條製造先進半導體產品的生產線投資中設備價值約佔總投資規模的75%以上,半導體產業的發展衍生出巨大的設備需求市場。
  • ...國籤署萬億半導體發展計劃,減少對美依賴,全球半導體格局或將大...
    有趣的是,《聲明》中還談到了一個趨勢:新的地緣政治、工業和技術現狀,正在重新定義競爭環境——在長期以來一直是全球業務的情況下,一些主要區域正在強化其本土的半導體生態系統,以避免對進口的過度依賴。就目前的情況來看,《聲明》中所談到的 "主要區域" 顯而易見是包括中國的。減少對外依賴,歐盟將怎麼做?在全球半導體價值鏈中,歐洲也是不可忽視的參與者。
  • 2020全球十大半導體公司排名 2020半導體市場規模及發展前景
    根據中研普華研究報告《2020-2025年中國半導體集成電路行業發展趨勢與投資諮詢報告》分析: 華為旗下海思2020 年上半年新進入半導體公司前十排名,取代了英飛凌。上半年,海思的銷售額同比激增 49%,公司排名躍升 6 位至第 10 位,成為首家進入全球前十榜單的中國大陸半導體供應商。
  • 全面解析數字麥克風技術及發展現狀
    全面解析數字麥克風技術及發展現狀 秩名 發表於 2014-01-14 09:14:49   近年來隨著麥克風技術及小信號模數轉換技術的發展,使駐極體電容式麥克風(ECM)可以增加數字音頻輸出,從而為麥克風這種電子產品的應用開創了一個新的局面
  • 俄羅斯發布2018-2020生物技術發展路線圖
    2018年2月,俄羅斯政府出臺了《2018-2020年發展生物技術和基因工程發展措施計劃》(即《路線圖》),旨在擴大國內需求,推動生物技術產品開發和出口,並構建制度條件,通過大規模應用新型生物技術解決方案和產品實現工業技術基礎現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