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動植物億萬年間能夠在自然界複雜環境中生存下來,都有著本能保護自己的一面。而我們今天要說的,是一種魚,它體長一般在100~300mm左右,生活在北緯45度至南緯45度之間的海底中下層,有少數種類進入淡水江河中,人工可飼養繁殖,由此像其它魚類命運一樣,走進了人類餐桌。
與普通魚不同,這種魚遇到外界危險侵犯時,會產生十分憤怒的情緒,瞪大眼睛,拼勁全力發出類似豬叫的唧唧聲,然後將大量水或空氣吸入胃中,整個長條身體瞬時鼓成一個球狀,同時,皮膚上的小刺豎起,藉以自衛。
這些還不夠,它臟器和血液有劇毒,一旦沾染它,無論動物及人類,都會危及生命。
這種最為奇特的魚,品種很多,在我國沿海約有54種,年產量達300~400萬噸左右,全年可捕獲,它就是大名鼎鼎的河魨。
河魨名稱眾多,有人把它寫作河豚,還有地方稱它為氣泡魚、吹肚魚、河豚魚、氣鼓魚、乖魚、龜魚,名字五花八門,皆形象反映出它的生活習性。
知道河魨魚早年是因為日本人酷愛吃它,由於有毒,不少人還為此付出了生命的代價,也一度被禁止食用。後來經過人工培育與養殖,河魨魚在專業廚師製作中得已重新回到餐桌並受到日本及世界各國人喜愛。不排除有人因為好奇而吃它。
冒著生死之危險也要吃它,河魨魚到底是種什麼樣的魚?真有那麼好吃嗎?在我國,筆者第一次親眼見它品嘗它,是在河北唐山曹妃甸。
這裡有個河魨小鎮,人工養殖一種紅鰭東方魨。當地養殖人員介紹,此品種魨魚體肥滿,肉質細膩,位列河魨魚之首,有「河魨王」美稱。它還具有毒性較弱特點,經過人工養殖並且經過加工處理後,由專業廚師操作可安全食用。
在曹妃甸,十裏海是此地最大的河魨養殖基地,上世紀90年代初開始養殖,現在面積達7000餘畝,每年出口韓國日本優質河魨魚800多噸,成為我國最大的河魨魚生產出口基地,因此有著「中國河魨魚之鄉」美譽。
走在十裏海河魨小鎮,一幅幅精美3D畫映入眼帘,碧藍的大海,豐收的河魨魚蹦出魚簍,廣場上,老式的舊木船訴說著漁村歷史。
在十裏海,有養殖人員從水裡抓出一條活河魨給遊客一睹它生氣的樣子。
受到驚嚇的河魨,瞬間膨脹成氣鼓鼓的球,樣子呆萌可愛,難怪有人專門把它帶回家當寵物魚養。
現場有遊客美女興奮地說,真想把它養在魚缸裡,太好玩了。
「不吃河豚,焉知魚味,吃了河豚,百鮮無味」這句從古流傳至今諺語,詮釋著吃河魨是美味與致命冒險的矛盾綜合體。工作人員介紹說,其實,對於河魨只要食之得法,我們不僅可以安全食用,而且還會享受到那無與倫比的滋味。
在曹妃甸,有家專門製作河魨魚的酒店,在這裡,第一次鬥膽吃到傳說中的河魨魚。它的刺身上盤後大多切得較薄,可能傳說太過神秘,吃起來除了覺得有點肉質瓷實外,沒覺得有啥特別味道。其實,任何人間美味,都會因人而異,沒有絕對的美味。
河魨毒素主要分布於它的卵巢和肝臟,其次是腎臟、血液、眼睛、鰓和皮膚,如果魚死後較久,內臟毒素溶入體液中便能逐漸滲入肌肉內。所以,河魨宰殺需要專業人士操作,切不可自己亂動。因為河魨的血都含有致命毒素。
可憐的河魨,它努力用全身毒素告誡人類不可以碰它吃它,但最終還是被人類&34;,這就是自然法則。隨著人工養殖河魨越來越多,大海深處的河魨魚,走向人們餐桌的或許會少些。
你對河魨魚怎麼看?如果有一盤製作好的河魨菜擺在你面前,你敢嘗嘗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