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紀念辛亥革命一百周年,投資一億人民幣,由成龍擔任總導演,張黎執導,匯聚了成龍、李冰冰、孫淳、陳衝、趙文瑄、李冰冰、姜武、寧靜、餘少群、胡歌、房祖名等70多位全明星陣容出演的《辛亥革命》將於9月26日國慶黃金檔全球同步上映。
從《建國大業》開始,紅色主旋律電影採用「全明星」戰術在市場取得了驚人的票房成績和社會影響力,今年的《建黨偉業》延用這一運作模式目前票房也接近4億元。到了國慶檔,《辛亥革命》自然也期待群星戰術能夠再火一把。有趣的是,以往扮演歷史人物幾乎是特型演員的專利,而如今在銀幕都是一張張明星臉,甚至不少角色都引發明星臉撞車。
歷史人物:袁世凱
銀幕明星:《建黨偉業》周潤發,《辛亥革命》孫淳
孫淳:不介意成為特型演員
《建黨偉業》選中發哥出演袁世凱出乎許多人預料。而《辛亥革命》中扮演袁世凱的孫淳卻可謂眾望所歸。8年前,在電視劇《走向共和》中飾演的袁世凱,可謂孫淳演藝生涯的一個巔峰。時隔8年再度飾演袁世凱,孫淳也是感觸良多。他說,時隔8年後再度飾演袁世凱,他最大的感受是自己已經從心態上跳過了靠增肥刻意求形似的階段,甚至,孫淳說自己希望未來有機會再而三地演袁世凱,「我不認為這是一種定型,能夠演這個角色是我的一種運氣。」
孫淳說,他眼中的袁世凱是「治世之能臣,亂世之梟雄」,「他雖有治世之能,卻沒有處世之德,也不按常理出牌。」問及如何突破8年之前《走向共和》裡的袁世凱,孫淳說:「相比8年前,我飾演袁世凱會更好,會更駕輕就熟一些。雖然《辛亥革命》的篇幅沒有《走向共和》那麼長,但是現在我本人的年齡與角色的實際年齡已經非常接近了。而且對問題的認知,揣摩起來也更熟悉更深入一些。還有,8年之後,我對自己與袁世凱外形上的相似度不會像8年之前那麼在意了。如果說,8年之前拼命增肥更多的是為了靠近角色而給自己的演繹獲得某種信心的話,8年之後,我對自己已經更有信心了。」已經兩次出演袁世凱的孫淳希望還有機會出演袁世凱,他說:「這樣的角色攤在我頭上,全看運氣了。」
歷史人物:隆裕
銀幕明星:《建黨偉業》範冰冰,《辛亥革命》陳衝
23年後陳衝夢回清宮
1987年,陳衝主演的《末代皇帝》斬獲了9項奧斯卡大獎,但飾演婉容的陳衝卻以兩票之差與最佳女主角無緣,留有遺憾。23年後,陳衝再次夢回清宮,扮演了中國歷史上最後一位太后隆裕。對此,陳衝說:「相比23年前的心態,我更加平和。」
歷史上關於隆裕太后的記載較少,《清史稿》中對她只有寥寥數語的記載。陳衝說:「以前需要兩三天的時間進入角色,之後還會慢慢地培養對角色的感覺,這次時間不允許,但我演得還是很從容。其實,原本我對隆裕太后以及辛亥革命的歷史知道很少,但是影片卻挖掘到了隆裕太后身上有血有肉的地方。」
對於範冰冰版的隆裕,陳衝說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表演風格,沒有必要去比較。「我理解的隆裕是一個沒有權力,也對朝政沒有興趣的女人,她只是一個失寵的太后,她一輩子都只是個女人。」
歷史人物:林覺民
銀幕明星:《百年情書》王柏傑,《辛亥革命》胡歌
胡歌:英雄也能「面如玉」
在《百年情書》中,扮演「林覺民」的是《十月圍城》裡扮演進步青年的王柏傑。而《辛亥革命》版「林覺民」則是偶像派的胡歌。胡歌表示,他扮演的林覺民更有詩意色彩,「大家對歷史人物印象太臉譜化了,好像一講到英雄、烈士,就是很陽剛的樣子,其實不然,歷史上對林覺民的評價就是面如玉,肝腸似鐵,就是外表儒雅,內心卻很有力量,這樣的英雄也有很多。」
鮮有露面大銀幕,加上又是頭一次演年代戲,有些緊張的胡歌在準備階段居然錯將於培倫的照片當成了林覺民。「可能因為他倆有點像,我又是在網上搜的,結果搞錯了。後來,當我真正看到林覺民的照片之後,我覺得我們還是有相似的地方:長臉,瘦瘦的,看上去比較斯文。」
解決了外形問題,表演方面,胡歌倒是也沒太大包袱。「我儘量避免了對歷史人物人云亦云的表演方式,同時也儘量避免自己的痕跡,放空自己去演。」他說。
林覺民曾在手帕上留下情真意切的絕筆《與妻書》,與《百年情書》重點表現這段愛情戲不同,胡歌透露:「《辛亥革命》裡主要是講他去參加廣州起義,失敗被捕,在庭審時和兩廣總督張鳴岐的一段辯論。」雖然沒有在愛情方面著墨,但導演張黎卻對胡歌提出了詩意化表現人物的要求,「比如,導演會讓我穿一身白衣去參加起義,他還要求我在開槍、奔跑時候的動作都要像舞蹈一樣。按照常理,如果去打仗,誰會穿這麼亮的顏色,應該是偽裝性越強越好,導演這樣希望,肯定是想在有限的篇幅裡讓林覺民詩意化。」
歷史人物:秋瑾
銀幕明星:《競雄女俠》黃奕,《辛亥革命》寧靜
寧靜:演秋瑾被輸「新鮮血液」
《辛亥革命》開拍前盛傳章子怡將飾演秋瑾,但終因檔期不合改由寧靜取而代之。寧靜透露,差點與這個角色失之交臂,原因是她自認為不具備英雄豪傑的氣質,但導演張黎讓她找到了對英雄人物的另一種詮釋,「他既拍出了氣節,又表現得那麼美,仿佛給我輸了新鮮的血液,相信『80、90後』的年輕人也會喜歡的。」
寧靜自稱不是完美主義者,不敢看也不是因為自己的表演不夠精準,而是影視作品是集體智慧的結晶,自己不可能去左右很多東西,「有時候我覺得不怎麼好的戲,結果收視率卻很好,而我覺得各方面都很多的戲,最後卻因諸多原因成了很爛的戲。所以我選擇不看自己的戲,看了真的會胃疼,這像個冒險,是有代價的。」演戲多年,已經有些厭倦的寧靜現在對幕後工作更感興趣,她很欣賞張黎和王家衛的工作方式,渴望當一回電影導演。
本報記者 衛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