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反對弦理論的態勢突然掉轉了方向。加利福尼亞理工學院的約翰. 施瓦茨和倫敦女王學院的邁克.格林(Mike Green)證明,以往曾置那麼多理論於 死地的所有那些數學矛盾,在弦理論中全都不存在。那時,物理學家們已經知 道,弦理論中不存在數學發散。但是施瓦茨和格林證明,弦理論中也沒有異常之 處(anomalies)。於是,弦理論成了萬有理論的首要候選理論(到了今天,它已成 了唯一的候選理論)。
剎那間,一項以往被認為基本沒有生命力的理論又死而復生了。弦理論一 下子從一個什麼都不是的理論,變成了一個可以包羅萬象的理論。許多物理學 家奮力閱讀起弦理論方面的論文。研究論文像雪片一樣地從世界各地的研究實 驗室飛出來。圖書館裡塵封已久的過去的論文一下子成了物理學中最熱門的話 題。平行宇宙的想法過去被認為過於離譜,現在則站到了物理學界的中心講壇 上,召開了幾百次會議,就這個題目所寫的論文毫不誇張地說有幾萬份。
(有幾次,由於一些物理學家得了「諾貝爾熱病」,事情發展得出了格。1991 年8月,《發現》雜誌甚至在其封面上爆出這種聳人聽聞的標題——「新發現的
萬有理論:一名物理學家解決了宇宙的終極之謎。」該篇文章援引一位熱衷於沽 名釣譽的物理學家之說,「我不是那種講究謙虛的人。如果這次成功的話,可以 夠得上諾貝爾獎了。」他誇口道。當有人批評說,弦理論還只是處於襁褓期,他 反唇相譏道:「弦理論中那些最權威的人士說,還需要400年才能證實弦理論,但 我要說,他們應該閉嘴。」)
一輪淘金熱上演了。
結果,引來了對「超弦浪潮」的反彈。正如一位哈佛大學的物理學家所譏諷 的那樣:「對弦理論的探索,如果不在哲學系甚至宗教系進行的話,至少應該限 於數學系。」哈佛大學的諾貝爾獎獲得者謝爾登?格拉肖(Sheldon Glashow)打頭 陣,他把超弦浪潮與星球大戰計劃相提並論(這項計劃耗費了大量的資源,卻從 來沒有測試過)。「我非常高興,我有這麼多的年輕同事都在研究弦理論。」他 說,「因為這是一個真正有效的辦法,讓我眼不見心不煩。」當有人問他,對威滕 所說的,弦理論有可能在今後50年中主導物理學,就像量子力學在過去50年所 佔的主導地位一樣,他有什麼看法時,他說:「弦理論主導物理學的方式會像卡 魯扎-克萊恩(Kaluza-Klein)理論(他認為這個理論是乖謬的)在過去50年中主 宰物理學的情況一樣。這也就是說,絲毫主宰不了。」他是想把弦理論擋在哈佛 大學門外。但是,隨著新一代物理學家轉而研究弦理論,即使這孤獨的聲音出自 一位諾貝爾獎獲得者,也很快被淹沒了。(哈佛大學從那以後聘用了若干位年 輕的弦理論學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