顛覆認知?弦理論如果被證實,研究者有望獲諾獎

2020-12-02 環球科技視界

大千世界中,還有很多東西是不解之謎,困惑了不少物理學家,比如量子問題。與此同時還有很多高深的理論讓人摸不清頭腦。據了解,目前行業中受物理學家歡迎的一個前沿物理利潤是「弦理論」。弦理論非常「不靠譜」,該理論中有些觀點表示可以顛覆人們的世界觀,如果該理論可以被證實的話,那麼人們就可以初步了解宇宙的本質。

量子力學和相對論是現在物理學發展的兩大基礎,而量子力學更偏向於微觀世界,存在著很多令人費解的問題,比如量子糾纏。所謂的量子糾纏就是兩個光量子發生相互作用後,一個光量子的動態發生變化後,另一個光量子的動態也會發生變化,而且兩個光量子分開後它們仍然可以保持原來的狀態,和「糾纏」的狀態十分像。只不過在宏觀世界中無法對這種現象進行解讀,兩個量子之間沒有介質,但是其糾纏的速度去卻能趕超光速,無視雙方之間的距離。這一現象讓人百思不得其解。

而弦理論可以將量子力學和相對論進行連接,幫助人們解釋那些無法解答的量子難題。只是,要證明弦理論之前就要先證明多維世界的存在。此前人們所說的弦理論並非真正的弦理論,其只是M理論結合弦理論的特點,並且在超弦理論的基礎上將宇宙維度提高到「11維」而形成的理論。

弦理論最初的雛形其實是玻色子弦理論,只不過因為其自身存在缺陷,所以就被科學家們拋之腦後,而弦理論的誕生又重新給科學家提供了一個新的方向,再加上宇宙中還保留著基本粒子都是一根弦的觀點,所以科學家就朝著這個方向去進行研發,不斷完善弦理論,提出了超弦理論。然而,進入超弦理論有5種方式,如何選擇一條正確的道路是關鍵。M理論的出現成功幫助了人們,取代玻色子弦理論和超弦理論。

儘管如此,弦理論的真實性很難證明,因為其框架太大了,試圖解釋整個宇宙的本質,不僅僅需要科學家們要有頂尖的物理水平,而且還要有超強的數學水平,畢竟數學是其他學科發展的基礎。

值得關注的是,弦理論的真實性一旦被確認,那麼將對物理學界產生很大的影響,也能顛覆人們對宇宙的認識,不過並不會對人們的生活造成多大的營銷,因為其是在多維世界,弦理論的作用也就是用來解釋量子現象。

一直以來,量子的問題都是學界的大難題,一旦有科學家能夠解答這個難題,證明弦理論的正確性,或許其就能贏得諾貝爾獎。

相關焦點

  • 被稱為「大一統」的理論,解釋了宇宙本質,內容顛覆認知
    那麼當下物理界中困擾人們很久,並且足以再次顛覆我們認知的研究方向是什麼呢?下面我們就來簡單的說一下,這個足以顛覆所有人認知的神奇理論,目前現實的物質宏觀世界物體之間相互影響的規律都可以用相對論來解釋,但是到了微觀的量子世界中,我們常識中的一些物理規律就有一些不太適用了,正是這個原因,科學家為了很好地把微觀世界和宏觀世界連接起來,提出了「弦理論」。
  • 顛覆近百年Diels-Alder經典反應的認知規律!質疑諾獎,成就一篇頂刊...
    說它權威,從其評審流程就可見一斑,諾獎評審是由瑞典皇家科學院獨立組織,既不需要任何人把自己的科研成果上報,也不用填表,也不用吹噓自己的成果有多麼獨創、前沿和新穎,更不存在拉關係、走後門的現象,而是由有能力和資格的提名人推薦,再由權威專家評判後,發布消息,獲獎者事先完全不知情。  但是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權威的諾獎成果一定是真的嗎?
  • 弦理論三先驅獲2020年狄拉克獎
    近日,ICTP 在義大利 Trieste 宣布了2020年狄拉克獎,三位對弦理論的建立作出先驅性貢獻的物理學家獲此殊榮。華人物理學家李雅達、張首晟、文小剛曾獲得狄拉克獎。弦理論是基礎物理的一種理論框架,其將物質描述為由一維的微觀客體—— 弦所組成。這些弦可以被視為能量的微絲,它們以不同的模式振動。就像琴弦的不同振動模式產生不同的音符一樣,弦的不同振動狀態產生不同的基本粒子(通過賦予其質量、電荷等性質),如電子、中微子。
  • 弦理論三先驅獲2020年狄拉克獎
    近日,ICTP 在義大利 Trieste 宣布了2020年狄拉克獎,三位對弦理論的建立作出先驅性貢獻的物理學家獲此殊榮。華人物理學家李雅達、張首晟、文小剛曾獲得狄拉克獎。弦理論是基礎物理的一種理論框架,其將物質描述為由一維的微觀客體—— 弦所組成。這些弦可以被視為能量的微絲,它們以不同的模式振動。就像琴弦的不同振動模式產生不同的音符一樣,弦的不同振動狀態產生不同的基本粒子(通過賦予其質量、電荷等性質),如電子、中微子。弦理論是物理學家提出的物理學大統一理論方案,試圖將描述引力的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和描述物質基本組成的量子力學結合起來。
  • 「弦理論已死」?當我們不再對物理充滿激情時,物理才真正的死了
    就在大家陷入迷茫之時,「弦理論」如同救世主一般出現,被很多人視為「大一統」理論,無數理論物理學家想要在弦理論的研究中做出突破,如果某位科學家可以在弦理論的研究中做到突破,不用完全證實,只要做出一些突破並且證實,就可以輕鬆拿下諾貝爾獎項。
  • 2019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天體物理學5年3次獲諾獎
    諾貝爾物理學獎主要集中四個領域,粒子物理、天體物理、凝聚態物理、原子分子及光物理。此次摘得桂冠的是研究天體物理的三位科學家,他們的研究發現,顛覆了之前人們的宇宙觀。過去五年當中,天體物理的成果已經三次得獎。除了今年以外,還有2015年的中微子振蕩(屬於天體物理或粒子物理)以及2017年引力波的發現。
  • 弦理論
    故弦論為量子引力的候選者,有望完成物理界所追求的萬有理論。雖然弦理論最開始是要解出強作用力的作用模式,但是後來的研究則發現了所有的粒子(含反粒子),如正反夸克,正反電子(電子、正電子),正反中微子等等,以及四種基本作用力粒子(膠子、中間玻色子、光子、引力子),都能用類似方法表示成一小段的不停振動的能量弦線,而各種粒子彼此之間的差異只是這弦線的長度、振動參數和形狀的不同而已。
  • 諾貝爾物理學獎新科得主梶田隆章:拓展人類認知地平線
    中新社記者(王健)剛剛獲知自己成為諾貝爾物理學獎新科得主的東京大學宇宙射線研究所所長梶田隆章,在隨後於東大校園內舉行的記者會見中一時語塞,稱現在腦中一片空白,不知說什麼好。瑞典皇家科學院6日宣布,今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授予56歲的日本科學家梶田隆章和加拿大科學家阿瑟·麥克唐納。
  • 一種顛覆認知的理論,宇宙本質是二維,人類感知的三維只是投影
    地球是人類的家園,在地球上有著廣闊的海洋和陸地,充足並且恰到好處的太陽光給生命提供了延續的動力,人類認知中的一切,都停留在地球上,可是地球只是浩瀚宇宙中一顆不起眼的行星,就連我們賴以生存的太陽,在宇宙中也不算特殊,如果把宇宙比作地球,那麼太陽這樣的恆星連一顆小小的砂礫都算不上
  • 弦理論是什麼?宇宙只是投影影像?
    弦理論只是一種尚未證實的分支理論,按照弦理論的推測,宇宙存在十個維度,與愛因斯坦的四維時空理論不同。但是宇宙的本質,與其說是一種投影影像,不如說是人類的視覺假象。畢竟宇宙是投影影像過於玄幻,也不真實。愛因斯坦的嘗試、弦理論,都在告訴人類,宇宙或許只是視覺的假想。如果愛因斯坦的空間理論成功,那麼宇宙就是無邊的空洞,我們只是空間摺疊的假想。沒有空間扭曲和摺疊,萬物都不會存在。如果弦理論被證實,那麼宇宙萬物就是單純的能量振動,我們只是「能量弦線」振動的集合。
  • 在弦理論基礎上,黑洞毛毛球理論出現,它顛覆了我們對黑洞的認知
    廣義相對論中對黑洞的描述 黑洞是宇宙中最神秘的物體,它出現在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中,根據理論描述如果一個物質被壓縮到足夠小的體積,那麼引力就會變得極其強大,這種瘋狂的引力壓縮能勝過自然界其他四種基本力,而且一旦達到某個臨界值,物質就會不斷擠壓,壓縮到一個無限小的點。
  • 愛因斯坦如果在世,並且預言全都被證實,他能獲得幾次諾貝爾獎?
    愛因斯坦作為物理學界最偉大的科學家之一,在物理學研究領域上非常廣泛,例如,狹義相對論,光電效應,布朗運動,廣義相對論等等;愛因斯坦是1922年(補缺1921年份諾獎)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在這裡必須要說明一下,諾貝爾獎並沒有一個人不能獲兩次獎這樣明文規定,比如居裡夫人於1903年獲物理學獎,於1911年獲化學獎;也有人在同一個學科內兩次獲諾獎比如巴丁於1956年和1972年都獲得了物理學獎,而且巴頓還生活在愛因斯坦之後。
  • 量子力學與廣義相對論以及弦理論
    而廣義相對論是一門有關時空和引力的理論,根據廣義相對論,引力是有質量的物體扭曲時空的表現。太陽對行星的吸引以及宇宙中天體的引力現象,就是時空彎曲造成的,廣義相對論可以對天體的軌道進行精確的預言,在宇宙空間中是廣義相對論支配者天體的運行。
  • 愛因斯坦相對論那麼偉大,為什麼沒有獲得諾獎?看完後恍然大悟
    廣義相對論預言的黑洞和引力波以及引力透鏡等現象都是宇宙中的現象,雖然英國科學家愛丁頓當年通過日全食時太陽周圍恆星的位置勉強驗證了廣義相對論,但諾獎委員會嫌棄驗證過程太粗放不夠精確
  • 超弦理論:顛覆一切的超級理論
    那在超弦理論被提出之前,有什麼理論是其先驅理論,或者說是指導理論呢?萬物皆由原子組成1803年,英國科學家約翰-道爾頓提出了萬物皆由原子組成的學說,馬上顛覆了當時人們的世界觀:原來世間的萬物,看似紛繁複雜,實際上本質上卻是一樣的:它們都是由無數的原子組成,而原子之下,再不可分。
  • 霍金獲最奢侈物理學獎 獎金為諾貝爾獎的5倍
    比如建樹豐富的黑洞理論提出者霍金始終與諾獎無緣。有人說這是霍金學術水平的「含金量」不夠,也有人說那是因為諾獎裡面也有「水貨」。而今霍金終於獲得了被譽為「世界上最奢侈的物理學獎」的尤裡物理學獎,獎金300萬美元,是諾獎的2.5倍。
  • 2020,諾獎將至
    一般而言,從出成果到獲諾獎需要20年以上的時間,甚至更長。「因此,我覺得新冠病毒研究可能會有重大成果,也不排除新冠疫情對諾獎提名人潛意識有影響,但畢竟時間太短,無法檢驗相關成果的開創性和影響力,新冠病毒研究成果近期獲獎的可能性不大。」郭鐵成說。
  • 波普爾可證偽主義會被貝葉斯證實理論所取代嗎?
    現代物理學在往更深層次探索的時候,遇到一個無法迴避的問題:有些理論無法檢驗。弦理論和多重宇宙假說的支持者就是因為這些理論真的很美妙或邏輯上極具吸引力,認為波普仔應該滾蛋了。也有更多科學家認為「科學理論的出版許可只能授予那些可以被實驗驗證的理論。」他們認為頂級科學期刊應該像撤銷韓春雨論文那樣撤銷掉那些虛幻的論文。
  • 2020年諾獎頒布在即,生命科學領域誰最有望摘取桂冠?
    2020年諾獎頒布在即,生命科學領域誰最有望摘取桂冠?生理學或醫學獎根據近幾年獲獎領域特點(細胞和分子生物學、神經和腦科學、臨床三個領域交替出現),我們預測今年大概率頒發給神經和腦科學領域,如果這個大前提成立,該領域熱門候選人有:No.1 候選人:美國迪塞羅斯 (Karl Alexander Deisseroth)、德國赫格曼 (Peter Hegemann) 和奧地利米森伯克 (Gero
  • 兩位拍賣理論學者獲2020年諾貝爾經濟學獎
    儘管他們不是拍賣理論的最早研究者,但兩人在前人基礎上,對拍賣理論以及設計等方面做出了非常重大的改進。諾獎評選委員會認為,這兩名獲獎者的工作「極大地造福於社會」,讓世界各地的監管機構和政府不僅能夠令財政收入最大化,或以最低價格採購,還能把相關活動委託給最適合管理他們的參與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