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普爾可證偽主義會被貝葉斯證實理論所取代嗎?

2020-12-05 探索貓百家號

霍金曾經說過:「哲學已死」。

現代物理學在往更深層次探索的時候,遇到一個無法迴避的問題:有些理論無法檢驗。弦理論和多重宇宙假說的支持者就是因為這些理論真的很美妙或邏輯上極具吸引力,認為波普仔應該滾蛋了。也有更多科學家認為「科學理論的出版許可只能授予那些可以被實驗驗證的理論。」他們認為頂級科學期刊應該像撤銷韓春雨論文那樣撤銷掉那些虛幻的論文。

多重宇宙理論所提出的其他宇宙至今無法被科學設備觀測到蛛絲馬跡,但是,現代宇宙學理論在邏輯上支持多個宇宙存在的可能性。物理學家或許真的到了需要重新認識「科學」的時候了。

哲學已死,應該是說的哲學「本體論」的內容沒必要存在了,但是哲學還有邏輯學和方法論的內容,這些和數學一樣,都是人類認知世界的思維工具。有一些科學家、哲學家認為:波普爾可證偽主義應該被貝葉斯證實理論所取代。

貝葉斯主義(Bayesianism)也稱為「貝葉斯認識論」。它是一種認知證明理論,主張一個信念P的得以證明的條件是若且唯若這個P的概率高到合理的程度,並且這種概率由獲取新論據而發生的認知證明變化,可依據概率演算包括貝葉斯定理來計算和預測。

貝葉斯證實理論是基於18世紀英國統計學家託馬斯·貝葉斯的概率論發展起來的現代化框架。貝葉斯證實理論允許這樣的事實存在,即現代科學理論提出的主張通常遠遠超出了目前可以直接觀察的範圍(例如沒有人真的看到過原子),所以今天的理論通常很難簡單放入證偽和不可證偽的二分法中。相反,對理論的信任往往落在了連續統的某處,當獲得新信息時,會在0%和100%之間上下滑動。

根據貝葉斯主義的觀點,對信念概率的指定既是主觀的,又是理性的,不同的研究者可以主觀地認為具有不同起初置信度的假說。運用貝葉斯公理,根據新證據而理性地改變這些主觀指定,會導向研究者們所持信念的會合。在使用證據時,那自身不可能而據一既定假說則可能的證據,相比於那自身可能或據這一及其他相競爭的假說都可能的證據,更能提高對那一假說的置信度。因為它著重於新證據的作用,這一理論在反觀舊證據時則處理不好,對可能性的先在指定也可能是任意的。主觀性與理性的平衡也會受到質疑,因為結果可能是平行的研究途徑,而非二者的會合。

曾經在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弦理論研究中心工作的Dawid是一名理論物理學家說:「承認非經驗實證是科學的一部分,並且其作為科學的一部分已經有一段時間了,這將為討論提供一個更好的基礎,而不是假裝它不存在」。加州大學聖芭芭拉分校的Joe Polchinski是一位堅定的弦理論學家,Polchinski同樣也採用了Dawid的非經驗主義論證來計算了多重宇宙存在的貝葉斯概率為94%。

凡是符合邏輯的,就必定是存在的。

或許這句話可以作為人類認知公理而存在。因為人類人類感應有極限,在感應極限達到不了的地方,只能,而且只能用邏輯的方法認知世界。其實在當今的世界上,有相當數量的科學家認為數學是宇宙真實性的基礎,而非人類思維的工具。他們認為,在數學上可以發生的任何事情都會在各自獨立的宇宙中發生。我想的是,在未來,很有可能意識工具的作用不會像今天這樣「過度」重視了。很多終極理論中意識工具的作用會變成類似今天科學中的「科學觀念」,起到理解、解釋已知經驗信息的作用,它可以無需再檢驗,不需要可證偽。也就是說,會出現很多不同的終極理論,而且都不可證偽。人們不是去相信某個理論,而且明白這是一種對於已知感應信息做出解釋的很好的「原因」。

相關焦點

  • 波普爾:科學就是可證偽,批判和懷疑精神不可或缺
    波普爾從反對邏輯實證主義關於科學理論來自對經驗歸納的觀點出發,把科學理論看作是普遍命題,認為科學理論不斷通過有限的,個別的經驗事實而被證實,但個別的經驗事實都能證偽普遍命題,即如果根據演繹推理得出的結論是假的,其前提必假。在他看來,一種理論所提供的經驗內容愈豐富、愈精確和普遍,它的可證偽度就愈大,科學性就愈高。我們無法確定我們現在的結論是不是有效的。
  • 關於科學本質與靈魂的戰役:弦理論、多重宇宙是真的嗎
    批評者甚至借用哥倫比亞大學物理學家Peter Woit 2006年關於弦理論的書名來指責這些想法「甚至連錯誤都算不上」。在他們的社論中,Ellis和Silk引用波普爾的精髓:「可證偽的理論才是科學。」但是,在慕尼黑,許多科學家都驚訝地得知,證偽主義不再是科學界最具聲望的理念。
  • 關於科學本質與靈魂的戰役:弦理論、多重宇宙是真的嗎-虎嗅網
    批評者甚至借用哥倫比亞大學物理學家Peter Woit 2006年關於弦理論的書名來指責這些想法「甚至連錯誤都算不上」。在他們的社論中,Ellis和Silk引用波普爾的精髓:「可證偽的理論才是科學。」但是,在慕尼黑,許多科學家都驚訝地得知,證偽主義不再是科學界最具聲望的理念。
  • 奧地利科學哲學家卡爾波普爾的——開放社會!
    他說,所謂的科學規律和科學知識根本不是關於世界的確定真理,它們只是人類歷史中某一階段的理論,因而是只是人類思維的產物。它們在實際運用過程中行得通,僅僅意味著它們接近真理。只要這些理論管用,我們就會用它們。他強調說,任何一種理論最終都是不確切的,都會被更好的理論所取代。一個科學家所創造的理論可能數百年間都行得通,但是仍有可能會有人提出一種更接近真理的更好的理論來,而愛因斯坦戰勝牛頓就是最好的例子。
  • 波普爾,一個連愛因斯坦和霍金,都崇拜的哲學大師
    ,而且幾乎是唯一一個沒有懷疑過的思想大師;波普爾的思想對另外一個20世紀的大物理學家霍金,也有巨大的影響,霍金在大學時就是波普爾的忠實追隨者,波普爾的「證偽主義」思想,是霍金理論研究的重要法寶。波普爾的母親出生音樂世家,擅長鋼琴,兒童時代的波普爾就生活在一個充滿書香和音樂的家庭中。據他在自傳中所說,他8歲時就開始想到有關空間無限性的問題。從12歲開始,試圖閱讀父親藏書室中的哲學書籍。先後讀了斯賓諾莎、笛卡兒、康德等人的著作。雖然小波普爾對這些著作似懂非懂,但他已經接觸到了哲學的真諦:懷疑和批判的精神。
  • ...吳英:「貧困」二字應該還給波普爾——評《歷史決定論的貧困》
    ,波普爾竟然想用幾條謬斷來否定社會科學發現規律的可能性,並斥責馬克思主義理論是貧困的,這只能證明波普爾自己的貧困。由此,波普爾提出了證偽理論。他認為,推進科學發展的不是證實而是證偽。只有證偽才能促使研究者去思考原有結論不適用的原因,由此提出具有更大適用性的新結論。比如,最初通過觀察烏鴉的羽色,我們得出「天下烏鴉一般黑」的結論。但這裡有一個從人們觀察到的烏鴉羽色為黑的判斷,向天下烏鴉一般黑的判斷的非理性過渡。而經過更廣泛的觀察,人們發現了羽色為白的烏鴉,從而證偽了原有的結論。
  • 《歷史評論》吳英:「貧困」二字應該還給波普爾——評《歷史決定論...
    由此,波普爾提出了證偽理論。他認為,推進科學發展的不是證實而是證偽。只有證偽才能促使研究者去思考原有結論不適用的原因,由此提出具有更大適用性的新結論。比如,最初通過觀察烏鴉的羽色,我們得出「天下烏鴉一般黑」的結論。但這裡有一個從人們觀察到的烏鴉羽色為黑的判斷,向天下烏鴉一般黑的判斷的非理性過渡。而經過更廣泛的觀察,人們發現了羽色為白的烏鴉,從而證偽了原有的結論。
  • 波普爾的證偽說——科學與偽科學的量尺
    波普爾是一個著名的科學哲學家,他提出了一個被現在科學界廣為接受的原理:科學理論必須具備可證偽性對於普通人來說,這似乎有點兒難以理解,在我們的心目中,科學往往代表著正確,怎麼反而說科學理論需要具備可證偽性呢?實際上,「可證偽性」和「可證偽」是有一些區別的,如果我把「可證偽性」改為「可驗證性」,你就會容易理解的多了。比如說,有人提出:天下烏鴉一般黑。怎麼證明這個規律呢?
  • 弦論是偽科學嗎?一個沒有經驗檢驗的理論還是科學嗎?
    廣義相對論是一門可靠的科學,而精神分析理論,以及馬克思主義對歷史事件演變的描述,都是偽科學。這是幾十年前最有影響力的科學哲學家之一卡爾波普爾得出的結論。波普爾對他所謂的分界問題很感興趣,即如何區別科學和偽科學。他提出了一個簡單的標準:可證偽性。一個理論若要被認為是科學的,就必須至少在原則上證明它是可錯的。
  • 弦論是偽科學嗎?一個沒有經驗檢驗的理論還是科學嗎?
    一個理論若要被認為是科學的,就必須至少在原則上證明它是可錯的。>的理論印象深刻,因為它在1919年得到了驚人的證實,所以他認為相對論是優秀科學的典範。這樣,他們就把這個理論從被證偽的事實中拯救出來。通過這種策略,他們摧毀了自己的科學地位。 這兩種精神分析理論屬於不同的類別。它們根本無法驗證,也無法證偽。我個人並不懷疑他們的學說是相當重要的,而且有一天可能會在一門可證偽的心理科學中發揮作用。但這確實意味著,那些心理分析師天真地相信能夠證實其理論的臨床觀察,並不比佔星家好多少。」
  • 波普爾是批判理性主義的創始人,他認為為人和為學就是最大特徵
    波普爾以常識的立場表達了人們從日常生活中自然形成的某種信念,並把它們變成了一種獨具特色的哲學理論批判理性主義的知識論。他的思想曾改變了西方科學的發展方向,為人類的思想史寫下了精彩的一頁。為什麼呢?我們繼續往下了解吧!波普爾為人和為學的最大特徵是以自然樸實的心態來應對。他的思想都是興趣所致,有感而發;他的生活則是順乎自然,隨遇而安。波普爾的成名不是自己有意拚搏的結果。
  • 科學的限度:社會科學是科學嗎?
    我們似乎默認了「科學」的含義,但它具體所指為何,似乎並不清楚:中醫是科學嗎?鍊金術是不是科學?與之密切相關的是,科學對於我們意味著什麼?科學能夠解決我們的人生困惑嗎?答案也不清楚。蒂姆·盧恩斯(Tim Lewens)《科學的意義》一書就從科學哲學的角度,試圖回應這些問題。
  • 科學家為什麼說弦理論據稱是「唯一」能夠統一四種基本力的理論?
    面對把基本理論應用於可觀測宇宙時的困難,一些研究人員呼籲改變理論物理學中已有的一些信條。他們開始明確地提出,如果一個理論足夠優美且能夠解釋現象,那麼它不需要實驗的檢驗。這無疑打破了數百年來通過實證鑑定科學知識的哲學傳統。如科學哲學家卡爾·波普爾(Karl Popper)所說,理論的科學性必須是可證偽的。
  • 科學革命的實質 : 理論的 「 證偽」 還是 「 規範 」 的更替
    在波普爾的「不斷革命」觀中,科學革命的實質是舊的理論、假設的不斷被「證偽」,即理論在不斷的證偽中更新。在庫恩的「階段革命」觀中,科學革命的實質則是新舊「規範」的更替。在波普爾看來,理論是脆弱的,儘管它可能億萬次地為經驗所證實,但只要一次被證偽就會傾刻瓦解。一種理論被證偽得愈早,科學革命愈頻繁,科學發展也就愈迅速,也就愈來愈接近於真理。無疑,波普爾的這種科學革命觀內含著新意。
  • 波普爾《科學發現的邏輯》前兩章讀書筆記
    圖片/網絡文字/卡爾.波普爾《科學發現的邏輯》《科學發現的邏輯》是卡爾.波普爾的核心代表作,在書中他主要討論了兩個基本問題:劃界和歸納問題。④通過能從理論推導出的結論的經驗應用來檢驗理論,目的是要找出理論的新推斷耐受實踐要求考驗的程度 肯定的判決只能暫時支持這理論,因為隨後的否定判決常會推翻它,只要一個理論經受住詳細而嚴格的檢驗,在科學進步的過程中未被另一個理論取代,我們就可以說它已證明它的品質或者它已得到驗證4.劃界問題
  • 貝葉斯和貝葉斯公式
    貝葉斯在數學方面主要研究概率論。他首先將歸納推理法用於概率論基礎理論,並創立了貝葉斯統計理論,對於統計決策函數、統計推斷、統計的估算等做出了貢獻。貝葉斯的另一著作《機會的學說概論》發表於1758年。貝葉斯所採用的許多術語被沿用至今。貝葉斯思想和方法對概率統計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今天,貝葉斯思想和方法在許多領域都獲得了廣泛的應用。從二十世紀20~30年代開始,概率統計學出現了「頻率學派」和「貝葉斯學派」的爭論,至今,兩派的恩恩怨怨仍在繼續。貝葉斯決策理論是主觀貝葉斯派歸納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