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金曾經說過:「哲學已死」。
現代物理學在往更深層次探索的時候,遇到一個無法迴避的問題:有些理論無法檢驗。弦理論和多重宇宙假說的支持者就是因為這些理論真的很美妙或邏輯上極具吸引力,認為波普仔應該滾蛋了。也有更多科學家認為「科學理論的出版許可只能授予那些可以被實驗驗證的理論。」他們認為頂級科學期刊應該像撤銷韓春雨論文那樣撤銷掉那些虛幻的論文。
多重宇宙理論所提出的其他宇宙至今無法被科學設備觀測到蛛絲馬跡,但是,現代宇宙學理論在邏輯上支持多個宇宙存在的可能性。物理學家或許真的到了需要重新認識「科學」的時候了。
哲學已死,應該是說的哲學「本體論」的內容沒必要存在了,但是哲學還有邏輯學和方法論的內容,這些和數學一樣,都是人類認知世界的思維工具。有一些科學家、哲學家認為:波普爾可證偽主義應該被貝葉斯證實理論所取代。
貝葉斯主義(Bayesianism)也稱為「貝葉斯認識論」。它是一種認知證明理論,主張一個信念P的得以證明的條件是若且唯若這個P的概率高到合理的程度,並且這種概率由獲取新論據而發生的認知證明變化,可依據概率演算包括貝葉斯定理來計算和預測。
貝葉斯證實理論是基於18世紀英國統計學家託馬斯·貝葉斯的概率論發展起來的現代化框架。貝葉斯證實理論允許這樣的事實存在,即現代科學理論提出的主張通常遠遠超出了目前可以直接觀察的範圍(例如沒有人真的看到過原子),所以今天的理論通常很難簡單放入證偽和不可證偽的二分法中。相反,對理論的信任往往落在了連續統的某處,當獲得新信息時,會在0%和100%之間上下滑動。
根據貝葉斯主義的觀點,對信念概率的指定既是主觀的,又是理性的,不同的研究者可以主觀地認為具有不同起初置信度的假說。運用貝葉斯公理,根據新證據而理性地改變這些主觀指定,會導向研究者們所持信念的會合。在使用證據時,那自身不可能而據一既定假說則可能的證據,相比於那自身可能或據這一及其他相競爭的假說都可能的證據,更能提高對那一假說的置信度。因為它著重於新證據的作用,這一理論在反觀舊證據時則處理不好,對可能性的先在指定也可能是任意的。主觀性與理性的平衡也會受到質疑,因為結果可能是平行的研究途徑,而非二者的會合。
曾經在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弦理論研究中心工作的Dawid是一名理論物理學家說:「承認非經驗實證是科學的一部分,並且其作為科學的一部分已經有一段時間了,這將為討論提供一個更好的基礎,而不是假裝它不存在」。加州大學聖芭芭拉分校的Joe Polchinski是一位堅定的弦理論學家,Polchinski同樣也採用了Dawid的非經驗主義論證來計算了多重宇宙存在的貝葉斯概率為94%。
凡是符合邏輯的,就必定是存在的。
或許這句話可以作為人類認知公理而存在。因為人類人類感應有極限,在感應極限達到不了的地方,只能,而且只能用邏輯的方法認知世界。其實在當今的世界上,有相當數量的科學家認為數學是宇宙真實性的基礎,而非人類思維的工具。他們認為,在數學上可以發生的任何事情都會在各自獨立的宇宙中發生。我想的是,在未來,很有可能意識工具的作用不會像今天這樣「過度」重視了。很多終極理論中意識工具的作用會變成類似今天科學中的「科學觀念」,起到理解、解釋已知經驗信息的作用,它可以無需再檢驗,不需要可證偽。也就是說,會出現很多不同的終極理論,而且都不可證偽。人們不是去相信某個理論,而且明白這是一種對於已知感應信息做出解釋的很好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