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7月21日晚上8點40分左右,在楓橋鎮永寧村的一處藕田上空划過一道閃電,頓時照亮了整個天空,閃電過後,留下一人高的白色火焰,發出「滋滋滋」的聲音,整整燃燒了一個半小時。
次日,好奇的村民從藕田的泥坑中,挖出了幾塊十分粗糙的黑灰色石頭,大的一塊足足有27斤重。大家議論紛紛,猜測這可能是隕石!不過,據當地供電所的搶修人員說,當時有一萬伏的高壓電線被打斷,掉落到藕田裡引起燃燒,這些石頭應該是被高壓電燒焦的泥土結晶。
隕石也稱隕星,是地球以外脫離原有運行軌道的宇宙流星或碎塊散落到地面後的未燃盡物質,大致分為石質、鐵質、石鐵混合三類隕石。
那麼
在諸暨這方土地上真有隕石出現過嗎?
答案是肯定的
在諸暨
不但有幾次關於隕石的記載
還能見到傳說中的隕石
而且體積也很大
1 浣東街道落星湖隕石
一處在浣東街道西北部李一村前面的落星湖。據《紹興府志》《諸暨縣志》等史料記載,在東漢順帝漢安二年(143)的某天,有星隕於此處化為石,故稱落星石,此地也被稱為落星湖。如此算來,這塊神奇的天外來客距今已有將近1900年的歷史了!
隕石深埋於湖畈水田之中,表面顏色呈紫黑色,長13米,寬11.5米,高出水田2.3米,呈饅頭狀。
20世紀50年代初農業合作化集體勞動之時,石頭上面最多可容納百數十人休息。1958年,鄉民將隕石削成平面,並用鑿下來的石料鋪砌牆基,在上面建了三間平房,用來存放生產物資。現在只能從平房右側和後面兩個方向的牆基處,才能看到有部分落星石的原石露在外面。
2 大唐街道彌陀寺旁隕石
另一處在大唐街道溪南村燕至堂自然村的彌陀寺旁。彌陀寺,原名星石庵,以旁有落星石而得名。據清康熙《諸暨縣誌·古蹟志》記載:「落星石,在十七都,相傳星墮於此。石傍築淨舍,名星石庵,庵外有石楹,土名石扁擔。」清光緒《國朝三修諸暨縣誌·山水志》亦載:「有落星石,相傳星墮於此,化為石,俗呼石扁擔。旁有星石庵。」
據說,這塊體積達數十立方米的巨石原來是落在山上的,因懸空高聳,給人一種搖搖欲墜的感覺,好像隨時會掉下來,成為當地一大獨特的風景。
1956年建造上遊水庫時,鄉民認為這塊石頭太危險,人在下面行走會有安全隱患。於是,人們就用炸藥炸塌了這塊巨石,使它滾落到水庫之中,只有部分露出水面。
1985年,有位來自上海的隆道尼師廣募善款,對星石庵進行了重建,並易名為彌陀庵。1993年,彌陀庵被紹興市民宗局批准為佛教活動場所。
1996年3月14日,旁邊建成共7層的如來塔,與楊家樓的天元塔遙相對峙。2010年後,彌陀庵更名為彌陀寺。如今,這塊落星石靜靜地躺在彌陀寺旁邊的上遊水庫中,欣賞著旖旎的山水風光,聆聽著嫋繞的梵音誦唱。
3
諸暨歷史上除了以上兩次隕石的記載並能看到隕石實物之外,其實還有一次。
清康熙《諸暨縣誌·災祥志》記載:「隆慶元年,雞冠山石墮,大如巨屋,至地震為池,後復躍過溪乃止。」《國朝三修諸暨縣誌·災異志》也記載:「雞冠山隕石,大如屋,至地,震為池,復躍過溪乃止(《萬曆府志》)。」不過遺憾的是,目前已經沒人知道這塊大如巨屋的隕石所在何處了。
發生在諸暨歷史上的這些隕石的傳說和記載畢竟太久遠了,會否是古人的一種炒作呢?說實在還是有點值得懷疑的。
在尋訪落星湖的隕石時,巧遇一位在附近農田噴灑農藥的方姓大伯,大伯頗為激動地說:「要是有關部門能將這塊石頭化驗確認一下,再把體積和重量測出來,那該多好啊!」其實我也正有此意,看來人的好奇心總是差不多的。
來源:文化周刊
供稿:李科才
責任編輯:趙 娟
轉載請註明出處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