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習近平同志在擔任福建寧德地委書記期間,高度重視地方志工作,做了非常重要的講話。本期特載習近平同志在寧德地方志工作會議上的講話和天水地方志工作考察團赴福建學習考察報告。各級領導和地方志工作者要認真學習,深刻領會,搞好工作。
天水市地方志工作考察團赴福建學習考察報告
天水市地方志工作考察團由市政府原副市長蕭菡任團長,市政協副主席安志宏、市志辦主任李寬餘任副團長,市直部分修志單位修志工作者和縣區地方志辦主任一行15人組成,於11月8日—11月20日,赴福建省志辦和福州、寧德、南平、泉州、廈門等五市,就地方志工作進行了學習考察,重點了解新一輪修志的工作推進、年鑑工作開展及地情叢書等情況。考察期間,我們與各地市的副市長或副主席、政府秘書長及方志委主任進行了座談,聽取了他們的經驗介紹,翻閱了已出版志書、年鑑及地情書籍,就有關問題開展討論交流,通過學習交流,進一步解放了大家的思想,開闊了眼界,看到了差距,啟迪了思路,增強了做好地方志工作的責任感和緊迫感。此次考察的各地,修志經驗豐富,成果突出。他們的好經驗好辦法值得借鑑,現將此次考察學習情況報告如下:
一、基本情況
考察五個市中,除廈門外,機構情況都沿襲了省志辦的設置,以地方志編纂委員會的名稱出現,不再下設辦公室,編委會主任即為部門主任。2003年4月,福建省委辦公廳、省政府辦公廳下發《關於開展福建省第二輪三級志書編纂工作意見的通知》。2005年2月,福建省政府召開全省地方志第六次工作會議,部署福建省第二輪修志工作。2006年3月,福建省政府辦公廳下發《2006年省政府主要工作任務和措施分解表》,將「全面推進福建省第二輪修志」列為福建省主要工作任務之一,納入省政府督查工作範圍。福建省新一輪修志工作安排後,早一些的地方在首輪志書出版後就啟動了新一輪修志,到目前為止,除個別縣之外,大多數市縣的新一輪修志工作都已全面啟動。
福州市 福州市地方志編纂委員會成立於1985年,為市直參照公務員管理正處級事業單位。內設秘書處、輔導處,下屬單位《福州年鑑》編輯部,為正科級事業單位。18個編制,其中主任一正兩副,2008年前,由市政府辦副主任兼任編委會主任,後由市委辦副主任兼任,2008年後,編委會獨立黨組,兩辦主任不再兼任。首輪修志於1994年結束,二輪修志啟動於2003年,該市的地方志工作是考察幾個市重較突出的,特別是在「一納入,五到位」的落實方面,修志經費每年100多萬,並配置專門的方志書庫,2005年二輪修志全面開展,該委員會非常重視志書的質量和審定,相繼發了《福州市人民政府辦公廳關於進一步做好二輪修志工作的通知》《福州市人民政府辦公廳轉發市方志委關於縣(市)區志稿編纂與審查驗收暫行辦法的通知》等文件。規劃了縣區及部門93個承編單位,形成了專兼職結合,內部承擔和社會立項開展調查的工作機制。
南平市 南平市地方志編纂委員會為正縣級參公單位,下設2個科室,綜合科、輔導科,另聘請一支專家隊伍參與修志,專兼職相結合,市志業務經費每年50萬,其他專項經費每年10-20萬不等,隨要隨批。首輪修志1985年至1994年,全市10個縣(市)全部完成第一輪社會主義新方志的編纂,出版志書有《邵武市志》、《政和縣誌》、《建陽縣誌》、《建甌縣誌》、《欄溪縣誌》、《武夷山市志》、《順昌縣誌》、《浦城縣誌》、《南平市志》、《光澤縣誌》,二輪修志工作啟動於2005年,承編單位160個,截止目前,部門專業志完成三分之二。二輪《南平市志》篇目全志設43卷225章,各專業分志共涉及160個市直單位(包括中央、省屬駐南平機構)。
寧德市 正縣級參公單位,下設三個科室,輔導科、編輯科、綜合科,首輪修志於1993年結束,2005年啟動二輪修志,參與第二輪編修《寧德市志》的市直單位共161個,已脫稿的66個,佔總數的40.9%;已完成初稿的24個,佔總數的14.9%;正在編寫的54個,佔總數的33.5%;未開編的17個。考慮先出縣區部門志,以此為基礎,再出市志,計劃2020年完成,志辦的力量有限,主要依靠聘請人員,有的承包給部門,有的承包給專家學者。
泉州市 方志委是正縣級參公事業單位,編制18人,下設四個科室,志書科、年鑑科、地情科、綜合科,每年業務經費300萬,在保障現有方志隊伍的同時,還通過考試招聘錄用充實力量,聘用了10多名人員(專職的主要是大學生,兼職的主要是退休同志)。2005年啟動二輪修志,但是實質性的工作還未開展,主要精力在編寫年鑑,編寫泉州日誌、月志,為二輪修志做基礎,指導部門修志,編寫地情叢書。在指導督促部門修志上,強化為政府行為,通過市委辦、市政府辦兩辦督查室促稿。
廈門市 廈門市地方志編纂委員會辦公室是廈門市人民政府直屬的事業單位,成立於1983年,12個編制,另聘用5人,下設兩個處室,人秘處和編輯處。首輪修志,除同安縣外市轄區沒有修,二輪修志於07年啟動,正在編纂部門志共165家撰稿單位,除同安外其餘縣區修通志,目前區一級沒有地方志工作機構,由政府辦承擔抽調人員編修。
二、他們的特點
1、貫徹落實「一納入、五到位」非常認真
各地市領導普遍對二輪修志比較重視,弘揚了習近平同志在擔任寧德地委書記期間,高度重視地方志工作的優良傳統。五個地市普遍深入貫徹了地方志工作條例精神,特別是「一納入、五到位」落實的很好保障經費落實到位,福建省五個市的主要領導普遍高度重視地方志工作,他們在多個場合下說,修志經費對政府的日常辦公經費來說是微不足道的,如果這點經費都保障不了,是說不過去的,經費一定要保障到位,包括修志人員的待遇、辦公條件。因此,只要是地方志工作所需要的,各級財政都給予了充分的保證。不少地方做到了需要多少經費就撥多少,需要什麼樣的人才就配備什麼樣的人才。有關文件大都以政府或政府辦的名義下發,以市志辦或地方志編委會的名義發文的一般以業務性為主,政府主持的行政力度較大。業務經費充足,專項經費主要用於配置硬體設施、支付聘用人員工資、培訓考察、課題資料費。財政為修志工作一路開綠燈,為修志工作的開展提供了有利條件。因為有經費的保證,志辦的一些修志舉措令人矚目。如花費近百萬元請高校師生進行課題的社會調查,花費萬元在省報、市內各家媒體上刊登徵集人物和文獻的資料啟事,面向社會徵集數千張歷史圖片。
2、年鑑編纂工作開展早,體制模式順暢
福建省志編委會並沒有年鑑管理職能,年鑑工作牽頭部門是福建年鑑社,但是在考察的福建五個市中,年鑑編纂很多年前就開始,開展早的,如泉州,96年就開始了年鑑的編纂,現在已經20多年,現在不僅在編年鑑,而且和編纂《泉州月志》,開展晚的,如廈門,2002年啟動,現在已經10年了。五個市普遍重視年鑑的開展,經費落實到位,財政撥付每年30-50萬不等,年鑑也取得了豐碩成果,如寧德、泉州、廈門年鑑,都曾獲得不同年度中國地方志指導小組授予的年鑑類一等獎。每年堅持編纂年鑑,為二輪修志打下了好的資料基礎,也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現實服務。在編纂中形成了一整套體制模式,如年鑑資料徵集制度,人員聘用管理制度,年鑑彩版、書號、印刷各類渠道熟悉順暢、運作模式多樣。
3、重視篇目論證
篇目論證是福建省首輪修志中形成的經驗。在新一輪修志啟動後,各地繼續沿用了這一做法。二輪志書啟動後,2008年9月,省志辦編委會印發了《福建省地方志編纂委員會關於實行我省第二輪設區市志篇目報審制度的意見》。在考察的五個市中,篇目首先都要經過論證後,再報省志委審定,每地的篇目論證一般進行兩輪:一次是側重於地情,召集對本地情況熟悉的老領導參加;一次是側重於地方志體例方面,請修志專家參加,有的地方二合一,將兩方面的論證含合在一起開。篇目基本確定後,此後僅屬於微調。有的篇目制定還採取了向社會公開徵集的辦法。徵集過程中,主要採取了三條渠道:一是要求編輯部每位編輯各擬一個篇目;二是通過新聞媒體向社會公開徵集篇目,並以獎金激勵,三是向市內外有關專家學者徵集。重視篇目的論證和審定,從源頭上對志書的質量進行了有效控制。
4、重視社會調查與新的運作模式
首輪修志,普遍側重使用歷史文獻,深入的社會調查進行得很少。新一輪修志開展後,由於記述斷限時間範圍內改革開放和市場經濟體制的深入進行,一些市場化、社會化的內容由於無主管部門,修志任務無法像過去那樣通過行政手段落實下去,很多內容必須通過社會調查才能獲得,在這一方面,福建省新一輪修志中對社會調查以及專記等新的手法使用得較為普遍。比如廈門市志辦,將社會調查課題分位三類,一類是社會生活篇,一類是社會服務業,一類是方言,在確定調查課題後,委託廈門大學師生做社會調查,再由相關領域的專家學者和市志辦編輯進行把關,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5、地方志成果豐富,服務經濟社會效果凸顯
在考察的福建五個市中,地方志的成果非常豐富,除了首輪各級志書和數十冊年鑑外,還編輯出版了大量的地情資料叢書,有舊志、家譜、姓氏、還有物產志、特產志、風景志、山水志、人物誌、船舶志、企業志、行業志、辛亥革命福建英傑圖志等等,不僅印製精美,而且發行量也特別大,五個市均開設了地情信息網站,並於福建省情資料庫網(www.fjsq.gov.cn)連結,這些地方志成果在社會上的影響很大,樹立了社會對地方志的權威,提高了認知程度,同時為經濟社會的發展提供了大量的諮詢和服務。
三、福建五市修志工作給我們的啟發
從福建省的新一輪修志,對我們的主要啟發有:
一要把「一納入、五到位」切實落到實處。福建省各級領導普遍重視地方志工作,特別是經費支持力度大,年鑑編纂和地情書籍等等的編輯出版經費財政基本給予保障,不再需要靠市場運作方式籌措經費。
二要長期堅持搞好年鑑工作。福建等地的年鑑編纂長期堅持為二輪修志積累下了系統翔實的資料,與這些市比較,我市年鑑工作啟動很晚(二輪修志的斷限之外),二輪修志的資料基礎很差,為保證三輪、四輪志書的順利編纂,年鑑編纂是基礎性工作,要切實保證年鑑工作的經費和人員。
三要切實把二輪修志做紮實。首先應對首輪志書回頭看,不要將新一輪修志變成依葫蘆畫瓢;要理清我們的地情發展脈絡,可以就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環境的變遷脈絡召開幾個地情研討會,在此基礎上起草符合本地實際的志書篇目,廣泛徵求社會各方面的意見,科學地做好篇目論證工作。要把篇目論證作為新一輪修志的基本環節,使新一輪修志的工程實施真正建立在科學設計的基礎上,避免修志過程中走大的彎路和出現重大缺失。
四要在市場經濟的新形勢下修志,要善於動員和利用社會力量。志書是一地人民的共同歷史,要開門修志,吸納社會智慧。要善於利用新型媒體和社會組織,架設修志機構與社會溝通的橋梁,在報紙和網絡上發布信息,徵集資料,徵求篇目意見,尋求與高校和科研部門的協作,將學術界的課題化、項目化的運作手段引入修志工作領域。真正把修志工作變成地情調查的過程。福建省新一輪修志較為普遍地重視和採用了社會調查,在一定意義上使修志工作性質發生了質的變化,即把修志真正變成了一次國情普查、地情普查,使方志工作變為政府的社會工作,並將修志工作引入了研究性領域,提升了志書文獻的原創價值。
四、幾點建議
1、市委、市政府繼續加大貫徹落實《關於進一步加強地方志工作的意見》保障「一納入,五到位」的落實(『一納入』,即把修志工作納入各地經濟社會發展計劃和各級政府的任務之中。「五到位」,即領導到位,機構到位,經費到位,隊伍到位,條件到位。)。從去年以來地方志工作機構,市上的單設、縣區的分設,各級領導給予了大力支持,但與全新的地方志工作要求 還有一定差距,在《地方志工作條例》頒布後,要求「修、管、用」並舉,中國地方志指導小組要求「法(條例)、志(志書)、鑑(年鑑)、館(方志館)、網(地情網)、庫(資料資料庫)、刊(期刊)、研(研究)、辦(辦公室)、會(學會)」十項全面發展,以目前市縣地方志整體情況來看,問題仍然不少,建議市委、市政府繼續加大對我市地方志工作「一納入,五到位」的貫徹力度,繼續加大市委市政府《關於進一步加強地方志工作的意見》的貫徹。
2、解決地方志機構、人員、隊伍建設等方面存在的問題。一是機構還未獨立運行的縣區,要儘快分設,已經分設,但還沒有納入參照公務員管理的,應儘快納入參照;二是地方志工作有其特殊性,在地方志部門領導班子的選配上,要選配真正熱愛修志工作,有一定文化素養的領導,同時為縣區已經從事地方志工作多年的老同志積極創造晉升空間,不能當做安排人和解決待遇的一般性崗位;三是要加強審稿委員會的工作,對審稿委員會人員要按地方志工作的需要及時補充,建立一支致力於地方志工作的高素質隊伍;四是將地方志人才的挖掘和培養納入全市人才工作規劃;五是創造條件,採取不同形式培養我市的修志隊伍,建議外出考察培訓和黨校定期培訓相結合,保證每年都有培訓,以克服我市各單位地方志編纂人員不穩定、業務素質難提高的困難。
3、建議市委、市政府繼續加大對地方志工作幾項重點業務經費的支持力度,這次考察福建五市中,業務經費最少的在50萬以上,最多的達300多萬,相比我市業務經費投入,差距很大,建議增加業務經費。
一是增加綜合志書編修工作經費。隨著時間的推移,各項費用成本和物價的漲幅,已經遠遠超過了過去預算,同時地方志條例的頒布也增加了很多記述的內容和要求。因此建議原有基礎上追加綜合志書編修經費10萬元。
二是將年鑑編纂經費列入年度財政預算。年鑑是《條例》規定的地方志工作職能的一項主要工作,經費要列入財政預算,保障我市年鑑出版年年兌現,不留尾欠。
三是聘用人員經費、《地方志工作條例》第九規定「編纂地方志應當吸收有關方面的專家、學者參加。地方志編纂人員實行專兼職相結合,專職編纂人員應當具備相應的專業知識」,聘請各行業的專家學者參與修志,必須匹配一定的工作經費。建議增加聘用人員經費10萬,並列入專項。
四是解決開展社會調查的經費問題。隨著機構改革和政府職能的轉變,一些行業的發展完全市場化,一些行業跨部門細分,僅僅依靠部門無法牽頭或者不能牽頭,而要將這些情況收錄到志書中很困難。全國地方志系統都在開展社會調研,以課題的方式吸納社會力量參與修志,真正體現「眾手成志」,福建在這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全國很多先進的地區都採用這種方式,我市計劃列10個調研課題,每個課題大體需要2萬元,建議市縣財政投標安排。
4、建議市委、市政府督查部門加大對地方志工作的督查力度。為體現眾部門成「鑑」,「眾手成志」理念,特別是在專業部門和行業志編修階段,一些部門認 為修志與他們無關,一些部門不重視修志,支差應付,不會也不願意承擔任務,嚴重影響了地方志編纂的質量和進度。僅僅依靠地方志辦的督促力度不夠,效果不佳,建議兩辦督查部門能協同地方志辦公室,定期不定期的開展專項督查。在考察的福建五市中,兩辦督查是可行有效的。
5、建議形成一項全市重大事項地方志部門參與的制度。
福建泉州的地方志工作,發生在泉州各項重大事件,各類會議和重大活動,都主動邀請地方志辦同志參與,或事後將有關資料送市志辦,泉州市地方志部門編纂出版了《泉州日記》、《泉州月志》,很受社會歡迎,同時也為修志用志打下了很好的第一手資料基礎,而我市地方志部門,社會知曉度不高,一些重大事件不知曉、重要活動未參與、重要會議不通知,重要文件收不到,掌握不了第一手資料,在編纂過程中甚至出現了向有關單位購買公共資料和公益圖片的滑稽之事。
6、建議市委市政府將地方志工作列入全市文化建設總體規劃。建議市委市政府將地方志的發展作為天水文化建設的基礎性工程,列入各級文化建設的規劃之中。把籌建方志館工作列入立項計劃,爭取省發改委的支持。
二○一一年十一月二十八日
附:習近平擔任寧德地委書記期間對地方志工作講話
深刻認識修志意義 認真做好修志工作
一一寧德地委書記習近平在全區地方志工作會議上的講話 (一九八九年八月十二日)
剛才,吳敦誠同志作了很好的傳達和工作部署,我同意他的講話,省方志委的陳樹田副主任專程到此參加會議,這是對我們寧德地區方志工作的支持。
我來這裡的第一件事,就是要看府志、縣誌。要馬上了解一個地方的重要情況,就要了解它的歷史。了解歷史的可靠的方法就是看志,這是我的一個習慣。過去,我無論走到哪裡,第一件事就是要看地方志,這樣做,可以較快地了解到一個地方的山川地貌、鄉情民俗、名流商賈、桑麻農事。可以從中把握很多帶有規律性的東西。可謂「開卷有益」。
《福寧府志》出於清乾隆二十七年,距今是二百二十七年了,這期間歷史變化很大。特別是新民主主義革命取得了偉大勝利,社會主義建設日新月異,科學技術飛速發展,生產力和生產方式都發生了很大的變化,這也就是所謂的「世道滄桑」的變化。而我們沒有很好地記載,現在我們要義不容辭地承擔起這個歷史責任,填補這個空白,把近現代閩東的情況作一個真實的記錄。
修志是一項很有意義的工作。其意義,說通俗一點,就是使我們做一個明白人,「以古為鑑,可知興替」,對於我們,只有加深對歷史的掌握和理解,才能「以古為鑑,鑑古知今」,不重複歷史上的錯誤,才能使人們從一種混沌狀態,轉為一種清楚明白的狀態,才能知道過去人類社會種種事件的的發生、發展和消亡的過程。
一個人無論從事社會工作,還是自然工作,懂得歷史是基本素質,從歷史上借鑑一些有益的東西,把握歷史發展的規律。志書就給我們提供了一個為現實工作服務的有利輔助手段。我們是搞領導工作的,「以古為鑑」可達到「知己境地」做出科學的決策。比如搞好農業生產,我們就要了解氣候變化規律,象久旱之後必有大澇,這就是歷史的總結。通過志書,可以了解到風、雨、雹的基本規律。李拔說「夫志者紀事之書,實致治之書也」。志書既是記事。記事的目的是資治。馮夢龍也講,「往不識,無以信今,今不識,何以喻後」,古人精闢地點出了志書的資治功用。修志為愛國主義教百提供教材,沒有歷史何以有愛國?愛國主義教育、英雄主義教育、美德教育,都要從歷史中去吸取養份,搞文化虛無主義是不行。現在什麼都是西方的好,西方的歷史、西方的現在無所不好,我們無所不壞。過去講起五千年文明古國,總有很多光輝燦爛的東西,前一段看來也沒有了,反而都是沉重的包袱。現在反思這個問題,可以看到,中國五千年的文明歷史,確有很多優秀的東西值得繼承發揚。當然,我們的文化也有沉重的包袱,但其精華部分、優良傳統,大量的歷史故事和歷史人物,無不對今人,也必將對後人起到一個啟蒙作用、振奮作用。在當前批判資產階級自由化過程中,我們要樹立這種民族自信心、民族自尊心,要有民族自豪感。在一個地方生活工作,也要樹立地方自信心和地萬自豪感,比如說,閩東人傑地靈、物華天寶,我們讀史就可以受到熱愛家鄉、熱愛祖國教育。
修志是一件十分艱巨的工作。難就難在古今資料浩如煙海,寫進志書的資料是否真實可靠,要訂正;難就難在資料殘缺、散失,收集起來很艱難;難就難在橫排門類,不能缺項,不能割裂與孤立,不能失去整體性;難就難在志書要合體例,又要有時代性、科學性、思想性。完全搞散文體,公文體不行』但是,由於遷就體例,把它局限到沒有科學性、思想性、時代感也不行。志書既要避免宣傳色彩,又要用馬克思主義的唯物史觀指導修志工作。
修志是一項系統工程,工作量浩大,要靠上下同步,左右協作,靠部門完成分志,靠地、縣方志辦來完成總纂工作。從我們地區來講是這樣,從省裡來講就更複雜了。既要有「人自為戰」的主動進攻意識,又要有「海、陸、空」各軍兵種協同作戰的群體意識;不要互相封鎖資料,也不要互相扯皮,要確保這個浩大工程的完成。這項工作確實不容易。所以我在這裡強調,各級領導務必充分重視這項工作,加強修志工作的領導,分管領導要具體抓這項工作。修志人員要刻苦學習,頑強工作,真正進入角色,鑽進故紙堆,從浩瀚的檔案資料中挖掘珍寶。現在有些領導抓這項工作有些畏難情緒,認為現在沒有人才,沒有主筆,不是眼睛向下,而是眼睛向上,等、靠、要,或者等現成主筆從天上掉下來,這樣不行,這個問題並不是不能解決的,要眼睛向下、向內發現人才,眼下要用好現有人員,發揮現有人員的積極性。可以聘請一些人來,如離退休的老同志。他們既熱衷於此,又有這個水平和能力,一些老同志和老文化人,都有這種責任感,也有這種興趣,請一些來幫助修志。可以在本地區、本部門物色、培養一些有志於修史的大學生充實修志隊伍。各級領導對修志人員要督促、培養、鼓勵。要關心他們的生活待遏和政治成長。也可以把一些疑點、難點集中起來,請一些專家開個研討會或諮詢會,在總體上解決一些問題。另一方法是請一些人來帶一段、幫助編一段,缺那方面的人,就請那方面的人來幫助我們搞上一年或半年,帶幾個徒弟,我想這樣可以解決問題。
關於經費問題,修志需要一些經費。有人講我們窮,我們就是要「地窮」志不能短,修志也不能短。雖然我們財政窮,但修志這個錢還是要擠出來。地縣財政要把修志經費列入預算。同時,也得多渠道籌集一些經費。按規定,各分志的經費是由修志單位統籌解決。
現在存在一些不良的傾向,有的領導強調工作忙,把修志當作一個「軟任務」,擺不上議事日程;有的是中心工作或臨時任務一來,就把修志人員抽走,修志工作停停打打,這樣做不利於修志工作的開展。修志工作如果要抓,如果認為是一項重要工作,就要一氣呵成,不要停停打打。要當個事業來辦,把它作為社會發展的基礎工程,把它作為一種有文化的表現,也作為一種有遠見的表現,一定要把這項工作擺在議事日程上。各級領導,各部門領導,在你離任之後,仍然還能夠使人們想起來的一項工作,我看也莫過於此。比如交通部門編一本《交通志》,你本任內的許多東西隨著時間的推移,而消失了,而唯有這本《交通志》能夠永久保存下去。所以你抓這項工作,也是一個很長遠的事。它的意義不下於我們建座大橋、修一個博物館,甚至更久遠一點。
李拔任福寧知府的時候,州升府不久,百廢待興,工作很忙,「修城垣、建橋道,築三壩、禁停棺、勸農桑、課書院」。可是他「案牘之暇,猶復考獻徵文,集五邑官紳商榷《福寧府志》一書」,他調任福州,把《福寧府志》初稿資料帶到福州編纂完成。馮夢龍修《壽寧待志》也很有緊迫感,他說自己為什麼「亟亟乎待志之刻」,因為「天運如輪,晝夜不停,人世如局,勝負日新」,「司牧者可以不競競乎哉」。那麼,共產黨的領導幹部難道不應超過封建時代的地方官嗎?
我區有搞地方志的優良傳統,歷史上共修過州府志、縣鄉志39種、396卷,出現過幾次修志熱。明萬曆十九年至四十三年,23年中曾修過4部志書;清乾隆五年至四十八年,43年間曾修了5部志書,《福寧府志》就是這個時候修的。光緒六年至三十四年,28年間曾修了6部志書。民國6年至30年,24年間修了5部志書。我們這次修志,要發揚傳統,按照國家編寫地方志的要求和省方志委的規劃,編好《寧德地區志》和9部縣(市)志。志書要注意質量,能經得起時間和歷史的檢驗。時代發展了,科學分工越來越細,我們一定要在規模、質量上超過前人,現在的志書都要在國內外公開發行。因此,我們更需要注重質量。各部門都要把質量放在第一位,對社會負責,對事業負責,對子孫後代負責。
今天在座的都是修志的中堅骨幹力量,承擔著歷史的重任,修志是一件相當「得志」的事情,希望大家都要把它辦好。你們正在為地區做一件功德無量的善政。地縣誌完成後,地委、行署應開個慶功會,表彰修志的「有功之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