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相關的研究生的心理健康危機調查的證據,Nature刊發了關於科研工作者心理健康問題的一系列文章,其中一篇文章表明約三分之一的博士研究生出現了心理問題。
為了啟動有關學術界心理健康的系列研究,Nature職業生涯專欄於2018年5月2日發表了一篇題為Feeling overwhelmed by academia? You are not alone的文章。在這裡,科學前沿的5位科研工作者分享了他們的經歷,並給出了一些關於如何在競爭激烈的科研圈保持心理健康的建議。希望這可以對在讀的博士生和準備讀博的研究生有一定的啟發和幫助。
Robbie Hable :美國堪薩斯大學的工程學博士生
建議:構建健康的支持網絡
2017年,Robbie Hable因為抑鬱症住院,在醫院裡他意識到了支持網絡的重要性,他表示,如果有可以依靠的組織,這讓他更容易減輕痛苦。例如,在生病期間,他接觸到了Cheeky Scientist Association (CSA),這是一個旨在為全球研究者提供建議和支持的組織,CSA有著許多成功的故事,提醒成員們認識到博士學位的價值。該組織對他很有用,給了他極大的安慰。Robbie每周都會接受一次治療,醫生告訴他,他並不是由於人格缺陷造成的抑鬱症並不斷地鼓勵他專注於完成論文並保持心情愉悅。
現在很多的研究生正在遭受抑鬱症的折磨,他們需要幫助,目前很多學校雖然都有很好的心理健康服務,但是學生們卻很抗拒,有些人擔心花費,有些人則是害怕引起顧問或者部門的關注而遭到報復,但是這些擔心都是多餘的,學校都會做出對應的方案去解決問題。
Robbie和其他學生一樣,也需要努力平衡工作與生活。他也曾因為花時間在研究生工程協會擔任主席一職而備受批評。但是,多虧了Robbie身邊的朋友以及組織的支持與鼓勵,他可以信心滿滿地捍衛自己的抉擇了。
Vince Butitta:威斯康星大學麥迪遜分校的博士生
建議:互相鼓勵,肯定別人的論文成果
2017年,Vince Butitta發表了一篇論文,一開始的時候反響不錯在推特上也收到了不少的關注,這給了他自信讓他覺得自己是一個不錯的科學研究者。但是後面的關注越來越少,他就開始變得焦慮,因為他覺得自己的研究失去了價值。為了和焦慮作鬥爭,他開始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去幫助其他有同樣感到焦慮的朋友度過難關。每當他看到有意思的文章時,他會和作者發郵件或者消息以鼓勵作者。
這些消息可能對其他人有所幫助,對Vince來說也很不錯。因為他經常在推特上和研究人員進行互動,所以在參加會議時,可能有人會認出他。
後來,儘管Vince的論文引用度依然沒有大的起色,但他卻不再焦慮了,因為他在互動和鼓勵中找到了自己新的價值。其實成就感不僅僅是在論文的關注量這一個點上,還可能是其他的東西,需要自己去尋找。
Mattias Bjornmalm:倫敦帝國理工學院材料科學研究員
建議:改變科研文化環境
現在的科研文化是許多科學家出現心理健康問題的核心所在,科研競爭壓力很大,成功的道路異常狹窄,人們都想儘可能多做研究多寫論文。在這種情況下,每個人都在追求幾乎不可能實現的目標——下一個補助金,下一個獎學金,下一個職位。這就很容易催生出焦慮和抑鬱的情緒。
Mattias作為瑪麗居裡校友會的國際專業網絡政策工作組的成員。他希望工作組有一些新的使命:
鼓勵人們將科學研究與實際生產結合起來,勇敢地走出實驗室的競爭。
鼓勵非傳統的成果或者說論文之外的成果,比如建立資料庫、寫代碼和發表研究方法。
鼓勵參與實驗室外的活動,比如公眾參與、教育、推廣等。這些是實現實質性和持久變革的途徑。
鼓勵學生追求學術以外的職業發展方向,但是讓人吃驚的是畢業生認為正確的道路拿到一個終身教職的「鐵飯碗」,而其他的職業道路仿佛都是一些退而求其次的想法。
作為一名科學家,對數據的看法往往更透徹。之前在研究生中針對心理健康問題的少數研究得出的結果都是令人擔憂的,但是卻仍然有很多學校認為他們沒有問題。只有那些和研究生接觸多的人才明白,研究生的心理健康問題是很普遍的一個問題。
科學它的意義在於從某種意義上讓世界更美好。比如Mattias他是一名研發新材料的科學家,但也會嘗試了解自己的研究文化以及如何改進它。研究文化首先會受領導者的風格影響,如果領導者可以在研究組或部門中創建支持討論這些問題並制定改進方法,效果肯定立竿見影。所以要改變學術環境,得從根本上去找問題,才能創造出一個良好的科研環境。
Franziska Frank:瑞典默奧大學生態與環境科學博士研究生
建議:尋找實質性的科研成果
Franziska有時候會懷疑自己的價值,這也加重了他的抑鬱。因為現在研究工作者為了科研基金,不得不馬不停蹄的發表論文,但是如果只有人發表卻沒有人看,那麼這些論文對社會有貢獻嗎?研究工作者又真的做了什麼有意義的事情嗎?
有時候研究工作者也會想,期刊到底能給人們帶來什麼呢?我們不停地寫論文、投稿,然後被拒絕再寫再投稿,終於有一天文章發表了,又接著做其他事情。但事實上,除非你的文章是發表在知名期刊上或者你文章的引用量很多,否則即使你完成了應該做的工作也會覺得不夠滿足。
研究生需要去思考讀博到底是為了什麼?只有搞明白這些問題,並向那些在自己的職業生涯中很重要的人取經;另外,不要忘記鍛鍊身體,並在實驗室外有自己的生活,最終才能有所成就。
Rachel Piper:英國牛津大學的心理健康慈善機構 Student Minds 的政策經理
建議: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培訓課程
英國牛津大學的學生思想研究中心與英國約120家機構合作開展培訓課程,不管學生有是否被診斷出患有心理健康疾病,他們都會教學生如何應對研究生生活,而且還有面向大學教職員工的培訓方案。但是,大學教員不應該是學生的唯一支持來源。該研究中心的目標是每個大學都有針對心理健康問題的應對機制。大學必須充分的考慮師生的需求並制定具體的行動計劃,以確保每個人都能獲得支持和治療。
在2009 年 Student Minds 成立時,很多學校還在否認校園裡存在心理健康問題,但是現在很多學校已經改變了觀念。他們現在的觀念是:「我們知道需要做點什麼,但是卻不知道該怎麼去做?」
學生一般會向同齡人訴說自己的問題,而不是告訴其他人。在2014年,Equality Challenge Unit 做了一項研究調查,結果顯示75%的人有心理健康問題。但健康教育統計局稱,2016-2017年只有約3%的學生正式向學校報告了心理健康問題。因此,學校希望更多的學生可以無壓力地向主管和管理人員報告心理健康問題。
在國家醫療保健系統方面,Student Minds是少數幾個嘗試建立針對大學生的健康服務模式的組織之一。很多人也會有一種誤解,認為學生是獨特的,不需要額外的幫助。但Rachel Piper表示,心理健康會影響一切,一旦意識到這個問題就再也不能忽視它。
學校應該成為學生無憂無慮茁壯成長的地方。如果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得不到諮詢和治療,那這些學生依然會感受巨大的壓力。教職工應該把學校當作是一個能夠支持學生並為他們做好準備的地方。
祝大家新學期順利起飛!
原文連結: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d41586-018-04998-1
2019年熱文TOP10
1. 逆轉2型糖尿病的大牛又發文了:2型糖尿病是簡單的疾病,減肥或逆轉病情!
2. 剛剛,Science發布2019十大科學突破!
3. Science重磅!西蘭花「喚醒」抗腫瘤基因
4. 讀者淚目!《柳葉刀》全中文發表中國醫學博士「家書」:給父親的一封信
5. 《Science》重磅!汝之「蜜糖」,吾之「砒霜...」
6. 喝酒,尤其還臉紅的人,或面臨更高的痴呆風險
7. Nature重磅!第一個完全合成且徹底改變DNA密碼的生物誕生了
8. 這不是一顆大榛子!Science發表新型口服胰島素,或將取代傳統注射
9. Science為防禿頂支招:先從不脫髮開始...
10. 改變精子速度,可以影響後代性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