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讓你從耳機中聽到的聲音更有方向感,科學家做了這些工作

2020-11-17 中國科普博覽

出品:科普中國

製作:王泰輝 (中科院聲學所 中科院噪聲與振動重點實驗室)

監製:中國科學院計算機網絡信息中心


在影院看電影的時候,我們能感受到聲音從我們的左邊、右邊、後邊甚至是頭頂傳進我們的耳朵,從而給我們帶來更好的聽覺體驗。這種能夠使聲音具有空間方向感的技術被稱為環繞聲技術,它能讓聽眾體驗到與現場幾乎一致的聲場。

那麼,如何才能實現這種環繞聲技術呢?顯然,最簡單的思路是,在我們的耳朵四周放儘可能多的揚聲器,這樣不同的揚聲器重放的聲音能夠讓人耳感應到聲音來自不同的位置,這也是電影院空間音頻的設計思路。

但是,對於個人來說,這樣會增大我們的設備成本。與具有複雜音響設備的電影院不一樣,我們的耳機只用左右兩個揚聲器也可以實現這種效果。這種用兩個入耳式耳機發出空間中任意方向聲音的技術被稱為虛擬環繞聲技術,也被稱為沉浸式空間音頻技術,是我們接下來要關注的重點。

△圖片來源:WWDC 2020


空間音頻的目的是為了讓人耳對重放的聲音有更真實的空間感。因此,要深入了解空間音頻技術,首先需要我們思考一個問題——人類是如何判斷聲音方向的呢?


人類雙耳如何判斷聲音方向

大家都知道,我們可以憑藉一隻耳朵來感受聲音的響度、音調和音色。但是,如果想辨別出聲音的方向,就要依靠兩隻耳朵了。原因在於兩隻耳朵才可以聽出時間差聲級差。時間差是指聲音抵達兩隻耳朵時間的前後差別,聲級差則是兩隻耳朵聽到聲音能量的大小差別。

比如在下圖場景中,聲源在我們的右邊時,我們的右耳會先聽到聲音,之後聲音才會到達左耳。聲波在空氣中的傳播距離越長,能量會越來越小,因此右耳聽到的聲音能量要大於左耳。

△圖片來源:Google I/O


那麼僅僅依靠時間差和聲級差這兩個因素,就可以實現聲源在三維空間中的定位嗎?

別著急,先看看下面這個場景。

如下圖場景,當聲音從我們的正前方和正後方發出的時候,到達雙耳的時間差和能量差都是零。也就是說,當聲音到達兩耳的時間差和能量差都是零時,我們無法區分聲音是從正前方來的,還是正後方來的。

△圖片來源:Google I/O


那麼,問題又來了,雙耳怎麼辨別聲音的前後方向?事實上,聲音從發出到被我們的耳朵聽到,經歷了三個過程——傳播過程、生理過程和心理過程[1]。由於生理過程和心理過程幾乎不可操控,在這裡我們僅僅關注傳播過程。

傳播過程也稱為物理過程,是指聲源發出的聲波經由介質到達耳廓,再通過耳道傳遞到鼓膜並引起其振動的過程。這是一個極其複雜的過程,人耳廓構造的不同會使聲波經由耳廓影響後形成的波形不盡相同。

顯然,正前方聲源的傳播過程和正後方聲源的傳播過程是不一樣的!因為我們的耳朵並不是前後對稱的。來自正前方的聲音經過耳廓反射,可以直接進入耳道;而正後方的聲音則需要繞過耳廓才能進入耳道。也正是由於這種不同,我們才可以分辨出聲音來源的前後。

△圖片來源:Google I/O


耳廓相當於一個給聲音進行「加密」的設備,而我們的大腦經過長時間的學習,已經完全掌握了這門「解密技術」,因此,可以輕而易舉地聽出聲源的前後方位。


現在,我們終於有了答案,雙耳定位三維空間中聲源的方向依賴於耳廓的「加密」[2,3]。


耳機的虛擬環繞聲

更加科學地講,加密聲音的不僅僅是耳廓,還有頭部輪廓和肩膀等身體部位。由於這一系列的影響都與頭部有關,因此這種加密方法也被研究人員稱為:頭相關函數(Head Related Transfer Function)[4,5]。

頭相關函數可以理解成我們頭部對於聲音的加密方法,這種加密是針對不同方位的。也正因為頭部對於各個方向上的聲音加密方式不一樣,我們的大腦才可以解密出聲音的方向。

為了解密不同聲源方位的加密方式,研究人員可以通過測量或者計算得到不同方向的頭相關函數[4,6],然後組成一個資料庫。

△圖片來源:Veer圖庫


我們戴上耳機之後,聲音便直接經由耳道,被鼓膜接收了。失去了頭部加密的過程,耳機內的聲音聽起來也就沒有了方向感。

但是,隨著聲信號處理技術的發展,我們可以通過在耳機內部置入電子設備,來模擬頭部的加密過程。如果我們的電子設備與頭相關函數的加密方法一致,那麼經過電子設備加密之後的聲音就可以被大腦解密出方位信息,成功地「欺騙」大腦。

正是基於這樣的思路,工程師們開發了基於頭相關函數資料庫的空間音頻方法。他們用數字電路來模擬整個的頭相關函數資料庫,然後對耳機內的聲音進行特定方向上的加密,這樣,就能夠讓耳機內的聲音聽起來具有特定的方向感。

△圖片來源:百度百科


舉例來說,在一場真實的音樂會上,小提琴在聽眾的左邊45°,鋼琴在聽眾的右邊45°,無論是小提琴的聲音,還是鋼琴的聲音,都能夠經過聽眾的頭部進行加密,現場聲音聽起來就有很好的方向感。

如果線上的觀眾也想通過耳機獲得身臨其境的體驗,那麼耳機內部的數字電路可以選擇左邊45°的頭相關函數來加密小提琴的聲音,右邊45°的頭相關函數加密鋼琴的聲音,這樣就能夠「欺騙」大腦,讓耳機內的聲音聽起來也有很好的方向感。

由於這種聲音不是從真實的空間中發出來,而是通過信號處理這樣一種虛擬的方式「加密」出來的,所以被稱為虛擬環繞聲。

近些年,隨著耳機等可穿戴設備的應用越來越多,虛擬環繞聲技術得到了大量的應用,也被科技公司稱為沉浸式空間音頻技術。

參考文獻

[1]俞勝鋒. 基於腦電的雙耳聽覺定位的初步研究[D]. 華南理工大學, 2019.

[2] 黃勁文, 楊飛然, 楊軍. 頭部跟蹤器的虛擬聲源定位系統[J]. 網絡新媒體技術,2019,8(02):28-35.

[3] Blauert J. Spatial hearing: the psychophysics of human sound localization[M]. MIT press, 1997.

[4] 楊飛然. 頭相關傳遞函數測試新方法[J]. 應用聲學, 2014, 33(03): 263.

[5] 謝菠蓀. 頭相關傳輸函數與虛擬聽覺[M]. 國防工業出版社, 2008.

[6] 胡紅梅, 周琳, 馬浩, 楊飛然, 吳鎮揚. 耳機虛擬聲系統的外部化方法[J]. 東南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08(01): 1-5.


相關焦點

  • 可以聽到細菌的聲音! 納米級耳機亮相
    聲音是我們生活當中不可或缺的要素,但你聽過細菌的聲音嗎?近日,德國慕尼黑大學通過將金納米粒子懸浮在一滴水中,並從雷射束中捕獲了一個球體,然後從另外一個雷射設備向幾微米外的其它球體發射了快速脈衝。脈衝擊中納米粒子後,納米粒子對周圍水產生幹擾,引發壓力或者聲波。
  • 媒體實測:戴耳機跑步很難聽到周邊環境的聲音
    耳機隔音貼近大喊聽不見  如今夜跑隊伍的規模愈加龐大,《法制晚報》記者探訪發現,不少夜跑族在戴著耳機聽歌跑步。這些人大多是獨自外出,為了緩解在夜跑過程中的枯燥情緒才邊跑邊聽歌的。  然而記者通過實驗發現,在佩戴耳機的情況下跑步,會使人對於周邊環境的察覺能力大幅下降。即便是在特別安靜的環境中,戴耳機跑步也很難聽到周邊環境的聲音,存在很大的安全隱患。  實驗準備測定不同場合聲音模擬真實環境  為了模擬夜跑的環境,記者將實驗時間定為晚上10時,地點則在一條安靜的社區道路上,罕有人和車輛經過。
  • 不用接觸耳朵也能聽到聲音!這麼神奇的耳機你見過嗎?
    對於喜愛運動的小夥伴,骨傳導耳機一定並不陌生。它利用耳朵附近的軟骨作為介質進行聲音的傳播,無需將耳機塞到耳朵眼裡,就可以享受音樂帶來的美妙。非常適合戶外運動以及出行。這種耳機不但佩戴舒適,而且不影響對環境音的判斷,安全度性也大大提高!
  • 萬元耳機才起步 告訴你耳機系統都有啥
    1告訴你耳機系統都有啥  [中關村在線音頻頻道原創]對於HiFi產品來說,往往好聽的聲音都是由整套系統發出的,而其中每件器材也都有著自己的名字,對於很多剛接觸這個圈子的發燒友來說,對於這些名字雖然比較熟悉
  • 人們在太空中能聽到聲音嗎?
    文章說明了人在太空中不能聽到聲音,並說明了聲音物理學和在太空中不能聽見聲音的原因,解釋了太空人在太空中聽到聲音的原因。為了便於理解,科學家們將這些「排放物」處理成我們可以聽得到的聲音,這樣他們可以嘗試著去分析這些「排放物」是什麼。但是這些星球本身是發不出聲音的。
  • 耳機參數怎麼看 這些常識你真的知道麼?
    上次我們帶大家了解了常見的耳機單元發聲原理,許多朋友們都覺得很有用,幫助到了一些進階燒友挑選自己的耳機。一些初燒的小夥伴也表示雖然看了能明白髮聲原理,但不會一上來就入手平板和靜電,能不能講一些更入門常識。考慮到許多剛剛開始或者準備開始「發燒」的朋友想挑選一條音質不錯的耳機入門。我們本期來帶大家了解耳機常見的參數,讓你挑選耳機的時候不被廠商的參數套路所迷惑。
  • 耳機為什麼要區分R和L呢,如果我反著來會怎麼樣?
    我們經常聽到的是立體音耳機,立體音的耳機可以很好的還原聲音的位置,耳機區分LR兩種可以通過人的兩個聲道來辨別聲音的方向,距離,層次和空間。而且我們左右耳的構造也是不同可以更好的設計耳機的形態。L是左英文left的縮寫,是需要佩戴在左耳上會接受左聲道的聲音有一些音樂會區分左聲道和右聲道就會造成一側有聲音一側無聲音的情況。R是右英文right的縮寫,是需要佩戴在右耳接受右聲道的聲音。
  • 能聽到這種聲音 說明你還年輕
    手機上有一種驅蚊軟體,號稱可以利用仿生 的方式驅趕蚊子。實際上就是利用手機的喇叭發出一種高頻的聲音。但是這種軟體非但不會驅趕蚊蟲,在使用這款軟體的時候有些孩子還會說自己耳鳴了。這是為什麼?實際上這種軟體發出的高頻叫聲有一個專業名詞叫做「蚊音」。指的是聲音頻率非常高的聲音。
  • 精緻金屬風 海盜船「鑑賞家」耳機信仰評測
    在遊戲產業快速發展之後,電競遊戲必用的耳機產品也成為了完整的全新產品類別。與HiFi耳機全力追求更好的音質不同,遊戲耳機在音質外,還追求更好的方向感、更富有電競氣息的外表、甚至更有趣味性的功能,比如遊戲感應振動,頭部跟蹤等。
  • 【物理原理】耳機,是如何把電流變成聲音的?
    我們都知道「聲音是由振動產生的」,耳機的工作原理和音箱是一樣的:處於永磁場中的線圈與振膜相連,線圈在信號電流驅動下帶動振膜發聲
  • NASA火星車快飛到火星了,卻突然聽到某種聲音,嚇了一跳
    不過昨天,美國宇航局發布的一個消息稱,毅力號在前往火星的途中,去年10月的時候聽到了某些奇怪的聲音,並錄下來傳回地球,嚇了科學家們一大跳。 什麼?你可能已經有些摸不著頭腦了,太空裡會有聲音?毅力號還錄了下來,真空裡怎麼可能傳播聲音?發生什麼超越物理學的事情了嗎?或者是某種神秘星際生物在作祟?
  • 你能聽到GIF的聲音嗎?
    我們都知道GIF圖片是沒有聲音的,不過有些人稱他們看GIF圖片時能聽到聲音。這是怎麼一回事呢?倫敦城市大學研究人員給4000名志願者觀看一組GIF圖片,測試他們能否「聽到」圖片。有60%的人稱在看到錘子敲打釘子的圖片和芭蕾舞演員跳舞的圖片時,腦海裡會有聲音出現。而在看循環旋轉的鸚鵡螺這類抽象的圖片時,只有30%的人稱他們能聽到聲音。這是為什麼呢?
  • 耳機時代即將終結?以色列公司黑科技能讓聲音「追著你跑」
    財聯社(上海,編輯 黃君芝)訊,無論是在工作或是生活中,現代年輕人都很喜歡帶著耳機來收聽音頻或觀看影片,耳機已經成為人們必不可少的設備之一。
  • 為什麼你用耳機聽音樂的聲音越來越大?
    你有沒有發現你聽耳機或是聽喇叭的時候,有把音量越推越高的趨勢?如果有,請務必把音量調到你當初聽音樂的音量,慢慢去習慣,或是休息個幾天再回頭聽吧!這也是為什麼近年來耳道式(入耳式, IEM)耳機越來越風行的原因,因為耳道式基本上有一定水平的隔音(isolation)效果。再加上近十年來的東西方流行樂對於低頻的要求越來越重,連帶著聽眾的耳朵尋求聽覺上刺激的需求越來越高,這也很可能是將音量拉高的主因之一,原理我們等下會做簡單的解釋。比較80~90年代的搖滾樂、流行樂跟2000年後的,就會發現音樂製作的不同!
  • 買HiFi耳機只是浪費錢?實測你的耳朵到底有多靈
    有損音樂會損失高頻部分,但真的所有人都聽得出來嘛?而HiFi在很多時候,講究的就是高音的還原。例如無損音樂至於MP3之類的有損壓縮格式的優勢,就在於可以還原高頻細節。然而,你真的有必要追求這些嗎?耳朵可未必聽得到這麼高頻!如何知道自己的耳朵靈不靈?下面這款小工具,可以幫你測試一下。
  • 耳機是如何把電流變成聲音的?多年的疑問終於解開了!
    我們都知道聲音是由振動產生的,耳機的工作原理和音箱是一樣的:處於永磁場中的線圈與振膜相連,線圈在信號電流驅動下帶動振膜發聲,才能在耳機裡聽到美妙的音樂。具體的工作原理,就是通電導體在磁場裡受到力的作用。我們都知道法拉第電磁感應是通過磁通量的變化產生電流的產生。
  • 萬魔無線智能輔聽耳機深度體驗,能給聽障朋友當助聽器用嗎?
    耳機內置鋰電池,兩邊則是操控區域,並有L/R標識便於用戶區分左右。其中左側集成了電源開關、音量鍵和功能鍵(TV)、輔聽鍵(Hearing)。右側則是降噪按鍵(Voice Enhancement),後部是充電接口。只要稍加熟悉後便可盲操作,不過這款耳機在功能上不同於普通藍牙耳機,建議用戶使用時請配合說明書,讓耳機用的更順手。
  • 新科技or黑科技 骨傳導耳機優劣勢對比
    骨傳導耳機又有哪些優勢和不足呢?今天我們就來說說骨傳導耳機的那些事兒,讓我們對於這項「黑科技」有更深入的了解。,這就是因為聲音是通過骨頭直接傳到了我們的聽覺神經,而不是通過空氣傳到我們的耳朵裡,另一種較為常見的情況就是,我們在平時撓頭時,聲音也會通過骨傳導到達聽覺神經,而這些都是骨傳導原理在生活中最為常見的例子。
  • 進化,讓經典更經典|AfterShokz韶音Aeropex骨傳導耳機評析
    可有趣的是,「傳說中」的Trekz Air 2終究並沒有來,眼前這部Aeropex才是根正苗紅的繼任者。Aeropex能否承載得起讓經典更經典的責任,市場會有答案,而我們要做的,就是理性地評析它的存世價值。無束縛,是原則骨傳導是聲音還原的方式,但並不是體驗本身的首要用意。
  • 煲耳機有必要嗎? 編輯教你如何煲耳機
    所以耳機的煲機也被認為是非常必要,並且不論是在發燒友中還是入門級用戶中,總有很多人們認為這是一件非常神奇的事情,煲機能夠大幅度提升耳機的性能。    所以入門級的朋友們經常會在買了一條心儀的耳機後問「我需要煲機麼?」、「我這耳機要怎麼煲」、「用什麼音樂最好?」、「你有推薦的煲機音樂麼?」等等類似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