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我們在網上隨處可見GIF圖片。我們都知道GIF圖片是沒有聲音的,不過有些人稱他們看GIF圖片時能聽到聲音。這是怎麼一回事呢?
倫敦城市大學研究人員給4000名志願者觀看一組GIF圖片,測試他們能否「聽到」圖片。有60%的人稱在看到錘子敲打釘子的圖片和芭蕾舞演員跳舞的圖片時,腦海裡會有聲音出現。而在看循環旋轉的鸚鵡螺這類抽象的圖片時,只有30%的人稱他們能聽到聲音。這是為什麼呢?
這是由於人們在看到衝擊性較大的圖片時,大腦中視覺區域的神經接受的信息量過大,這時就會將信息由視覺區域洩露到聽覺區域,於是就引發了聽覺區域的興奮。
除了視-聽串擾模式外,還有對其他感官的串擾模式:俄裔美國作家弗拉基米爾·納博科夫(小說《洛麗塔》的作者)和他的母親都受到感官串擾的影響,他們會爭執字母「B」是黃褐色還是橘紅色,字母「T」是淺黃綠色還是淡藍色;有的感官串擾還會對個人生活造成不便,有的人看電影中的刀傷、槍傷的畫面會有十分真實的疼痛感,還有的人在切豬肉時會因為身體也產生疼痛感而無法繼續切下去。還有其他40種感官串擾模式,研究人員把這種現象稱為聯覺反應。
聯覺反應指的是對一種感官的刺激觸發另一種感覺的現象。人類的感官分為三個種類:化學類,比如味覺和嗅覺;機械類,比如觸覺和聽覺;光學類,比如視覺。大多數聯覺人產生的聯覺反應是其中兩種感官聯合在一起。極少數人的聯覺反應是三種感官聯合在一起,這類人的直覺十分敏銳,閱讀書籍時過目不忘。
我們在生活中也會遇到不同感官相互合作的情況。例如我們在品嘗食物時,是需要嗅覺和味覺共同作用才能完成。如果你把鼻子捏住再去吃食物,那味道會讓你感到失望。食物的風味的信息是由嗅覺提供的,僅靠味覺是無法嘗出食物特別的味道。當然如果你只是聞一聞食物而不是去嘗它的話,更不可能體驗食物的風味了。
還有我們常說的「視聽盛宴」也是一種聯覺反應。它是視覺和聽覺的感官聯合,我們在觀看表演時,我們看到了宏偉的的場面,聽到了振奮人心的音樂,這樣我們就會產生震撼感;如果我們看到的是舞者翩翩起舞,聽到的是優美的音樂,我們就會覺得心曠神怡。如果表演和音樂搭配不當或是缺少其中一種,都會讓產生的感覺大打折扣。如《梁山伯與祝英臺》「十八相送」中的雙人舞,非常輕曼、戚美,可如果伴奏音樂是美國西部牛仔音樂,就會使人產生很不舒服的撕裂感。
聯覺反應有幾個特點:一是自發性,它是無法控制的。有些聯覺人聽到了音樂的聲音,腦子裡就會不由自主的想到奶油的味道。
二是固定性,它是無法被改變的。如果一位聯覺人看到的字母「A」是黃色的,當你給他看一個用紅筆寫的字母「A」時,他需要比普通人更長的時間才能辨認那是一個紅色的字母「A」。
另外,聯覺反應還具有個體性。正如弗拉基米爾·納博科夫和他的母親爭論字母的顏色,不同的個體會產生不同的聯覺反應,這是聯覺反應最神奇的特性。
有的人認為聯覺反應是一種天賦,而有的人則擔心這是一種疾病。
聯覺反應不是一種疾病,它並不是由身體上的缺陷造成的。聯覺人會產生聯覺反應是因為大腦中不同的區域間存在比普通人更多的連接。英國科學家西蒙·巴倫·科恩指出人類在出生時各種感知能力是融合在一起的,在成長後才漸漸分開。基於這個觀點,有的科學家們認為聯覺反應的產生是因為在成長過程中感官的分離不徹底,本該退化的神經沒有完全退化,導致大腦中某兩個區域仍互相連接,共享大腦接受到的信息。
荷蘭科學家西蒙·費舍爾發現聯覺反應可能和基因有關,並有家族遺傳性。他選擇了3個家庭進行研究分析,3個家庭至少3代人都有特殊的聯覺反應。研究發現這3個家庭DNA中的基因存在了多達37種潛在的基因突變,科學家們根據以往的研究推測,這些基因可能會影響聯覺反應的產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