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嘉保存的百年虎皮
樂清四都鄉傳統習俗「打大彪」道具
文成保存的完好豹皮
溫州網訊 溫州市區高田路63弄1號,溫州工藝生物標本廠四層露臺,一頭標本「下山虎」怒目圓睜。野生虎已經瀕危,如今只有在動物園或博物館裡,人們才能在它面前想像著「百獸之王」本該有的威嚴和氣勢。
就在四五十年前,遍布溫州的丘陵山地裡,還出沒著老虎,如今連雲豹、黑熊也已難得一見。聽老人們講述這些「兇猛」的故事,一種對過去的嚮往,會隨著遺憾襲來。
根據1994年溫州市陸生野生動物資源調查和有關記載,溫州曾有過華南虎,據說在上世紀50年代曾出現過華南虎。至今民間還流傳著許多有關老虎的故事,隨著陝西「華南虎事件」的逐步升級,一些有關華南虎的「往事」也再次被人舊事重提……
虎口逃生
大貓咬人了,大貓咬人了……
時光迴轉,43年前,文成縣十源鄉石竹降村,一個隱藏在大山深處的小山村,人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很有點「世外桃源」的味道。但隨著這一聲聲嘶喊,往日的平靜徹底被打破了。
大貓是一句當地方言,指「老虎」。小山村的人們很快被動員了起來,壯年勞力以及老人、小孩、女人無一例外都拿著「扁擔」、「鋤頭」、「柴刀」等各式各樣的武器,向聲音的「源頭」聚攏。由於民風淳樸,居住這裡的人們素有遇事相互幫忙的習俗。
「大貓咬人了,快去救人。」跑回來報信的村民渾身是血,眼裡充滿了恐懼。
在幾個有經驗獵人的組織下,人們跟著報信的村民衝向事發地點。
當人們趕到事發地點時,大家被眼前的情景驚呆了,一個村民躺在那裡,臉上血肉模糊,奄奄一息,早已辨別不出模樣來。
那村民活了下來,但半邊臉卻沒了。
「虎口餘生」,是不幸中的大幸,於是當地人稱其「大貓柴」,意思是老虎都咬不死的人。
在文成縣十源鄉,這個「大貓柴」的故事一直流傳至今。「大貓柴」確有其人,名叫邱志松,據他妹妹邱秀花介紹,邱志松43年前確實曾被老虎咬去了半邊臉,幾年前就已經過世了。不過她說另外還有兩人也曾被大貓抓咬過,現在都還健在。
於是記者來到十源鄉石竹降村。當年老虎咬人和打老虎的事曾轟動一時,至今許多村裡老人回憶起這件事情,依舊曆歷在目。
據當地村支部書記陳陽鏡介紹,1963年的冬天,村裡發現很多放出去的羊不見了,村民邱志松和邱碎忠就一路找去,隱約看到對面的山坳有野獸活動的跡象,沿途還看見一些被咬死的羊。
他們拿著扁擔就趕到對面陰山彎的巖壁下,邱志松走在前面,冷不防從山茶樹後跳下一隻大貓從前面抱住他。那大貓張開大口往他脖子咬去,邱志松一縮頭,臉被咬去了一大塊肉。他慘叫一聲「大貓咬我」。邱碎忠見狀,忙用扁擔去打,卻被野獸伸開的爪子抓傷了手背,他只覺得鑽心刺痛,扁擔脫手飛了出去。他想都沒想,雙手一推和野獸一起滾下山去。等他爬起身,野獸已經不見蹤影,他忙跑回村求救。隨後出現全村男女,拿起扁擔、鋤頭、柴刀,衝上山救人。
村民邱邦信發現了咬人的大貓,大喊:「大貓在那裡。」沒想到那大貓突然躍起咬住他的臉,他用力推開,那大貓逃下山去。當時十源公社的七八個民兵拿著槍趕過來。那大貓被眾人趕得無路可逃,最後鑽進一個巖洞裡,民兵拿著槍往巖洞裡亂打,受傷的野獸又躥了出來,掉下山崖……
據當地老人回憶,大貓被打死後,抬到十源鄉政府邊上,村民們給大貓的臉蒙上一塊布,怕大貓的臉嚇到孩子。之後,村民們就在鄉政府前分了肉,那隻大貓足有100來斤重,許多參與打大貓的人都分到一塊肉,而那皮毛被民兵們帶走。而有關那皮毛的斑紋村民們有兩種說法,一種稱那皮毛是金黃色的,上面的斑紋是柳條狀的,另一種稱皮毛上的斑紋呈銅錢狀。因為無法找到那件皮毛,當地政府又沒有相關的文獻記載,記者一時無法考證這咬人臉的大貓是否是真的華南虎。
打虎英雄
為了找尋溫州曾確實存在過華南虎的證據,記者又來到樂清市四都鄉後羊村,據說那裡保存著一張老虎皮。
後羊村村委主任王興西把記者帶到村後的「王十朋紀念館」,拿出一張布做的老虎皮。記者一時納悶,不是說有真的老虎皮嗎?怎麼是布做的?
王興西連忙解釋稱,原來村裡確實有一張真老虎皮,還是明朝打虎英雄周憲打下的虎皮,至今年代久遠,加之解放前,一些人認為老虎皮可以驅邪治病,破壞嚴重,現早已不存在。而製作這張布老虎皮是為了繼續保存村裡一個傳統習俗「打大彪」,這是為了紀念打虎英雄周憲為民除害設立的傳統習俗。
據當地文獻記載,周憲曾是當地一個力大無窮的無賴,人人避而遠之,久而久之周憲發現周圍沒有一個人理睬他,他對此很納悶,也感到很孤獨。有一天,他在田間遇到一農夫,農夫見到他立即躲開,周憲很生氣,跑過去一把抓住農夫,問為什麼人人見到他就躲?農夫硬著頭皮告訴他,村民們視他如西山上吃人的老虎,深惡痛絕。周憲聽後羞愧難當,第二天,便帶上工具,獨自一人上山打虎,並將老虎打死。
周憲替當地村民除去一大害,村民們紛紛聚攏來慶祝,周憲當眾說還要替村民們除去一大害,說完便自刎而死。
周憲捨生取義,為民除害的壯舉深深打動了當地村民,當地人每隔幾年都要舉行一次「打大彪」活動,讓人披著虎皮扮演老虎,挨家挨戶戲耍過來,以此紀念這位打虎英雄。
當地91歲的王老伯告訴記者,村裡確實曾有過一張真虎皮,他曾披過那張虎皮扮演過老虎,那場面非常熱鬧,令他終生難忘。
因為有著打虎的傳統,當地也不乏像周憲這樣的打獵英雄,村民向記者介紹稱,至今村裡還有一位「打豹英雄」。
吳可虎老人就是村民口中的「打豹英雄」,記者見到他時,他正坐在家門口抽菸,93歲的高齡依然耳聰目明,身體健朗。他曾三槍打死一頭母豹,還打過多隻野狼。
回憶往昔的打豹經歷,老人依舊曆歷在目。那是50多年前,他和另外一村民爬到西山上打獵,來到一溪邊,突然一隻金錢豹躥了出來,飛身一躍向他撲來,他雙手舉起獵槍,槍託頂住豹嘴,一番搏鬥後,豹縱身一躍跳上約十米高的巖壁。這時,另外一隻小豹躥了出來,另一村民追著小豹衝了上去。
母豹見小豹被追射,回身又撲了回來,這時吳可虎連開了兩槍,母豹受傷後,逃進一山巖洞,接著他走到洞口,一槍對準豹額開了一槍,打死一隻約60公斤重的母豹。他的同伴也打倒了那隻小豹。
據吳可虎老人介紹,現在山上很難再看到金錢豹了,華南虎早已經絕跡,就連狼在當地也早已經絕跡。說到這裡,吳可虎老人也覺得很可惜,他說單單靠打獵是不可能把這些野生動物全部趕盡殺絕的,主要還是山林植被的破壞,曾經一度時間,原本茂盛的山林變得光禿禿的,野豬也幾乎絕跡,那些以食野豬為生的虎豹狼,自然也生存不下去而絕跡。
-關鍵詞
華南虎:亦稱「中國虎」,是中國特有的虎種,生活在我國中南部森林山地。多單獨生活,不成群,多在夜間活動,善於遊泳,但不能爬樹。以草食性動物野豬、鹿、狍等為食。一般來說,一隻老虎的生存至少需要70平方公裡的森林,還必須生存有200隻梅花鹿、300隻羚羊和150隻野豬。
金錢豹:體型與虎相似,但較小,為大中型食肉獸類。豹全身遍布黑色斑點和環紋,形成古錢狀斑紋,故稱之為「金錢豹」。腹部為乳白色。豹的體能極強,性情機警,既會遊泳,又善於爬樹,成為食性廣泛、膽大兇猛的食肉類。善於跳躍和攀爬,喜獨居夜行生活。捕食猿猴、野兔、野鹿和鳥類等,時而還獵食家畜。生性兇猛,甚至可與虎交鋒,但一般不傷人。
拉虎皮張大旗
華南虎在溫州絕跡後,留下來的也只有虎皮了,在樂清找不到虎皮,記者又得知在永嘉縣花坦鄉東川村,至今還保存著一張清朝乾隆年間的虎皮,據說已有230年歷史。我市知名動物標本製作專家劉鳴先生和曾經為老虎、熊、豹等動物皮毛進行製作保存的林新生師傅,3年前曾對這張虎皮進行鑑定。認定該虎皮是華南虎的虎皮,系母性,年齡5歲左右,體重約100公斤。
據劉鳴介紹,當時這張虎皮由於保存年代久遠,況且經常折摺疊疊,虎皮纖維已遭連續性的破壞。加上觸摸後遭細菌等侵襲,毛根大面積受損,致使虎毛呈片狀脫落,表皮已出現多處黴變,他們及時採取措施,才使得這張虎皮保存下來。這也是目前我市保存發現的唯一一張華南虎虎皮,也是證明溫州曾有過華南虎的有力證據。
據保存這張虎皮的邵碎琪老人說,這張虎皮是東川村邵氏十八世太祖,在村附近古廟旁赤手空拳連續打死兩隻老虎得來的,那一大一小兩隻老虎,其中大虎皮世世代代一直保存至今。只因村裡沿襲下來的一年一度將虎皮懸梁觀賞的風俗,每年都有許多人用手觸摸虎皮,致使虎毛漸漸脫落。再者,畢竟年代久遠,虎毛色澤已變得黯淡無光,虎皮也變了形。於是曾通過《溫州晚報》求助專家劉鳴進行保護處理。
此外,在永嘉巽宅鎮龍前村也有過一張虎皮,幾年前這張虎皮放在村祠堂太師椅上被人盜竊,至今下落不明。相傳這張虎皮是一位叫斤三老太的人打死一隻老虎得來的,至今也有近200年歷史,可惜後人沒有將虎皮看好,被人盜走。
而在文成縣周壤鄉,據說有一張虎皮。記者來到周壤鄉時,當地一林科員告訴記者,那不是一張老虎皮,而是一張金錢豹皮,至今一直保存完好。
隨後,記者在林科員的帶領下,來到該鄉新南村農婦董美花的家中。因為擔心豹皮被拿走,董美花最初不願拿出豹皮,經過林科員一番勸說,她把記者帶到二樓,在一件古舊紅漆大木箱內,搬出一紙箱,裡面掏出一包裹,裡外打開三層,便見一件金黃色的豹皮毛露了出來。
林科員展開豹皮,指著上面呈銅錢狀的斑紋稱,這是一頭成年金錢豹,長約2米,尾巴斷了三截,其他都還保存完好。據董美花介紹,這塊豹皮是她丈夫當上村主任後,老村主任傳給她丈夫的,據說是該村祖先在山上用矛刺死一頭豹得來的,至今也有百年歷史。
滅頂之災
泰順縣烏巖嶺自然保護區曾在上世紀60年代初仍有華南虎出沒,此後再無文獻記錄,原本是山林之王的華南虎怎麼會絕跡呢?同其他地區一樣,這個原因其實是眾所周知的,完全是人類不當活動,不僅造成了野生華南虎、還有其他不少珍稀野生動植物的消失。
據劉鳴介紹,1949年,全國華南虎估計還有4000隻,浙江省僅寧波和溫州兩地還有少量出現。儘管經過人類與老虎數十萬年的爭鬥,虎的地盤日漸縮小,但老虎拱手讓出的不過是平原地帶、城市、集鎮、鄉村,而在深山老林,那是華南虎當仁不讓的領地。即便是低矮的丘陵、盆地,凡與「山」字多少沾邊的所在,也仍是華南虎的遊擊區域,時不時能發現它們的蹤跡。一句話,只要有森林、灌木叢和草坡,只要有野生草食動物活動,就有華南虎。
最大的劫難首先從1958年大躍進活動開始。當時小土爐出現在城鄉各地,科技盲人指揮千軍萬馬砍伐木材去「大煉鋼鐵」,使溫州森林環境元氣大傷。1964年以後,為了向大地索要糧食,又大舉毀林開荒,圍湖造田,致使全市森林覆蓋率下降,而且分布不均,殘存的森林被分割成小片孤島,終於使華南虎失去了基本的棲身之地、食物之源,其交配繁殖更為困難。
上世紀50年代,華南虎被稱之為「害蟲」大肆捕殺,1956年全國收購虎皮1750張,當時活躍在福建北部山區的刀霞打獵隊因打了170多隻老虎而受到政府嘉獎,一時間全國各地冒出了許多「打虎英雄」。
直到1977年,華南虎總算落實了政策,摘掉了「害蟲」的帽子,列入保護對象。20世紀80年代後,國家頒布了《野生動物保護法》,更進一步把華南虎列為國家一級保護動物,上升到國寶的地位,與大熊貓一般享受特殊的保護。只是,此時的華南虎數量已微乎其微,而生態環境的破壞仍在繼續,偷捕、偷獵之風仍在繼續。
虎狼熊豹並非「四害」
華南虎被扣上「害蟲」的大帽後,狼、豹、熊也未能倖免,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一併成了人們眼中的四大害,而對其進行趕盡殺絕。溫州因為華南虎數量稀少,本土獵人幾乎沒有機會成為「打虎英雄」,倒是造就了許多「打豹英雄」、「打狼英雄」。
在樂清採訪時,除遇上吳可虎老人,記者還聽說了三位「打豹英雄」,在當地,如果當年哪個村有人打死一頭豹,這個村立即威震四方,外村人就不敢來欺負該村的人,可見打豹也不一般。
據專家劉鳴介紹,溫州曾經有相當數量的狼、豹、雲豹這些大型猛獸動物,除此之外,在泰順烏巖嶺還出現過黑熊。他曾在上世紀80年代還製作過幾個雲豹標本,在六七十年代,景山一帶還曾出現過狼的蹤影。1994年他對溫州陸生野生動物資源進行調查時,已經發現狼在溫州已經絕跡,雲豹還有可能在泰順烏巖嶺、永嘉、文成等地存在,但至今也無任何發現和文獻記載。
那次調查他們也沒有發現黑熊,只是烏巖嶺一帶有農民稱看到過黑熊,具體情況也無從考證。
近幾年隨著國家退耕還林等一系列生態保護措施的實施,溫州的生態環境恢復迅速,特別是山林植被的恢復,使得野生動物資源逐步恢復。一個突出的現象就是野豬數量明顯增多,野豬毀壞農田,野豬傷人等事件頻頻發生。市林業局還為此專門在各地成立護林隊,對野豬進行適當捕獵。
據市林業局資源林政處處長馬仁翻介紹,野豬數量的增多一方面說明近幾年山林生態環境確實得到很大改善,另外一方面也說明野豬缺乏天敵。以食野豬野兔等食肉動物數量的稀少,特別是大型猛獸動物無法確定是否還有存在,要想使雲豹、狼、黑熊等這樣的大型獸類重新恢復數量是非常困難的,這些動物現在也幾乎絕跡。要想恢復以前種群,得建立有效的基因庫,僅憑發現的一兩隻也不能說明問題。
值得期待的是,溫州還有可能存在野生金錢豹,它和華南虎、雲豹一樣都屬於國家一類保護動物,由於數量十分稀少,被國際動物保護組織定為五級,即「難保護級」,屬於高度瀕危狀態。馬仁翻稱三年前,在樂清發現了三頭野豬被食肉類動物吃掉,專家根據現場留下的野豬骨頭,和周圍一些痕跡,判斷作案的很有可能是金錢豹,而當地也偶有放養在山上的羊被叼走的事件發生。因此他們判斷溫州很有可能還有野生金錢豹。
隨著溫州生態文明城市的建設,和人民群眾保護野生動物意識的加強,溫州的野生動物種群及其生態環境正在逐步得到改善。此外,為進一步加強對野生動物的保護,溫州市林業局正在籌備成立溫州市野生動物保護協會,並將啟動新一輪的野生動物資源調查和科學研究項目,以推動生態資源的保護與合理利用。
溫州市陸生野生動物資源概況
根據1994年全市陸生野生動物資源調查和有關記載,溫州市共有陸生野生動物507種,隸屬31目93科。其中獸類64種,鳥類376種,兩棲類17種,爬行類51種。
屬於國家一、二類保護動物有黃腹角雉、金錢豹、黑麂、短尾猴、獼猴、虎紋蛙等50多種。
目前,溫州共建立了泰順烏巖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和雁蕩山、楠溪江、玉蒼山、四海山、龍灣潭、花巖、石羊、銅鈴山、天關山等風景區和森林公園,動物種類相當豐富,有較多的珍貴稀有動物,有些種類僅見於浙南山區,成為特有種。
-相關連結
10月12日上午陝西省林業廳鄭重宣布:今年10月3日16時30分,鎮坪縣村民周正龍拍攝到野生華南虎照片。經專家鑑定,照片是真實的。在當日的新聞發布會上,陝西省林業廳當場向周正龍獎勵兩萬元現金。但該照片在網上公布後,立即引發網絡熱烈討論,很多網友對該照片提出質疑,認為照片嚴重失真,為偽照。一時間,國內各大媒體先後介入,新浪、搜狐、網易等門戶網站紛紛就此推出專題報導,「華南虎事件」迅速升級。瀕臨滅絕的「華南虎」以這樣一種形式被推到全國人民輿論的風口浪尖。
本文轉自:溫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