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探營溫州綠眼睛野生動物救助基地——給綠野精靈當大夫

2020-11-23 浙江在線

  午後,山谷靜謐,荒無人煙。穿行在羊腸小道中,我們的導航突然失靈了。正當我們不知何往時,前方的茅草叢中探出一個頭來,朝我們揮手,「在這兒!」

  透過簡易的鐵門,我們難抑心中的驚訝,這竟然是大名鼎鼎的溫州綠眼睛生態保護中心野生動物救助基地。而眼前這位皮膚黝黑、清瘦的男子,竟然就是挽救了許多野生動物、經常走上大學講臺的溫州綠眼睛生態保護中心掌門人方明和。

  19年前,方明和年僅17歲。一顆綠色的種子萌芽了——他和幾位同學發起創立浙江首個民間環保志願者團體,取名「綠眼睛」,寓意要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生態環境。19年來,在方明和的帶領下,「綠眼睛」已經救護了上萬隻野生動物,環保行動影響了全國,並拿下多個國家級乃至國際獎項。榮譽的背後,是日復一日的救助和苦行僧般的堅持。

  野生動物是大自然孕育的精靈。又到一年候鳥遷徙季,連日來「綠眼睛」接到的求助電話明顯增加。前不久,我們走進這個神秘的野生動物救助基地,和他們一起出發,體會其中的酸甜苦辣。

  出發

  動物救護車始終飛馳在路上

  「快上車,我們要來不及了!」剛見到志願者鄭崇,還沒打招呼,方明和便急切地催促道。

  鴨舌帽、防曬服、黑框眼鏡,25歲的鄭崇看起來一臉朝氣,卻是綠眼睛志願者裡的熟練工。每天,他要開著自己的兩廂小轎車,載著裝動物的大木箱,行駛兩三百裡路。求助熱線不斷,他的動物救護車始終在路上。

  此刻,中午12時,烈日當頭。匆忙上路,只因剛剛接到的一則野生動物求助信息:地址是永嘉縣巽宅鎮邵川村,往返路程近150公裡。需要救助的野生動物是一隻特別的貓——照片裡,它病懨懨地蜷縮著,與尋常家貓不同的是,它的全身皮毛呈豹紋狀。

  「如果判斷沒錯,這是國家級保護動物豹貓!」鄭崇看了眼照片,言語激動,腳踩油門,加足馬力。他告訴我們,野生動物常年藏匿山林,能夠被人類發現,就意味著它的體力已經極度透支了,「隨時有生命危險。」

  車子穿過城市扎進山林,時間一分一秒過去,我們心裡也不由地緊張起來。大約一個多小時後,我們終於抵達了目的地。

  「來來!趕緊進屋瞧瞧。」迎接我們的是熱心村民吳伯林。「一早,我在菜市場看到有人販賣貓,心裡就覺得不對勁。」從小在山裡長大,吳伯林就沒見過長相如此特別的貓,他立馬花了500元錢買下,隨即撥通了動物救助電話。

  眼前的豹貓被漁網兜著,全身皮毛淺棕色,布滿棕褐色的斑點,跟小豹子一樣。只是它現在耷拉著腦袋,完全沒有小豹子的兇猛。

  「看樣子,是餓了好幾天。」確認是豹貓後,鄭崇隨即拿出了一次性手套、口罩,讓我們戴上,然後麻利地從後備箱搬出裝載動物的木箱。

  第一次見到野生的豹貓,我們完全不知道從何下手。「為避免豹貓掙扎,先把它和漁網一起裝進木箱,再迅速把網拆掉……」在鄭崇的指導下,我們小心翼翼地完成了一系列動作,生怕把它弄傷。

  吳老伯表情凝重地站在旁邊。「你們可得把它照顧好啊。」他雖不善言辭,但眼神熱切。我們忍不住再次詢問,吳老伯才支支吾吾地告訴我們,原來他收入微薄,500元錢對他來說不是小數目,但他還是毫不猶豫地把豹貓買下了。「只是個小事。」吳老伯鄭重地接過《野生動物救護證書》,看了又看。

  而在鄭崇眼裡,熱心環保並不是一件小事。每次接收完動物,「綠眼睛」都會給熱心群眾頒發《野生動物救護證書》,作為精神上的鼓勵和肯定。

  「這些年打求助熱線的人越來越多了。」鄭崇剛把木箱搬上車,手機又響了。「又有兩條求助信息,分別是夜鷺和白鷺。」鄭崇念叨著,抬眼看我們,靦腆地笑笑,「又要催你們上車啦!」

  導航顯示,兩個地址一個在甌海區,一個在甌江口,前往救助起碼要花兩個小時。鄭崇卻覺得稀鬆平常,「能夠把受傷的野生動物接回家,再遠也要出發。」

  夜鷺體型胖、全身灰色,白鷺細瘦、羽毛雪白,都是腿部受傷飛不起來……以前書本裡才能看到的野生動物,現在活生生地出現在眼前,讓我們大開眼界。傍晚時分,鄭崇這輛動物「救護車」上,已經裝滿了當天接回的動物。

  下一步是送去救助基地。在交接點,鄭崇把裝有動物的木箱卸下來,交給另一位志願者。然後,又拿了幾個空木箱放上車。「明天還要繼續接動物呢!」他說。

  救護  照顧這麼久只為放飛那一刻

  接回一隻野生動物只需幾個小時,但救護是長期的。受傷的動物要重返大自然,需幾個星期,甚至幾個月。

  第二天,我們前往綠眼睛野生動物救助基地。基地位於蒼南縣靈溪鎮,三面環山,很偏僻。為了避免幹擾,平時不對外開放。

  方明和特意發來兩個定位。我們從大路開到荒野小路,再駛入一片茅草叢的深處,基地到了。

  沒有顯眼的招牌,破舊的鐵門緊閉,雜草叢生……雖然早有心理準備,但基地的簡陋依然超出了我們的想像。

  此時,方明和剛救助完一隻動物,滿頭大汗。他帶我們走進基地,隨即關上了門,「你們別亂走,這裡有毒沒毒的都有。」剛進門,他就給我們打了「預防針」。

  說是基地,但放眼望去,只有雜草叢中的幾個移動房和木棚。「這裡能看到的都跟野生動物相關。」方明和邊說著邊收拾起工具來,給我們遞上草帽、一次性口罩、防護衣。「今天你們就算給我當義工啦。」他笑道。

  我們最先來到的,是一個移動房,也是基地裡唯一有空調的房間。方明和稱之為動物的「急救室」。幾個裝著動物的鐵籠子,就算動物的病床了,「咦,這不就是我們救助的豹貓嗎?」眼前的豹貓完全恢復了狀態,能站起來走動並適當進食了。

  「多虧了你們啊!要不然這隻豹貓真危險。」方明和領我們湊近看。他說,昨天送來時,它脫水嚴重,奄奄一息了。他當晚送去給獸醫治療,又是打營養液,又是處理傷口,守了整整一夜,才把它的命救回。方明和說,動物剛送來的時候普遍脫水,要先補充體液,不能馬上餵吃的。「所以我們總是提醒群眾撿到動物不要隨意餵食,免得好心辦壞事。」

  「你們先看我操作。」方明和熟練地把豹貓用支架固定住,拿起針管,往屁股上扎了一針。「消炎用,這就相當於吃藥了。」隨後,他把早就準備好的豬肉、小白鼠拿出來,放進籠子裡,豹貓開始狼吞虎咽起來。

  「接下來我教你們怎麼護理。」方明和打開另一個籠子給我們看,「這是你們救來的鷺鳥,腳被漁網纏住受傷了,所以飛不起來。」說著,他遞了塊毛巾過來,讓我們把鳥兒頭部包裹住,這樣鳥兒就不會因為拼命掙扎而受傷了。果然,我們把毛巾蒙在鷺鳥頭上,它立刻安靜了下來。趁著它不掙扎,方明和打開鳥喙,我們把營養液往它嘴裡送。護理工作看似簡單,操作起來卻不容易。

  跟人一樣,完成急救後還要一段時間康復,野生動物也需要「住院」。我們來的第二個移動房裡有更多野生動物。「你好,你好,過來——」學舌的是一隻亞馬遜鸚鵡,執法部門送來後便成了這裡的「小管家」;緊緊抱在一起的是兩隻小猴子,看到人全身發抖;豬獾看到我們低吼示威;黃麂聽到異響就跑……

  「野生動物害怕人,遠離人類是對的,不然就危險了。」方明和說,基地從來不清理雜草,儘量不讓人靠近,就是為了模擬野外環境,避免被救助的動物對人產生依賴。走在基地裡,我們仿佛置身荒野,周圍的茅草長到兩米高,樹杈從未修剪和噴灑農藥,「這樣隨手一摘都是動物的食物。」方明和說。

  基地深處有一個大木棚,上頭還有隔離網,這裡是馴飛籠舍。透過縫隙往裡看,一隻大雕正在練習展翅。「再練幾個月就可以放飛了。」

  到訪這天,兩隻鷺鳥剛好已經康復,可以放歸自然。方明和對我們說:「來,你們幫忙放生吧。」我們戴著厚手套,手儘量伸直,避免在放生途中被鷺鳥攻擊。「別看只是鷺鳥,野生動物本來就適應野外生存,一旦恢復體力,異常兇猛。」方明和說。

  按照慣常做法,放飛都是舉著鳥兒往天上「扔」。方明和馬上制止了我們,他說這樣鳥兒容易受驚嚇。在方明和的指導下,我們把撲閃的鷺鳥放在大木箱上,「準備好了嗎?小心,要輕輕鬆開!」我們放開手。「噗嗤——」手間的鷺鳥瞬間掙脫,展翅翱翔,在空中劃出一道絕美的弧線。

  「照顧這麼久,捨不得吧?」我們轉頭看向方明和,才發現他滿臉笑意。「救助就為了等待這一刻,回歸自然才是它們最好的歸宿」,他感慨,「看著它們飛起來,我覺得自己也自由了。」

  觀測

  在城市中為鷺鳥守護一方家園

  「再帶你們去看個美景。」臨近傍晚,方明和突然神秘地說。

  開車一路從野外回到城市,一個多小時後,方明和說,龍港市到了。從當初幾千人的小漁村到數十萬人口的龍港市,30多年來龍港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已是高樓林立。

  「但有個地方一直沒有變。」方明和帶著我們徒步拐過一條小路,來到龍港市下澇村。前面是一片河網縱橫的溼地,大部分的村民已拆遷搬離。在這裡,我們見識到了此行最震撼的場景:數千隻鷺鳥結伴而棲,時而悄悄細語,時而追逐嬉鬧,時而翩翩起舞,千姿百態。

  「白鷺和夜鷺分別在白天和晚上活動,現在是『交班』的時候。」方明和把望遠鏡遞給我們,只見灰色的夜鷺紛紛離巢覓食,河間沙洲的大樹上則布滿了白點,白鷺歸巢了。

  高樓環繞下,為何眾多鷺鳥在此棲息?「鷺鳥是最親近人類的鳥,棲息繁衍的地方一般都靠近村莊,田間地頭、沼澤湖泊、海邊灘涂等地都有它們的蹤跡。」方明和話鋒一轉,「但鷺鳥也怕人,聚集的前提是人類不破壞它們的棲息地。」

  每年端午前後是鷺鳥產卵季,以前總是有人來偷鳥蛋,整桶整桶地偷走。部分鷺鳥受到驚嚇飛走了,種群不斷縮小。方明和看在眼裡,急在心裡,後來溫州林業部門把這裡設為野生動物疫源疫病監測點,「綠眼睛」承擔了這項職能。在繁殖季節,「綠眼睛」的工作人員每個星期會輪流來這裡,觀測種群的變化,觀察是否有異常情況,如果有鳥不明死亡,要向林業部門報告。他們還在岸邊設置了宣傳欄,教育村民要和鷺鳥保持合適的距離。前些年,有村民們在沙洲上養雞養鴨,後來也都撤了出來。

  鷺鳥隨時都在飛,怎麼知道種群有沒有變化呢?方明和指著前面的一棵馬尾松,讓我們用望遠鏡仔細觀察。我們數了數,這顆樹上一共有10多個巢穴,20多隻鷺鳥。「如果多個觀測點的巢穴和鷺鳥數量都基本保持平衡,那說明一切正常。」他說。

  夜幕降臨,空中盤旋的鷺鳥漸漸地少了。「你又來啦!」村民李老伯從遠處走來,看到方明和,熱情地打招呼。他說,他習慣來這裡歇歇腳,感受自然。「現在河水清了,垃圾打撈了,鳥兒是越來越多了。」

  但人們也在擔心,周邊的高樓越建越多,會不會哪一天鷺鳥就一去不復返了?據了解,當地已規劃在此打造城市溼地公園,給水鳥一個更美好的家園。

  「我擔心公園太人工化了,比如建人工草坪、涼亭,破壞掉了原生態。不是花錢就能把鳥引回來的,一旦飛走了,就很難回來了。」方明和說。

  2018年,「綠眼睛」出動救助600餘次,每年救助數量呈15%以上增長。「民眾的野生動物保護意識提高了,越來越多的人看到受傷的動物會向我們求助,但僅此遠遠不夠。」方明和抬頭望向天空,意味深長地說,「救助再多,只是個體,最需要我們保護的是棲息地。」

相關焦點

  • 5隻溫州救助的綠海龜啟程赴瓊
    溫州網訊 昨晚,在溫州市海洋與漁業執法支隊執法人員的護送下,5隻通過非法途徑流入我市的綠海龜,經過兩個多月的救助以健康的狀態離開溫州。接下來,它們將在海南熱帶海洋學院進行養護野化,最終回歸自然。  綠海龜屬國家珍稀瀕危二級保護野生動物。今年2月,全國人大常委會作出關於全面禁止非法野生動物交易、革除濫食野生動物陋習、切實保障人民群眾生命健康安全的決定。
  • 二級保護動物馬來西亞巨龜獲救-溫州日報甌網 - 溫州新聞門戶網...
    二級保護動物馬來西亞巨龜獲救 2011/11/18 04:50 來源:溫州商報 編輯:伍廣明 瀏覽:7216
  • 瀋陽猛禽救助中心救助野生動物3000多隻
    本報訊 記者徐迪報導 瀋陽猛禽救助中心成立至今,已救助猛禽2000多隻、瀕危鶴類20隻、其他野生動物1000多隻。        瀋陽猛禽救助中心成立於2009年,是國內第二家由高校、政府主管部門和民間志願者團體合作成立的野生動物專項救助機構。
  • 救助野生動物 保護草原生態
    近年來,為保護當地野生動物資源,維護草原生態環境,內蒙古錫林郭勒盟蘇尼特右旗森林公安局不斷加大巡防力度,及時救助受傷的野生動物。同時,隨著宣傳力度的加強,群眾對野生動物的自覺保護意識也明顯增強。如今草原上時常能看到盤羊、黃羊、狐狸、金雕等野生動物的身影。新華社記者任軍川、連振、魏婧宇攝影報導這是蘇尼特右旗森林公安局救助的金雕(3月13日攝)。
  • 歡迎承德民革野生動物救助協會加入...
    ·關注中國綠髮會,訂閱綠色未來2019年8月末,承德民革野生動物救助協會負責人高化峰將「中華林鳥保護地·承德」申請表遞交給中國綠髮會,綠會按照相關程序認真審核後,非常認可當地的負責人以及志願們為承德鳥類保護、河道清淤、植物種植等生態守護做出的貢獻,並同意其正式成立「中華林鳥保護地
  • 公益訴訟守護和諧共生 婺城區院「四個一」穩步推進野生動物保護...
    近期,婺城區檢察院與婺城區農業農村局、金華市野生動植物保護協會聯合建立的野生動物公益保護實踐基地正式落戶金華市陸生野生動物救助中心。實踐基地從孕育、立項、創建到發展的過程,也正是今年婺城區院貫徹落實黨中央關於生態文明建設和維護生物安全指示精神,充分發揮公益訴訟檢察職能,致力與行政機關、社會組織等各方共同推進野生動物資源保護的一個縮影。
  • 國家二級重點保護動物!溫州泰順驚現傳說
    【國家二級重點保護動物!溫州泰順驚現傳說中的「四不像」】 溫州泰順縣野生動植物保護站日前接到群眾報警稱:「在崖壁下水渠內發現一隻野生動物被困,請求救助」。保護站工作人員立即前往現場查看,發現被困野生動物正是國家二級保護動物——鬣羚。
  • 西山林屋洞已有8條娃娃魚 將建立水生野生動物救助基地
    本報訊(記者 範易)西山林屋洞水質優良,環境幽靜,是蘇州少有的適合國家二級保護動物——娃娃魚繁衍生存的地方。昨天,金庭鎮林屋洞風景區透露,景區「娃娃魚家庭」再添一名新成員,目前共有8條娃娃魚,遊客來林屋洞遊玩也能看到這些「大魚」的身影。
  • 昆明晉寧森警3天救助多種野生動物
    5月4日至6日,昆明晉寧區森林公安局接群眾報警共救助野生動物10條(只)。其中國家二級保護動物為灰林鴞1隻,漁鴞1隻;三有動物鼬獾1隻,黑眉錦蛇5條,白條錦蛇1條,頸稜蛇1條。晉寧森警3天救助多種野生動物 晉寧區森林公安局 供圖  記者了解到,5月6日上午,晉寧森林公安接到群眾報警,其駕駛摩託車路過魯姬村旁的河埂時,看見有一隻鷹從空中跌落在河邊的草地上,他上前查看時,發現鷹的一隻腳被老鼠夾夾到,遂打電話報警求助。
  • ...意外市民保護意識強 今年蘇州有望再新建一座野生動物救助中心
    蘇州每年添綠500萬平方米,綠意盎然之下,吸引了不少野生動物棲息由於受到天敵騷擾、暴風雨等因素影響,導致一些野生動物受傷。隨著市民保護意識增強,這幾年,有關部門救助的野生動物數量逐年遞增,今年計劃要再新建一座野生動物救助中心。   每年的春夏季,處於鳥兒繁衍期間,天敵騷擾、暴風雨、練飛落單等影響,都可能導致一些鳥兒落地、受傷。
  • 看看那些被救助的野生動物 它們如今生活如何
    是自己收養,還是送到救助機構?  湖州有幾個野生動物保護站,這些都是專門救助野生動物的機構。昨天,記者去野生動物救助站一探究竟,聽聽工作人員講講那些被救助的野生動物的故事。  「鴻雁,天空上,對對排成行;江水長,秋草黃,草原上琴聲憂傷……」一曲《鴻雁》,歌聲悠揚,唱出的是每個人心底最柔軟最美好的繾綣。  對於很多南方人而言,我們只有在歌聲中想像鴻雁的樣子。
  • 蓮都區全年救助野生動物63隻
    隨著蓮都區生態環境持續好轉,市區境內的野生動物種類和數量都在不斷增加,據統計,2020年經蓮都區警、民、林業各方精誠合作,已攜手收容救助野生動物63隻,與2019年救助40隻相比,增長57.5%,創下歷史新高。為全區「迷路」「受傷」的野生動物撐起了「保護傘」。
  • 鷹嘴龜、紅脖頸槽蛇、褐翅鴉鵑 雲南警方救助一批野生保護動物
    連日來,雲南公安機關接到多起救助野生動物的警情,在這些需要幫助的「小精靈」裡,從爬行動物到鳥類一應俱全。下面,就讓我們一起來看看蜀黍是怎樣救助這些小動物的吧。 一隻小烏龜,竟是國家一級保護動物!
  • 野生動物「肇事」村民很煩惱 呼籲:成立民間救助機構
    楊文強還是一名野生動物保護的志願者,他知道鷺鳥、漁鴞等野鳥中,有些是國家重點保護動物,他不僅不能傷害這些野生動物和鳥類,見到有受困或者受傷的動物時,還會主動參與救助。但他也有一肚子「苦水」:「我保護野生動物,可是誰保護我的蜜蜂、魚塘呢?」
  • 曾經絕跡的鳥兒又回來安家了 至少有320種鳥在溫州被拍到
    早上起床,耳邊多了清脆的鳥鳴聲;傍晚,凌空的電線上密密麻麻的鳥兒排成隊……這幾年,隨著城市綠化面積擴大、環境改善,溫州越來越向「森林城市」靠近,在紛擾的城市中,鳥兒也有了棲身之所,與人們的相處也越發和諧。昨天,市野生動植物保護協會副會長劉鳴表示,最近幾年市區範圍內各種鳥類數量的確有所增加,而且一些曾經在我市絕跡的鳥兒,也再次回到人們視線中。
  • 溫州野生動物養殖戶超過100家 飼養品種多達46個
    ◎我市現有野生動物養殖戶超100家,獲批飼養的國家和省級野生動物46種  ◎該產業成為新的致富風景線,卻也令少數人坑害純正野生動物找到藉口  溫州網訊 前不久,溫州一批工商企業熱衷跨界務農的新聞成了大家議論紛紛的話題。
  • 探尋溫州老虎遺蹟 叩訪幾大野生動物
    野生虎已經瀕危,如今只有在動物園或博物館裡,人們才能在它面前想像著「百獸之王」本該有的威嚴和氣勢。  就在四五十年前,遍布溫州的丘陵山地裡,還出沒著老虎,如今連雲豹、黑熊也已難得一見。聽老人們講述這些「兇猛」的故事,一種對過去的嚮往,會隨著遺憾襲來。  根據1994年溫州市陸生野生動物資源調查和有關記載,溫州曾有過華南虎,據說在上世紀50年代曾出現過華南虎。
  • 街口有人販賣野生山龜?是不能放生的外來物種鱷龜
    溫州網訊 昨天,在溫州市區五馬街路口,有人販賣「野生山龜」,引來市民圍觀。然而,鹿城區森林公安局表示,這並非山龜,其實是外來物種鱷龜,具有較強攻擊性,如果放生會對本地物種造成損害。  昨天上午,熱心市民李女士打電話給「黨報熱線」,稱市區五馬街與公園路交叉路口,有人在販賣一隻很大的龜。
  • 杭州已有20多個野生動物救助點!如發現動物需要救助,可以聯繫他們
    報導推送後,有網友給我們留言,想問杭州是不是只有一個地方可以救助野生動物?除了在浙江省野生動物救護中心,還有沒有其他地方可以接受動物救助。小時新聞記者從杭州市森林和野生動物保護服務中心了解到,近幾年,杭州乃至浙江的野生動物救護能力得到了顯著的提升,成功救護受傷、迷路或被遺棄的野生動物數量也逐漸攀升。
  • 保護動物,愛護大自然,中國綠髮會綠少志願者成功救助並野放白頭鵯
    7月12日,白洋澱溼地自然科普綠少基地綠少志願者王志昊同學發現一隻撞玻璃的白頭鵯幼鳥後,在該綠少基地負責人王曉曄老師的遠程指導下,自行操作完成了一次白頭鵯鳥類的救助和野放。發現受傷鳥兒的綠少志願者王志昊,是來自河北任丘的一名高一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