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5555幸福,喜歡徒步、爬山、攝影、做美食、愛旅遊,我願盡已所能把所有遇見的美好與大家分享互動!
香港面積1070平方公裡,80%以上都是山地,總人口超過700萬,公路全長2076公裡。私家車加上政府車輛以及其他公共運輸車輛,共計630281輛。人均道路不足0.3米,每公裡道路承載車輛數高達303輛。毫無疑問,香港人口和車輛密度均居世界城市前列。
港鐵成立於1975年,從1996年開始盈利,是全球少數能實現盈利的城市地鐵公司之一;其列車準點度、可靠度均超過99.9%,在全球範圍內均首屈一指。
讓人稱奇的是、即便在尖峰時段,一般都不會大堵車;即使在繁華商業中心,交通也秩序井然,道路雖窄,層次分明,空中交通非常發達,雙層路、迴轉線、高架橋比比皆是,讓人耳目一新。
地鐵裡設置的優先坐,會讓優先座永遠空著,直到有真正需要的人出現。另外在地鐵扶梯上能自覺做到右站立、左快行,已成為生活習性。當你真的有急事,急於趕上班、趕飛機、趕火車、趕往醫院或者考場,左邊有一條快行通道,你會對所有站立於右側、讓出左側的人感激不盡。偶爾有個別人不遵守這個鐵律,那一定不是本港人
在香港第一次坐地鐵也不會迷路,車廂內,站臺內的警示標誌明顯明確,方向性強。出站要去什麼地方,分ABCDEF站口,上面標的清清楚楚,你絕對不用擔心,因為不是你在找指示標誌,而是標誌會應時出現在你眼前。把方便細緻入微做到了極致。
一日搭乘香港東鐵線去深圳,途中一位坐著輪椅的乘客上車,由於火車與站臺之間的空隙較大,東鐵的職員為他鋪上了專用的軌道,方便他的輪椅從站臺開進車廂。等下車時他該怎麼辦呢,正當疑惑時,列車停住了,另外一位東鐵職員已經在這節車廂門口等候了,原來前一個站的職員已通過無線電聯絡了同事,告知坐輪椅的人下車地點和車廂號,因此就看到了這一幕。
香港地鐵服務細緻人性化,不僅僅如此。地鐵的電子屏幕顯示還有一分鐘列車到達,一分鐘後列車準時停在你面前,地鐵到達時,停站時間雖短,但一般都會等待站臺上的乘客都進入後才關門,很少出現門夾人的事情,高峰時候幾分鐘一趟,我都納悶,上一趟與下一趟車時間那麼近,怎麼做到的準確無誤?
再如,從尖沙咀搭乘地鐵到銅鑼灣,需要換線,細心的人會發現,在換乘站金鐘站,從荃灣線走出,只需要走到對面便可以換乘港島線,尤其方便拖拉行李。而無需像在深圳地鐵裡,換線需要上下一層樓。
香港地鐵人流大,兩條地鐵線之間通常會有兩個或以上的換乘站,例如荃灣線和觀塘線可在油麻地、旺角、太子三站換乘,所以即使在交通高峰期,也不會出現人滿為患的景象。內地地鐵使用「+」型換乘設計,而香港的地鐵採用「=」型換乘設計,前者比後者建造成本低,但後者肯定比前者方便。
寸土寸金的香港,高樓林立,人潮湧動,車輛密集,是世界上交通密度最高的城市之一。但香港的空中行人交通非常發達,有時10多家商場經常都可用天橋連接,有效降低了路面的交通壓力。
香港馬路很窄,車很多,但是很少出現堵車的現象,每個司機都能嚴格遵守交通規則,文明駕駛。「無論是車道轉彎還是過紅綠燈,簡直可以當駕照考試的樣本。
行人過馬路時,基本都會走人行道,嚴格遵照紅綠燈指示,不管有車沒車,絕對不會闖紅燈。我來來回回去過好多次銅鑼灣,在崇光百貨那個路口,雖然人很多,幾乎可以說摩肩接踵,但是人行道綠燈亮,行人步履匆匆;紅燈起,行人戛然而止,一切都秩序井然。」
在另一個繁華地中上環,人行道又是另一種景象。政府和地產商合作架設了中上環「空中走廊」,連接起區內的地鐵站、輪渡碼頭、公交站點和寫字樓,實現完全的「人車分流」,人行步道或由高樓大廈底部,或由交通幹道上空橫貫而過,行人可以方便地穿梭鬧市。考慮到香港天氣炎熱多雨,這些步道還加了頂蓋,遮陽擋風雨。
香港銅鑼灣時代廣場,等待過馬路的人們。在沒有交通燈的路口,交通部門會在地面註明「望左」「望右」的字樣,提醒人們注意此方面的來車。等公交具有「可預期性」,即公交巴士一般都能在規定的時間內到達,極少碰到「意外」情況。在香港乘坐地鐵或者巴士的時候,每個人都能按照指示有秩序地排隊上下車,即使是遇到早晚高峰,也不會出現擠攘、爭吵、塞隊等不文明現象。帶有提示音喇叭的交通燈。香港的交通燈都帶有這種提示音喇叭,是專門為盲人提供方便的同時也會提醒一般路人。
香港一些較寬闊的馬路路口,設置了安全島,行人過馬路可以「一分為二」、化整為零,分兩個燈經過。在沒有紅綠燈的小馬路,也設有安全島,以方便行人觀察不同方向的來車。
望左」「望右」的標語只印在沒有人行橫道和紅綠燈的路口,而在有紅綠燈和人行橫道的路口,自然就不必「多此一舉」了,這也充分顯示了香港人在進行城市管理方面的周到和人性化。
望左」「望右」的標語對於很多來到香港旅遊的內地遊客來說是非常好的,因為香港的交通規則是根據英國的規則而制定,所有車都是靠左行駛,跟內地正好相反,所以我們很容易不小心就看錯了來車的方向,那樣其實是非常危險的。
為了提高車輛通行效率,小路口的紅綠燈燈柱中部有觸摸式控制設備,只有行人觸摸之後,綠燈才會亮起。考慮到視覺障礙行人的需要,路口還有一套發聲裝置,用聲音提醒行人紅綠燈情況,發聲裝置的底部,另有一個震動組件,即使聽覺和視覺都不佳的行人,也可以通過這個震動組件獲知紅綠燈情況。
總結:
香港作為一座國際化大都市,儘管硬體方面開始跟內地城市的差距縮小,但軟體方面依然做的非常極致。非常值得借鑑。
一個城市的公共運輸設計,自然會應因城市的規劃需求而作出調整,但可以借鑑的是香港地鐵細節的設計,一個國際化大都會的氣質,並非只體現在林立的高樓大廈之中,還體現在人性化的細節裡,細微之處見功夫。
要了解更多精彩內容,關注5555幸福,分享旅途中的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