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為「北鬥」造了一顆中國「芯」,九三社員王永泉榮獲北鬥獎

2020-12-12 政協頭條

喜訊傳來,嫦娥五號已順利抵達月球完成「挖土」任務,展開五星紅旗為太空帶去了一抹鮮豔的「中國」紅,我們一起等它回家!在不平凡的2020,從胖五、北鬥,到天問、嫦娥,中國航天人從未停下奮楫星河的腳步。

我社也收到一則喜訊,11月23日第十一屆中國衛星導航年會上,中國衛星導航年會科學委員會為北鬥產業突出貢獻者頒發第二屆「北鬥獎」,九三學社社員、上海司南衛星導航技術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總工程師王永泉榮獲應用與產業類「北鬥獎」。

這份榮譽的背後,是對北鬥事業飛速發展的見證,是無數「從0到1」的突破,是「多年失敗基礎上累積的成功」,是一顆「中國夢」的種子在紮根發芽……

今天,讓我們一探究竟。

中國衛星導航系統委員會主席王兆耀為王永泉頒發證書和獎盃

「第一」的不解之緣

「第一」這個詞,伴隨了王永泉的整個職業生涯。

本科畢業後,他就職於廣州南方測繪儀器公司擔任副總工程師,設計出中國第一臺商用單頻GPS(全球定位系統)接收機;

碩士階段,他以廣州中海達測繪儀器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兼總工程師的身份,帶領團隊設計出中國第一套商用RTK(實時動態)接收機;

博士期間,與他人合作創立上海華測導航技術有限公司,他主持設計出中國第一塊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商用雙頻測量型GNSS(全球導航衛星系統)板卡。

2012年,他成立上海司南衛星導航技術有限公司並擔任董事長、總工程師,決定採用自行培養人才的方式進行團隊組建,通過自主研發來填補衛星導航領域上中國的技術空白。當時,國內對於高精度衛星導航核心技術有信心、有資金、有能力、有決心攻關的企業還寥寥無幾,王永泉下定決心,要啃掉這塊「硬骨頭」。

自此,閃耀的北鬥群星周邊,新添了司南導航的身影。

司南導航&司南北鬥產業園

成立之初,整個公司只有一支由十幾人組成的本土團隊,這些成員大多數都是追隨王永泉研發GNSS核心技術的「戰友」。創業初期團隊成員「早九晚十一」、「禮拜一到禮拜七」幾乎是工作的常態,有時為了攻克一個技術難關甚至幾天幾夜合不上眼。

在團隊的潛心鑽研下,很快司南導航就交出一份「碩果纍纍」的答卷,在北鬥衛星導航產業實現了從0到1、從1到N的飛速跨越。新增的許多個「第一」,都與衛星導航有著不解之緣——研製成功國內第一塊完全自主智慧財產權的多模多頻高精度OEM主板;實現了國內第一臺一機多天線高精度GNSS接收機;是唯一一家在連續三項《中國衛星導航系統重大專項應用推廣與產業化項目》北鬥全球系統高精度基礎類產品比測中均入圍前二名的企業……

最令王永泉自豪的是,「這些技術裡的一磚一瓦都是靠我們自己堆積,整個板卡的幾十萬行代碼全靠自己一字一行敲出來。因此,我們的技術都是『原創』的,找不到任何國外技術的影子,是真真正正的『中國芯』!」

中國夢,航天緣,九三情

談起最初踏進衛星導航領域的契機,王永泉將一切都稱為是水到渠成,是熱愛和經歷在推動他前行,「我覺得我很幸運,成長過程正好見證了我國衛星導航系統的發展。在追隨衛星導航發展的這些年,我完成了自身的蛻變,也見證了北鬥事業的飛速發展,我們在探索的路途中總是帶著智慧去創造機會,這個過程雖苦猶榮。」

正是在探索途中,王永泉深深感受到雖然突破了多項關鍵技術,但當時我國GPS接收機的核心部件仍然需要採用進口主板,國產GPS接收機廠家只能造『殼』,不能造『芯』,處於被國外GPS全面佔據的被動局面。從那刻起,他就在內心深處埋下了一顆『中國夢』的種子,「掌握命運的繩索決不能遞交到別人手上!國家的需要就是研究的方向,這也成為我長達20餘年選擇並堅持從事衛星系統研究的『源動力』。」

不知不覺,這顆種子已在衛星導航領域紮根發芽、茁壯成長。對他來說,一直伴隨著種子成長的,還有另一份深埋心中的嚮往。

在航天事業發展的徵程中,有著不少「九三」老一輩科學家的身影。王淦昌、鄧稼先、趙九章、陳芳允、程開甲等前輩滿懷報國熱忱,把個人理想自覺融入國家發展偉業,取得了以「兩彈一星」為標誌的一批享譽世界的科研成果,極大提高了新中國的國際地位,也給我國科技界留下了科學報國的光榮傳統。

王永泉參加九三學社中央第二十次科學座談會

求學期間,王永泉接觸到這些老前輩的故事,很是觸動,「九三學社的前輩們為了國家的興亡,提出『愛國、民主、科學』口號,激勵一代又一代知識分子為了國家的富強、人民的幸福努力奮鬥。正是因為有了這樣的願景,老前輩們才能數十年如一日,心無旁騖,專心於科研;他們在遇到挫折時百折不撓、迎難而上,直至取得勝利。那時我就暗下決心,有機會一定要加入九三學社。」

年歲漸長,加入「九三」的夢想隨著王永泉求學深造、投身於技術科研工作而愈發堅定。博士畢業後,一次偶然的機會,他認識了九三學社徐匯區委的周梅嬰副主委。這次會面觸動了他埋藏了長達二十多年的心願,幾次深入的交流後,他如願以償,加入了九三學社的大家庭。

「危機就是生機!」

9月11日,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科學家座談會並發表重要講話,就「十四五」時期我國科技事業發展聽取科學家意見。講話發表後,引發了九三學社內社員間的熱烈討論,來自高校、科研院所、企業的科技人員圍繞講話精神,在線上線下暢所欲言,紛紛抒發各自對「從0到1」創新、科學家精神、青年科技人才成長的看法。

王永泉也分享了他的感悟,「總書記在座談會上的這點闡述最讓我印象深刻——加快科技創新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需要,是實現人民高品質生活的需要。」

多年來,國外對我國科技企業多有打壓制裁,「卡脖子」勢頭日益明顯,而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我國發展面臨的國內外環境都發生了深刻複雜變化。

「危機就是生機!這對我國科技企業提出了更高技術要求,總書記的講話讓我深刻意識到,必須要不斷加強自主創新,抓住技術『牛鼻子』,努力形成非對稱優勢,本土晶片實現進口替代才是正確的出路。核心技術是國之重器,最關鍵的技術必須立足自主創新、自立自強,持續的學習和創新能力是國家立足世界的根本。」王永泉介紹道,司南導航一直緊跟國家「十四五」布局規劃,專注於GNSS核心技術自主創新。今年7月31日,司南導航研發出擁有獨立自主智慧財產權的新品K8系列北鬥高精度模塊,受邀參加北鬥三號開通儀式,接受了國家領導人的檢閱,獲得了高度認可,這令他倍感自豪。

人民大會堂中展出的系列司南產品(高精度晶片產品)

談及科研的未來,王永泉對青年人才充滿期許,「青年是科技人才隊伍的中堅力量,是科技事業的主力,也是創新活力最積極的群體,他們的鬥志和活力將為中國科研事業注入新的新鮮血液。從『天眼』探空到『蛟龍』探海,從頁巖氣勘探到量子計算機研發,眾多重大科技成果的問世,無不源於科技工作者的潛心鑽研、攻堅克難。相信有了優質的科研隊伍,我國科研事業從埋頭追趕到昂首領跑、從受制於人到自主可控,將不再遙遠!」

王永泉常常將這句話掛在嘴邊,「我的『成功』更多源自於多年『失敗』基礎上的積累。」在他看來,沒有一種成功是偶然的,要實現多少種的天馬行空,就要付出多少倍的腳踏實地,一步一個腳印走,一棒接著一棒幹。所獲成績,皆因執著與堅持;成功無他,唯夢想和團隊。

如今,他想將這句話,將「科學家精神」和「九三」精神,傳遞給更多科研道路上的年輕人。

人物簡介

王永泉

上海司南衛星導航技術有限公司董事長、總工程師,九三學社上海科技委員會委員,國務院特殊津貼享有者。

專注於高精度衛星導航產品的研發及應用近三十年,突破了多頻多系統高精度GNSS信號接收與處理等關鍵技術瓶頸,打破了國外技術壟斷,為中國高精度GNSS接收機形成自主品牌,擺脫國外衛星控制與技術制約,提高衛星導航應用領域的安全保障奠定了基礎。

相關焦點

  • 北鬥一號衛星系統總指揮獲「北鬥獎」
    北鬥一號衛星系統總指揮獲「北鬥獎」科技日報北京11月23日電 (楊欣 記者付毅飛)記者從中國衛星導航系統管理辦公室獲悉,第十一屆中國衛星導航年會23日在成都召開。北鬥一號衛星系統總指揮、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五院研究員李祖洪,上海司南衛星導航技術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兼總工程師王永泉,在開幕式上獲頒「北鬥獎」。
  • 北鬥一號衛星系統總指揮獲北鬥獎—新聞—科學網
    記者從中國衛星導航系統管理辦公室獲悉,第十一屆中國衛星導航年會23日在成都召開。
  • 中國北鬥應用大會光谷開幕,聯智監測獲北鬥獎
    「中國衛星導航與位置服務第9屆年會」在武漢東湖高新區隆重開幕,這是我國北鬥領域層次最高、最權威的會議。大會以「推進北鬥應用,壯大新興產業」為主題,邀請了中國科協黨組成員、書記處書記束為,自然資源部總規劃師吳海洋,科技部原部長、中科院院士徐冠華,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李德仁,中國工程院院士戚發軔,中國工程院院士李建成等多位北鬥產業主管單位領導、11位院士和近百家行業知名企業家出席活動。
  • 中國衛星導航年會開幕 成都造「北鬥」裝備驚豔亮相
    基於北鬥的智能網聯汽車11月23日上午,第十一屆中國衛星導航年會在成都開幕四川是北鬥追星夢的親歷者和見證者,研製了北鬥三號30顆衛星中的10顆衛星載荷,提供了星間鏈路通信、星載原子鐘、航天外測、北鬥授時、北鬥晶片、北鬥終端等一系列配套產品;西昌衛星發射中心是北鬥唯一的「母港」,承擔北鬥衛星全部發射任務,為北鬥三號全球衛星導航系統順利建成開通提供了有力支撐。
  • 北鬥資訊_北鬥三號組網成功,"芯"市場為北鬥打開
    6月23日,北鬥三號最後一顆全球組網衛星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點火升空,這意味著中國北鬥衛星導航系統,在長達26年的艱辛建設後終於大功告成,完成了「三步走」戰略的最後一步。北鬥系統由空間段、地面段和用戶段三部分組成。三部分各司其職,在地球表面或近地空間的任何地點為用戶提供全天候的三維坐標以及無線電導航定位。其中,用戶段市場化特徵最為明顯,可以細分為上中下遊產業:上遊為基礎部件,主要由基帶晶片、射頻晶片、板卡、天線等構成;中遊主要包括終端集成和系統集成;下遊為解決方案和運維服務,為終端市場提供眾多行業應用。
  • 全球組網成功,北鬥「芯」龍崗造
    7月31日,中國向全世界鄭重宣告,中國自主建設、獨立運行的北鬥三號全球衛星導航系統已全面建成,中國北鬥開啟了高質量服務全球、造福人類的新時代。這是中國定位導航設施體系建設的一個裡程碑時刻,全球用戶將可以享用中國提供的定位導航授時服務。
  • 用上「中國芯」的北鬥,和GPS相比誰更勝一籌?
    「北鬥是中國智慧的代表。」他總結說。  星星互聯 星地互聯  楊長風表示,北鬥系統具備星間鏈路,實現衛星之間、星地之間互通互聯。  他進一步解釋,北鬥三號系統採用Ka頻段相控陣鏈路,將30顆衛星和國內幾十個地面站有機聯繫起來,極大提升了運營能力、安全性和定位精度,直接為太空飛行器提供測控輸數傳服務。
  • 北鬥星通逐夢「中國芯」為世界做出更多北鬥貢獻
    本報見習記者 於琦2020年,30顆北鬥三號全球組網衛星部署完成,全球衛星導航系統正式開通,開啟了服務全球的新篇章。這距2000年我國「北鬥一號」第一顆衛星發射升空,正好過去了20年。從最初的想像,到北鬥系統組網建設完成應用落地,周儒欣以實際行動助力國家北鬥產業的發展。在他看來,智能時代已經到來,衛星導航應用延展了想像力的邊界。
  • 我省九三學社社員胡海嵐榮獲2019年度全國三八紅旗手榮譽稱號!
    我省九三學社社員胡海嵐榮獲2019年度全國三八紅旗手榮譽稱號!>據不完全統計,共有20位民主黨派成員榮獲全國三八紅旗手榮譽稱號,其中九三學社8位!我省九三學社社員、浙江大學醫學院神經中心執行主任、雙腦中心主任胡海嵐榜上有名。 胡海嵐,浙江大學求是特聘教授,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
  • 捧出「中國芯」共圓北鬥夢——訪中國北鬥導航晶片研發先鋒韓紹偉...
    他的辦公室位於武漢未來科技城北鬥路北鬥大廈,盯著高新大道兩側一座座新建的高科技大廈和新發展起來的高新技術企業,這些年關於北鬥的片段一幕幕在他眼前重演——「2008年的一次學術交流會上,在與國內行業專家和政府領導的一次深入探討中,他了解到中國導航衛星晶片的空白和晶片本身對於國家戰略的重要性和緊迫性;2009年2月,他下定決心放棄美國
  • 中國農大榮獲「北鬥衛星導航應用推進貢獻獎」
    中國農大榮獲「北鬥衛星導航應用推進貢獻獎」 2020-11-30 19:3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造北鬥研嫦娥,他是行走的「中國航天史」
    ▲年輕時的孫家棟 (圖源:科學網)1967年7月,錢學森親自點將,38 歲的他擔任中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他又先後設計了中國第一顆遙感探測衛星、第一顆返回式衛星、通信衛星、氣象衛星、地球資源探測衛星、北鬥導航衛星等航天飛行器。
  • 中國的北鬥,世界的北鬥
    三號系統最後一顆組網衛星、第55顆組網衛星成功發射,標誌著北鬥全球星座的部署圓滿完成。在這漫長的徵途中,「北鬥一號」成長為「北鬥三號」,北鬥的發展重心也從「天上好用」過度到了「地上用好」,無數的自主創新支撐著北鬥產業的全面開花。
  • 北鬥衛星升空,北鬥晶片功不可沒
    6月23日,北鬥三號最後一顆全球組網衛星在西昌發射中心升空,代表著我國提前半年完成北鬥全球衛星導航系統星座部署,北鬥與GPS、GLONASS、伽利略共同構成全球四大導航系統。北鬥的成功發射體現了我國航空事業不斷進步,也實現了我國航空事業從無到有再到強,更彰顯了中華民族一路奮鬥拼搏,敢於攻堅的時代精神。
  • 北鬥最後一顆衛星明天發射,預計北鬥航天板塊明日開盤領漲
    今年是北鬥全球系統的收官之年,據中國衛星導航系統管理辦公室消息,我國北鬥三號全球衛星導航系統最後一顆組網衛星已運抵西昌衛星發射中心,預計將於北京時間2020年6月16日在四川西昌衛星發射中心點火發射。在北鬥衛星導航系統取得重大突破的同時
  • 南開大學傑出校友周儒欣:北鬥夢,中國芯
    2020 年 7 月 31 日,北鬥三號全球衛星導航系統正式開通。這一天,中國向全世界鄭重宣告,中國自主建設、獨立運行的全球衛星導航系統已全面建成,中國北鬥自此開啟高質量服務全球、造福人類的嶄新篇章。也是自此,他在心裡,種下了渴望求知的種子。從小就靠著出色的學習成績在同學們中間樹立威望,當了班長。頭腦聰慧靈活且要強,幹農活、打桌球都要爭個第一……讀中學時,政治老師楊榮清覺得周儒欣是個好苗子,還特意為他請來一位優秀的數學老師,放學後為他「開小灶」補習,做系統的數學訓練。補習的效果出人意料「很強大」。
  • 北鬥三號系統的中國「芯事」中國芯能C位出道嗎?
    又好又便宜 「中國芯」把晶片價格大大降低10年前衛星導航的高精度板卡最貴十幾萬人民幣,中國企業做北鬥高精度板卡以後,在中國國內不到3000塊人民幣,企業還有足夠的利潤。北鬥系統背後的中國芯據冉承其介紹,目前,北鬥晶片規模已經過億,28納米晶片已經量產,22納米的晶片即將量產。22納米的晶片是國際上衛星導航晶片最高的工藝水平,所以我國北鬥晶片的水平現在已處於國際一流水平。
  • 九三學社社員、安徽師範大學教授舒新文:探索星際世界
    作為科研團隊的領頭人,九三學社社員、安徽師範大學教授的舒新文隨之受到關注。「作為科研工作者,我不是天賦型,取得現在的成績憑的是努力和運氣。」顧不上為新成績歡喜,舒新文繼續埋首苦研。2020年12月3日,舒新文在教授工作室觀看科研資料。
  • 迦美信芯倪文海:紮根芯行業30餘載,一直做射頻的「頑固派」
    他非常感動於張汝京回大陸自建晶片廠的事跡,希望能與之結交。後來因緣際會相識後,當張汝京向他拋出橄欖枝時,他內心十分激動,但又放不下對射頻的眷戀。最終一番糾結後,他還是聽從了內心的聲音:紮根射頻領域,做出中國芯。
  • 用北鬥導航 怎能沒有「中國芯」-國務院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
    在5月23日至25日召開的第九屆中國衛星導航學術年會上,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所屬單位展示了一系列北鬥衛星導航系統及應用新產品,其中就包括新型宇航級晶片;與此同時,還牽頭開展與美國、俄羅斯等國在衛星導航系統民用服務與監測評估等領域合作的會談,取得了重要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