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訊傳來,嫦娥五號已順利抵達月球完成「挖土」任務,展開五星紅旗為太空帶去了一抹鮮豔的「中國」紅,我們一起等它回家!在不平凡的2020,從胖五、北鬥,到天問、嫦娥,中國航天人從未停下奮楫星河的腳步。
我社也收到一則喜訊,11月23日第十一屆中國衛星導航年會上,中國衛星導航年會科學委員會為北鬥產業突出貢獻者頒發第二屆「北鬥獎」,九三學社社員、上海司南衛星導航技術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總工程師王永泉榮獲應用與產業類「北鬥獎」。
這份榮譽的背後,是對北鬥事業飛速發展的見證,是無數「從0到1」的突破,是「多年失敗基礎上累積的成功」,是一顆「中國夢」的種子在紮根發芽……
今天,讓我們一探究竟。
中國衛星導航系統委員會主席王兆耀為王永泉頒發證書和獎盃
「第一」的不解之緣
「第一」這個詞,伴隨了王永泉的整個職業生涯。
本科畢業後,他就職於廣州南方測繪儀器公司擔任副總工程師,設計出中國第一臺商用單頻GPS(全球定位系統)接收機;
碩士階段,他以廣州中海達測繪儀器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兼總工程師的身份,帶領團隊設計出中國第一套商用RTK(實時動態)接收機;
博士期間,與他人合作創立上海華測導航技術有限公司,他主持設計出中國第一塊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商用雙頻測量型GNSS(全球導航衛星系統)板卡。
2012年,他成立上海司南衛星導航技術有限公司並擔任董事長、總工程師,決定採用自行培養人才的方式進行團隊組建,通過自主研發來填補衛星導航領域上中國的技術空白。當時,國內對於高精度衛星導航核心技術有信心、有資金、有能力、有決心攻關的企業還寥寥無幾,王永泉下定決心,要啃掉這塊「硬骨頭」。
自此,閃耀的北鬥群星周邊,新添了司南導航的身影。
司南導航&司南北鬥產業園
成立之初,整個公司只有一支由十幾人組成的本土團隊,這些成員大多數都是追隨王永泉研發GNSS核心技術的「戰友」。創業初期團隊成員「早九晚十一」、「禮拜一到禮拜七」幾乎是工作的常態,有時為了攻克一個技術難關甚至幾天幾夜合不上眼。
在團隊的潛心鑽研下,很快司南導航就交出一份「碩果纍纍」的答卷,在北鬥衛星導航產業實現了從0到1、從1到N的飛速跨越。新增的許多個「第一」,都與衛星導航有著不解之緣——研製成功國內第一塊完全自主智慧財產權的多模多頻高精度OEM主板;實現了國內第一臺一機多天線高精度GNSS接收機;是唯一一家在連續三項《中國衛星導航系統重大專項應用推廣與產業化項目》北鬥全球系統高精度基礎類產品比測中均入圍前二名的企業……
最令王永泉自豪的是,「這些技術裡的一磚一瓦都是靠我們自己堆積,整個板卡的幾十萬行代碼全靠自己一字一行敲出來。因此,我們的技術都是『原創』的,找不到任何國外技術的影子,是真真正正的『中國芯』!」
中國夢,航天緣,九三情
談起最初踏進衛星導航領域的契機,王永泉將一切都稱為是水到渠成,是熱愛和經歷在推動他前行,「我覺得我很幸運,成長過程正好見證了我國衛星導航系統的發展。在追隨衛星導航發展的這些年,我完成了自身的蛻變,也見證了北鬥事業的飛速發展,我們在探索的路途中總是帶著智慧去創造機會,這個過程雖苦猶榮。」
正是在探索途中,王永泉深深感受到雖然突破了多項關鍵技術,但當時我國GPS接收機的核心部件仍然需要採用進口主板,國產GPS接收機廠家只能造『殼』,不能造『芯』,處於被國外GPS全面佔據的被動局面。從那刻起,他就在內心深處埋下了一顆『中國夢』的種子,「掌握命運的繩索決不能遞交到別人手上!國家的需要就是研究的方向,這也成為我長達20餘年選擇並堅持從事衛星系統研究的『源動力』。」
不知不覺,這顆種子已在衛星導航領域紮根發芽、茁壯成長。對他來說,一直伴隨著種子成長的,還有另一份深埋心中的嚮往。
在航天事業發展的徵程中,有著不少「九三」老一輩科學家的身影。王淦昌、鄧稼先、趙九章、陳芳允、程開甲等前輩滿懷報國熱忱,把個人理想自覺融入國家發展偉業,取得了以「兩彈一星」為標誌的一批享譽世界的科研成果,極大提高了新中國的國際地位,也給我國科技界留下了科學報國的光榮傳統。
王永泉參加九三學社中央第二十次科學座談會
求學期間,王永泉接觸到這些老前輩的故事,很是觸動,「九三學社的前輩們為了國家的興亡,提出『愛國、民主、科學』口號,激勵一代又一代知識分子為了國家的富強、人民的幸福努力奮鬥。正是因為有了這樣的願景,老前輩們才能數十年如一日,心無旁騖,專心於科研;他們在遇到挫折時百折不撓、迎難而上,直至取得勝利。那時我就暗下決心,有機會一定要加入九三學社。」
年歲漸長,加入「九三」的夢想隨著王永泉求學深造、投身於技術科研工作而愈發堅定。博士畢業後,一次偶然的機會,他認識了九三學社徐匯區委的周梅嬰副主委。這次會面觸動了他埋藏了長達二十多年的心願,幾次深入的交流後,他如願以償,加入了九三學社的大家庭。
「危機就是生機!」
9月11日,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科學家座談會並發表重要講話,就「十四五」時期我國科技事業發展聽取科學家意見。講話發表後,引發了九三學社內社員間的熱烈討論,來自高校、科研院所、企業的科技人員圍繞講話精神,在線上線下暢所欲言,紛紛抒發各自對「從0到1」創新、科學家精神、青年科技人才成長的看法。
王永泉也分享了他的感悟,「總書記在座談會上的這點闡述最讓我印象深刻——加快科技創新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需要,是實現人民高品質生活的需要。」
多年來,國外對我國科技企業多有打壓制裁,「卡脖子」勢頭日益明顯,而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我國發展面臨的國內外環境都發生了深刻複雜變化。
「危機就是生機!這對我國科技企業提出了更高技術要求,總書記的講話讓我深刻意識到,必須要不斷加強自主創新,抓住技術『牛鼻子』,努力形成非對稱優勢,本土晶片實現進口替代才是正確的出路。核心技術是國之重器,最關鍵的技術必須立足自主創新、自立自強,持續的學習和創新能力是國家立足世界的根本。」王永泉介紹道,司南導航一直緊跟國家「十四五」布局規劃,專注於GNSS核心技術自主創新。今年7月31日,司南導航研發出擁有獨立自主智慧財產權的新品K8系列北鬥高精度模塊,受邀參加北鬥三號開通儀式,接受了國家領導人的檢閱,獲得了高度認可,這令他倍感自豪。
人民大會堂中展出的系列司南產品(高精度晶片產品)
談及科研的未來,王永泉對青年人才充滿期許,「青年是科技人才隊伍的中堅力量,是科技事業的主力,也是創新活力最積極的群體,他們的鬥志和活力將為中國科研事業注入新的新鮮血液。從『天眼』探空到『蛟龍』探海,從頁巖氣勘探到量子計算機研發,眾多重大科技成果的問世,無不源於科技工作者的潛心鑽研、攻堅克難。相信有了優質的科研隊伍,我國科研事業從埋頭追趕到昂首領跑、從受制於人到自主可控,將不再遙遠!」
王永泉常常將這句話掛在嘴邊,「我的『成功』更多源自於多年『失敗』基礎上的積累。」在他看來,沒有一種成功是偶然的,要實現多少種的天馬行空,就要付出多少倍的腳踏實地,一步一個腳印走,一棒接著一棒幹。所獲成績,皆因執著與堅持;成功無他,唯夢想和團隊。
如今,他想將這句話,將「科學家精神」和「九三」精神,傳遞給更多科研道路上的年輕人。
人物簡介
王永泉
上海司南衛星導航技術有限公司董事長、總工程師,九三學社上海科技委員會委員,國務院特殊津貼享有者。
專注於高精度衛星導航產品的研發及應用近三十年,突破了多頻多系統高精度GNSS信號接收與處理等關鍵技術瓶頸,打破了國外技術壟斷,為中國高精度GNSS接收機形成自主品牌,擺脫國外衛星控制與技術制約,提高衛星導航應用領域的安全保障奠定了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