夢中,時常有一條路橫亙眼前,那是一條開滿薔薇的土路,也是一條通往江南贛中故鄉秧塘村,最普通的鄉間黃土路。
如果說村莊是一位母親,土路就像是村莊母親的臍帶,蜿蜒、曲折,在田間地頭,牽引著村民走出村子,又牽引著他們歸來。土路常年被村裡的人畜踩踏,厚實,光潔。偶爾,有風旋起,土路上也會黃煙四起,迷濛又奇幻。
最喜的是,土路兩旁有連綿的野生薔薇叢,宛如兩道綠色的長城,拱衛在土路的兩畔。這些野生薔薇叢,不知是哪位祖先最早栽種的。一直以來,薔薇叢就陪伴著土路,鬥轉星移,相依相偎。薔薇叢長勢旺盛,枝蔓分披,一到開花時節,粉的、白的、紅的薔薇花就會爭相開放,繽紛、潑辣,把村莊點綴得如同水彩畫。
在土路上走上幾步,就看到了村前的老碾坊。老碾坊是一座簡陋的矮房。魚鱗瓦,土坯牆,兩扇窗,一洞門。平時,老碾坊空寂、雜亂,是貓兒和鼠兒捉迷藏的樂園。偶爾,路過的貨郎,補鍋匠,焗碗匠等人,也會在此臨時落腳。只有到了逢年過節,老碾坊才會熱鬧起來。通常,是高腳蘭婆先用清水,把石臼洗淨後,大夥才紛紛扛來穀米,準備碾谷磨粉。米舂好後,經過婆娘們的巧手拿捏,粉團就做成了麻花、湯圓、油粿子等脆香的吃食。
離開老碾坊,就來到了村口的池塘群。村上的池塘星羅棋布,宛如一灣璀璨的翡翠腰帶,束在村莊的腰身。池塘群主要的池塘的有七口,老人說,那是「七星連塘」,和天上的北鬥七星相應和呢。這七口塘中,有三口塘記憶深刻。它們是擔水塘、洗澡塘和洗屎塘。
擔水塘是村裡最乾淨的塘,只供村人洗菜、淘米,旁邊就是水井。水井和水塘唇齒相依。遇到乾旱時,水井的水不夠喝,村裡就會用擔水塘的水淘米做飯。
洗澡塘,就是村民洗澡的地方。夏天,天幹地燥,村民會選擇來洗澡塘浸潤身子。洗澡塘有左右兩個鵝卵石鋪就的小碼頭。左碼頭旁是深水區,通常是男人遊泳的地方。右碼頭旁邊有一堵巖石,巖石成了天然的屏障,婦女們和小女孩會成群結隊來會來這裡擦擦洗洗。村裡頑童呢,會選擇對岸的淺水區,那裡有一排垂柳,長鬚飄飄。
還有那個洗屎塘,它是村民專門用來洗孩子尿布和洗糞桶的地方,也是澆灌菜園的水源。
沿著池塘群往前走,就來到了菜園。菜園高高低低,錯落有致。菜園中間,聳立著一座油榨坊。遠遠就能聽到咚咚聲,是油錘猛擊楔子的聲響。油榨坊常年芬香四溢,那是菜籽油的清香。為善爺爺和他的兄弟常年經營著油榨坊。小時候,油榨坊是夥伴們最喜歡去的地方。除了油香盈鼻,夥伴們還可以坐上「旋轉木馬」。那是一臺木質結構的圓形碾盤,每次來到榨油坊,為善爺爺都會讓我們坐上木馬。我們坐上木馬後,滾輪沉了,碾壓菜籽的力度就大了。我們坐在木馬上,由老黑牛拉著,一直轉著圈。有時,就像坐在真馬上一樣,有馳騁沙場的感覺。
離開油榨坊時,為善爺爺時常會把斷損的鐵箍送給我們。用細鐵絲紮好鐵箍,就成了最好的鐵環。滾鐵環,鄉村小孩,誰不喜歡?
從油榨坊出來,踅上土路,再走上幾步,就到了村裡的旱地。旱地地勢高,常年缺水,是丘陵地。旱地雖貧瘠,但村人捨不得拋荒。他們深耕細翻,種上耐旱作物。碰到大旱年,旱地上的農作物是顆粒無收。但第二年,村民還是會重新開墾,重新種上農作物,他們從來沒有讓旱地閒置過。村民都說,閒著也是閒著,種上了農作物就種上了希望。
隨著旱地往下上,經過一條長溪,跨過那座斑駁的石拱橋,鋪展在眼前的就是遼闊的田園了,這裡溪水縱橫交錯,田壟蜿蜒而行,白天有鳥雀翻飛,夜間有青蛙長鳴。田園是村民勞作的主戰場,一年到頭,田園裡人來人往,肩扛手提。春播、夏耕、秋收、冬藏,田園總有幹不完的活。在歲月的更替中,田園綠了又黃,黃了又綠。綠的是希望,黃的是收穫。村人祖祖輩輩在這片田園裡,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勞動的身影,在日月間,定格成了鄉村最美的雕像。
本文源自中國青年報客戶端。閱讀更多精彩資訊,請下載中國青年報客戶端(http://app.cyol.com)
來源:中國青年報客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