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在天津大學廣大的教職員工隊伍中,有這樣一批人:他們心懷黨和人民,攻堅克難,為國家的科技事業做出了突出的貢獻;他們心繫人民群眾,愛崗敬業,為廣大師生辦實事、辦好事,用無私的奉獻踐行著共產黨員的誓言;他們心有大愛,率先垂範,以一流的業績為天大贏得榮光,為黨旗增添了光彩;他們以身作則,貫徹群眾路線,是我們的身邊為民務實清廉的榜樣!本專欄介紹了他們的優秀事跡和感人精神,號召更多的黨員幹部甘於奉獻,「實幹興校」,為實現我們的天大夢、中國夢而努力奮鬥!
對於自己作為一名教師身上所擔負的責任,趙乃勤這樣說道,「初入大學校門的學生還只是一塊原鋼,需要經過鍛造、變形、熱處理、加工等過程才可成為一塊好鋼,成為社會這部大機器上的重要零件。......將學生塑造成為有用之材,......教師承擔著重要的責任。」
對於教師應該如何教育和引導學生,趙乃勤這樣說,「作為教師,一言一行對學生的一生都將產生重要的影響。所以......教師......必須以高度的責任感,承擔起培養學生成才的使命,
以博愛之心去關愛學生,以高尚品德去影響學生,以豐富知識去傳授學生。」
「要講奉獻,肯於付出,才能獲得回報」
提到「對趙老師的最深印象」,幾乎所有學生都折服於她的勤懇和嚴謹。作為金屬材料系的系主任和教學科研骨幹,趙老師身上肩負的工作任務很重,她每天幾乎都工作到深夜,常年辛勤的工作使她患上了嚴重的腰間盤託出,有時候疼的走不了路,但是每逢她的課,她都堅持第一時間出現在講臺上。在《合金固態相變》的教課過程中,合金相圖上任何一個旁人看來無關緊要的細微差別都意味著合金材料的不同結構和屬性,為了讓坐在教室最後一排的學生也能清晰地看到相圖上的每一處信息,「趙老師對教學課件PPT中選用圖片的清晰度有著近乎苛刻的要求,清晰度、顏色、大小,每一張都要經過她的精挑細選才能過關,錯別字更是找不到半個。」
雖然是學生眼中的嚴師,但是隨著嚴格一同悄然流露出的還有趙乃勤對學生的滿腔熱愛。「趙老師幾乎每天都要工作到深夜才休息」,但是只要是和學生有關的事,即使再忙,她也會盡力在第一時間關注。本科便就讀於天津大學材料學院的沙軍威回憶起大四撰寫畢業論文時的情景時說,對論文進行4、5遍修改是常有的事,每修改一遍趙乃勤都要親自審閱並提出意見,「時常是我夜裡11點交稿,當天深夜還能收到趙老師的修改意見。不僅有實驗方法、論證結構等方面的詳細意見,就連論文裡的標點符號錯誤使用都一一標記出來。不僅是我,每位她指導的本科生研究生的論文都是這樣一字一句推敲修改下完成的。」
正是在學術上嚴格要求、關注細節和對學生的備至關懷,成就了趙乃勤的桃李芬芳。多年來,她培養的學生中,有的獲得了全國青少年科技獎、全國大學生「挑戰杯」科技競賽一等獎、天津市大學生科技競賽特等獎、寶鋼特等獎;有的在本科期間就在國際高水平期刊發表了研究論文,獲得了發明專利。2010年,她指導的博士研究生何春年獲得了全國優秀博士學位論文。
「要敢擔當,勇於負責,才能贏得信任」
作為具有工程背景、承擔過國家重大工程研究項目的教師,趙乃勤深知,我國工程領域面臨人才嚴重短缺問題,因而亟需在專業教育中加強工程人才培養。黨員的責任感和教師的使命感使她在專業教育中敢于堅持並不斷創新,致力於學生工程實際能力和工程創新能力的培養。
在基礎專業教學中,作為天津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專業本科基礎課程《合金固態相變》的負責人,趙乃勤教授在課程中堅持把基礎性、前沿性理論問題與工程應用實踐有機結合,把難度很高的核心專業理論通過一個個學生感興趣的前沿話題和具體的工程案例巧妙結合、詳加分析,使讓人感覺枯燥深奧的理論變得鮮活起來。「難到幾乎完全啃不動的『硬骨頭』,在趙老師深入淺出的講解、耐心細緻的分析下變得簡單易懂」,2011級金屬學碩士研究生沙軍威這樣說道。由于堅持不懈探索教育教學理念,推進教學改革,趙老師先後榮獲了國家級教學成果二等獎和國家級教學名師獎。
在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方面,趙乃勤在其擔任系主任的金屬材料系中率先提出並堅持「工程實際案例」教學法,在本科生集中實踐環節中設計「金屬材料失效分析」課題,要求學生針對生產和生活中的失效金屬零件,通過「查閱資料-方案設計和論證-成份與組織結構表徵」,分析失效原因,提出解決方案,激發學生的學習和研究熱情。她還鼓勵並組織學生到企業學習工程知識,從生產一線獲得第一手資料,引導學生理論聯繫實際,樹立工程意識。
趙乃勤還積極鼓勵和支持本科生參加科研活動,激發學生的奇思異想並鼓勵學生在實驗室中進行嘗試,她的實驗室常常可以看到本科生專注於實驗、與老師和研究生討論科研的情景。金屬材料專業2004級本科生劉遠同學在大學三年級時就到趙乃勤教授的課題組開展實驗和科研工作,趙老師鼓勵並指導他將實驗數據和成果整理成論文:劉遠先後完成3篇學術論文並申報1項專利;趙老師還資助他參加國際學術會議作口頭報告,因此劉遠得到與會專家的關注,有一位波蘭科學院專家邀請他去做本科畢業論文,並提供了全部費用。回憶起恩師,劉遠這樣說:「《合金固態相變》課程是我科研生涯的第一課。趙老師的實驗室永遠是敞開的,她鼓勵任何人進入實驗室學習,支持我們的想法,耐心指導。在異國他鄉求學,我也有足夠的自信,趙老師教給我的是一種能力,一種方法。」
「要求學生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好」
言傳身教,身教勝於言傳。趙乃勤教授經常說:「老師就是學生的一面鏡子,學生在你身上會看到自己的將來,老師的一言一行將對他們產生不可估量的影響。」三十年來,她也是時刻以這樣的標準嚴格要求自己的,讓自己成為學生們身邊的榜樣,成為學生們對照自己言行的鏡子。在科學研究工作中,趙乃勤十分注重學術研究方向的開拓,對待科研難題始終孜孜以求:她全身心投入的工作熱情和執著的科學追求也不斷影響和帶動著課題組的老師和同學們。
2003年,她帶領團隊開始對化學氣相沉積法原位生長碳納米管增強金屬基複合材料方面的探索,對於這樣一個的嶄新課題,無論是金屬材料還是化學氣象沉積製備複合材料,單一傳統學科都無法解決,研究工作開展之初便困難重重。研究工作遇到了瓶頸,沒有參考資料,沒有成功數據,很長時間沒有進展,一些研究生對科研選題產生了懷疑,出現了焦急的情緒。困難面前,趙乃勤一方面組織大家深入探討、全力攻關,一方面積極與相關學科的開展合作,並且告訴大家:「科學研究不能計較付出與回報的比例,只有出於對科學的興趣、對真理的熱愛和對事業的追求,才能夠摒棄功利的心理,靜下心來專心的投入到研究中,才有可能取得進展和突破。」在她的堅持和帶動下,實驗組最終解決了碳納米材料在基體中分散不均的難題,用原位合成的方法在金屬基體上成功製備出了結構可控、分散較均勻的碳納米材料。2010年,課題組完成的「碳納米相增強金屬基複合材料的基礎研究」成果獲得了天津市自然科學一等獎。該成果可用於製備輕質高強和導電導熱複合材料,應用於航空航天、汽車製造和電子器件等領域。
作為學院黨委委員和金屬系主任,趙乃勤老師始終把建設一個平等友愛、積極向上、融洽和諧的集體作為自己的責任。這個和諧而富有活力的集體正是在趙乃勤的帶領下,近十年來共承擔國家和省部級項目40餘項;在國內外學術期刊發表論文400餘篇(其中SCI/EI論文200餘篇),在國際高水平學術期刊如先進材料、美國化學會志、材料化學、應用物理快報、冶金彙刊等發表了多項研究成果;申請專利80餘項,獲得授權專利30餘項,多項專利進行了轉讓。這個集體,2005年被評為天津大學建設和諧校園優秀團隊標兵,2006年被評為天津大學工會工作先進集體,2007年榮獲天津大學「最佳黨日」創建活動一等獎,2008年被授予天津市教育工會和天津大學「工人先鋒號」先進集體稱號。也正是在趙乃勤老師身體力行的影響下,金屬材料系老師們始終心系學生,關愛學生,把學生的成長、進步和困難放在心上。在金屬材料專業成立五十周年慶典上,在趙老師的倡導下,成立了「金屬之光」獎(勵)學基金,金屬系老師包括退休教師率先捐款,在慶典當天即在各界校友和社會愛心人士的捐贈下,籌集了30餘萬元,該基金用於金屬專業本科生和研究生優秀學生的獎勵和貧困生的資助。目前該基金已獎勵和資助了近十位本科生和研究生。
在天津大學金屬材料專業成立五十周年之際,中國科技最高獎獲得者、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兩院院士、北洋大學傑出校友、天津大學名譽教授師昌緒到校祝賀並留下親筆題詞:「金屬是國民經濟和國防建設不可或缺的一類關鍵材料,有很多問題需要我們解決,發展前景光明,祝願共同努力不斷開拓創新」。趙老師和她的同事們正是懷著這樣的信念,以服務建設、振興學科為己任投身科研,以言傳身教、德才兼備為原則培育人才,他們在平凡的工作崗位上辛勤耕耘,實現著一名高等教育工作者和一名共產黨員的人生價值。(編輯 張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