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北鬥衛星成功發射,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
此時西昌衛星發射中心也吸引了人們的注意。這個擁有50年歷史的衛星發射中心,不僅成功送走了所有的北鬥導航衛星,還送走了包括「嫦娥一號」「嫦娥二號」在內的登月探測器,出鏡率之高,已是家喻戶曉。
隨著中國的開放和全民科普的需要,一些昔日神秘的科研基地如今已成為熱門旅遊勝地。西昌衛星發射中心已成為西昌旅遊的必去之地,每年都有不少遊客前去參觀遊覽。
西昌衛星發射中心
西昌衛星發射中心位於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冕寧縣,始建於1970年,1982年交付使用。
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為我國航天史寫下三個第一:
1984年4月8日成功發射我國第一顆地球同步軌道衛星;
1986年2月1日,成功發射我國第一顆通信廣播衛星——東方紅二號;
1990年成功發射我國承攬的商務衛星——亞洲一號。
2020年4月28日起,西昌衛星發射基地景區已面向所有航天愛好者們正式恢復對外開放。自開放之日起至2020年12月31日,景區面向所有遊客門票減半,面向全國醫務工作者免費參觀,網上預約後可入園參觀遊覽。
西昌衛星發射中心是我國重要的航空、航天基地,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已漸漸揭開其神秘的面紗,成為旅遊熱線上一顆光彩奪目的明珠。
科技旅遊不斷升溫
這些年,大型科研基地「變身」旅遊勝地並非個例,這些輝煌的科技聖地不僅讓中國人自豪,也令人嚮往,想要一探究竟。前去參觀的人群,不僅局限於科技愛好者,從老人到小孩,從親子遊到研學遊,科技旅遊不斷升溫。
2017年,位於貴州黔南平塘縣的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天眼」對外開放遊覽,使遊客能夠近距離參觀這個世界上最大最靈敏的天文望遠鏡。同年,「天眼」與中國科學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湖北宜昌長江三峽水利樞紐工程等被選為「首批中國十大科技旅遊基地」。
首批中國十大科技旅遊基地
貴州黔南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
中國科學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
湖北宜昌長江三峽水利樞紐工程
中國科學院南京紫金山天文臺
中國科學院青島海洋科考船
中國科技館
甘肅酒泉衛星發射基地
中國科學院安徽合肥董鋪科學島
中國科學院西安國家授時中心
中國科學院遙感衛星接收站三亞站
人類藉助科技上九天攬月、下五洋探底,探索未知和未來。從這一點上看,旅遊與科技相似,都是為了遠方與未知,也因此充滿魅力。
科技與旅遊的良性互動,不僅能拉近科技與普通人的距離,也賦予了旅遊更深層次的意義與價值。這樣的旅行,是比教科書更生動的一次科普,會給許多人撒下熱愛科學的種子,也有助於孩童立志攀登科學高峰。
科技和旅遊的深度融合
對於地方發展來說,科技和旅遊的深度融合更是一張硬名片。以「天眼」為例,與「天眼」一同打開的,還有原本偏遠閉塞的黔南山區。依託「天眼」的品牌效應,平塘縣在周圍開發出甲茶風景名勝區、玉水金盆觀景臺等旅遊資源,形成了以「天眼」為核心的景區群。
位於內蒙古烏蘭察布市的四子王旗同樣如此。作為「神舟」系列飛船的主著陸點,四子王旗在保持自身民族特色的同時著力發展航天文化。在電影《我和我的祖國》中,身騎駿馬的少年在四子王旗廣袤的戈壁上追逐著陸飛船的身影,令人印象深刻,充滿嚮往。
對於遊客來說,科技旅遊基地不同於一般旅遊景點,這些科技旅遊基地大多屬於重要的科研場所,需要參觀者遵守相關規定,精心愛護。
近日好文
▼▼▼
聲明 :人民旅遊致力於智慧財產權保護,尊重權利人的版權,部分圖片來自網際網路,我們無法核實其出處,難以取得權利人的許可,如涉及版權問題,請及時與我們聯繫,我們將第一時間刪除或溝通許可事宜。
出品:民生周刊新媒體事業部
素材來源於人民日報海外版
圖片來自於網絡
責任編輯:昱縈
未經同意謝絕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