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人員預言量子波包的反引力

2020-12-04 科學網

 

1666年,歷史上最著名的那個蘋果正好砸中牛頓的腦門,啟發了牛頓的靈感,悟出了萬有引力定律,從而統一描述了地球上的引力現象和月亮圍繞地球轉動這樣的天體運動規律。整整250年後,愛因斯坦提出廣義相對論,用彎曲時空觀給予引力更加準確和美麗的描述。

自從愛因斯坦提出廣義相對論以來,關於引力仍然有很多難解之謎。經典引力現象為何是吸引的?暗能量的引力現象為何是排斥的?引力和量子之間如何融合?引力與其他三種基本力如何統一?

近年來,由於Jacobson和Verlinde等人的貢獻,人們開始反思引力的本質,提出引力可能根本不是一種基本力,而是由於熱力學定律導致的一個現象。從熱力學的角度,推導和判斷力的方向是非常自然和容易做到的。比如,從熱力學的角度就可以解釋為何氣缸升溫時,氣體會推動活塞向外運動。這導致一個饒有興趣的問題:能否從熱力學起源的角度解釋萬有引力定律中引力是吸引而不是排斥的物理機制?

最近,浙江工業大學維爾切克量子中心熊宏偉教授從引力的熱力學起源出發,推導出萬有引力定律,並且對經典引力為何是吸引的這個幾百年以來懸而未決的問題給予了一個自然的解釋。作者在發表於Frontier of Physics的封面論文中認為引力不過是從非平衡向著熱力學平衡方向演化導致的一種效應。這個演化趨勢導致了經典引力的吸引特徵。在該論文中,首先計算了物質和真空耦合導致的真空溫度場分布,然後通過分析決定從非平衡向著熱力學平衡方向演化的自由能公式自然得到經典引力的吸引特徵。

在同樣的理論框架內,該論文還研究了量子波包的引力效應,發現在量子波包的內部會自然出現排斥的引力效應,而在量子波包的外部和經典的引力效應完全一樣。這個新奇的理論預言有著多方面的意義。比如,如果暗能量是真空中彌散於整個宇宙的量子波包漲落導致的效應的話,該論文的預言就可以為暗能量的排斥引力效應提供新的解決思路。

量子波包的排斥引力效應是有望在實驗中給予檢驗的。根據該論文,液氦在超流轉變溫度之上滿足牛頓的萬有引力定律,在轉變溫度之下由於凝聚行為可能出現量子波包的反常的排斥引力效應。由此,該論文建議通過測量液氦在超流轉變溫度之上和之下之間的引力差異來檢驗量子波包的排斥引力效應。事實上,目前超導引力計、冷原子幹涉儀等高精度高靈敏引力測量手段已經能夠滿足檢驗該理論預言的條件。一旦該理論預言得到證實,就很有希望對神秘的暗能量提供新的認識,甚至於還將在凝聚態材料的量子波包行為觀察方面有廣泛的應用價值。

2004年諾貝爾物理學獎以及2014年美國引力基金會論文獎第一名獲得者弗蘭克•維爾切克教授評價該工作「看起來非常有趣,我很高興看到論文還建議了一個實驗。」無疑,該論文預言的科幻中常提到的反引力需要最終接受實驗的檢驗。地面上的實驗和普朗克衛星等天文觀察有望在未來給予決定性的檢驗。

該研究是在科技部國家重大科學研究計劃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和重點等項目支持下完成的。(來源:《物理學前沿》)

 

 

 

特別聲明:本文轉載僅僅是出於傳播信息的需要,並不意味著代表本網站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轉載使用,須保留本網站註明的「來源」,並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轉載或者聯繫轉載稿費等事宜,請與我們接洽。

相關焦點

  • 量子糾纏的具體機制之四:超光速和「時空態波包」的發現
    量子糾纏現象是目前所有科學家和哲學家們都無法理解的神奇物理現象。於是,如果我們揭示了量子糾纏現象的具體機制,那麼就會導致人們哲學觀念的大革命、科學信仰的大革命和思維方式的大革命。1900年12月,普朗克第一次提出了黑體輻射的能量發射和吸收的「量子化假設」。他認為世界萬物之間的能量交換不是連續的,而是一份一份的能量單元即能量子hv。
  • 重大突破,美國陸軍研究人員找到了量子計算在室溫下工作的途徑
    美國陸軍研究人員預測,在大約十年後,不再需要在極端低溫下才能工作的量子計算機電路可能成為現實。多年來,在室溫下工作的固態量子技術似乎遙不可及。雖然具有光學非線性的透明晶體的應用已成為實現這一裡程碑的最可能途徑,但這種系統的合理性始終是個問題。現在,美國陸軍科學家已經正式證實了這種方法的有效性。
  • 研究人員發現新型g波超導體
    研究人員認為,這預示著它可能是一種新型超導體此前,超導材料主要分為兩種類型:s波和d波。美國康奈爾大學助理教授Brad Ramshaw領導的團隊,發現了又一種可能的超導材料類型:g波。相關研究於當地時間9月21日刊登於《自然•物理學》雜誌中。超導體中的電子以庫珀對的形式一起運動。這種「配對」賦予了超導體最顯著的特徵:零電阻。
  • 反引力究竟能不能實現?未來是否會出現反引力飛船?
    也就是兩個物體相互排斥產生的力,對比與引力來說,反引力的大小同樣和它們的質量成正比和距離的平方成反比,只不過力的方向和萬有引力相反。反引力在我們的潛意識裡可能很陌生,因為在我們的常識裡萬物之間都是有引力的,並不存在什麼「斥力」,不過對於科幻迷們來說,反引力肯定不陌生。
  • 研究人員使用量子病毒提供基於量子的能量傳輸
    植物達到這種效率的一種方法是利用量子力學的奇異效應——這種效應有時被稱為「量子奇異性」。這些效應,包括一個粒子一次存在於多個地方的能力,現在已經被國外科學工程師們用來顯著提高光收集系統的效率。令人驚訝的是,國外科學研究人員實現了這種太陽能的新方法,不是用高科技材料或微晶片,而是用基因工程病毒。
  • 找到量子「最佳位置」:研究人員找到了原子量子位在矽中的最佳位置
    來自量子計算和通信技術卓越中心(CQC2T)的研究人員與矽量子計算(SQC)合作,找到了在矽中定位量子位的「最佳位置」,以擴大基於原子的量子處理器的規模。
  • 最近,研究人員通過量子點的可視化,揭示了量子波函數的形狀
    在雙層石墨烯量子點中捕獲和控制電子為量子信息技術提供了一個很有前途的平臺。加州大學聖克魯茲分校的研究人員目前首次實現了雙層石墨烯中量子點的直接可視化,揭示了被捕獲電子的量子波函數的形狀。 這些結果發表在11月23日的《納米快報》上,為開發基於雙層石墨烯量子點的量子信息技術提供了重要的基礎知識。
  • 在量子力學中以波的形式存在
    在量子力學中,固體中的電子以周期性波的形式存在,因此周期電子態,即所謂的布洛赫態,可以通過指定其能量和與其波數成正比的晶體動量來表徵。電子的能量和晶動量之間的關係稱為固體能帶結構。對於固體中的電子,布洛赫態的Berry曲率和量子度規起著幾何學中物體曲率和距離的作用。
  • 在量子力學中以波的形式存在
    在量子力學中,固體中的電子以周期性波的形式存在,因此周期電子態,即所謂的布洛赫態,可以通過指定其能量和與其波數成正比的晶體動量來表徵。電子的能量和晶動量之間的關係稱為固體能帶結構。對於固體中的電子,布洛赫態的Berry曲率和量子度規起著幾何學中物體曲率和距離的作用。
  • 中國研究人員預言存在一種新奇配對超流相
    感謝純真的tty的投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郭光燦院士領導的中科院量子信息重點實驗室在超冷費米氣體中的拓撲相變方面研究取得重要進展
  • 量子研究表明:未來事件決定過去
    Myers認為,這種能力就像預言一樣,簡直就是「從時間中解放出來一樣」。大多數PSI研究都集中在看待未來,但最近的研究表明,通過改變現在和未來,我們可以改變過去,了解逆向認知變得更加重要。澳大利亞的研究人員發現「未來的事件會讓一個光子決定它的過去」,想像一下,你自己在過去試圖今天的你發送信息,以便你可以改變你「未來」命運。量子研究人員甚至發現了「不從懸崖上滾下來的球」,因為量子粒子的行為方式非常的奇怪。這是因為物質在過去與自身溝通,超越當前的影響?一些通靈者也可以了解過去,甚至影響了他們的思想。
  • 量子力學是一個研究粒子動力學和量子狀態的科學
    量子科技主要包含三個方面的內容,首先量子科技的技術應用。其次量子科技的研究面向三個領域,一個是量子通信、一個是量子計算、還有一個量子生物。量子信息科學家常問的10個問題量子物理史話現實版什麼是量子物理?
  • 研究人員在量子世界中發現由硬幣翻轉速率決定的方向
    在量子世界?一次向兩個方向走,就像一波波開來。這個隨機過程被稱為"步行者類比",可以應用於人工智慧和數據搜索過程等最先進的技術中使用的經典算法和量子算法。然而,隨機性也使行走難以控制,使得精確設計系統更加困難。一個位於日本的研究小組可能正朝著更可控的步行方向發展,它揭開了每個量子步驟的方向決策基礎,並引入了一種可能控制運動方向的方法。
  • 達到量子「最佳點」:研究人員發現矽中原子量子位的最佳位置
    來源:CQC2T量子計算和通信技術卓越中心(CQC 2 T)的研究人員與矽量子計算(SQC)合作,找到了在矽中定位量子位以擴大基於原子的量子處理器的「最佳地點」。通過將磷原子精確地放置在矽中來創建量子位或量子位,這是CQC 2 T主任Michelle Simmons教授率先提出的方法,是矽量子計算機開發中的世界領先方法。
  • ...量子公司Entropica Labs發布量子計算軟體開發包,成功實現QAOA...
    近期,Entropica Labs發布了用於量子計算的工具和應用程式EntropicaQAOA,這是一個免費的開源軟體包,實現了量子近似優化算法(QAOA)。QAOA是一種為NISQ量子計算機設計的算法,在機器學習和離散優化方面都有應用。EntropicaQAOA軟體包與Entropica Labs合作夥伴Rigetti的量子云服務平臺QCS完全集成。
  • 巡遊電子量子臨界行為研究取得進展
    近年來,以新的模型設計和算法突破為代表的大規模量子蒙特卡洛計算取得了長足的進展,為定量研究巡遊電子量子臨界現象,檢驗諸多解析猜測的正確性和發展新的理論框架開闢了道路。研究人員通過將無相互作用的費米面與各種玻色子臨界漲落耦合起來,成功設計出伊辛向列相、電荷密度波、鐵磁和反鐵磁自旋密度波以及Z2或者U(1)規範場等臨界漲落與費米子耦合的模型,並且繞過了量子多體系統蒙特卡洛模擬中常見的符號問題,為定量研究眾多巡遊量子臨界系統打開了數值的可能性。
  • 宇宙大爆炸後10萬年光隱藏暗能量反引力之謎
    宇宙大爆炸後10萬年光隱藏暗能量反引力之謎   據國外媒體報導,科學家捕獲了宇宙大爆炸之後僅10萬年的「光線」,通過對大爆炸遺留的熱輻射分析,結果顯示過量的輻射可能與早期中微子或暗能量有關來自美國的研究人員已經對宇宙大爆炸遺留下的熱輻射信息進行了大量分析,其也被稱為宇宙微波背景輻射(CMB),分析結果顯示宇宙大爆炸發生在137.98±0.037億年前,大爆炸發生後宇宙中出現了第一縷光線,這是宇宙中最古老的光,其中隱藏了許多宇宙初始信息。
  • 物質波和量子碎片:長達188年的「法拉第波」之謎終於被驗證!
    萊斯大學(Rice University)物理學家蘭迪·休萊特(Randy Hulet)說:同樣的量子系統可以產生如此不同的現象,這是很了不起的。這些狀態之間的關係可以讓我們知道很多關於複雜量子多體現象的知識。這項研究是與奧地利維也納理工大學(TU Wien)和巴西聖保羅大學的物理學家合作進行。
  • 國外研究人員對量子網際網路研究進展
    該研究是一項從中國到歐洲再到美國的全球競賽的一部分,目的是利用光子的奇怪量子特性。賭注很高:獲勝者將獲得戰略優勢,並可能為未來的矽谷播下種子。他說,相比之下,如果黑客在量子網絡上攔截光子,則預期的接收者會意識到,他們丟失了光子,或者其量子狀態已被竊聽者無可挽回地改變了。物理學教授,石溪量子信息技術小組負責人菲格羅亞說:「如果對它進行測量,就可以對其進行修改。」除安全性外,研究人員有朝一日可能能夠創建一個量子網際網路,其承載的數據比當前網絡要多得多。
  • 「反引力」突破「廣義相對論」和「黑洞」理論的物質範疇 引領人
    「反引力」動搖了「廣義相對論」和「黑洞」理論的物質基礎,向人類揭示出非物質範疇的存在   但是現在在宇宙中出現了「反引力」,在「反引力」的事件中,只有「反引力」沒有引力,靠引力生存的「廣義相對論」和「黑洞」理論,在「反引力」的事件中,就等於斷了根,而無法生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