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房子/父母輩/超多物品
整理師和20年老房子之間的整理檔案
現在開啟~
案 例 背 景
這是一個住了20多年的老房子,見證了J小姐從求學到出嫁的珍貴時光。
屋主J叔叔說,自從住進來後,就沒有徹底的整理過,物品幾乎只進不出。
常年不穿的衣服;捨不得用的全新電器;女兒上學時的書本;小外孫女的玩具;親朋好友的饋贈心意;叔叔喜愛的收藏品……
林林總總的物品在一起,齊心協力將這個使用面積足有160m的大房子塞得滿滿當當。
屋主J叔叔有換房的計劃,新房子正在裝修,預計一年後會從這裡搬到新家。
在搬走之前面臨的問題是:
老母親將要搬來同住,現在家裡已經沒有空間再容納老母親的物品,並且地面物品太多,會影響老人的日常生活,增加產生意外的風險。
時常來玩的小外孫女也沒有活動空間,無形中減少了孫女來玩的頻率。
案例情況
戶型 3室2廳
使用面積 160m
整理用時 3天
我 們 做 了 什 麼
重點難點
我們整理師在紙上寫下一個又一個待解決的問題:
同類物品未集中;
物品數量與空間不匹配;
儲物空間不足;
收納方式不合理;
動線冗長……
最後把筆一扔,得出一個結論,根本問題就是——東西太多!
但20餘年的老房子,屋裡的物品不僅僅是一件件老物件,還是歲月留下的痕跡,一家人過往幸福生活的見證。
面對這一屋子的東西,和父母輩的屋主,我們內心也很忐忑。如果屋主不願意捨棄物品的話,改善的空間會很有限啊。
篩選難點
物品數量確實多
整理第一步,把東西都清空擺出來之後,屋主J叔叔和阿姨非常震驚。雖然一直知道自已家東西不少,但確實沒有想到會有這麼多。
篩選一開始進行得很緩慢,屋主需要整理師不斷的引導和心理疏導。
隨著篩選的進行,屋主選擇物品的去留標準逐漸清晰了起來,到後來幾乎可以一眼決定去留。
可見,篩選能力,判斷物品去留的決斷力,是可以在一次次篩選中得到鍛鍊的。
儘管屋主的決斷力好於我們最初的預計,但因為物品眾多,依然花費了大量的時間。
東西都是哪來的
篩選的過程雖然漫長,但充滿了歡樂,尤其是在篩選J叔叔衣服的2個小時內,笑聲不斷。
整理師拿起了一件件胸口印著碩大卡通圖案的衛衣,或者色彩異常鮮豔的毛衣,詢問J叔叔對衣物的感受。
這些明顯不符合J叔叔穿衣風格的衣服,引發了J叔叔深深的驚恐三連問:「這衣服誰的?我的?哪來的?「
J叔叔穿衣風格非常穩定,這些活潑的衣服大多是小輩的心意。心意不忍拒絕,衣服又不對風格,只好年復一年的壓在柜子的角落。
通過整理,J叔叔果斷地將這些」留上一萬年也不會穿」的衣服通通放進了流轉區。
並且還向在場一起陪伴篩選的女兒介紹了自已喜好的風格和品牌,表示下次可以按此送來心意,不要再送錯,女兒也完全理解和認可。
期間J叔叔開玩笑說:「沒有人陪我買衣服,我也不懂,只好瞎買了唄。」
J小姐說:「下次想買衣服喊我 ,我陪你去。」
對已經很久不在一起生活的父女來說,這在無形中,也讓女兒對父親的喜好和感受有了更進一步的了解,讓父女的親密度更深了。
我想,這就是整理於每個人的意義所在——
通過物品,看見自己,看見親人。
到底誰說了算
篩選過程最可怕的事情是來自他人的影響。
屋主阿姨把一件從來沒穿過的衣服放到流轉區,女兒J小姐說」這是我給你買的,可貴了,你都不穿「。
阿姨馬上很內疚的把衣服拿了回來,放進了「不常穿衣物區」,繼續壓櫃底。
J小姐把自已十幾年前的髮夾放進流轉區,阿姨說挺好的東西為啥不要了,J小姐又撿了回來。
奶奶對篩選鞋的J叔叔表示:「那雙白的都穿變形了,扔了吧!」
叔叔倔強地「頂嘴」,「那是設計,是時尚」,換來奶奶一個白眼。
篩選的過程,整理師一邊幫助物主建立清晰的篩選標準,一邊努力地保護物主獨立客觀的決定權。
物品的去留,應該由使用者獨立決定。
摒棄價格、來源、歷史、附加的感情,單純的從使用者的感受角度來思考:
當下的我,是否需要這件物品?
這樣就足夠了。
整理後
3天高強度高密度的整理後,全屋整理初現成果
家人感受
屋主叔叔
床頭櫃是屋主J叔叔堅持要自已整理的區域,因為那裡的東西都是非常常用,別人整理擔心會打亂原有的使用秩序,作為整理師我們認同並尊重了這個想法。
原本說這幾天很累,要休息幾天再整理的床頭櫃,在我們這次整理收尾的時候J叔叔已經開始動手了,到我們整理結束時,J叔叔已經把床頭櫃整理完了。
他說:說整個家都很整齊,只有這一個地方很亂,看著心就很堵,雖然累,但也不能忍了。
J叔叔還留下了10個巨型垃圾袋,說要等奶奶來了之後,給奶奶上上「思想教育課」,把奶奶那些陳年而不用的東西,一併整理一下,哈哈。
J小姐偷偷跟我們說,昨天晚上J叔叔一邊念叨著很累,一邊向奶奶炫耀整理的成果,能看出來真的很開心。
J小姐的先生
最近忙著新家的裝修,在預計的陣容裡是沒有J小姐的先生參與的。
但因為擔心嶽父母不能很快接受整理而影響進度和效果,J小姐的先生一有空就前來助陣。
一面現身說法,介紹自已被整理後的良好感受;一面給老人吃定心丸,舊的不去新的不來,回頭咱再添新的。
第二天就把當天處理掉的舊家電給補來一套新的,真乃中國好女婿!!!
在整理的過程中J小姐的先生和我們感嘆:「我的天,這屋子有這麼大呀!我自從進這家門,頭一回看見這屋的地面,原來是這樣的!」
J小姐
經過三天的整理,J小姐表示這房子終於像個家的樣子了。
並且偷偷和我們講,等周末父母和奶奶出去旅遊的時候,她還要過來把牆面重新刷一下,幫爸媽把舊了的床單被套都換成新的,讓他們回來享受一個徹徹底底的新環境。
整理時,J小姐不僅三天全程陪伴著父母,來的比我們早,走的比我們遲,自己一個人組裝了4個五鬥櫃,一個簡易大衣櫃。
跟爸爸J先生溝通時J小姐說:以後就不要再做那些修修補補的活了,你們辛苦了一輩子,以後就好好的享享福,我是不會再讓你們受苦了!
聽完J小姐對父親說的話,整理師心裡也跟著一暖,無以言表的感動,這就是做整理師的幸福感所在啊!
整理時經歷到的各種溫暖的瞬間,溫暖的關係,見證到每位委託人和自己和父母和愛人的和解,都能讓整理師也感同身受地感受到幸福和愛的力量。
對那些」準備送人「的物品,J小姐和先生表示,會為父母保留一年的時間,給他們接受和「反悔「的時間。一年之後如果還沒有完成流轉,就會叫回收機構來處理。
後記
整理前,我們的心情很忐忑不安,最擔心的就是父母輩的屋主經歷過物資極匱乏的年代後,會對物品有不舍的執念。
而這個家最大的問題恰好就是無用的物品過多,如果不能輔助屋主建立更適用於當下的物品去留標準,感受在有限的空間保留最有效的物品和整理的目的,整理的效果可能將大打折扣。
我們也曾猶豫是否接單,也曾擔心是否能圓滿的結束。
整理後,我們很感慨,其實屋主對自已需求的清晰程度遠超我們的想像,有時候只是缺少了一個整理的時機和一次徹底整理的「儀式感」,讓屋主更有動力去做物品的梳理,而請整理師來服務,可能就是這個「儀式感」的建立之一。
尤其是,當J小姐提前為父母準備好了一個倉庫做為物品暫存區時,屋主對物品篩選的理解度和配合度甚至比年輕人還要高。
你認為很頑固的父母,真的比你更進步。
以上文章來源於悅己整理 ,作者宋鐵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