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雀魚的繁殖能力非常強,每次都能夠產出四五十隻小魚,所以很多新手養魚的人就會養幾隻這種魚放在自己的家裡面。從一隻變成很多隻,不僅觀賞價值高。而且將它養在家裡為生活添一些色彩。
今天一位魚友給我留言,說自己養的孔雀魚生殖能力比較差。他和自己的朋友都養了這種魚,他的朋友的魚兒一窩能生好幾十隻而他的魚只能生十幾隻。同樣品種的魚為何會存在這樣的差距?天我們就給大家分享一下關於孔雀魚產卵多與少的因素,我給大家分享這些知識來提高孔雀魚的產卵率。
一、環境因素的影響。
環境對孔雀魚的影響是比較大的,它的成長環境以及出生的環境,都需要一個比較穩定的條件、這樣魚兒才能夠提高產量。
魚兒在生產的過程中,若是外界環境壓力過大或者是條件較差,以及雌魚就受到驚嚇的話就會導致在生產的過程中出現停止的這種狀況。若是環境比較穩定,一窩小魚一次就會生下來,不會分兩次生產。這就會出現為什麼有的魚一次生產40幾隻,而有的只有十幾隻。
二、基因品種因素的影響。
市場上那些高檔的孔雀魚品種,其實是經過雜交之後產生的魚。這個魚類吃的藥物比較多,受精率和產卵力不高,在水族市場一直上賣的好貴。
不僅僅是孔雀魚,比如說我們常見的黑瑪麗魚以及球形瑪麗魚,他們都是存在一定的差異。常見的黑瑪麗魚雖然價格便宜,但是它的產卵期相對固定,產卵率很高。
三、產卵周期因素的把控。
1、很多的新魚友還會有一個習慣,那就是只要看到孔雀魚的雌魚肚子稍微大點,就會予以單獨隔離繁殖,幾天之後看到不生再撈回去,再過幾天再隔離,如此反反覆覆,很多雌魚可能因為這種折騰,而長久不會生產了,或者偶爾受到新水刺激,產出幾條小魚,就算是對主人交差了,越是這樣的小魚的死亡率反而越高。
剛開始養孔雀魚的人,他們看到孔雀魚的肚子變大就會以為這隻種魚開始繁殖了,就叫它們隔離開。過幾天的時間放回原來的位置,再進行隔離。結果這樣多次的斷續斷續的產卵,魚兒產出的卵不僅會減少,而且開出小魚的死亡率增高。只要加入新水,魚兒就無法適應當前環境。
關於孔雀魚的知識就給大家暫時分享到這裡,你有什麼疑問可以在下方留言區提出來,我會一一解答您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