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蔡鈺淩(清華大學在讀博士)
每到傍晚,日本街頭就會出現一群又一群騎著單車的平頭少年。他們人人都背著一個大背包,臉上難掩稚嫩,大汗淋漓,彼此打鬧嬉笑,渾身散發著無止境揮霍青春的氣息。他們正是以甲子園為目標的日本野球少年。
日語「野球」,就是中文的「棒球」。甲子園,則是位於關西兵庫縣西宮市的阪神甲子園棒球場的簡稱,該球場是日本職業棒球隊阪神虎的主場。不過,對這群野球少年來說,甲子園是他們揮灑熱血、追逐夢想的聖地,夏季甲子園(日本全國高中棒球錦標賽的簡稱)更是他們青春的主場。
金足農隊員高唱校歌 網絡圖片
野球少年的甲子園
「98%的高中球員在這裡被打敗,然後變得更強。」
這是阪神地鐵甲子園站的看板標語。標語中「98%」這個百分比,可不是隨便胡謅來的。
夏季甲子園決賽每年8月於甲子園棒球場開打,賽制採取一府縣一名額(東京和北海道因學校眾多,各擁有兩個名額)。每年參加夏季甲子園預賽的總球隊數,最多時能有四千多支,但能進入決賽的只有49支球隊。這就意味著一支球隊要想踏上甲子園的黑土(日本一般棒球場用的是紅土,唯獨甲子園棒球場是黑土),得先拿下地區預賽冠軍,才具備資格。再者,夏季甲子園採取單場淘汰制,也就是說只要輸掉一場比賽,就無緣晉級甲子園。
因此,一支能夠打進甲子園決賽的隊伍,表示該球隊從地區預賽開始,沒有輸過任何一場球,才能與其他48支球隊一較高下。近五十支球隊,但冠軍只有一個,勝率只有2%,因而「98%的高中球員在這裡被打敗」。
金足農隊員捧起黑土 網絡圖片
夏季甲子園具有悠久的歷史傳統,該賽事始於朝日新聞社在1915年發起的全國中等學校優勝棒球錦標賽,第一屆賽程是在大阪豐中棒球場展開。從此,開啟了日本高中棒球聯賽的歷史。迄今為止,甲子園曾停辦過四年,因而今年(2018)正是夏季甲子園值得紀念的第100屆。
日本的棒球傳統,可上溯至明治維新。目前對於棒球運動進入日本之始,有兩種說法。一說是在1871年,由在東京開成學校(今東京大學)預科教授英語的美國教師霍雷斯·威爾森(Horace Wilson)傳入,主要是為了讓在日本的美國人於閒暇之時,能夠有一項休閒運動;另一說則是來自《臺灣棒球一百年》一書作者謝仕淵和謝佳芬的考證,他們認為是1876年赴美求學回日本的平岡熙,開啟了日本棒球運動的大門。但不論哪一種說法,都足見日本棒球傳統始於明治時代。
甲子園球場 網絡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