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靖 沙青青︱百年甲子園:青春、熱血和鄉愁

2020-12-05 澎湃新聞

2018年8月21日,第一百屆日本全國高等學校棒球選手權紀念大賽,也就是俗稱的「夏季甲子園大會」,在阪神甲子園球場正式落幕。在當天的決賽中,「平成豪強」大阪桐蔭以大比分輕鬆戰勝了身疲力竭的「雜草軍團」、來自秋田縣的金足農。上一次有秋田縣學校球隊殺入夏季甲子園大會的決賽,還得追溯到整整一百零三年前的第一屆大會。在1915年的決賽中,京都二中戰勝秋田中學獲得了首屆冠軍。

在日本,每年夏天最火熱的時節無疑是屬於甲子園的。用美國資深日本文化研究者羅伯特·懷特寧(Robert Whiting)的話來說:「這項由朝日新聞社贊助的賽事,因其漫長而特殊的傳統成為日本人心中每年盛夏都會奏響的狂想曲。」

Robert Whiting, You Gotta Have Wa, Vintage, 2009

從6月下旬到8月下旬,全日本從南到北四十七個都道府縣超過四千所高中,都會參與一年一度的夏季甲子園大會。大會採取單敗淘汰賽制,輸一場比賽就意味著淘汰出局。大會分為地區大會(地區預選)與全國大會兩個階段。到了每年最滾燙的8月,全國大會就在兵庫縣西宮市的阪神甲子園棒球場舉行。各地區大會的冠軍代表匯聚在同一片球場上,在為期兩周的時間內不間斷地一一捉對廝殺,直到最後只剩下一支球隊,登上甲子園榮耀的巔峰。而冠軍的獎賞,僅僅是一面優勝旗幟——「深紅色的大會旗」。

儘管如此,本壘打世界紀錄保持者、祖籍浙江青田的華裔棒球名宿王貞治依舊將甲子園視為他棒球生涯最重要的經歷:「能夠連續四季在甲子園比賽出場,對於一個打棒球的人來說,那是再幸福不過的了。」王貞治在東京讀賣巨人隊的隊友、另一位傳奇球星長島茂雄在學生時代曾錯過甲子園,多年後仍不無遺憾:「參加甲子園大會是歷史性一頁。它讓所有的人們心中的一切都隨之熊熊燃燒起來。對我來說,沒能在甲子園出場,眼看著機會溜走,實在是非常遺憾呢!每每想起……我要是能去甲子園,那該多好啊!」

日本郵政為紀念「甲子園一百年」特別發行的紀念郵票

正逢第一百屆夏季甲子園大會,2018年日本出版市場上各類「甲子園一百年」的圖書層出不窮

學生棒球的緣起

在美國,棒球運動自誕生起便被視為一種以賺錢為目的的職業體育。美國職業棒球的歷史幾乎就是棒球運動的發展史。而當這項運動傳入日本後,卻走上了另一條截然不同的發展道路。棒球在日本的普及興盛,與明治維新及日本國家近現代化運動有著密切的關聯。在全盤西化、開化革新的國策驅動下,日本開始推進全國平等的國民教育,而日本棒球的興盛一開始就是從「學生棒球」領域發端的。被視為精英搖籃的舊制第一高等學校、早稻田大學、慶應大學、東京大學等院校,便是日本早期棒球運動發展最快的地方。而學生棒球中最著名的對抗戰要數早稻田大學和慶應義塾之間的傳統戰——早慶戰。

1903年11月,早稻田大學棒球部向慶應義塾大學棒球部發出棒球賽挑戰書,兩校在11月21日開展了史上第一屆對抗戰——比賽最終以早大十一比九獲勝。但兩校間的棒球賽卻固定成為一種傳統並延續至今。早慶戰的影響力不僅限於兩校學生,在日本社會也有極高人氣,後來又延伸出「東京六大學棒球聯盟」等賽事。

如果說,早慶戰是日本學生棒球的開端,那麼「一高棒球」可以說是日式棒球的「精神起源」。舊制第一高等學校是當時精英青年最集中的學校。在一高精英化的氛圍中,棒球運動從最初單純的體育娛樂運動逐漸被轉化為某種取代傳統武士修行的精神及體能鍛鍊方式。例如「一高棒球」刻意強調「勝利至上主義」、「精神主義」和「猛練習」,提倡一切以學校榮譽為重,甚至提倡取消休息日,全部時間用於訓練。這種濃鬱的精英主義,又或說是帶有軍國主義味道的棒球風格,隨著一高學生畢業後走向明治日本各行各業的頂端而開枝散葉,最終形成了與美國棒球截然不同的日式棒球風格。

甲子園的誕生

1915年7月1日,大阪《朝日新聞》的報紙上發表了一則告示,宣布將主辦全國性的學生棒球比賽:「全國優勝棒球大會,將於八月在豐中舉行」,提出「棒球傳入我國時日雖短卻已有今日之隆盛……然而卻未見有全國大會可供全國代表之健兒匯聚一地傾力競賽妙技」。

適值日本大正時期,第一次世界大戰仍在歐洲如火如荼。戰爭帶來的經濟刺激推動日本社會萬業景氣,民眾有餘力去關注文體娛樂。棒球運動經過多年積澱,在日本民間風氣日盛。主要大學、舊制中學以及地方性自治組織均有各類棒球組織和民間賽事。唯獨缺一項全國性的棒球賽事,而《朝日新聞》正是看準了這個契機。

1915年8月18日,大阪豐中球場。由朝日新聞社主辦的第一屆全國中等學校優勝野球大會召開。開幕式上,身穿日本傳統禮服羽織、頭戴禮帽的《朝日新聞》社長村山龍平站上投手板,投出第一球,正式開啟了日本高中棒球大會的百年歷史。首屆大會通過各種途徑募集球隊,共有七十三所學校參加,最後有十所學校打入全國大會,最終冠軍是京都二中。此後,日本高中棒球大會成為朝日新聞社持續舉辦的每年固定賽事,規模也一年比一年壯大。

甲子園博物館收藏的第一屆大會告示(作者攝)

從1917年第三屆全國中等學校優勝野球大會開始,主賽場搬遷到了大阪臨近的兵庫縣西宮市的鳴尾球場。大會共在鳴尾球場舉辦了七屆(第三屆至第九屆),出場學校球隊從十二支擴充到十九支。在大會遷移至鳴尾球場次年即1918年,日本爆發了著名的「米騷動」事件。騷亂從富山縣魚津町迅速蔓延,鳴尾球場所在的西宮市也受到波及,出現打砸搶燒商鋪的事件。受其影響,第四屆全國中等學校優勝野球大會不得不中止。這成了大會史上除了太平洋戰爭期間中止賽事以外,唯一一屆因故中途停辦的大會。

時間到了1924年的春天,日本另一家知名新聞媒體每日新聞社推出「全國選拔中等學校棒球大會」,叫板競爭對手《朝日新聞》。由於賽事時間設定在3月下旬,所以後來被稱為「春季甲子園大會」(春甲)。春甲採取了與夏季大會截然不同的「選拔」賽制,即設立專門考核委員會,綜合各類指標評定出各地區的學校代表。一般而言,春季大會的影響力略輸夏季大會,但賽制上更注重地區平等,一定程度上彌補了夏季大會淘汰賽制容易產生的地區實力分化問題。

1925年夏季甲子園大會的開幕式

現今的甲子園球場(作者攝)

1924年8月1日,朝日新聞社與阪神電鐵共同建設的西宮市新球場正式建成,可容納五萬人的新球場是日本歷史最悠久的大規模多功能棒球場。因為這一年正好是「甲子年」,球場因此被命名為「甲子園大運動場」。同年第10屆日本高中棒球的全國大會正式遷移到甲子園舉辦,開啟了真正意義上的日本高校棒球大會的「甲子園時代」。春、夏兩季高中棒球全國大會於次年均移至甲子園球場進行,甲子園大會延續至今的賽事格局基本定型。

甲子園的黃金時代

1926年以降,日本步入漫長的昭和時代。匯集了春夏兩屆大會的甲子園迎來了戰前時代高速發展期。

首先,甲子園參賽校不斷增加,春季甲子園大會從最初的八校增加到了二十校,夏季大會第十屆春甲(1933年)更是一下子增加到三十二校。地方參賽校從鳴尾球場時期的兩百四十三所增長到了六百餘所。甚至日本在對外侵略戰爭中奪取的海外殖民地如朝鮮、中國東北及中國臺灣地區的學校球隊亦有代表連續參賽。至二十世紀三十年代末,大會參賽校最多時達到六百七十五所之多。興旺的人氣讓甲子園球場老東家阪神電鐵專門新增了一座常設車站——甲子園站。

1926年夏季甲子園正逢盂蘭盆節,甲子園三萬多座席幾乎天天都是全部滿員。這屆比賽,還開始發售比賽期間的「七日通票」,票價五日元,開創了中學體育比賽收費入場的先例。一時間,甲子園門票成了日本國內最熱門的商品。上至達官顯貴、下至販夫走卒,都要為了一張門票絞盡腦汁。每天,都有千餘名觀眾從凌晨起就蹲守在甲子園球場外,等著有機會買到退票。其間,大阪丸紅商社的第二代社長伊藤忠兵衛不慎遺失了「七日通票」。等到了球場,發現早已停止售票。狼狽的伊藤忠社長託了阪神電鐵社長的關係,把他說成是現場工人的工頭,才得以混進球場觀賽。三年後,甲子園建成剛滿五年時,外野看臺經過增設改建,又新添了八千個座位。

此外,為滿足大量無法現場觀賽球迷的需求。在1926年這一屆大會期間,朝日新聞社在大阪的中之島公園和京都的圓山公園設置了大型速報器,通過電話將賽場內的實況還原在速報板上。投出曲線球時,速報板上的球以曲線運動;球很久沒有移動,說明「投手在緊張思考」,極有臨場感的「直播」,能聚集數千至一萬名觀眾。次年,甲子園球場首次通過廣播轉播了比賽實況。這也是日本第一次棒球比賽的廣播轉播。

比賽速報器(《朝日新聞》高校棒球一百年專欄影像資料:http://www.asahi.com/sports/koshien/100years/history/)

甲子園戰前最好的時光大概就是此時了。自1930年(昭和五年),第一神港商擊敗傳統強校松山商,實現了春季甲子園大會史上第一個「春連霸」(春季甲子園大會二連冠);同年夏天,廣島縣代表隊廣島商擊敗長野縣代表諏訪蠶糸,實現了夏季甲子園大會史上第二次「夏連霸」(夏季甲子園大會二連冠),次年的1931年又一口氣拿下了春季大會冠軍,成為甲子園大會史上第一所達成「夏春連霸」成就的學校。

1931年夏天,中京商在夏甲決賽擊敗了來自中國臺灣地區由漢族、日本人和高山族「三民族混成」的嘉義農林,奪取了冠軍。之後,又在1932年、1933年夏季大會上連續奪冠,創造了日本甲子園大會上迄今為止唯一的「夏三連霸」記錄。

但是,在甲子園黃金時代的背後,始終籠罩著戰爭的陰影。太平洋戰爭正式爆發後,日本文部省在1941年7月下令全國體育競技比賽一律中止。一直到戰後的1946年,甲子園大會才得以恢復。而1945年的夏天,依舊是沒有甲子園的夏天。8月15日,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如今每年的這一天,激戰正酣的甲子園球場都會在正午拉響全場起立默禱的警報。

在無條件投降整整一年後的1946年8月15日,中斷5年之久的夏季甲子園全國大會再度舉行。共有十九所來自全國各地的學校參加了本屆比賽。之所以能在戰爭結束後如此短時間內重開甲子園大會,自然離不開來自當時駐日盟軍總司令部(GHQ)的幕後支持。在美國人看來,棒球這一從美國傳來,卻在日本大為興盛的運動,無疑是拉攏日本百姓民心,重建美日關係的絕佳道具。

戰後復興之路

1946年8月夏季甲子園的開幕式上,GHQ代表保羅·拉什(Paul Rusch)到場致開幕詞。戰後首屆夏季大會冠軍被浪華商摘得。在上一屆冠軍海草中學手中保管了七年之久的深紅大會旗再度流轉到新的主人手中。甲子園大會的重開,讓棒球少年們重新找到奮鬥的目標,讓戰敗陰影下沮喪的日本人得到一絲慰藉,也有利於GHQ對日本社會的管控。1946年至1957年間,算是甲子園的休養整頓階段。而戰後甲子園大會的基本運營體系也在這一時期逐漸確立。

1946年全國中等學校棒球聯盟設立(後來更名全國高等學校棒球聯盟),每年春、夏兩季分別與每日新聞社、朝日新聞社主辦全國大會。1948年,日本學制改革,春、夏甲子園大會正式更名為現在的名字——「選拔全國高等學校野球大會和全國高等學校野球選手權大會」。1957年,大會規定了升優勝隊伍校旗、唱校歌的傳統;至於甲子園大會最著名的習俗之一——「挖土」,則源自1946年戰後第一屆夏季甲子園大會的亞軍隊伍東京高等師範附屬中學校。當時比賽結束後,佐佐木迪夫教練鼓勵隊員去捧一把土帶回去,寓意「明年還要打回來!」時至今日,每一支球隊打完在甲子園的最後一戰後,隊員都要用裝棒球手套的口袋裝一把「甲子園球場的土」回家。

捧回甲子園的土已成為必不可少的球場儀式

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後,日本迎來了經濟高速增長的復興期。由於冷戰體制,美國對日本的態度由遏制轉向「扶持」,又依靠韓戰,日本國內經濟連續景氣,民眾生活水平也不斷提高,電視等家用電器開始走進普通人家中。1953年,NHK開始了夏季甲子園大會賽事的電視轉播。甲子園大會影響力在先前的報紙媒體的基礎上再次擴大。

王貞治,《野球にときめいて:王貞治、半生を語る》, 中央公論新社,2011年;二十世紀五十年代的王貞治作為早稻田實業高中的主將,先後四次參加過甲子園大會,並奪得過春季甲子園大會的冠軍。他也成為戰後第一代日本國內的棒球巨星

隨後的六十至七十年代,日本既是「安保鬥爭」如火如荼的年代,也是經濟高速發展的時代,東京奧運會、大阪世博會相繼召開,日本人開始重拾信心。甲子園則進入「連霸」紀錄高產,傳奇賽事頻繁的階段,其間著名的賽事有神奈川縣代表法政二與大阪府浪商在兩年間宿命般的三度對決,又如青森縣代表三澤高與著名強校愛媛縣代表松山商之戰。戰前曾達成史上唯一「夏三連霸」和「夏春連霸」紀錄的中京商在1966年又為自己增添了一個「春夏連霸」的新紀錄,此後擁有三項連霸紀錄的中京商是甲子園歷史上「獨孤求敗」的存在,該記錄至今無人能及。

1970年後,甲子園大會開始採用金屬球棒,這使得高中生更容易打出全壘打,增加了比賽的可看性,也打破了日式棒球比賽中偏重防守的戰術傳統,一批註重進攻的球隊開始脫穎而出。不久後,「猛打快攻」已成為甲子園的主流戰術。伴隨二十世紀八十年代泡沫經濟的繁榮,來自大阪的PL學園異軍突起,在日後成為傳奇球星的桑田真澄、清源和博等人的帶領下,拿下六個冠軍、兩個亞軍。

中國年輕一代對甲子園的印象大多來自日本漫畫家安達充的名作《棒球英豪》(Touch)。女主角淺倉南的畫像也被收藏於甲子園博物館(作者攝)

進入平成時代後,日本經濟雖然陷入長期蕭條,但甲子園的熱潮並未消退,全國範圍的競爭更趨激烈,不少邊遠地區的球隊開始崛起。1990年、1991年衝繩縣代表衝繩水產歷史性地打入夏季大會決賽取得亞軍成績,1999年衝繩尚學為衝繩贏得了史上首個春季甲子園大會冠軍。2010年衝繩縣代表興南高校則一口氣實現了「春夏連霸」。除了衝繩以外,北海道和日本東北地區同樣在甲子園冠軍記錄上長期空白。進入二十一世紀,北海道領先一步,在2004年由南北海道賽區代表駒澤大學苫小牧高等學校奪得了史上第一個甲子園冠軍並且在2005年實現了夏季大會二連霸。

成為全民偶像的甲子園少年

戰後,隨著電視報紙等大眾媒體對甲子園大會賽事報導持續深入,傳播方式日趨多樣,甲子園大會的報導逐漸從專業體育報導朝著更為大眾娛樂化的方向轉變。那些從甲子園走出的少年甚至可以成為舉國推崇的全民偶像。

在日本「全共鬥運動」如火如荼的1968年,甲子園最閃耀的主角是三澤高中的當家投手——太田幸司。而這位身材高大、眉目俊俏的日俄混血球員,日後也被公認為「元祖級甲子園偶像」。這一年,太田幸司帶領名不見經傳的三澤高中一路殺進總決賽,雖然最終惜敗,但太田幸司的球技和明星魅力有目共睹,後來他憑藉自身超高人氣順利進入職棒以及演藝界。

「元祖級甲子園偶像」 太田幸司

「二刀流」選手大谷翔平

太田幸司之後,著名的甲子園偶像級人物如雨後春筍層出不窮,像引領過日本男孩取名「大輔」風潮的荒川大輔、球速驚人的江川卓、「平成怪物」松坂大輔、在甲子園享受過單場五次故意保送「待遇」的松井秀喜、達比修有、田中將大以及最近在日美都紅得發紫的「二刀流」選手大谷翔平。「既可投球,又能打擊」的大谷翔平目前效力於美國職棒大聯盟洛杉磯天使隊,被日本輿論界認為是百年一遇的棒球天才。2012年,作為高三學生的大谷翔平在夏季甲子園巖手縣地區大會上投出了一顆時速一百六十公裡的球,創下日本高中棒球的最快球速記錄。同時,他也是日本職棒最快球速記錄(時速一百六十五公裡)的保持者。

學生球員的明星化、偶像化以及相關話題的高度營銷,已使甲子園變成了一樁牽動日本全社會的大事件,早就不再是單純的體育比賽。

「高中棒球是教育的一環」

在不少老一輩日本人看來,職業競技體育與甲子園棒球絕不可相提並論,兩者之間涇渭分明。

「高中棒球是教育的一環」這句話是經常被引用的日本高校棒球名言。這個說法最早來自原早稻田大學棒球部教練飛田穗洲。這位日本學生棒球的奠基人曾喊出「一球入魂」的口號,並明確指出:「高中棒球是為了對學生進行精神教育的場所,球場是純粹的精神和道德的教室。這就是高中棒球的本質。」

值得注意的是,此處所說教育之概念,多少承襲自明治天皇 1890年頒發的《教育敕語》中「教育」的定義:所謂「教育之要,在於明仁義忠孝。」根據《教育敕語》的要求,學生在學習西方知識的同時應注重自身的道德修養鍛鍊。強調「克忠克孝、仁愛信義、皇權一系、維護國體、遵憲守法、恭儉律己」的道德觀,尤其重視皇國利益高於一切的基本意識。因此《教育敕語》也被視作日本軍國主義「教典」之一,常與《軍人敕語》並列。日本戰敗後,《教育敕語》就被麥克阿瑟領導的GHQ在第一時間予以廢除。然而,強調德育、強調服從、強調精神力的風氣依然可以從甲子園大會中感受到。每年夏天的甲子園已不再是一座棒球場,而是成了日本全國青年進行精神修煉的「道場」。

小森陽一:《日本近代國語批評》,陳多友譯,吉林人民出版社,2009年

除了「道場」的意義外,對日本社會大眾來說,甲子園大會也是一場類似元旦、盂蘭盆節那樣的節日祭典。羅伯特·懷特寧在採訪甲子園大會時曾聽一位日本編輯這麼講道:「對生活在都市的日本人來說,甲子園的意義宛如自己的故鄉。對他們而言,甲子園是回到一去不返的青春歲月的鄉愁與鑰匙。」換言之,甲子園承載著整個社會對青春、家鄉又或是美好過往時代的回憶與想像。於是,提起甲子園,總是會與純潔、青春、熱血、禮儀端正等讚美之詞聯繫在一起,甚至形成一種高度模式化的敘述方式。

「甲子園」的精神寄託並不局限於球員,也施加於現場觀眾。他們同樣也是整場節日祭典的一部分。正是因為「高中棒球是教育的一環」,所以比賽不僅僅是球隊之間的事,看臺上的觀眾同樣是這一環教育中的參與者,而非心安理得被取悅的旁觀者。觀眾顯得過於悠閒,就是對不起球場上正在拼盡全力比賽的運動員。全心全意的應援,才是「精神道場」甲子園看臺上的「正道」。於是乎,每一場甲子園大會的比賽,背景聲裡總是滿滿的熱熱鬧鬧的敲鑼打鼓和響徹全場的應援號子,濃烈的青春氣息撲面而來,讓人聽了都會覺得熱血沸騰起來。

由於大會匯聚了全國所有地區的代表,各地都會儘可能地在應援中展現鄉土特色。甲子園的應援文化自然而然也就透露出濃濃的鄉土情結,成為維繫各地家鄉情結的情感紐帶。比如衝繩縣代表學校的比賽,應援曲風就是濃濃的衝繩音樂風,最出名的衝繩應援曲是經典流行歌曲《鹹濕大叔》。即使被大會官方點名說有傷風化,限制甲子園應援使用,但輪到衝繩代表上場,看臺上照舊吹拉彈唱不止,最後禁令也不了了之;又如鹿兒島,曾搬出「維新三傑」的西鄉隆盛像加油;還有一些縣市的應援還順便搭載上地方特產,比如岡山縣派靚妹代言人身穿廣告衫推銷當地特產。總之在甲子園的看臺上,只有想不到,沒有做不到。

2017年埼玉縣花咲徳栄高校在甲子園的應援團

當然,甲子園夢想陰暗面的弊病也漸漸為人所注意,比如過分強調精神力壓倒一切,崇尚斯巴達訓練;強調無條件服從教練,低年級無條件服從高年級而導致的體罰泛濫。王貞治就曾回憶,五十年代時「一年級新生必須面對面互相打耳光,這就是『互打耳光』的體罰……八十個左右的新入社員,大概經過半個月就會減少到一半」。由於一戰定勝負的賽制,球隊奉行勝利至上主義,過度使用核心球員,罔顧其身體健康。最典型案例就是1991年衝繩水產的當家投手大野倫,在診斷出手肘負傷後仍然被教練要求繼續高強度投球,最終被檢查出右手手肘剝離性骨折,造成終身受傷痛困擾。在甲子園的傳統裡,無論是受傷,還是在與強敵對決中失敗,都可以接受,唯獨不能接受的就是選擇逃避。

中村計,《甲子園なんてこなければよかった-松井秀喜5連続敬遠の真実》, 新潮文庫,2010年

1992年夏天的大會二回戰,擁有當時明星選手、天才打者松井秀喜的石川縣代表隊星稜遭遇高知縣代表隊明德義塾。為了不讓強棒松井秀喜有機會轟出全壘打,明德義塾投手在松井五次上場打擊時均採取了故意四壞球保送(敬遠)戰術,而不願與其正面對決。結果,現場觀眾被這種消極避戰的戰術所激怒。向來注重賽場禮儀的日本觀眾竟然開始朝場內投擲飲料瓶等雜物以視不齒。最終,由於「戰術得當」,明德義塾一分險勝。從規則和結果上來說,明德義塾並無不妥。但是,此事卻持續發酵並引發大規模討論,成為甲子園歷史上著名的「松井秀喜五打席敬遠事件」。此後二十年間,這一事件一直被反覆討論。而巧合的是,2018年第一百屆夏季甲子園大會首日的開球嘉賓就是松井秀喜。

在甲子園的賽場上,日本社會對比賽精神的重視程度遠勝於比賽勝負本身。因為在日本社會的集體認知中,甲子園並不是一項單純的體育比賽,而是一場日本人對「青春」、「熱血」和「毅力」乃至所謂「日本精神」的朝拜之旅。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少了青春熱血甲子園,今年夏天註定遺憾!
    要是問問日本朋友夏天都有些什麼,除了西瓜、煙火大會之外,肯定還有人會說青春熱血的夏季甲子園。而今年的甲子園因為疫情原因停辦,不少選手和觀眾都大呼遺憾,今年夏天註定缺少讓人熱血沸騰的賽事。不少國內朋友應該或多或少聽說過甲子園,卻又不太清楚這到底是什麼東西,今天小in就來給大家簡單介紹一下,這全日本都為之瘋狂的夏季甲子園。
  • 純真棒球少年的青春吶喊 這才是史上最熱血甲子園
    北京時間8月21日,一個平淡的炎炎夏日,隔壁的島國日本,展開了一場吸睛力十足的燃情世紀之戰,第100回夏季甲子園決賽,大阪桐蔭13:2擊敗秋田金足農業奪得冠軍。世紀之戰!熱血金足農震驚棒球界看似實力和比分懸殊,毫無懸念的比賽,大阪桐蔭戰勝金足農,完成隊史第二次春夏連霸。金足農王牌球員吉田輝星帶隊打進總決賽,最終惜敗對手。
  • 用甲子園的熱血點燃學習的激情
    來用「甲子園」的熱血點燃新學期學習的激情吧!   「甲子園」是日本高中棒球聯賽的俗稱,最終決賽場地是在甲子園球場,進入甲子園就意味著打進全國決賽!這是日本高中棒球隊最輝煌的一個嚮往,為了進入一次甲子園,學生們從小開始練習,或許經歷多年的努力也依然不能如願以償,但是為了人生可能僅有一次的甲子園大賽,他們願意經年累月地在烈日下奔跑。
  • 耐高能成中國籃球甲子園嗎?百年傳奇不僅靠熱血與情懷
    在甲子園正賽期間,日本國家級電視臺NHK和朝日新聞旗下的ABC電視臺全程直播,從網絡到紙媒都會有大量的版面對賽事進行報導,成為街頭巷尾男女老少討論的最熱門話題。   甲子園,讓日本國民都變成了瘋狂的棒球少年。
  • 日本高中生的甲子園理想
    他們人人都背著一個大背包,臉上難掩稚嫩,大汗淋漓,彼此打鬧嬉笑,渾身散發著無止境揮霍青春的氣息。他們正是以甲子園為目標的日本野球少年。日語「野球」,就是中文的「棒球」。甲子園,則是位於關西兵庫縣西宮市的阪神甲子園棒球場的簡稱,該球場是日本職業棒球隊阪神虎的主場。
  • 因疫情影響,甲子園一百年來首次關閉,這些少年失去了一生一次的...
    可見,甲子園三個字在日本人的心中有著什麼樣的地位。 主辦方曾在3月4日宣布考慮「無觀眾比賽」的模式舉行,並取消了甲子園開幕式、甲子園練習和所有現場應援。同時主辦方還預備縮短參賽校隊在舉辦地大阪的滯留時間,安排專門的接送車輛,以及每名隊員配備一個單間等等措施來減少人員聚集和接觸的機會。
  • 想踏上甲子園的少年,只有「將青春燃燒殆盡」一條路麼?
    想踏上甲子園的少年,只有「將青春燃燒殆盡」一條路麼?8月6日,俗稱「夏季甲子園」的第101屆日本高中棒球錦標賽在阪神甲子園球場打響。究竟哪所學校能夠「全國制霸」,就看接下來十幾天了。比賽採用單場淘汰制,如果想要獲得最後的冠軍,非要從開始就拼盡全力才行。熱血拼搏、燃燒青春、不留遺憾也成了甲子園賽事的精神所在。去年的這個時候,一所名為「金足農業」的高中從最初的不被看好,一路殺進決賽。
  • 在甲子園看一場棒球賽是怎樣一種體驗?
    阪神甲子園球場 1922年,大正12年,甲子園球場在兵庫縣住宅管理區開始籌劃,它始於一個體育中心和遊樂園的概念。 同時也充斥著吶喊、狂熱、淚水、感動,青春和夢想。」這不僅代表了對這座古老的球場以及在場觀眾的尊敬和感謝,也對過去奮力拼搏青春的自己道聲謝意。
  • 平成最後的夏天,甲子園第100回,這是漫畫也不敢有的神劇情-虎嗅網
    棒球是日本的國民運動,甲子園不僅是全國高中棒球決賽地,是高中體育最高榮譽的角鬥場,更是日本人青春時期揮灑熱血的聖地。大部分隊員15歲就背井離鄉隻身來到大阪,整日刻苦訓練,揮灑自己的青春,只為登頂甲子園。兩隊陣容對比。
  • 《強風吹拂》:高中的甲子園,大學的箱根驛傳
    今年夏天的日本甲子園高中生棒球大賽因為出現了《灌籃高手》一般雜牌軍對戰常勝將的青春劇情,在中日兩國的社交網絡上都引發了一波關於夏日、青春、熱血、勵志的感慨。如果說日本高中生的青春是甲子園,那麼日本大學生的青春就是箱根驛傳。
  • 還記得讓人嚮往到哭的甲子園嗎?他們或輸掉冠軍但卻能贏了一切
    而就在10天前,在日本,展開了一場中學生棒球世紀之戰——第100回夏季甲子園決賽,最終大阪桐蔭13-2擊敗秋田金足農奪得冠軍。不過,相比於甲子園本身,我們也應該關注這背後的日本校園體育文化,對這些高中生來說,甲子園就是聖地。甲子園,給這些熱血青年留下什麼?
  • 那就重溫一遍「2018夏季甲子園第100回」吧
    「我一定要去甲子園!」不止是動漫英雄的臺詞,也是青春與熱血在現實生活中的真實寫照。高中生棒球聯賽同樣座無虛席在日本,棒球排在相撲和足球之前,是最受歡迎的職業體育運動。2017年,日本職業棒球聯賽(NPB)的賽季現場觀戰人數高達2500萬人次,僅次於美國職業棒球大聯盟(MLB)。
  • 他們倒在了平成的最後一個夏天,卻活出了我想要的青春啊!
    今天的頭條,我們不說美國,只想講一場青春的故事。在日本,每年的8月份裡,人們只關心一件事:甲子園。可是他拒掉了所有強豪校的邀請,堅定地留在了家鄉,留在了父親和自己的母校:——「因為想和當地的夥伴們打棒球,那就由我來帶大家去甲子園」。他沒有食言。他5天沒有輪換地投了700多球,帶著家鄉的小夥伴,帶著父親當年未竟的夢想,殺進了甲子園。簡直了,熱血漫畫都不敢這麼畫啊!!!
  • 甲子園燃燒青春,應援棒球的小姐姐更讓人熱血沸騰!
    日本第100屆夏季甲子園決賽上周落下帷幕 ,這場被譽為棒球版的「湘北對山王」賽事,雜草球隊秋田金足農業高校雖然最終不敵精英集結的大阪桐蔭高校,但也書寫了熱血日漫般的傳奇。> 老家就是廣島的菜乃花對於支持廣島東洋鯉魚隊 有一部分是因為家鄉情結 INS上除了大量的泳裝照(因為職業就是寫真偶像) 其他「穿了衣服」的照片大部分都是鯉魚隊的紅白制服 制服和紅色的匡威不能更搭了
  • 因為它不僅僅是國粹,更是代表青春!
    成立時間遠早於此的日本高校棒球賽(又名「甲子園」或「夏甲」)在今年迎來了一百周年,悠久的歷史與傳統使它成為一代又一代人心中青春與夢想的代名詞。在全國3971所高校裡,只有當中的56所高校能夠踏足甲子園的賽場之上,這是今年從預選中走到甲子園的高校比例。
  • 58名日本球員曾戰MLB,除了甲子園他們的棒球為啥這麼牛?
    日本的粉絲團經常肯花2000美元/人的費用往返美國,就為了現場觀看他的比賽,超過150個日本媒體和攝影機構隨隊常駐,連水手塞弗科球場的壽司檔都開始銷售「一朗手卷」(Ichirolls)。除了鈴木一朗,日裔球員還有眾多的亮點人物。野茂英雄是聯盟史上第4個在國聯和美聯都投出無安打比賽的投手。
  • 遞進式變革,《王者榮耀》能擁有屬於自己的「甲子園」嗎?
    頂級賽事之外,數量和維度更為多元化的大眾賽事,其實也面臨同樣的窘境,或延期或取消,直接導致了基層的真空。例如美國大學屆久負盛名的NCAA大學生籃球聯賽,以及在日本誕生過無數影視漫題材的「甲子園」棒球賽事。 電競是個例外。
  • 熱血依舊沸騰!哥們網《攻沙》沙城爭霸大揭秘
    16年前傳奇為我們點燃熱血,16年後哥們網《攻沙》延續熱血經典,再造一個傳奇!我們玩傳奇是為了什麼?當然是為了攻沙!今天小編就帶大家重回沙城下,一起感受來哥們網《攻沙》沙城爭霸。
  • 為青春喝彩!海南僑中美麗沙分校舉行青春禮活動
    ,在家長、老師的見證下,舉行了「十四而志,築夢青春」2020青春禮活動。楊思穎:這次活動讓我感到非常的溫馨,促進了我與父母之間的交流,也解決了一些了我和父母的隔閡,拉近了我與父母之間的距離。、感恩青春、勵志青春、開啟青春4個篇章。
  • 《熱血合唱團》青春蘊含著無限可能,試錯了是青春,試對了是成長
    《熱血合唱團》講述一位國際知名合唱團指揮家嚴梓朗(劉德華飾),為幫助昔日恩師(盧冠廷飾)返回香港,教導一群人們眼中的「差生/廢柴」學生們組合而成的合唱團,實行9月速成班的「熱血合唱團試驗計劃」。眾人一起經歷了9個月生活,從互相看不對眼到團結一起面對生活的挫折與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