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你是待在象牙塔裡的學生,還是初入社會的「菜鳥」,亦或是沉浮商海的老闆,甚至是看遍人間冷暖的老者,幾乎都遭遇過別人的背後議論。
這種事情很常見,能夠坦然面對的人卻少之又少。
有人因為受不了別人的議論,恨不得衝上去大罵一場;有人因為長期被人非議,漸漸變得抑鬱敏感;有人則撕破了臉皮選擇大打出手,最終小事化大,得不償失;有人選擇「以彼之道還施彼身」,結果也成了令人厭惡的搬弄是非之人……
那麼,應該怎樣看待別人在背後議論自己呢?
其一,做好自己,身正不怕影子歪。
嘴巴長在別人身上,想說什麼你真心管不了那麼多。既然如此,倒不如做好自己,讓自己變得更優秀。
背後議論他人的行為,如果經常發生在你周圍,那只能說明你還不夠優秀。當你變得足夠優秀時,自然會讓那些嫉妒的流言蜚語自動失效,反而會讓那些背後議論者自討沒趣。
打個比方來講,張三做生意賺錢後新買了一輛汽車,鄰居李四出於嫉妒開始在背後議論張三是有錢燒的,幾年後,張三自己開了一家大公司,又換了一輛更高檔次的汽車,李四閉嘴了。原因很簡單,兩者的差距已經越來越大了,大到超出了李四的嫉妒範圍。
當然,有些背後議論並不是「空穴來風」,這就需要自己先行的端做得正了。
其二,明確邊界,加強自我認同感。
背後議論,多半是私人性質的或者不太能拿到明面上講的事情。
如果我們偶然間聽到了別人在背後議論自己,那該如何做呢?
一種是無關痛癢的小事,大可充耳不聞,權當不知道,沒必要因為這些瑣事浪費自己是精力和時間。
另一種則是有關底線和尊嚴的問題,這時候,亮出自己的態度很有必要。
我們之所以在乎別人的背後議論,很大一部分原因還是自我認同比較弱,自信心不夠。太在乎別人的評價,反而忽略了自己的初心。
要知道生活是自己的,不是活給別人看的。
當一個人擁有足夠的自信心和良好的自我認同感時,便擁有了冷靜處理背後議論的能力,那些微不足道的,自然撼動不了你,那些充滿敵意的,自然也會畏懼你。
其三,學會自嘲,也要學會說不。
自嘲是自信心爆棚的表現,也是強者的技能。
著名作家林清玄雖然才氣逼人,但卻長得其貌不揚,身材矮小又略帶禿頂,神似影視作品中的火雲邪神。很多人第一次看到本尊,往往很難和他那充滿智慧哲理的文字聯繫在一起。
十多年前,林清玄去某學校演講,結果他剛一登場就引發了一片譁然,甚至有女生忍不住說道:「林清玄怎麼長這樣啊!」
林清玄毫不介意,微笑上臺,結果講桌太高,將他的身形幾乎遮蔽完了。
他自嘲道:「這桌子有點高喔!為了讓大家近距離看清我英俊帥氣的容貌,我就站到講臺下,接受同學們雪亮目光的洗禮吧!」
林清玄一邊說著,一邊走下講臺,面帶笑容地說道:「剛才我聽到一女生說林清玄怎麼長這樣啊。對了,我就是這副模樣,如假包換。我要告訴你們,如果一個人從17歲就開始從事文學創作,到現在已經寫了將近40年的話,那他長得便是這副模樣。」
林清玄就這樣用自嘲的方式化解了尷尬,成就了美談。
可見,如果你遭遇了那些雞毛蒜皮似的「背後議論」,大大方方地承認,並且自嘲一番,或許有奇效。
當然,凡事都不絕對,面對一些故意搬弄是非、挑起矛盾的「背後議論」,也要學會適時「說不」,不僅要亮出自己的態度,更要有智慧做底線。
想起《讓子彈飛》裡面的老六,面對誣陷為了證明清白,當眾剖開肚子取出涼粉,最終付出了生命的代價,真心不值得。
其四,客觀看待別人的背後議論,去蕪存菁。
來說是非者,便是是非人。通常情況下,那些喜歡在背後議論別人的人,本身就素質堪憂。不過,如果你足夠冷靜理智,也能從這些背後議論中發現隱藏其中的「逆耳忠言」。
其實,無論是朋友還是同事,很少有人願意當著你的面指出問題的,有些真相往往就出自「背後議論」。
別人的例子我就不談了,說一個自己親身經歷的事情。
年輕時不懂得拒絕別人,只要有人找我幫忙,不管自己拿不拿手,總會幫一幫。結果有些超出能力範圍內的事情,我做得並不好,雖不至於幫了倒忙,但真心用處不大。此前,並沒有意識到這是問題。直到有一次,無意間我聽到了同事的「背後議論」,說我雖然很熱心,但做事有些不靠譜,這才弄明白學會承認不足,學會拒絕別人真的很重要。
現實中,如果你能留心觀察,客觀理智地看待,多半也能發現類似的例子。很多時候,我們看待自己的優缺點往往是「當局者迷旁觀者清」,或許能從別人的背後議論中找到相對客觀的評價。
當然,如何從中甄別篩選,那就需要你自己來判斷了。
結束語:勇者會用努力證明自己,強者會用實力打臉非議,智者會用自嘲超越自我。面對別人的背後議論,你會怎麼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