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的南京城,一年一度的梧桐樹「毛毛雨」又拉開了序幕。與此同時,在南京網民中人氣很旺的西祠胡同網站上,一場由梧桐樹引發的「論戰」也開始了。截至12日下午5點,4月上旬陸續發布的4條帖子,得到近4萬次點擊、近千條跟帖。12日還有人開新帖,加入討論。出人意料的是,這場萬人關注的網絡爭論,焦點很快從梧桐樹轉移到「外地人」。眾多網民亮明自己的「南京人」身份,認為想砍樹的是「外地人」,如果不能適應南京的一切,「外地人」就該離開。
記者瀏覽發現,爭論始於4月2日的網帖——《南京的梧桐樹應該砍伐掉,這張「破名片」坑爹啊!》。發帖者「論壇調色板」觀點鮮明:梧桐樹給市民健康和出行帶來嚴重影響,必須果斷以其他樹種全面取代,不是爭論砍不砍的問題了,而是什麼時候砍。
該帖迅速熱起來。400多條跟帖,有表達對梧桐樹「又愛又恨」情感的,有建議想辦法去除梧桐飛絮的,但一些網民將矛頭指向「外地人」,除了口水橫飛、惡語相加,不少人要求入鄉不能隨俗、試圖砍掉梧桐樹的「外地人」離開南京。
網民「傳說中的人啊人」認為,梧桐樹就是「鑑定外地人對南京是否真有愛的『檢驗樹』」,「如果既不想離開南京,還要試圖讓南京為他自己作出改變,並且不斷地對著南京的一切說怪話,那麼,他得到的,只能是被南京人稱為『外碼』而加以強烈鄙視的結果」。記者發現,對「外碼」,百度百科的解釋是:意指外地人,帶有地域歧視色彩。從眾多跟帖看,該詞確為貶義。
4月10日,網民「風的歌」發帖:《由「南京梧桐樹」引起的論戰來淺談一下南京的某些外地人》。「風的歌」認為:「真正的老南京人(兩三代以上居住南京)是很淳樸,很善良的……包容,隨性,容易相處。」為什麼「一些外地人引起了南京人的強烈不滿和鄙視」?因為「有一些外地人,一邊拼命想留在南京,佔用著南京的城市資源,一邊出於某種扭曲的心態,得了便宜還賣乖,說著牙疼話,對南京橫加詆毀」。「風的歌」還說:「這部分心態不好的外地朋友,希望你們能端正心態,找準自己的位置,這樣才能更好地融入南京!南京也不會因為你們這些人有任何改變,它,還是全國排名前幾的城市,還是有那麼多的有識之士對它趨之若鶩。」
梧桐樹,真是「檢驗樹」嗎?來自湖北的網民「蘇寧蘇果蘇蘇」發帖說:「來寧快二十年了,對梧桐從驚豔,到有點煩,到很煩,再到慢慢接受,再到喜歡和非常喜愛。」而記者採訪到的幾位跟帖網民中,同為80後、同樣出生與生長在南京的尹超與蕭天若,均表示梧桐老是掉毛毛,實在讓人有點吃不消。
「網上的一些爭論往往是認同之爭,即對『自己是誰』的討論。」南京大學新聞傳播學院副教授胡翼青提出,「相比國內很多大中城市,南京是個包容性很強的城市,很少有人總以『南京人』自居。但這場討論出現了『南京的城市認同』,這是罕見的。」
中國社會科學院城市發展與環境研究所研究員劉治彥告訴記者,很多城市都出現過類似爭論,比如十幾年前的北京,對外來者的排斥是很明顯的,老北京認為他們爭奪城市資源、帶來城市問題。「『外地人』能在一個城市工作、居住,自有他立足的理由。他們既有在機關、事業單位或大企業工作的高端人才,也有保安、保姆和保潔等做著苦髒累的活,為城市服務的。他們是城市不可或缺的,『本地人』要理解要接納。」他說,「一個城市要發展好,必須是『活水』。開放、包容是現代城市的精神。不開放包容,怎麼能集聚人才?包容才能促進城市更好發展!」
這場由梧桐樹開始的討論,在胡翼青看來,顯露出「不包容的苗頭」,值得警惕。他說:「大量移民進入是當代中國城市的一個顯著特徵,但本地人認同,對一個城市的發展是有害的。提高包容性,媒體要多提醒,政策制定者要進一步開放。」劉治彥也表示,包容一方面是政府要公平公正,另一方面是老市民理解新市民、認識到他們的貢獻。
當然,理解也是雙向的。網民「蘇寧蘇果蘇蘇」充滿感情地說:「在南京這座城市一步一個腳印地走了下來,成家立業,發展得越來越好,感謝南京和南京本地人的關照。」好幾位網民對其表示讚賞與祝福。在企業工作的「藍色海灘1963」則回復記者說:「大家可以自由發表觀點,但沒必要上升到地域歧視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