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正值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防控關鍵時期,我國個別地區發生禽流感疫情,一些地方關閉活禽市場,階段性限制活禽交易,同時,消費者存在新冠肺炎是否和禽流感有關係、人是否會感染禽流感的擔心,本報記者就禽流感都有哪些類型、與新冠肺炎是否有關係、活禽市場該如何管理、如何做好當前動物防疫等社會各界關心的問題,採訪了中國動物衛生與流行病學中心研究員劉華雷。
劉華雷表示,強化活禽市場監管乃至關閉活禽交易市場,是防止禽流感擴散蔓延的重要措施。一方面要面向未來堅定推進活禽市場關閉措施,另一方面要立足當前加快活禽市場改造升級。當前,要把抓好春季動物防疫、實現動物產品穩產保供作為重要基礎性工作,堅決防止出現重大動物疫情與新冠肺炎疫情相互疊加,為打贏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總體戰、阻擊戰提供強有力支持。
活禽市場加快改造升級
劉華雷表示,活禽市場聯繫著養殖、屠宰和消費等上下遊多個環節,如果清洗消毒等管控措施不嚴,很容易成為禽流感等病毒的儲存、增殖、突變和擴散場所,導致疫情擴散蔓延。因此,強化活禽市場監管乃至關閉活禽交易市場,是防止禽流感擴散蔓延的重要措施。2013年,H7N9流感發生初期,上海、浙江等地通過暫時關閉活禽市場,曾使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充分說明階段性關閉活禽市場的重要作用。
基於上海、浙江等地的實踐經驗,不少專家學者提出應永久性關閉活禽市場,以降低禽流感疫情傳播風險。針對這一問題,2017年初,第五波人感染H7N9流感病例季節性高發期間,衛生健康與農業獸醫兩部門專家曾就此問題進行了深入會商。大家認為,關閉活禽交易市場是防控禽流感的必然方向,但又面臨著諸多挑戰:一是我國居民特別是南方地區居民具有活禽消費偏好且需求旺盛,消費習慣短時間內難以改變。有關調查顯示,在南方地區2/3以上的居民傾向於購買活禽,即使在H7N9疫情影響嚴重時,在農貿市場購買活禽的消費意願仍佔38%以上;二是我國黃羽肉雞集中屠宰能力嚴重不足、冷鏈運輸和冰鮮上市體系尚未建立,難以滿足居民的消費需求;三是部分地區採取的緊急關閉活禽市場等措施不可持續,既往人間疫情發生後,各地採取的緊急關閉活禽市場等措施雖能起到降低發病水平的作用,但除少數大城市外,在全國絕大部分地區難以持續,且由此導致「地下交易」和活禽交易向其他地區轉移,更難監管。當前,隨著相關禽流感疫苗上市,家禽和人間禽源流感發病風險相應下降,關閉活禽市場的緊迫性相應下降。
劉華雷表示,基於上述情況綜合考慮,一方面要面向未來堅定推進活禽市場關閉措施,加快實施城鄉地區關閉活禽市場步伐,推進冰鮮禽產品流通上市進程。加大扶持力度,推進屠宰加工、冷鏈運輸和冰鮮上市體系建設,推行家禽「規模養殖、集中屠宰、冷鏈運輸、冰鮮上市」新模式,培育居民冰鮮禽肉消費習慣,為關閉活禽市場提供配套支撐。
另一方面要立足當前加快活禽市場改造升級,對於短期內不具備全面永久性關閉活禽市場條件的地區,必須明晰責任,把「1110」及相關制度落到實處。從實踐情況看,嚴格實施「一日一清洗、一周一消毒、一月一休市、過夜零存欄」(即「1110」)制度,對於降低禽流感發生風險具有重要意義,必須持續堅持和完善。隨著活禽市場改造升級到位,由「一日一清洗、一周一消毒、一月一休市、過夜零存欄」上升為「一日一清洗、一日一消毒、一周一休市、過夜零存欄」,預期能夠實現更好的防控效果。
春季防疫落實三項措施
劉華雷表示,每年春季,受畜禽集中補欄、免疫抗體降低、候鳥遷徙等多種因素影響,高致病性禽流感等重大動物疫情發生風險相應增高,需要強化防疫工作。當前,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間,一些地方出臺了不切合實際的人員進出和企業復工復產限制措施,導致疫苗獸藥等防疫物資運輸困難,基層人員難以進村入戶開展免疫工作,造成牲畜調運困難、壓欄嚴重等問題,重大動物疫情潛在發生風險進一步增加。需要各地強化風險意識,超前謀劃,壓實屬地責任、部門責任和生產經營者的主體責任,把抓好春季動物防疫、實現動物產品穩產保供作為重要基礎性工作,堅決防止出現重大動物疫情與新冠肺炎疫情相互疊加,為打贏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總體戰、阻擊戰提供強有力支持。當前有三項措施至關重要:
抓好基礎免疫。既要暢通動物疫苗、獸藥等防疫物資運輸渠道,確保防疫物資儲備到位;又要確保有人防疫,能夠進村入戶指導、督促養殖主體規範免疫。當前,這是防止高致病性禽流感、口蹄疫等重大動物疫病發生流行的最緊迫措施。
疏通生產經營堵點。既要指導屠宰企業儘快恢復生產,暢通畜禽及飼料等生產物資調運渠道,化解養殖場戶因壓欄、生產物資不足而帶來的疫情累加風險;又要強化對運輸、交易、屠宰等環節的清洗消毒和監督管理,防止潛在疫情擴散蔓延。同時,要指導做好養殖場戶補欄工作,這項工作事關未來一定時期的穩產保供。
強化職業人群安全防護。動物防疫人員具有專業素養,既要模範遵守新冠肺炎疫情防控要求的各項生物安全防護措施,又要示範指導運輸、交易、屠宰等環節職業人群做好安全防護工作,在保障職業人群安全、化解職業人群恐慌心理方面多下功夫,為打贏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總體戰、阻擊戰貢獻專業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