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冬之後,各路吃貨的約飯名單中,又多了一個「羊蠍子」,一群人坐在小圍爐旁,吸吮、啃食著熱騰騰的「羊蠍子」,吃得是熱火朝天。
很多人第一次聽到羊蠍子時,大都認為是「羊與蠍子」燉煮的食物,光是想想就害怕。
其實它就是被剔過後、但又帶著零星肉塊的羊脊椎骨,也就是從羊脖子到羊尾巴這一段,都能稱之為羊蠍子,如果細究起來,也可分為三個部分:
脖頭:羊脖頸處的骨頭,這一部分的肉最多,啃起來痛快。
飛機翅:羊脊骨這一段,肉少,但能輕易吸食骨髓,味道最佳。
羊尾尖:顧名思義就是羊尾,這段肉肥瘦相間,因為這部分活動量大,也是最嫩的一處。
說到這您也明白了,其實它與蠍子完全沒有關係,只是這一段「羊脊骨」形似蠍子而已。
但同時,也有吃貨犯了嘀咕:這講得再好聽,味道再奇妙,說到底它終究是「骨頭」,為什麼會這麼受歡迎?
確實,縱觀羊身各個部位,羊蠍子毫無檔次可言,甚至可以說是「下腳料」級別,若再講直白些,它只是切完羊肉之後的「廢物利用」罷了。
即便是燉熟之後,也並沒有「過多」的肉可供人享用,在北方很多地區,都非常形象地將其調侃成「急死人、饞死狗」——本來人啃起來就費勁,再到狗嘴裡,真的就只剩骨頭了。
在長時間地燜煮之後,原本掛在骨頭上的羊肉,稍一使勁,便輕易脫落下來。
也正是因為這種特質,在食用時,完全不需要常規的筷子、勺子、刀子、叉子,只需要食客放下手機,解放出雙手,最多再來副一次性手套。
掰骨頭時兇殘,啃肉塊時狼狽,吸骨髓時失態,整個過程與「優雅」毫不相干,還有羊蠍子卑微且實惠的身價,恰恰適合交情極好的朋友們,在一起盡情饕餮。
細心地吃貨可能會發現,照這個吃法,「牛蠍子」、「豬蠍子」、甚至「狗蠍子」與「羊蠍子」都是大同小異?但為何唯獨後者被大眾認可?
其實在坊間,羊蠍子素來有著「肉中黃金、補鈣之王」的稱號,更有甚者,還會將其作為「醫治骨質疏鬆」的良方。
再者,羊肉性溫,本就是秋冬季的滋補佳品,並且相較於豬、牛肉來說,它的脂肪、膽固醇含量更低,所以「羊蠍子」才會更得食客青睞。
在北方地區,「羊蠍子火鍋」是最常見的吃法,其中以北京城最為出名,口味上主要分為「紅湯」、「白湯」兩種。
前者就是麻辣味道,味辣勁足,後者則是清湯,清香不膩,
但無論是哪一種,都能在沸煮之後,讓湯汁升華,涮些白菜葉、寬粉、麵條等常見吃食,簡直不要太過癮。
雖是「館子菜」,但在北方的家庭中,這廉價、美味、滋補的羊蠍子,更像是一道「家常菜」——還是硬菜的那種。
看完記得點讚+分享,(識別下方搶先閱讀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