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格瓦拉同志
一般來講,具備豐富的自然資源,是任何國家實現經濟持續、健康、快速發展的重要前提,即使無法做到「大富大貴」,但躋身中等收入國家還是很有可能,然而事實卻並非總是如此。環顧全球,資源極其豐富卻一貧如洗的國家其實並不在少數,比如,作為非洲面積第三大國的蘇丹,無疑是鮮明的例子。
蘇丹位於非洲東北部、紅海西岸,北部與埃及接壤,東北瀕臨紅海,東部毗鄰衣索比亞、厄利垂亞,南部跟南蘇丹為鄰,西部和利比亞、查德、中非共和國交界,國土面積為188.6萬平方公裡(非洲面積第三大國),總人口約4312萬,首都為喀土穆。蘇丹屬於典型的穆斯林國家,努比亞人、阿拉伯人是兩大主體民族,絕大多數國民信奉伊斯蘭教遜尼派,英語、阿拉伯語同為官方語言。
蘇丹行政區劃圖
蘇丹是個歷史悠久的國家,早在4000年前,就有原始部落在境內居住,前2800-前1000年被古埃及王國徵服。從前750年開始,蘇丹境內陸續出現庫施、麥羅埃兩大王國,均為稱雄北非的強大政權。從13世紀開始,蘇丹相繼被阿拉伯帝國、奧斯曼帝國徵服,並在此期間由信奉基督教該信伊斯蘭教,而民族構成也發生深刻變化。
19世紀70年代,蘇丹開始遭受英國殖民者的入侵,並在1899年淪為英國、埃及名義上共管的「附庸國」,時間長達半個多世紀。二戰獨立後,英國的實力一落千丈,再也無力維持對龐大海外殖民地的統治,在這種情況下,蘇丹人民開始掀起轟轟烈烈的反帝反殖、爭取獨立的鬥爭,並最終取得勝利。1956年1月1日,蘇丹正式宣布獨立。
身穿傳統服裝的蘇丹女性
由於部族、派系矛盾嚴重,蘇丹獨立後曾發生過15次軍事政變,導致國內局勢長期動蕩不安。不僅如此,蘇丹獨立後強行吞併南蘇丹,並對其進行高壓統治,結果激起南蘇丹民眾的強烈反抗。1955-1972年、1983-2005年,南蘇丹黑人抵抗組織先後發動兩次大規模的武裝起義,在付出多達200萬民眾犧牲的慘烈代價後,終於在2005年贏得高度自治權,並於2011年7月9日宣布獨立。
平心而論,蘇丹境內的自然資源相當豐富,具備發展經濟的優勢條件。其中,已探明的石油儲量為16億噸,天然氣儲量為65億立方英尺,鐵礦儲量為3億噸,銀礦儲量約9000噸,銅礦儲量為900萬噸,鉻礦儲量為70萬噸,黃金、錳、鋁、鉛、鈾、鋅、鑽石等礦藏的儲量也相當可觀。與此同時,蘇丹還富含森林、水力資源,盛產阿拉伯樹膠、糖料等作物。
蘇丹油田
雖然南蘇丹獨立後,原蘇丹58%的石油儲量被劃歸南方,使得蘇丹的石油產量大幅減少,但毫不誇張地說,如果它能夠有效地開發、利用好剩餘資源,同樣可以躋身中等收入國家行列。然而,由於蘇丹常年動亂、社會治安奇差,加之基礎設施薄弱、吏治腐敗、政府效率低下等原因,導致它雖然具備發展經濟的優勢條件,卻始終無法擺脫赤貧如洗的窘境。
時至今日,蘇丹依舊是個貧困的農牧業國家,不僅經濟結構單一、基礎設施薄弱、工業水平落後,而且對自然環境及外援的依賴性強,經濟波動性很大,很難保持持續、健康、有序發展。根據世界銀行的統計數據,蘇丹2018年的人均GDP僅有977美元(約合6839元人民幣,僅相當於中國的1/11),人均日收入僅有18.7元,屬於世界最不發達國家之一。
蘇丹貧民
經濟的一貧如洗導致蘇丹民生維艱,而動蕩不安的時局又為社會治安帶來難題,從而嚴重影響民眾的幸福感。截至2018年,蘇丹貧困率超過50%,失業率為22%,文盲率高達41%,新生兒死亡率高達28.6‰,產婦死亡率達2.95‰,國民營養不良率達12.4%,數據令人觸目驚心。根據聯合國開發計劃署公布的2019年度人文發展指數,蘇丹在189個國家中排名第168位,屬於「低人類發展水平」。
在無力獨自解決生存難題的情況下,向外國或國際組織尋求援助,便成為蘇丹政府的「不二之選」。例如,在2003年 11月,聯合國便公開呼籲國際社會向蘇丹提供4.65億美元的人道主義援助,以此推動蘇丹的和平進程,並得到國際社會的積極響應。大量的外援固然有利於幫助蘇丹度過重重難關,但並沒有在實質上消除它貧窮落後的根源,要想實現本國經濟的恢復和發展,關鍵還得靠自己。
喀土穆
正是認識到這一點,蘇丹政府近年來採取多項發展措施,努力改變財政嚴重依賴石油出口的情況,將發展農業作為長期戰略,同時逐步加大對水利、道路、鐵路、電站等基礎設施以及教育、衛生等民生項目的投入力度,從而有效地控制住惡性通貨膨脹,使得經濟出現復甦勢頭。然而,由於內部問題多多、積重難返,蘇丹要想徹底擺脫貧窮、走向小康,恐怕還有相當漫長一段路要走。
參考書目:《列國志:蘇丹》、《蘇丹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