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3 年,英國人託馬斯依據一張從貴州獵人手中獲得的金絲猴皮將其定名為Rhinopithecus brelichi,即黔金絲猴。在此後的幾十年間就再也沒有有關該物種的任何報導。1962 年,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彭鴻綬先生帶隊在貴州梵淨山考察期間獲得了一個黔金絲猴頭骨。1967 年,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的科考人員在梵淨山終於獲得了一隻雌性成年活體,至此,又證實了黔金絲猴依然存在於這片原始森林中。黔金絲猴的體形近似川金絲猴但稍小,其毛色也不如川金絲猴豔麗。它頭圓、耳短、嘴唇薄,長著一條金絲猴家族中最長的尾巴。臉部皮膚淺藍色。除額部、上胸部、腋部及前肢上部內側金黃色,腹部黃白色外,其餘身體大部分毛色呈黑褐色,成體背部兩肩之間有一明顯的白斑,故又被稱為「白肩仰鼻猴」。剛出生的幼仔通體黃白色,毛茸茸的非常可愛。
黔金絲猴棲息於海拔 787-2 330 米左右的常綠闊葉林、常綠落葉闊葉林和落葉闊葉林中,也偶見於村寨附近。它們絕大部分時間在高大的樹上活動,動作靈活敏捷,跳躍能力很強。黔金絲猴群的大小在四季有分合的變化。夏季,猴群分散成小群活躍於食物豐盛的森林中。到了冬季,氣溫變冷,隨著大部分樹葉的凋零,食物變得匱乏,它們便轉到海拔相對較低的山腰活動。這時的猴群會聚集成上百隻由多雄多雌組成的混合家族群,共同在山林中活動、棲息。黔金絲猴的分布區域窄小,僅分布在我國貴州梵淨山的原始密林中。
編輯:楊勁松
供稿:馬曉鋒
音頻錄製:雲南少兒廣播電臺《周末番茄醬》主播曉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