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世之柱,20世紀天文學最具標誌性的圖片之一,是由什麼構成的?

2020-12-04 菜葉視頻

創生之柱彷彿是三座高聳的孤立山峰,是哈勃空間望遠鏡的代表作和20世紀天文學最具標誌性的圖片之一。

照片中的點點繁星是新誕生的年輕的大質量恆星。在恆星映襯下創生之柱展現出雲霧狀和絲狀的輪廓,是星雲中氣體和塵埃最密集的區域,而它們周圍的區域是已經被電離的密度較低氣體。

創生之柱的山峰是恆星誕生的孕育和孵化器,其中隱藏著一些新生的恆星,這也是稱之為創生之柱的原因。

創生之柱是哈勃望遠鏡於1995年4月1日在7000光年外的老鷹星雲內拍攝的,由於其太過於美輪美奐,所以創生之柱也是哈勃望遠鏡拍攝的最佳照片的前十名之一。

老鷹星雲是一種發射星雲,距離太陽系約6500光年,約20光年寬,用雙筒望遠鏡朝北天巨蛇座的方向即可看到。從遠處看,整體看起來像只老鷹,創生之路就位於它的心臟位置。

老鷹星雲中明亮的區域實際上是一個通往由塵埃所組成的如同洞穴的暗雲中心的窗口,裡面一個疏散星團正逐漸形成。在這個洞穴裡,高大的雲柱、冰冷分子氣體雲和由黯淡塵埃組成的圓形雲球,仍留在這個正在形成恆星的區域,創生之柱就是其中之一。

哈勃望遠鏡一開始拍攝到的是黑白版本,直到科學家們通過對創生之柱的元素構成進行分析後才把它處理成現在的樣子,圖片中綠色的氫元素,紅色是電離的硫,藍色是少了兩個電子的氧原子,科學家根據這些不同元素髮射的光來給創生之柱進行上色。

我們現在看到的創生之柱其實是在2014年被重新拍攝到的,主要構成是星際塵埃和氣體。創生之柱叫這個名字是因為其內部正在孕育新的恆星,而我們看到的創生之柱其實是7000年前的樣子了.

NASA在2007年就宣布創生之柱現在已經不存在了,因為科學家觀測到那裡有大約20顆恆星馬上就要爆發,所以創生之柱會被衝散,其實現在的創生之柱已經一片狼藉了,只是我們要6500後才能看見被恆星爆發而衝散的樣子。

每次看到這張創生之柱的照片,都能體驗到宇宙中的洪荒之力,冥冥自有天意的感覺。

面對這樣神奇和宏大的宇宙景觀,人類會莫名感到震驚和恐懼,既感慨宇宙的浩渺,又可嘆我們自身的渺小。

文章來源:菜葉網

相關焦點

  • 20世紀天文學最具標誌性的圖片:「創世之柱」
    照片中,星際間稠密的氣體與灰塵形成了瘦高的象鼻狀氣體柱,彷彿是遺世獨立的高聳山峰,散發著與身俱來的孤傲氣質,成為哈勃太空望遠鏡的代表作和20世紀天文學最具標誌性的圖片之一。20年後,哈勃太空望遠鏡再次拍攝創世之柱,這回用的是在 2009年所安裝的新款照相機第三代廣域照相機(Wide Field Camera 3)。解析度提升後,捕捉到氣體星雲的多種顏色、深色宇宙塵微弱的卷鬚,和赭色的象鼻狀氣體柱。
  • 什麼是創世之柱?是由什麼構成的?
    創生之柱是哈勃望遠鏡於1995年4月1日在7000光年外的老鷹星雲內拍攝的,由於其太過於美輪美奐,所以創生之柱也是哈勃望遠鏡拍攝的最佳照片的前十名之一。哈勃望遠鏡一開始拍攝到的是黑白版本,直到科學家們通過對創生之柱的元素構成進行分析後才把它處理成現在的樣子,圖片中綠色的氫元素,紅色是電離的硫,藍色是少了兩個電子的氧原子,科學家根據這些不同元素髮射的光來給創生之柱進行上色。
  • 宇宙中的創世之柱
    今天我們要聊的是宇宙中最震撼的發現之一:創世之柱。
  • 哈勃望遠鏡震撼發現:宇宙中的創世之柱
    我是鑫時空動漫,今天我們要聊的是宇宙中最震撼的發現之一:創世之柱。1995年,哈勃望遠鏡首次拍攝到了創世之柱的照片,揭示這3個由冷空氣構成的巨柱此前從未見過的細節,這是哈勃望遠鏡迄今為止拍攝的最具有標誌性的照片之一。創世之柱所在的天鷹星雲也被稱之為「M16星雲」,這個星雲的一個小區域內存在大量年輕的大質量恆星,創世之柱沐浴在它們放射的光芒中。
  • 哈勃望遠鏡重拍「創世之柱」 展示驚人細節
    1995年,美國宇航局的哈勃太空望遠鏡拍攝了天鷹星雲「創世之柱」的照片,揭示這3個由冷空氣構成的巨柱此前從未見過的細節。
  • 宇宙最壯美的景象創生之柱,哈勃望遠鏡拍攝的鷹狀星雲
    創生之柱早在6000年前被摧毀      創生之柱是1995年4月1日哈勃望遠鏡在老鷹星雲中拍攝到的一張影像,拍攝到的創生之柱景象是由圓柱形的星際氣體和塵埃構成,堪稱宇宙中最壯美的星象,很容易讓人聯想到洪荒之力,這件藝術作品也被評為哈勃望遠鏡拍攝的最佳前十名照片之一,可見創生之柱受到多麼大的認可。
  • 哈勃 25 周年慶:創世之柱
    為慶祝哈勃空間望遠鏡在地球低軌道探索宇宙 25 周年(1990-2015),哈勃空間望遠鏡使用其搭載的相機,回訪拍攝了這張最具有標誌性的照片。獲得的照片更為清晰,視野也更為廣闊,此處被稱為「創世之柱(Pillars of Creation)」,曾在 1995 年時被首次拍攝。在這些塔狀結構的深處正孕育著恆星。這些一光年長的冰冷氣體塵埃柱位於長蛇座,在距離我們約 6500 光年的老鷹星雲 M16 之內。
  • 上帝之手!距地6500光年,一起欣賞下「創造之柱」新的紅外圖像
    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發布的一張新圖片終於證實,宇宙是一個巨大的炫耀。上周,它上演了一場粉紅色的「超級月亮」絕技,這已經夠令人髮指的了,但最近這張關於宇宙之柱的照片吸引了我們的注意,他是一片由星際氣體和塵埃組成的雲團,坦率地說,是一場視覺盛宴。
  • 魔獸世界編年史翻譯:蘇拉瑪和創世之柱
    原標題:魔獸世界編年史翻譯:蘇拉瑪和創世之柱   《魔獸世界編年史》一書除了梳理艾澤拉斯的歷史之外,其最大的作用是幫助玩家了解7.0軍團再臨的前因,蘇拉瑪和創世之柱作為7.0版本的重要組成部分,一起來看一下他們在書中的描述吧。   萬神殿將強大的神器賜予泰坦守護者們用於幫助他們重整世界的秩序,這些聖物也被稱為創世之柱。
  • 我們從何處來——大愚《創世之柱》的靈感來源
    這是1995年哈勃太空望遠鏡拍攝到的一張位於天鷹星雲內的圓柱形星際氣體和塵埃的影像,照片中3個由冰冷分子氣體雲構成的巨柱形狀格外醒目,因其內部孕育著大量恆星的新生,所以給它起了個帶有神學色彩的名字——「創世之柱」。
  • 她是我國第一位諾貝爾獎得主,今年入選「20世紀最具標誌性人物」
    屠呦呦獲諾貝爾獎今年初,由英國廣播公司BBC(British Broadcasting Corporation )發起的「20世紀最具標誌性人物」評選活動中,我國首位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得主屠呦呦研究員榮耀入選,並位列28位,與愛因斯坦和居裡夫人並列。
  • 酷圖集合:NASA用紅外光線觀測揭秘著名哈勃拍攝星雲「創生之柱」
    在紅外線中看到哈勃望遠鏡標誌性的「創造之柱」視圖鷹狀星雲中創生之柱的全新紅外光線觀測(圖片來源:NASA, ESA/Hubble and the Hubble Heritage Team)科學家們再次審視了由哈勃望遠鏡所拍攝的最具代表性的圖像之一——創生之柱
  • 科學家:創世之柱創不了世了,現在自身難保,甚至可能已經毀了
    ——創世之柱。2005年拍攝的創世之柱創世之柱,位於距離我們7000光年的老鷹星雲。老鷹星雲其實早在1745年就被發現,一直是科學家重點關注的對象,因為科學家認為這裡是恆星的孵化場,充滿了恆星的胚胎,而250年後發現的創世之柱也因此得名。
  • 「創世之柱」離崩塌還有多久?
    NASA / ESA / 哈勃太空望遠鏡就在這個神奇的星雲中,在一群剛剛降生不久的巨星身旁,赫然佇立著鼎鼎有名的「創世之柱」。NASA / ESA / 哈勃太空望遠鏡1995年哈勃拍攝的照片已經擁有了豐富的細節,讓人嘆為觀止。
  • 太空.第二期-距離地球7000光年的宇宙幽靈:創世之柱
    其中拍攝於1995年的「創世之柱」便是其中最令人震撼的照片之一。創世之柱形似一隻伸向宇宙的巨爪,又像三隻向天而吠的巨獸,更像三根擎立於那片星空中的巨柱,令人無比震撼,因此被命名為「創世之柱」。創世之柱「創世之柱」位於距離地球7000光年外的天鷹星雲(M16)之內,它是由稠密的分子雲和塵埃組成的一個高聳的柱狀物
  • 距離宇宙的"創世之柱"坍塌還有多久
    就在這個神奇的星雲中,在一群剛剛降生不久的巨星身旁,赫然佇立著鼎鼎有名的「創世之柱」。    哈勃太空望遠鏡在1995至2015年間,為「創世之柱」拍攝了許多照片。創世之柱    1995年哈勃拍攝的照片已經擁有了豐富的細節,讓人嘆為觀止。
  • 創生之柱有多大,創生之柱越看越恐怖
    許多朋友應該熟悉創生之柱,它來自哈勃太空望遠鏡拍攝的圖像,看起來非常漂亮。然而,儘管創生的支柱是美麗的,一些人說它看起來越多,它就越可怕。 這是為什麼?創生的支柱有多大?創世之柱離地球有多遠?接下來,讓我們去看看。
  • 距地7000光年的區域,屹立著百萬年不倒的創世之柱,守候周圍星球
    這些才讓宇宙給人一種浩瀚無邊的視覺效果,當然在這其中最密集的就是來自星雲區,這些天體物質跟周圍的星球相比,沒有巨大的體積,相反就是一些密密麻麻類似顆粒物的組合體,這就讓這些星球的外邊緣上度上一層光圈一樣的物質。 而這些迷人的光圈物質本質上就是有這些產星區的星雲構成,一直都在宇宙中閃耀存在著。
  • 創生之柱有多大,創生之柱越看越恐怖
    許多朋友應該熟悉創生之柱,它來自哈勃太空望遠鏡拍攝的圖像,看起來非常漂亮。
  • 古拙渾厚——大愚《創世之柱》中的金石氣
    在大愚的畫作中我們總能感受到一股濃鬱的金石氣撲面而來,《創世之柱》亦不例外。《創世之柱》未裝裱版《創世之柱》給人的整體感覺是高古渾厚,意態天成,不浮躁、不媚俗。《創世之柱》細節通過觀察可以發現,大愚以篆籀筆法入畫,圓變自然,鈍而不滯,線條筆觸樸拙、蒼茫、老辣,力透紙背又意蘊豐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