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烏蘞莓的植物學特點
1,名稱和分類地位
烏蘞莓是正式中名,這個名稱來源於《唐本草》;別名還有五爪龍、豬婆蔓、虎葛等等;屬於葡萄科烏蘞莓屬草質藤本植物。
2,分布和生長環境
烏蘞莓主要分布於我國陝西、甘肅及以南各地;通常生長在低山路旁、溝邊、灌叢中。
3,外形特點
為草質藤本,莖帶紫紅色,有縱稜,有卷鬚,相隔2節間斷與葉對生,卷鬚2-3叉分枝;
葉是鳥足狀5小葉,小葉片橢圓形或窄卵形,葉邊有稀疏鋸齒;
腋生聚傘花序,花兩性,花小,花萼杯狀,花瓣四個,黃綠色,六七月開花;
漿果倒卵形,成熟時黑色,七八月果實成熟。
二,烏蘞莓的主要用途
第一,全草藥用,據資料其味苦性寒,無毒,具有清熱解毒、活血散瘀、消腫利尿功效。現代醫學對烏蘞莓研究表明,它主要含有阿拉伯聚糖、硝酸鉀、粘液質、甾醇、胺基酸、酚類、黃酮類等成分,具有抗菌、抗病毒、抗炎、免疫調節等作用。
第二,在農村人們採集它的嫩莖葉可以作豬飼料用。
另外烏蘞莓是一種攀爬藤本,通常依靠其他植物攀援生長,對其他植物的光合作用有影響,生長在農田裡通常作為雜草處理。
以上僅為個人觀點供參考。
(圖片引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