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點滴家事連黨風
■開欄語
「兩學一做」,基礎在學,關鍵在做。目前,「兩學一做」學習教育正在全省蓬勃開展。湖南日報組織多路記者,深入鄉村、社區、企業班組、項目工地等基層黨組織一線,「零距離」跟班體驗,記錄一線最生動的實踐,和廣大讀者分享最鮮活的見聞、最直觀的感悟。
5月24日15時許,小雨淅瀝。長沙市芙蓉區東湖街道龍馬社區的廉政文化公園內,一場以「好家風、好家訓」為主題的微黨課精彩開講。
一個簡易講臺,幾排摺疊椅,就是微黨課的課堂。這樣場地開放、形式活潑的微黨課,東湖街道已經舉辦了三期。微黨課上,不論黨員群眾,誰都可以發言;不論時間長短,有啟發就有點讚。
微黨課還未開場,30多張椅子就坐得滿滿當當,來晚了的人就站著旁聽。
第一個出場的,是73歲的省農科院退休黨員、省老幹部詩詞協會常務副會長劉運陽。他搬出幾幅字畫,一邊展示一邊介紹:「這是我寫給孩子們的家訓——『得於非份休伸手,失在無由不斷腸』。」劉老兢兢業業工作30餘年,現在是街道工作的義務宣傳員。他說,如今,幾個孩子在各自崗位上都幹出了一點成績,當了點小官、有了點小權,就更要時刻跟他們敲敲警鐘,打打「防腐劑」。「要用良好的家風,築就抵制貪腐的『防火牆』!」劉老的一番話,贏得一片喝彩。
「我來給大家講講家常話。」78歲的退休黨員、原省土壤肥料研究所所長肖慶元接著說:「習總書記說要注重家庭、家教、家風,以好家風涵養黨風政風,我覺得講到了點子上。」肖老說自己就是在「孝悌為先、尚學明理、勵志勤奮、仁愛和諧」的家訓中長大的。母親雖然是文盲,但仍堅持把7個孩子都送進了學堂。「現在我們這個大家族有40多人,都是社會上的好公民,崗位上的好能手。」肖老自豪地說,這16個字的家訓是寶貴的財富,要一代代傳承下去。
年輕的「90後」也不甘示弱。來自山東孔孟之鄉的街道工作人員仝娟特地列印了「老」「孝」二字的甲骨文版本,追根溯源地講述了中華民族自古就有的重視家庭、崇尚孝道的良好美德。「只要我們每個人都用心呵護好自己的小家,社會這個大家庭就自然會健康、和諧。」仝娟說。
來自韶光社區的老黨員錢月巧,結合親身經歷,向大家分享了「育子心經」;其他黨員代表從家風家訓對提升自我、勤奮工作、廉潔自律等角度踴躍發言,生動鮮活的講述,贏得了陣陣掌聲。
在微黨課的現場,我們感受到,讀書養氣、孝悌治家、勤勞為本,這些看似普通的詞彙,通過互相傳遞,令大家印象深刻。
兩個小時的微黨課結束後,意猶未盡的黨員群眾邊走邊議,感慨良多:「從身邊『一粥一飯』的點滴小事說起,這樣的黨課接地氣。黨課雖小,道理不小,感動不小,收穫不小。」
東湖街道黨工委書記尹衛東向我們介紹,街道把「微黨課」作為「兩學一做」學習教育的重要抓手,讓黨員成為黨課的主體,自覺參與其中,深入工作實際,發出真實聲音,真正讓黨課鮮活了起來。通過講信仰凝聚力量,講傳統傳遞精神,講規矩明確方向,講典型樹立榜樣,使黨員幹部得到錘鍊,工作作風得到改進,協作配合效率大幅提升。(記者 蒙志軍 孫敏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