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徐振天 嚴藝文圖/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徐振天
4月16日起,白雲山麓湖越秀山連通工程開始實行分時段預約遊玩,經過為時半個月的「試玩」後,全長6.2公裡的廣州「雲道」將於「五一」正式開放。屆時,市民可以步行穿過中山紀念堂、越秀公園、花果山和雕塑公園,直達麓湖,未來可抵廣州花園、白雲山。
今年1月份「雲道」全線剛完成建設工作時,記者走訪留意到「雲道」各段的配套公共設施尚存在待完善之處。4月24日,記者再次回訪「雲道」全程發現,相比3個月前主體工程剛完工時,眼下「雲道」的公共設施配套進一步豐富,沿線周圍的景觀完善工作也在同步進行,不過,通行指引、遊客體驗、日常維護等方面仍有進步空間。
臨時路標指引,工程方還會增加指示牌
24日,小雨,不過仍然無法澆滅市民競相體驗「雲道」的熱情,不少市民冒雨穿行觀賞。作為廣州城的新景觀,「雲道」也有望成為未來的城市名片之一,前來觀摩的市民對之抱有諸多期待和想像。
利用午休時間和同事一道過來的劉女士便是「觀眾」之一,她從越秀公園經花果山來到雕塑公園東門,沿途的美好體驗讓她不住點讚:「綠樹和草地十分『養眼』,步道沿著山腰鋪設,走在上面視野開闊,整個人的心態輕鬆了不少,是生活之餘的絕佳休閒放鬆場所。」
不過,劉女士一行從越秀公園上到「雲道」可費了一番功夫,她們介紹,越秀公園內的岔路、小道很多,但是通往「雲道」的方向指示牌隔較遠距離才放置一個。「我們早前就來越秀公園遊玩過,儘管如此,在方向指示牌數量不足、連續性不強的情況下,要上『雲道』還要摸索一番,對那些初來乍到的遊客而言就更難了。」
按照白雲山麓湖越秀山連通工程的設計初衷,「雲道」的空中部分是金屬結構的景觀橋,其間點綴著中山紀念堂、越秀公園、花果山、雕塑公園、麓湖等景點,各段「雲道」即靠上述景點逐一銜接。由此,如何保證欲體驗「雲道」全程的遊客不會在中途各個景點中「迷路」,「雲道」銜接景點內的方向指示尤為重要。
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在雕塑公園觀察發現,公園內的各條主要分叉路口均擺放有用木條臨時搭建的簡易方向指示牌,總體數量不少於5個,為遊客指明通往「雲道」的正確路徑。但經下塘西路天橋段進入麓湖公園後,類似的方向指示牌突然變少了。
由於麓湖公園內的「雲道」並不具備連續性,不同于越秀公園到雕塑公園段架設於空中的金屬結構景觀橋,麓湖公園的部分「雲道」與麓湖沿岸「綠道」——濱湖木棧道重合。走到這裡,遊客也許會產生「『雲道』在哪」「我還在『雲道』上嗎」的疑惑。
據「雲道」建設管理單位回應,目前的指示牌是公園臨時設置的,工程方已根據公園反映的遊客指引需求增加生產指示標牌,包括公廁指示牌、方向指示牌(麓湖公園方向和越秀公園方向)、地點指示牌等。
公廁、垃圾桶足夠,後期計劃建休息驛站
既然是「雲道」,那就應具備道路通行的基本要求和公共設施條件。24日中午,一位推著嬰兒車的媽媽從雕塑公園東門處的「雲道」入口取道前往越秀公園,全程隨地勢上下起伏近一公裡的「雲道」,這位媽媽推著嬰兒車一路走來較為順利。「一個人推著嬰兒車通行可能略顯困難,如果是兩個人同行應該問題不大。」
「雲道」在滿足年輕人通行需求的基礎上,如何進一步滿足殘疾人、老年人、推嬰兒車的媽媽等有特殊需求人士的無障礙通行呢?記者觀察發現,從雕塑公園東門到越秀公園東北門之間的「雲道」,全程有不低於50級臺階,步梯段均設置有80釐米寬度的慢行輔助推行坡道,方便嬰兒車、輪椅的推行需求。此外,其他路段較多利用緩坡代替臺階。
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了解到,「雲道」建設管理單位下一步計劃建設花果山驛站與麓湖公園苗圃驛站,「驛站中將同步建設老人、殘疾人、兒童專用電梯,實現花果山到麓湖公園麓景路段的無障礙通行」。
相比3個月前「雲道」主體工程剛剛完工之時,眼下「雲道」的公共設施也有了進一步的豐富和完善。「雲道」越秀公園北門段,一座裝配式公廁正在建設中,工作人員透露「有望在『五一』前落成使用」。
根據「雲道」導覽圖顯示,從中山紀念堂到麓湖公園,該段沿線共有8個公廁。不過,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粗略統計,實際上,僅越秀公園就有不少於10個公廁,雕塑公園有不少於6個公廁,遊覽「雲道」的市民如有「三急」,可移步到沿途公園內。
臨近「五一」正式開放,為迎接和服務往來遊客,「雲道」沿線的垃圾桶數目也有增加。記者統計發現,從越秀公園到下塘西路天橋段,總共有不少於6個垃圾桶,平均數百米即有1個。
不過,記者觀察留意到,目前「雲道」景觀橋段尚無雨棚、座椅供市民遊客遮雨避陽和短坐休息。24日陣雨過後,不少遊客利用公園內的亭子避雨停留。對此,「雲道」建設管理單位稱,後期計劃進一步完善休息驛站、休息亭廊、廁所、小賣部等配套設施,以滿足遊客多方面的休閒體驗需求。
「雲道」未來如何延伸引人遐想
去年9月,福建廈門全長約23公裡的「空中健康步道」全線貫通,將城市景觀與自然風景相銜接,串聯起廈門島中北部重要的生態節點,成為知名的網紅打卡地。作為廣州的新景觀和未來的城市名片之一,未來「雲道」不僅僅是一條供市民通行和遊玩的「道」,或許還可以在「道」的基礎上做更多的延伸。
帶兒子到「雲道」遊玩的陳先生觀察到,「雲道」部分路段的兩側欄杆下安裝有彩色的霓虹燈條,陳先生猜測應該是「為了營造夜晚景觀」。不過,記者了解到,目前「雲道」的對外開放時間是上午9時到下午17時,夜間並不對外開放,現場工作人員也表示「暫未接到夜間開放的通知」。
「如果可行的話,整條『雲道』的設計和延伸能否與相關產業結合起來,把『雲道』的理念注入到城市發展中去。」目前經商的陳先生對「雲道」的未來十分期待:「作為廣州市民,我們多了一個休閒漫步的好場所,同時也樂見這座城市新景觀的發展和完善。」
未來,「雲道」在道路的基礎上還可以做哪些更多的延伸?廣州大學建築設計研究院副院長王河上班常常路過或取道「雲道」,他也對「雲道」的未來有所期望:「在建築設計方面,『雲道』可結合白雲山的高度向上延伸,還可結合橋廊設計的理念,打造出更加多彩、豐富的通行體驗,在理念延伸方面,『雲道』可結合生態、綠色、健康等關鍵詞,形成廣州健康出行、健康建築、健康城市的理念。」
來源 | 羊城晚報·羊城派
責編 | 鄧偉東
審籤 | 鄭宗敏
實習生 |趙妙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