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地和海洋小時資料數據集更新啦。
新版本數據來源更豐富,
質量與完整性更佳!
陸地和海洋小時資料,可謂是氣候數據集中的明星產品。最近,國家氣象信息中心出品的全球地面小時值整合數據集和全球海表觀測定時值數據集迎來更新,雙雙來到了3.0版本。讓我們來看看,這些數據集有哪些「用武之地」,全新版本又有哪些變化。
應用:氣候變化監測、氣象事件研究利器
在氣象領域,陸地和海洋小時資料有重大的應用價值——它們不僅是數值預報與再分析的重要輸入,也是氣候統計產品的重要支撐,對氣候(變化)監測、氣象事件研究等有重大意義。
全球地面、海表觀測基礎數據集研製是國家氣象科技創新工程攻關任務「氣象資料質量控制及多源數據融合與再分析」的核心攻關任務之一,也是國家級氣象業務現代化建設的重要內容之一。
2019年,國家氣象信息中心研製完成的1979年以來全球地面、海表觀測關鍵要素定時值基礎數據集(V2.0)已於2019年6月通過氣象大數據云平臺提供業務應用,並應用於中國全球大氣再分析產品(CRA-40)和全球陸面再分析產品(CRA-40/Land)的研製。
CRA-40地面天氣報氣壓同化反饋信息
升級:要素增加 時間擴展
在V2.0版本基礎上,全球地面小時值整合數據集的要素項由原來的16個增加到76個,全球海表觀測定時值數據集的要素項由原來的36個增加到70個。兩套數據集的開始時間由1979年分別向前擴展至1901年和1900年。
相對於GTS單一來源數據,全球地面小時值整合數據集(V3.0)補充了近60年的全球機場氣象站觀測數據,並解決了日本、歐洲和澳洲等地區長期數據量偏低的問題;全球海表觀測定時值數據集(V3.0)引入了更多中國近海區域觀測數據。
2000-2018年氣溫(00-23UTC) 天氣報數據量
要素的增加和時間的擴展,可以進一步提高數據集質量與完整性,滿足氣候監測、氣候變化等業務對長序列高質量氣候數據集的需求。
數據特色鮮明 完整性優於國際同類產品
兩套數據集在中國區域的數據特色鮮明,基本實現全球地面和海洋基礎數據補短板、強弱項、固優勢的攻關目標,為構建具備完全自主智慧財產權的逐時、日、月全流程貫通的全球氣候監測系列數據產品研製奠定了數據基石。
不同年代1月SST的累積記錄數目空間分布(1°x1°網格)
在日前舉辦的專家論證會上,由來自國家氣象中心、國家氣候中心、國家氣象信息中心、國家衛星氣象中心、中國氣象科學研究院和四川省氣象局的專家和技術人員組成的專家組一致認為,兩套數據集的研製方案合理,數據集時間尺度達到百年以上,實現了地面和海洋觀測全要素覆蓋,數據集質量較高,完整性優於國際同類產品,具有較高的業務應用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