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地和海洋小時數據集雙雙更新,來看看有哪些變化

2020-09-26 中國氣象數據

陸地和海洋小時資料數據集更新啦。

新版本數據來源更豐富,

質量與完整性更佳!


陸地和海洋小時資料,可謂是氣候數據集中的明星產品。最近,國家氣象信息中心出品的全球地面小時值整合數據集和全球海表觀測定時值數據集迎來更新,雙雙來到了3.0版本。讓我們來看看,這些數據集有哪些「用武之地」,全新版本又有哪些變化。

應用:氣候變化監測、氣象事件研究利器

在氣象領域,陸地和海洋小時資料有重大的應用價值——它們不僅是數值預報與再分析的重要輸入,也是氣候統計產品的重要支撐,對氣候(變化)監測、氣象事件研究等有重大意義。

全球地面、海表觀測基礎數據集研製是國家氣象科技創新工程攻關任務「氣象資料質量控制及多源數據融合與再分析」的核心攻關任務之一,也是國家級氣象業務現代化建設的重要內容之一。

2019年,國家氣象信息中心研製完成的1979年以來全球地面、海表觀測關鍵要素定時值基礎數據集(V2.0)已於2019年6月通過氣象大數據云平臺提供業務應用,並應用於中國全球大氣再分析產品(CRA-40)和全球陸面再分析產品(CRA-40/Land)的研製。

CRA-40地面天氣報氣壓同化反饋信息

升級:要素增加 時間擴展

在V2.0版本基礎上,全球地面小時值整合數據集的要素項由原來的16個增加到76個,全球海表觀測定時值數據集的要素項由原來的36個增加到70個。兩套數據集的開始時間由1979年分別向前擴展至1901年和1900年。

相對於GTS單一來源數據,全球地面小時值整合數據集(V3.0)補充了近60年的全球機場氣象站觀測數據,並解決了日本、歐洲和澳洲等地區長期數據量偏低的問題;全球海表觀測定時值數據集(V3.0)引入了更多中國近海區域觀測數據。

2000-2018年氣溫(00-23UTC) 天氣報數據量

要素的增加和時間的擴展,可以進一步提高數據集質量與完整性,滿足氣候監測、氣候變化等業務對長序列高質量氣候數據集的需求。

數據特色鮮明 完整性優於國際同類產品

兩套數據集在中國區域的數據特色鮮明,基本實現全球地面和海洋基礎數據補短板、強弱項、固優勢的攻關目標,為構建具備完全自主智慧財產權的逐時、日、月全流程貫通的全球氣候監測系列數據產品研製奠定了數據基石。

不同年代1月SST的累積記錄數目空間分布(1°x1°網格)

在日前舉辦的專家論證會上,由來自國家氣象中心、國家氣候中心、國家氣象信息中心、國家衛星氣象中心、中國氣象科學研究院和四川省氣象局的專家和技術人員組成的專家組一致認為,兩套數據集的研製方案合理,數據集時間尺度達到百年以上,實現了地面和海洋觀測全要素覆蓋,數據集質量較高,完整性優於國際同類產品,具有較高的業務應用價值。

相關焦點

  • 陸地衛星顯示了格陵蘭冰川五十年來的變化
    將1972年和2019年的陸地衛星圖像進行對比後,這些變化和更多變化開始顯現。通過對比陸地衛星任務期間的圖像,我們記錄了格陵蘭東南地區近50年來的變化。影像來源:NASA/Christopher Shuman在這張2019年8月12日的landsat8衛星真彩色圖像中,冰原呈現出棕灰色。這一顏色表明冰原表面已經融化,這一過程聚集了灰塵和巖石顆粒,導致了更暗的冰再結晶在冰原表面。
  • ...極地海洋與氣候變化創新團隊發表南極冰架年崩解、月崩解新數據集
    深入研究崩解過程、精細評估崩解質量,對於準確預測未來氣候變化對冰蓋及海平面的影響至關重要。近日,南方海洋科學與工程廣東省實驗室(珠海)極地海洋與氣候變化創新團隊成員運用多源遙感數據,分別提取了年崩解、月崩解事件,通過計算得到了南極冰架年崩解、月崩解數據集,均發表在《全球變化數據倉儲》上,它們的出版均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的支持。
  • MIT 更新最大自然災害圖像數據集,囊括 19 種災害事件
    目前,應急人員通常通過人力觀察衛星圖像的方法,來評估災害損壞程度,但評估過程可能要花費數小時之久:xBD 數據集。,是帶注釋的高解析度衛星圖像中規模最大、質量最高的公共數據集之一。現有數據集的圖像數量和事件類別的多樣性都受到限制。
  • 陸地和海洋
    陸地主要集中在北半球,但是北極周圍卻是一片海洋;海洋大多分布在南半球,而南極周圍卻是一塊陸地。無論我們怎樣劃分,地球的任何兩個大小相等的半球,都是海洋面積大於陸地面積。二、七大洲和四大洋1.七大洲(1)相關概念    ①大洲:大陸和它附近的島嶼。    ②大陸
  • 天氣和氣象數據網站集合,以及.nc數據的打開方法
    #datdowHadCRUT4是一個全球溫度數據集,提供全球網格化溫度異常以及半球和整個地球的平均溫度異常。CRUTEM4和HadSST3分別是該整體數據集的陸地和海洋組成部分。這些數據集由氣候研究單位(東英吉利大學)與哈德利中心(英國氣象局)共同開發,除了由哈德利中心獨家開發的海面溫度(SST)數據集。這些數據集將以大致每月的間隔更新到未來。作為月度和年度值的半球和全球平均值可作為單獨的文件提供。
  • 14個超有趣的數據科學項目,數據集都準備好了!
    據維基百科統計,這場大火燒毀了約1,860萬公頃的土地和5,900多座建築物。 這是一個有趣的項目,可以利用Plotly或Matplotlib數據可視化工具來可視化野火的規模和對地理的影響。
  • 14個超有趣的數據分析項目,數據集都給你整理好啦
    創建一些數據可視化效果,顯示地球表面溫度如何隨時間變化,並可以通過創建折線圖或其他動畫的Choropleth貼圖來實現!也可以創建一個預測模型來預測未來五十年內地球的溫度。哪些因素與員工離職和績效有關 IBM公開了一個綜合數據集,可以使用它來了解各種因素如何影響員工的流失率和滿意度。一些變量包括教育程度,工作相關性,績效評估和工作生活平衡程度等。
  • 數據集 | 連接JPL Mascons間斷期的數據集也發布了~
    我們於2020年10月25日在青藏高原科學數據中心發布了基於CSRM (CSR GRACE/GRACE-FO RL06 Mascon Solutions (version 02))構建的其間斷期的數據集。目前該數據集已經有1700餘次瀏覽,130多次申請下載量。
  • 藍色星球第二季什麼時候播出 更新時間一共多少集介紹
    BBC紀錄片《藍色星球》第二季什麼時候播出,詳細具體的更新時間受到不少觀眾和網友們的關注,據了解,《藍色星球》第二季於2017年10月30日已經播出,不僅僅只有一集,那麼《藍色星球》第二季的更新時間是怎樣的呢?一起來看看詳細具體的更新時間介紹吧!
  • 假如海洋和陸地的面積顛倒,地球上還會出現人類嗎?
    蔚藍色,是海洋的顏色,這便表明了地球表面海洋所佔據的面積比較大。「七分海洋,三分陸地」,是地面的分布格局。自稱是「地球霸主」的人類完全擔當不起這個稱呼,因為他們的生產生活活動絕大部分是在地面進行的,完全不敢涉足於地下世界。據調查數據顯示,目前為止,人類涉足的海洋面積只佔據總面積的5%。
  • 遙感影像變化檢測數據集
    Hi-UCDHi-UCD專注於城市變化,並使用超高解析度圖像構建多時態語義變化以實現精細的變化檢測。Hi-UCD的研究區域是愛沙尼亞首都塔林的一部分,面積30平方公裡。2017-2018年有359對圖像,2018-2019年有386對,2017-2019年有548對,包括圖像,語義圖和不同時間的更改圖。每個圖像的大小為1024 x 1024,空間解析度為0.1 m。
  • 若地球的陸地和海洋比例對調,會有何影響?
    而我們所處的地球,七分是海洋,三分是陸地,但實際上,在佔據整個地球1.62億平方千米的陸地當中,有超過三分之一的地區是乾旱和半乾旱地區。這就導致了人口和資源分布極為不平均,那麼假如陸地和海洋對調一下,變成「七分陸地、三分海洋」的話,情況會有好轉嗎?
  • 【論文故事】有多少塑料垃圾從陸地進入海洋?
    這些流入海洋裡的髒東西,已在不知不覺中成為全球性的環境問題。海洋裡到底有多少塑料垃圾?早在20世紀70年代,就有科學文獻提到了海洋塑料垃圾問題。然而之後40多年,都沒有文獻較為嚴謹地估算和分析海洋塑料垃圾的數量與來源,直到現在。
  • 溫室氣體濃度變化證明 我國陸地碳匯被低估
    也就是說,這幾年,我國每年有將近一半的二氧化碳被森林等陸地固碳系統吸收。  眾所周知,工業革命以來,人類對化石燃料的巨大消耗使得大氣中二氧化碳濃度急劇上升,是影響全球升溫的重要因素。森林生態系統是吸收二氧化碳的主要力量,增加森林碳匯已成為國際通用做法。
  • 海洋二所研發的這款產品 匯集全球海洋點滴變化數據 
    我國於2002年正式加入Argo計劃,目前已在太平洋和印度洋等海域累計布放了370多個Argo剖面浮標。目前擔任中國Argo計劃首席科學家的是國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許建平研究員。記者24日從海洋二所獲悉,我國研發的首款全球海洋Argo網格數據產品——「2004~2016年期間全球海洋Argo網格數據集」(簡稱「BOA-Argo」)近日在國際上公開發布。
  • 世界陸地自然帶有哪些類型,這些陸地自然帶的分布有什麼規律?
    地球表面可以分為陸地和海洋兩大部分,在生命的演化歷程中逐漸演化出了海洋生態系統和陸地生態系統,這兩個完全不同的生態系統體系。我們人類就是生活在陸地生態系統中的,而地球陸地的不同區域,由於緯度位置、海陸位置、地形條件等因素的不同,分布著不同的陸地自然帶。
  • 帶你認識一些「海洋大數據」!
    世紀,大數據(big data)一詞越來越多地被提及,人們用它來描述和定義信息爆炸時代產生的海量數據,並命名與之相關的技術發展與創新。 哈佛大學社會學教授加裡·金說:"這是一場革命,龐大的數據資源使得各個領域開始了量化進程,無論學術界、商界還是政府,所有領域都將開始這種進程。"那麼在海洋研究領域有哪些海洋大數據呢?這裡介紹羅列幾種海洋大數據呈現給大家:高度計雷達設備可以計算海面地形和高度。它們不受雲層影響,這意味著在任何天氣情況下都可以得到大量的數據。
  • 海洋和陸地面積互換,世界會發生啥變化?西瓜視頻滿足你的好奇心
    小夥伴們都知道地球是由海洋和陸地組成的,海洋面積比陸地面積要大,那麼,如果把海洋和陸地互換一下,會發生什麼事情呢?,如果海洋面積比陸地面積小的就不會有那麼多的水汽通過海洋補給給陸地。裡面生存著很多魚類和魚類的食物,魚類的食物包括浮遊生物和單細胞植物,這些魚類的食物還會給地球供應非常多的氧氣,如果沒有這些低等生物,魚類就會被餓死,人類的口糧也會被生生地減去。地球上的氧氣濃度也會降低,雖然說植物能生產氧氣,但還有很多東西是陸地所不能代替的。
  • 陸地的老大哥 ——海洋
    海洋有多大?你也許並不清楚地球上的生命誕生於海洋,但是從3億年前總鰭魚登陸以後,陸生動物們從此離開了海洋,開始了它們「天高任鳥飛」的自由生活。習慣了陸地豐富多彩的生活的動物們,以為海洋深冷黑暗而無趣,但我們忘記了,祖先總鰭魚只是海洋生命中的一個小小分支,而與海洋比起來,寬廣的陸地也只是一個小弟。
  • 海洋、冰川、陸地,3部經典BBC紀錄片教孩子認識地球
    整理了3部,主題分別是海洋、冰川和陸地,讓孩子對地球全貌有一個整體的認識,給孩子作為科普資料再好不過。,在太空中看到的地球就是一個美麗的藍色星球,想了解地球一定要看看這部堪稱「美到窒息」的海洋紀錄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