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地和海洋

2021-01-16 社政教師


考點熱度    ★★★☆☆

一、地球——水球

1.世界海陸面積比例

地球表面71%是海洋,陸地面積僅佔29%。概括地講:七分海洋,三分陸地。

2.世界海陸分布特徵

   世界海陸分布很不均勻。陸地主要集中在北半球,但是北極周圍卻是一片海洋;海洋大多分布在南半球,而南極周圍卻是一塊陸地。無論我們怎樣劃分,地球的任何兩個大小相等的半球,都是海洋面積大於陸地面積。

二、七大洲和四大洋

1.七大洲

(1)相關概念

   ①大洲:大陸和它附近的島嶼。

   ②大陸:面積廣大的陸地。

   ③島嶼:面積較小的陸地。

   ④群島:相距較近的許多島嶼的總稱。

   ⑤半島:陸地伸進海洋的凸出部分。

(2)七大洲的名稱、面積排序

   ①全球陸地共分為七個大洲,分別是亞洲、歐洲、南美洲、北美洲、南極洲、非洲、大洋洲。

②面積排序:可概括為「亞非北南美,南極歐大洋」。

(3)大洲分界線

   ①亞洲和歐洲:烏拉爾山脈—烏拉爾河裡海一大高加索山脈黑海—土耳其海峽。

   ②亞洲和非洲:蘇伊士運河—紅海。

   ③亞洲相北美洲:白令海峽。

   ④歐洲和非洲:直布羅陀海峽—地中海。

   ⑤南北美洲:巴拿馬運河。

2.四大洋

(1)相關概念

  ①洋:海洋中心的地方,一般離大陸較遠。

  ②海:洋的邊緣部分,一般靠近大陸,常常由半島或島嶼與大洋隔開。

  ③海峽:溝通兩個洋或海之間的狹窄水道。

(2)四大洋的名稱、面積、位置

  ①名稱:地球上的海洋,被陸地分割成彼此相連的四個大洋。按照它們的面積大小,依次為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

   ②面積:


  ③位置:

  a.太平洋——位於亞洲、大洋洲、南極洲、南北美洲之間,經度約150°E和90°W之間。

  b.大西洋——位於南北美洲、南極洲、非洲和歐洲之間,經度約60°W和0°之間

  c.印度洋——位於非洲、南極洲、大洋洲和亞洲之間,經度約40°E和11O°E之間。

  d.北冰洋——北極圈內。

三、滄海桑田

1.海洋變陸地

 我國科學家在喜馬拉雅山考察時,發現巖石中含有魚、海螺、海藻等海洋生物的化石,證明這裡曾經是一片海洋,後來因為地殼隆起並抬升成為高山。學&科網

2.陸地變海洋

 在我國東部海域的海底,人們發現了古河流及水井等人類活動的遺蹟。說明這裡曾經是陸地,後來由於地殼下沉、海面上升而成為海洋。

3.地球上海陸變遷的原因

(1)地殼的變動(主要原因):在喜馬拉雅山,發現巖石中含有魚、海螺、海藻等海洋生物的化石。

(2)海平面升降:在我國東部海域的海底,人們發現了古河道及水井等人類活動的遺蹟。

(3)人類活動:在荷蘭、日本及我國澳門等許多沿海國家或地區進行填海造陸,以擴大陸地面積。

四、大陸漂移說

1.大陸漂移說

   德國科學家魏格納的大陸漂移說認為,兩億年前,地球上各大洲是相互連接的一塊大陸,它的周圍是一片汪洋。後來,原始大陸才分裂成幾塊大陸,緩慢地漂移分離,逐漸形成了今天七大洲、四大洋的分布狀況。

2.依據

   (1)大西洋兩岸大陸古老地層的相似性,證明兩大陸可能曾連在一起。

   (2)大西洋兩岸動物的相似性證明兩塊大陸曾連在一起,後來才分開的。

五、板塊的運動

1.六大板塊

   板塊構造學說將全球分為六大板塊,即亞歐板塊、美洲板塊、太平洋板塊、非洲板塊、南極洲板塊、印度洋板塊。


2.板塊運動特點

   板塊內部地殼比較穩定;板塊與板塊交界的地帶,地殼比較活躍,有的張裂拉伸,有的碰撞擠壓,多火山、地震。

(1)六大板塊中,只有太平洋板塊幾乎全是海洋,其餘板塊既有陸地也有海洋。

(2)張裂拉伸的作用下形成裂谷或海洋;在碰撞擠壓的作用下形成山脈或島弧。

(3)世界兩大火山、地震帶:環太平洋火山地震帶、地中海—喜馬拉雅火山地震帶。

3.用板塊構造學說解釋現象

(1)板塊交界地帶地殼活躍,形成大型火山地震帶,如地中海一喜馬拉雅地震帶和環太平洋地震帶。

(2)板塊之間的張裂拉伸運動造成紅海、大西洋等在不斷擴張。

(3)板塊之間的相互碰撞、擠壓形成島弧或山脈,如喜馬拉雅山的形成。

考向一  七大洲和四大洋

一、牢記七大洲輪廓位置和四大洋位置。

1.可藉助下面幾何圖形識記:


2.構建腦圖

   世界上七大洲、四大洋的相互位置關係,可聯繫地圖進行空間記憶,按一定的方向或順序,在大腦中構建空間分布圖,如北冰洋周圍的三個大洲由亞洲開始按順時針分布為亞洲、歐洲、北美洲。在以南極為中心的地圖上,南極半島和南美洲隔海峽相望。聯繫世界海陸分布圖,從南美洲按順時針方向依次是南美洲、大西洋、非洲、印度洋、大洋洲、太平洋。



3.歌訣記憶七大洲相對位置

站在北京向西看,亞歐兩洲連成片。東南方是大洋洲,非洲大陸在西南。

站在北京往東看,南北美洲在彼岸。南極洲位置最特殊,位於地球最南端。

二、注意易錯點

(1)陸半球並不是說半球陸地面積大於海洋面積,而是陸地面積在所有半球中所佔比例最大。

(2)阿拉伯半島雖然位於亞洲,但是屬於印度洋板塊。

(3)無論怎樣平分地球,任何一個半球都是海洋面積大於陸地面積。

(4)由於大陸和大洲是兩個不同的概念,因此,有關大陸和大洲的緯度位置就存在一定的差異。例如,赤道穿過的大陸有:非洲大陸和南美大陸;而赤道穿過的大洲有:亞洲、大洋洲、南美洲、非洲。

(5)地球儀上所有經線都穿過南極洲,因此南極洲是跨經度最廣的大洲,跨經度360°。亞洲是跨緯度最多的大洲,也是東西距離最長的大洲。

對下列四幅圖,描述正確的是



A.甲圖是西半球,圖中南北美洲的分界線是蘇伊士運河

B.乙圖是東半球圖,圖中陸地面積大於海洋面積

C.丙圖是北半球,圖中被亞洲、歐洲、北美洲環繞的是印度洋

D.丁圖是南半球圖,圖中南極洲周圍環繞的大洋是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

【答案】D

【解析】南北美洲的分界線是巴拿馬運河,選項A錯。東半球的陸地面積小於海洋面積,選項B錯。被亞洲、歐洲、北美洲環繞的是北冰洋,選項C錯。選項D正確。

考向二  海陸的變遷

1.造成海陸變遷的主要原因有:地殼變動、海平面升降和人類活動等。

   實例:在喜馬拉雅山上發現了海洋生物的化石;在我國東部海域的海底發現了古河流及水井等人類活動的遺蹟;在過去的百年中,由於圍海造陸,荷蘭的國土面積不斷擴大。

2.德國科學家魏格納提出了大陸漂移學說。

該學說認為在2億年前,地球上只有一塊大陸,它的周圍是一片汪洋。後來,原始大陸才分裂成幾塊大陸,緩慢地漂移分離,逐漸形成了今天七大洲、四大洋的分布狀況。

3.板塊構造學說


(1)板塊圖的閱讀

    ①箭頭的含義:「←→」表示張裂運動,「→←」表示碰撞擠壓運動。

    ②在六大板塊中,太平洋板塊幾乎全部是海洋,其餘板塊既包括大陸,又包括海洋。

    ③印度半島、阿拉伯半島和澳大利亞大陸屬於印度洋板塊。

    ④冰島介於亞歐板塊與美洲板塊交界處,紐西蘭南北二島介於印度洋板塊與太平洋板塊交界處。

(2)通過圖中板塊運動方向解釋一些地理現象

地理現象

所處板塊位置

板塊運動方向

結 果

預言幾千萬年後

喜馬拉雅山「長高」

亞歐板塊、印度洋板塊之間

相對運動

擠壓迫使喜馬拉雅山抬高


紅海面積擴大

非洲板塊、印度洋板塊之間

相背運動

張裂使紅海不斷擴大

紅海成為新大洋

地中海面積縮小

亞歐板塊、非洲板塊之間

相對運動

擠壓迫使地中海縮小

地中海消失

「阿爾卑斯——滑雪者的終極夢想」,人們總是這樣形容這座歐洲雪山,讀圖,回答1—2題。



1.阿爾卑斯山脈的形成與板塊運動密不可分,與阿爾卑斯山脈的形成密切相關的板塊是

A.亞歐板塊與非洲板塊                                      B.亞歐板塊與印度洋板塊

C.印度洋板塊與美洲板塊                                      D.非洲板塊與印度洋板塊

2.小明根據所學的板塊知識,對阿爾卑斯山脈及其周圍的地理事物進行了大膽猜測,下列觀點錯誤的是

A.地中海將會逐漸縮小                                      B.非洲和歐洲將會連成一體

C.地中海、阿爾卑斯山區多地震                                      D.阿爾卑斯山脈將不再發生變化

【答案】1.A  2.D

【解析】1.阿爾卑斯山脈的形成與板塊運動密不可分,是處於亞歐板塊與非洲板塊的擠壓碰撞處,山脈還在不斷升高,故選A。

2.關於阿爾卑斯山及其周圍變化的敘述,地中海處於板塊交界處,將會逐漸縮小;最終非洲和歐洲將會連成一體;地中海、阿爾卑斯山區多地震;阿爾卑斯山脈還在不斷發生變化,故選D。

1.下列關於世界海陸分布的敘述不正確的是

A.七分陸地,三分海洋

B.北半球海洋面積大於陸地

C.世界上陸地主要集中在北半球

D.地球表面71﹪是海洋,29﹪為陸地

讀世界海陸分布圖,完成2—3題。



2.由圖可以看出

A.世界海陸分布很不均勻

B.地球表面陸地面積比海洋面積大

C.陸地全部集中在北半球

D.南極地區是海洋,北極地區是陸地

3.赤道穿過的大洲不包括

A.北美洲                                      B.非洲                                      C.亞洲                                      D.大洋洲

讀下圖回答4—5題。

4.圖中甲、乙、丙分別代表大洲或大洋,其排序正確的是

A.南美洲、大西洋、非洲                                      B.北美洲、太平洋、非洲

C.非洲、大西洋、南美洲                                      D.南美洲、太平洋、非洲

5.圖中海牛、鴕鳥分布在大洋的兩岸,可能的原因是

A.海牛、鴕鳥具有遠涉大洋的能力

B.人類活動帶到兩洲

C.無法用大陸漂移假說來說明

D.兩洲原是一塊大陸,後漂移分離而成

2017年7月,中俄兩國提出了開展北極航道(東北航道)合作,共同打造「冰上絲綢之路」的倡議。業內人士認為,北極航道一旦開通,將改變長期以來巴拿馬運河和蘇伊士運河作為連接太平洋和大西洋要道的局面,使航程大大縮短,不僅能減少運輸成本,而且可以避開索馬利亞海盜和印度洋海盜的威脅。讀「海上和冰上絲綢之路示意圖」,結合材料,完成6—9題。


6.「冰上絲綢之路」經過的大洋有

A.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

B.太平洋、印度洋、北冰洋

C.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

D.太平洋、北冰洋、大西洋

7.圖中海域A為海上重要的通道,其名稱是

A.馬六甲海峽

B.蘇伊士運河

C.荷姆茲海峽

D.白令海峽

8.中歐貿易「冰上絲綢之路」比「海上絲綢之路」的優勢是

A.航行條件好

B.航程短

C.沿途停靠條件好

D.通航時間長,運量大

9.圖中B海域為亞洲與非洲的分界線,其名稱是

A.白令海峽

B.土耳其海峽

C.馬六甲海峽

D.蘇伊士運河

10.讀圖,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阿爾卑斯山脈是由亞歐板塊和印度洋板塊碰撞擠壓形成的

B.地中海面積將擴大,紅海的面積將縮小

C.阿拉伯半島屬於印度洋板塊

D.地中海沿岸地區不屬於火山、地震帶

讀全球六大板塊與主要火山、地震帶分布圖,結合相關知識完成11—12題。

11.澳大利亞大陸位於

A.美洲板塊

B.亞歐板塊

C.印度洋板塊

D.太平洋板塊

12.世界上的火山、地震集中分布在

A.板塊交界的地帶

B.板塊內部

C.大陸內部

D.板塊的上部

13.下圖為不同時期大陸分布示意圖,下述能為其提供證據的是

①南極大陸有豐富的煤炭資源,源於曾經在較低緯度地區,有茂密的森林

②荷蘭國土的20%是人工填海造出來的

③溫室效應導致海平面上升

④南美洲大陸凸出的部分與非洲大陸凹進的部分幾乎是吻合的

A.①④                                                                            B.②③

C.①②                                                                            D.③④


(2019年甘肅省張掖市)讀西半球示意圖,完成1—2題。

1.甲、乙兩大洲的分界線是

A.巴拿馬運河

B.麥哲倫海峽

C.德雷克海峽

D.蘇伊士運河

2.圖中丙、丁所在大洋分別是

A.大西洋、印度洋

B.太平洋、大西洋

C.北冰洋、印度洋

D.太平洋、北冰洋

3.(2019年黑龍江大慶市)讀圖,喜馬拉雅山脈的形成是由於

A.亞歐板塊和印度洋板塊碰撞擠壓

B.亞歐板塊和非洲板塊碰撞擠壓

C.印度洋板塊與美洲板塊發生張裂

D.印度洋板塊和太平洋板塊碰撞擠壓

4.(2019年江蘇省無錫市)「世界那麼大,我想去看看」,成為現代生活的時尚。某中學地理社團在暑假進行了環球網上模擬旅遊。下圖是他們確定的旅遊線路,請結合所學地理知識完成下列各題。


(1)此次模擬旅遊從無錫出發,先後經過了亞洲、A___________洋、

B___________運河、C___________洋、

D___________洲、E___________運河、

F___________洋,最後回到無錫。

(2)運用所學地理知識解釋下列現象的原因。

現象1:印度尼西亞火山多發的原因是___________。

現象2:地中海的面積在不斷縮小的原因是___________。

考點衝關

【答案】1.A

【解析】1.關於世界海陸分布的敘述,世界上海陸分布呈「七分海洋、三分陸地」的特點;任何面積相等的半球都是海洋面積大於陸地面積;世界上的陸地主要分布在東半球和北半球;地球表面71﹪是海洋,29﹪為陸地,故選A。

【答案】2.A  3.A

【解析】2.從圖中可知,世界海陸分布很不均勻;地球表面陸地面積比海洋面積小陸地大部分集中在北半球;南極地區是陸地,北極地區是海洋;A符合題意。

3.從圖中可知,赤道穿過的大洲有:南美洲,非洲,亞洲,大洋洲,A符合題意。

【答案】4.A  5.D

【解析】4.據圖分析可知,圖中甲為南美洲,乙為大西洋,丙為非洲;結合題意。故選:A。

5.讀圖可得,甲是南美洲,丙是非洲,海牛棲息在熱帶淺海環境中,鴕鳥生活在陸地上,而且不會飛,按理它們都沒有遠涉大洋的能力。但這兩種動物會分布在大西洋的兩岸,說明非洲大陸和南美大陸曾經是連接在一起的;結合題意。故選:D。

【答案】6.D  7.A  8.B  9.D

【解析】6.讀材料和圖可知:「冰上絲綢之路」經過的大洋有是太平洋、北冰洋、大西洋,故選D。

7.讀圖可知:A位於馬來半島和蘇門答臘島之間的馬六甲海峽,馬六甲海峽是接印度洋和太平洋的重要海上通道,故選A。

8.讀圖可知:「冰上絲綢之路」比「海上絲綢之路」的航程更短,故中歐貿易「冰上絲綢之路」比「海上絲綢之路」的優勢是航程短,選B。

9.圖中B海域為亞洲與非洲的分界線,其名稱是蘇伊士運河,連接紅海和地中海,故選D。

【答案】10.C

【解析】10.從圖中可以看出,阿拉伯半島位於印度洋板塊。阿爾卑斯山脈是由亞歐板塊和非洲板塊碰撞擠壓形成的,地中海面積將縮小,紅海面積將擴大。

【答案】11.C  12.A

【解析】11.圖中顯示位於大洋洲的澳大利亞位於印度洋板塊。

12.板塊與板塊交界的地帶,地殼比較活躍。因此,多火山、地震,板塊內部地殼穩定,少火山地震。

【答案】13.A

【解析】13.圖所示的是大陸漂移,為大陸漂移假說提供理論依據現象是:南極大陸有豐富的煤炭資源和南美洲大陸凸出的部分與非洲大陸凹進的部分幾乎是吻合的;A符合題意。

直通中考

【答案】1.A

【解析】1.考察大洲大洋。由圖可知,甲是北美洲,乙是南美洲,他們的界線是巴拿馬運河。

【答案】2.B

【解析】2.考察大洲大洋。由圖可知,丙是太平洋,丁是大西洋。

【答案】3.A

【解析】3.由圖可知,圖中喜馬拉雅山是位於亞歐板塊與印度洋板塊的擠壓碰撞處,山脈還在不斷升高,該地區曾經是海洋,後來形成了山脈,這證實了海陸變遷的事實,故選A。

【答案】4.(1)印度  蘇伊士  大西  南美  巴拿馬  太平

(2)位於亞歐板塊、印度洋板塊、太平洋板塊的交界處,地殼比較活躍  位於非洲板塊與亞歐板塊的碰撞擠壓地帶

【解析】4.讀圖可知,(1)此次模擬旅遊從無錫出發,先後經過了亞洲、A印度洋、B蘇伊士運河、C大西洋、D南美洲、E巴拿馬運河、F太平洋,最後回到無錫。

(2)現象1:印度尼西亞多火山,原因是印度尼西亞位於亞歐板塊、印度洋板塊、太平洋板塊的交界處,地殼比較活躍,多火山地震發生。

現象2:地中海的面積在不斷縮小,原因是地中海位於非洲板塊與亞歐板塊的碰撞擠壓地帶,使得地中海的面積在不斷縮小。

相關焦點

  • 陸地的老大哥 ——海洋
    2014年3月8日,一架原定從吉隆坡飛往北京的飛機MH370在度洋南部海域墜毀了,兩百多名乘客和機組人員失去蹤跡,此後經過數年的搜尋,人們仍沒有找到失蹤人員和主要機體的痕跡。洋底比陸地還複雜大洋底部最顯眼的地形叫做洋中脊,它也是地球上規模最大的山脈,縱貫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和北冰洋,總長約 6.4萬千米,寬1500~2000千米,高出洋底約3千米,與它相比,陸地上最長的山脈安第斯山脈,總長僅為8900千米,簡直不能相提並論。
  • 從陸地到海洋
    在人類社會漫長的發展過程中,最初是在叢林;然後,又由於受到氣候變化的影響,不得不走向了陸地。當人類走向廣闊的陸地時,面臨許許多多的危險,也迎來了比叢林世界更多的機遇和視野;在人類深入陸地深處的過程中,發現了「火」的使用,這一點對於人類社會的發展有著非常非常重要的意義!人類正因為是學會了應用「火」,才逐步成為了地球上真正的主宰!
  • 七年級地理上冊(七)海洋和陸地
    與「冬暖夏涼的地理老師」一起進入《海洋和陸地》,探究「海陸」的奧秘吧!    二、海 陸 比 例            地球表面由海洋和陸地組成。海洋面積佔71%,陸地面積佔29%。      即便是在陸半球中,海洋面積仍然佔52%。所以,無論怎樣劃分,地球上任何兩個面積相等的半球,都是海洋面積大於陸地面積!
  • 如果陸地和海洋的比例顛倒,那地球會是什麼樣子?
    地球表面由大約71%的水和29%的陸地組成,而海洋容納著地球上將近97%的水資源。如果這個比例逆轉,地球表面的大部分變成固體的陸地,原先的高山變成深淵,那麼,地球會產生怎樣的變化呢?地球的氣溫會上升海洋在降低地球氣溫方面發揮著關鍵作用,大量的水從海洋中蒸發,從而防止地球溫度急劇上升。然而,如果大部分地表是陸地,那麼地面將會非常熱,使大部分土地變成沙漠,而冰蓋會變小,洪水會淹沒附近的陸地。海洋之所以能夠調節溫度,是因為水的比熱容很高,這意味著它吸收了更多的熱量,從而使溫度不會顯著上升,這與陸地相差很大。如果沒有這樣巨大的水庫,地球的氣溫將遠高於現在。
  • 2021年中考地理知識點:世界的陸地和海洋
    中考網整理了關於2021年中考地理知識點:世界的陸地和海洋,希望對同學們有所幫助,僅供參考。   世界的陸地和海洋   (一)世界海陸分布 1.陸地(29%)   (1)大陸、大洲、半島、島嶼(2)七大洲:名稱與分布;大陸上的洲際分界線;地形特徵 亞洲:地形複雜,起伏很大,中高周低,高原山地面積廣大 非洲:以高原為主 歐洲:以平原、山地為主,是世界海拔最低的大洲 南極洲:冰島大陸,世界海拔最高大洲 北美洲:西部山地,中部平原,東部高原 南美洲
  • 2019初中地理世界的陸地和海洋知識點匯總
    世界的陸地和海洋 1、地球表面的水陸面積比例:海洋71%,陸地29%,三分陸地七分海洋。 2、七大洲:亞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極洲、歐洲、大洋洲。(按面積由大到小排列) 四大洋: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
  • 當海洋和陸地互換時,地球會造成什麼後果?
    在它誕生初期,由於一直都在下雨,整整有好幾千幾萬年,在大雨磅礴衝刷下地球,漸漸隨著水蒸氣的流逝蒸發,慢慢的形成了陸地面積,整個陸地只佔了很小一部分的面積,形成了顯著的地形地勢,最後地球逐漸被分化出海洋和陸地板塊,液態水居多讓海洋的面積佔據了地球的70%面積。
  • 若地球的陸地和海洋比例對調,會有何影響?
    而我們所處的地球,七分是海洋,三分是陸地,但實際上,在佔據整個地球1.62億平方千米的陸地當中,有超過三分之一的地區是乾旱和半乾旱地區。這就導致了人口和資源分布極為不平均,那麼假如陸地和海洋對調一下,變成「七分陸地、三分海洋」的話,情況會有好轉嗎?
  • 初中世界地理知識點歸納:世界的陸地和海洋
    世界的陸地和海洋     (一)世界海陸分布 1.陸地(29%)     (1)大陸、大洲、半島、島嶼(2)七大洲:名稱與分布;大陸上的洲際分界線;地形特徵 亞洲:地形複雜,起伏很大,中高周低,高原山地面積廣大 非洲:以高原為主 歐洲:以平原、山地為主,是世界海拔最低的大洲 南極洲:冰島大陸,世界海拔最高大洲
  • 愛地理之七年級上,第二章 陸地和海洋
    1、海陸分布(1)海陸所佔比例根據人們計算,地球71%是海洋,陸地僅佔29%,概括說是,地球上七分海洋,三分陸地。海洋彼此相連成一片,陸地則被分割成大大小小的陸塊。海陸分布極不均勻,陸地主要分布在北半球,但北極周圍卻是一片海洋,海洋主要分布在南半球,但南極周圍卻是一片陸地。
  • 霸權從陸地向海洋空域的轉移
    本來,荷蘭和英國較弱小,但是由於擁有正確的地理觀;掌握先進的航海技術;具有新型價值觀和社會觀,所以能按照自己的意願改造世界。這樣一來,歐洲的中心開始從地中海周邊向英國;荷蘭所在的北海周邊轉移。德國的法學家卡爾·施米特在《陸地和海洋》中指出:「大航海時代是人類歷史上發生的,最重要的空間革命時代。」由於廣闊無垠的海洋進入了人們的視野,唯一的亞歐大陸的陸地「世界」蛻變成為多種多樣的島嶼中的一個。
  • 2019中考初中地理世界的陸地和海洋知識點匯總
    世界的陸地和海洋 1、地球表面的水陸面積比例:海洋71%,陸地29%,三分陸地七分海洋。 2、七大洲:亞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極洲、歐洲、大洋洲。(按面積由大到小排列) 四大洋: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
  • 生命的起源來自海洋or陸地.......
    最終,以生化系統和遺傳系統的建立為標誌的細胞得以誕生。德國奧斯納布呂克大學教授穆爾基德加伊安指出:「相比深海熱泉而言,陸地地熱區域更適合於縮合反應,更易將陽光轉化為一種能量來源。」  諾貝爾獎得主、哈佛大學科學家傑克-紹斯塔克表示:「我認為,從生命起源的角度來說,海洋並不是個有利環境,而淡水池塘好像更適合一些。
  • 生命的起源來自海洋or陸地……
    最終,以生化系統和遺傳系統的建立為標誌的細胞得以誕生。德國奧斯納布呂克大學教授穆爾基德加伊安指出:「相比深海熱泉而言,陸地地熱區域更適合於縮合反應,更易將陽光轉化為一種能量來源。」 諾貝爾獎得主、哈佛大學科學家傑克-紹斯塔克表示:「我認為,從生命起源的角度來說,海洋並不是個有利環境,而淡水池塘好像更適合一些。淡水池塘的鹽濃度較低,這種環境對形成細胞膜的脂肪酸十分有利。」
  • 通訊:探訪海南陸地「海洋牧場」
    中新社海南萬寧5月2日電 題:探訪海南陸地「海洋牧場」中新社記者 張茜翼在海南萬寧市山根鎮排溪村,有一所建在陸地上的「海洋牧場」——陸基珊瑚及硨磲培育基地。長大的珊瑚、硨磲放流大海,用於修復海洋生態環境。資料圖:陸基珊瑚及硨磲培育基地水池中人工培育的硨磲。中新社記者 駱雲飛 攝記者近日探訪了這座佔地面積1000平方米的陸地「海洋牧場」。7年前,水族生物愛好者汪遠從北京到海南時,珊瑚及硨磲等養殖還是一片空白。
  • 地球表面不均勻,但分為海洋和陸地兩部分
    地球表面不均勻,但分為海洋和陸地兩部分。 由於海陸比熱不同,海陸熱性質存在顯著差異。 一般來說,陸地的比熱較小,加熱和冷卻速度較快;海洋的比熱較大,加熱和冷卻速度較慢。 由於陸地和海洋影響的差異,差異明顯:「大陸性氣候」和「海洋性氣候「。
  • 假如地球的海洋和陸地位置互換,對世界地理有怎樣的影響?
    大家一定知道現在地球的海陸分配情況,海洋佔地球面積的70%,陸地佔30%。一般我們看到的世界地圖是這樣的:由圖可知海洋的面積確實佔了地球表面的大部分,而陸地上的氣候也是受海陸分配的影響。那麼,如果地球上的海洋和陸地的位置互換,這個世界的地理優惠變成什麼樣?那也就是說,七大洲變成七大洋,四大洋變為四大洲。打開你的地理腦洞,一起來看一下新的地球模樣。七大洋和四大洲以上就是海陸顛倒後的世界地圖,有沒有一種煥然一新的感覺。
  • 假如海洋和陸地的面積顛倒,地球上還會出現人類嗎?
    蔚藍色,是海洋的顏色,這便表明了地球表面海洋所佔據的面積比較大。「七分海洋,三分陸地」,是地面的分布格局。自稱是「地球霸主」的人類完全擔當不起這個稱呼,因為他們的生產生活活動絕大部分是在地面進行的,完全不敢涉足於地下世界。據調查數據顯示,目前為止,人類涉足的海洋面積只佔據總面積的5%。
  • 如果地球陸地和海洋的面積比例顛倒,對地球會有什麼影響?
    地球是太陽系一顆美麗的行星,也是目前唯一的一顆在星球表面擁有液態水的行星,地球表面的水匯聚到了一起,形成了浩瀚的海洋。地球表面可以分為海洋和陸地兩大部分,從而也形成了海洋生態系統和陸地生態系統兩大生態系統。
  • 海洋和陸地互換一下會發生什麼?這將是一場巨大的災難
    本文參加百家號 #科學了不起# 系列徵文筆者-小文地球總面積為5.11億平方公裡,而海洋面積則佔據了其中的百分之七十以上,為3.617453億平方公裡,剩下的百分之三十就是我們所擁有的陸地。因為海洋和陸地的均衡佔比,地球才擁有了「三分陸地,七分海洋」的稱號,但隨著人口的爆炸性增長,人類逐漸覺得陸地不夠用了,那麼,假如將海洋和陸地互換一下,地球會變得更加適宜人類生存嗎?這將是一場巨大的災難。地球陸地的面積約為1.49億平方公裡,其中三分之一的陸地為乾旱和半乾旱地區,並且這些乾旱地區還在以每年6萬平方千米的速度向內陸擴展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