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各位家長各位同學,我們又見面啦!每天都是一個起點,每天都有一點進步,每天都有一點收穫!與「冬暖夏涼的地理老師」一起進入《海洋和陸地》,探究「海陸」的奧秘吧!
一、海 陸 分 布
微信啟動頁的圖片
隨著現代科技的發展,人類藉助人造衛星,從衛星的視角觀察真實的地球,發現地球表面海洋佔大部分。
人類第一位乘坐宇宙飛船進入太空的前蘇聯太空人——加加林說,我們給地球取錯了名字,因為從太空看地球,是一個蔚藍色的「水球 」。
二、海 陸 比 例
地球表面由海洋和陸地組成。海洋面積佔71%,陸地面積佔29%。概略的說,地球表面是「七分海洋,三分陸地」。
即便是在陸半球中,海洋面積仍然佔52%。所以,無論怎樣劃分,地球上任何兩個面積相等的半球,都是海洋面積大於陸地面積!
三、七大洲
佔地球表面積29%的陸地被海洋包圍著,其中面積廣大的陸地稱為「大陸」,面積較小的稱為「島嶼」。大陸與其附近的島嶼合起來被稱為「大洲」。如果用公式來理解的話,可以表示為:大陸+島嶼=大洲。
大陸、島嶼、半島、大洲、海、洋、海峽示意圖
海是洋的邊緣部分,與洋相比,海的面積較小,平均水深較淺,一般靠近大陸。海峽是溝通兩個海域之間寬度較窄的水道。半島三面臨海一面是陸地。
通常,人們把全球的陸地劃分為七個大洲,即亞洲、歐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大洋洲、南極洲。
東西半球大洲分布
太平洋版海陸分布圖
七大洲面積從大到小的順序(口訣識記)
亞非北南美 南極歐大洋
觀察識記每個大洲的輪廓
練習一下吧
2、拓展
圖幅相同的七大洲, 洲所用的比例尺最大。
3、赤道穿過 、 、 、 四個大洲。
赤道穿過 、 兩個洲的大陸。
跨經度最廣的大洲 ,跨緯度最廣的大洲 。
完全在北半球的大洲 、 。
完全在南半球的大洲 。
4、技能提升
用幾何圖形畫出七大洲並加以標註
大洲間的界線
大洲烏拉爾山脈-烏拉爾河-大高加索山脈
-土耳其海峽(簡記:烏烏大土)
亞洲 非洲巴拿馬運河
亞洲 北美洲各分界線在地球中的位置
四、四大洋
佔地球表面71%的世界海洋分為四部分: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和北冰洋。其間沒有什麼天然的界線,通常以水下的海嶺或某條經線為分界的。
世界第一大洋
大西洋五、拓展延伸
當出現北極地區海陸分布圖時,以最大洲--A亞洲來定位,在北極上空看地球自轉為逆時針方向,結合海陸分布平面圖從亞洲開始自西向東(藍色箭頭)A亞洲→①太平洋→B北美洲→②大西洋→C歐洲,再根據海陸位置關係定位D非洲、③印度洋。
當出現南極地區海陸分布圖時,以南極半島所對的大洲E南美洲來定位,在南極上空看地球自轉為順時針方向,結合海陸分布平面圖從南美洲開始自西向東(藍色箭頭)E南美洲→②大西洋→D非洲→③印度洋→G大洋洲→①太平洋。
六、海陸變遷
喜馬拉雅魚龍(化石裡的滄海→桑田)
臺灣海峽森林遺蹟(桑田→滄海)
地殼下沉,海水淹沒森林。
地殼運動和海平面升降是造成海陸變遷的主要原因。此外人類活動也能引起海陸變化,如荷蘭的圍海造田。
七、魏格納與大陸漂移說
1910年,魏格納看到牆上世界地圖,注意到歐洲和非洲的西海岸和北南美洲東海岸輪廓有極大對應性。他設想:這兩塊大陸早就是一個整體,後來因破裂、漂移而分開。經過研究,1912年他在德國地質學會上提出了大陸漂移說。新學說提出以後,魏格納受到老一代科學家的強烈反對。為證明學說的科學性和真實性,他四赴格陵蘭島,實地考察,並不幸遇難。在他逝世三十年以後,大陸漂移說最終被承認正確性,被人們所接受。到了20世紀,科學家通過探測以及人造衛星的精密測量,證實大陸確實在不斷地「漂移」。
大約在2億年前,地球上只有一塊大陸,大陸周圍是一片大洋。後來,大陸分裂成數塊,並緩慢地漂移分離。經過漫長的歲月,逐漸形成了今天七大洲、四大洋的分布狀況。這種海陸分布的變化,至今還在極其緩慢地進行著。
大陸漂移的證據(1)
大西洋兩岸大洲輪廓相吻合
大陸漂移的證據(2)
大西洋兩岸古生物具有相似性
大陸漂移的證據(3)
古老底層具有相似性
八、板塊運動
20世紀60年代,在大陸漂移學說的基礎上,形成了板塊構造學說。板塊構造學說認為,由堅硬巖石組成的巖石圈並不是整體一塊,而是由七大板塊和若干小板塊拼合而成。各板塊處在不斷的運動之中。當板塊運動時,分屬不同板塊的大陸便出現漂移現象。一般地說,板塊內部地殼比較穩定,板塊與板塊交界地帶的地殼比較活躍。
1、以海洋為主的板塊是:
2、澳大利亞大陸、印度半島位於 上。
世界上火山和地震的集中分布區,也大都位於板塊交界地帶。據統計,全球90%以上的火山和地震分布在環太平洋沿岸和地中海一喜馬拉雅地帶。
板塊運動導致地球表面有的地方張裂,有的地方受到擠壓,張裂的地方常常形成裂谷或海洋,擠壓的地方往往出現高山、島鏈和海溝等。世界上有兩條著名的山系,一條是橫貫亞歐大陸南部的阿爾卑斯-喜馬拉雅山系,另一條是由落基山脈安第斯山脈組成的科迪勒拉山系,他們主要分布在板塊與板塊的交界地帶。
1、科迪勒拉山系(落基山+安第斯山)
位於環太平洋沿岸火山地震帶上
2、阿爾卑斯-喜馬拉雅山系
位於地中海一喜馬拉雅火山地震帶上
喜馬拉雅山脈就是由印度洋板塊和歐亞板塊(部分教材也稱為「亞歐板塊」)碰撞擠壓後隆起而形成的。據圖觀察,圖中地中海附近兩大板塊(非洲板塊與歐亞板塊)交界地帶正在擠壓(紅色箭頭方向相對),有人預言,幾千萬年後地中海會消失。紅海附近兩大板塊(非洲板塊與印度洋板塊)交界地帶正在張裂,有人預言,幾千萬年後紅海將成為新的大洋。
謝謝關注 轉發是對我們最大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