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陸地到海洋

2020-09-05 亙辰

在人類社會漫長的發展過程中,最初是在叢林;然後,又由於受到氣候變化的影響,不得不走向了陸地。當人類走向廣闊的陸地時,面臨許許多多的危險,也迎來了比叢林世界更多的機遇和視野;在人類深入陸地深處的過程中,發現了「火」的使用,這一點對於人類社會的發展有著非常非常重要的意義!人類正因為是學會了應用「火」,才逐步成為了地球上真正的主宰!

「火」的發現是人類獲得突破性發展的標誌,也是人類區別於地球的高等級生物的重要裡程碑;「火」的應用,使人類能夠主宰陸地,並且讓自身的思維視角不斷的擴大了。

從一些思想理論的描述看來,人類來自海洋,這種說法是說,生物的生命起源來自於海洋。人作為一個生物生命體來說,身體的組成(液體成分)也接近於海洋生物。所以說,人類的起源包括地球生命體的起源來自於海洋,這種說法也是有一定道理的。

這些關於地球生命體形成也許是幾億年前的的事情了。

在人類學會使用「火」的時期,大概是在幾百萬年前或是幾千萬年前的事情了。在幾千萬年前到距今兩三千年的漫長過程中,人類社會通過使用「火」進行工具的改造,已經徹底徵服了地球上的廣闊的陸地。於是人類社會開始了面向海洋的開拓。

在華夏文明的歷史上,秦、漢朝時期就有了遠航的船隊,這時候就已經管轄了臺灣澎湖列島,以及琉球群島。秦始皇派徐福率領船隊向東方去尋找長生不老的藥。

這些遠洋航行,標誌著華夏文明在面向海洋走出了第一步。

隨著氣候變化以及時代的變遷,在神州大地的北方草原遊牧民族開始心向中原了。也許開始是由於草原部族人口增加的多了,沒有足夠的食物來維持生存,這些草原遊牧民族開始南下劫掠了,當這些草原遊牧部族看到富饒的中原地區後,就產生了問鼎中原的想法。這些北方草原遊牧部族通過學習華夏文明思想的部分精髓思想,不斷完善自身的實力,通過近千年的準備,逐步形成了對中原地區農耕文明社會群體的武力優勢。直到強悍的蒙古部族崛起,徹底摧毀了華夏文明思想中的,以中原地區農耕文明思想為主體的社會管理結構。讓神州大地以草原遊牧文明思想作為一個主導的社會管理構成了。

於此同時,蒙古人在獲得了華夏文明思想中的農耕文明精髓思想後,形成的強大武備的條件下,開始了瘋狂的西徵。

蒙古人的西徵可以所向披靡,主要還是站在一個文化思想的制高點上形成的絕對優勢。因為同時期的歐洲大陸以及中亞地區還屬於非常野蠻和低級的發展階段。

是蒙古人的血腥屠殺,徹底驚醒了歐洲大陸的人們。從此一種新的文明思想開始萌芽了。歐洲大陸人是屬於草原遊牧民族的,在蒙古人的屠戮中激發了自身的潛能,隨著蒙古人在東方攻打釣魚城的失利,也就停下了西徵的步伐。讓歐洲大陸的人們開始風發圖強了,歐洲人覺醒後希望向東方擴張,但是遭遇了強大的奧斯曼帝國。

這些歐洲大陸的西方人,於是,就把擴張方向調整到了,面向海洋的擴張,這就開始了西方人的海洋探索之路。西方人開始航海是在海域相對較小的地中海進行的,西方人的文明發源地也就是希臘和羅馬,這些地方都是有著許多近海群島的。

西方人通過在地中海的摸索學習航海技術,大概經過了一二百年的時間;之後,就有了葡萄牙和西班牙的大洲級別的大航海探索。

這就是歐洲大陸的西方人從一個陸地上的草原遊牧文明,升級到了海洋遊牧文明的雛形。

在歐洲大陸的西方人第一次的海洋遊牧文明的拓展中,有一些類似於草原遊牧文明的做法,就是通過相對先進的航海技術來佔領島嶼領土,通過武力搶劫的形式來獲得財富。

在葡萄牙和西班牙大航海的時代一二百年間,幾乎佔領了發現的所以島嶼和大洲的領土。按照現代思想劃分的區域來看,南美洲和中北美洲的西班牙語系國家和地區以及巴西等地,這些地區的人們都是西方海洋遊牧文明第一級別的思想人群,這些人的文明發展程度與後面的英國人的第三次海洋遊牧文明的社會管理思想是有比較大的差別的。

西方海洋遊牧文明的第二次升級是在以荷蘭人的大航海時代開始的。荷蘭人憑藉高超的航海技術,迅速開始開拓西班牙和葡萄牙沒有開拓的領土,比如說:非洲南部以及印度尼西亞群島地區。

荷蘭人的這一次開拓就不是以暴力搶劫為主了,暴力是一種保留的準備,荷蘭人通過不對等的貿易方式來瘋狂掠奪世界各地的財富。荷蘭人升級了海洋遊牧文明思想,這第二級的海洋遊牧文明思想,相比第一級的海洋遊牧文明思想看起來文明進步了許多。但是,還是未能夠脫離壓榨世界各地原住民的本質。

荷蘭人的海上馬車夫時代快結束時,英國人開始了把蒸汽機應用到航行的時代,這就是海洋遊牧文明思想的第三次升級的時期,這時候,英國人完成了機器替代人工的生產升級,也就是所謂的產業革命,產業革命讓歐洲大陸的西方人在自然科學知識方面獲得了重大的突破,使西方海洋遊牧文明思想的自然科學部分,在同時期遠遠領先世界各地。

英國人大航海時代的到來,一個非常重要的標誌就是,英國人的艦隊戰勝了西班牙的無敵艦隊。這時海洋遊牧文明思想的第一級別開始慢慢沒落了。英國人通過表面上的交易通商,來傾瀉自身過剩的工業品,以換取世界各地原住民的黃金白銀。表面看起來是文明了許多,其實是變得更加陰險狡詐了。特別是英國人通過輸出鴉片來毒害世界各地原住民,這種方式就是逐步毀滅人類社會生存的毒瘤。

英國人表面上是通過貿易的形式。其實暗地裡做著分化對手內部的陰謀。西方海洋遊牧文明思想就是一個二元論思維模式的對立統一思想,任何事情西方人都要把它的內部對立面找到,讓對手產生內鬥,然後通過漁翁得利的方式獲得豐厚的回報。

在日不落帝國衰敗後,繼承者就是美國人了。美國人繼承了英國人的陰險和狡詐,並且還在不斷的研究殺人武器,也就是在英國人管用的方式上面,又加了一個大棒——核武器。

西方海洋遊牧文明社會通過輸出所謂的世俗化的思想,其實就是採取的一種思想奴役的方式!西方海洋遊牧文明思想看起來像是一種普世的人文社會思想,其實深入分析就會發現,其遊牧文明思想的本質,就是通過超前消費,超前耗費地球資源的方式來毀滅人類賴以生存的地球環境!

西方海洋遊牧文明思想經過了三次升級發展,依然擺脫不了其遊牧文明思想的本質,只是向著其線性思維模式下,摧毀一切包括自身,為目的!


前面說到秦始皇的航海船隊,在華夏文明歷史上,我們的祖先通過以農耕文明思想的發展思路進行了海洋探索,農耕文明思想的海洋探索不是以佔領一些當地原住民的領土為目的的,而是以技術交流為目的的。我們華夏民族的大航海比歐洲大陸的西方海洋早了至少幾百年,我們的海洋探索是為了能夠更加很好的利用有限的資源,創造出更加適合人類社會生存的環境。舉一個例子,比如說番薯的引進,當時西方海洋遊牧文明思想的國家嚴禁把番薯苗帶出去,最後是我們的船員通過把番薯根纏和在纜繩裡面帶回中國!在我們華夏民族的對外交流中,都是與一些原住民互換種子,相互交流工藝技術,毫無保留的!比如說,唐代鑑真大師東渡日本,就是為了傳播知識,開化一些民眾。鄭和下西洋,都是給一些當地原住民帶來了新的技術。

我們華夏民族發明的火藥是用來喜慶的,而被西方人學會後就拿來製造殺人的武器!這就是文明思想的屬性不同,使一些技術產生不同的功能和效果。

華夏文明思想是一種以農耕文明思想為主幹的社會思想。在神州大地上發生過無數次的農耕文明思想與遊牧文明思想的鬥爭,最後毫無疑問的都是農耕文明思想成為了最終的勝利者。這些事實都說明了,農耕文明思想是完全優於海洋遊牧文明思想的!


相關焦點

  • 陸地的老大哥 ——海洋
    海洋的總水量約為13億立方千米,我們曾經聽說過,上漲的海水即將淹沒太平洋上的島國,其中包括普濟、馬爾地夫等知名旅遊聖地,而如果將海洋中的水全部抽到中國來,整個中國將被淹沒在135千米高的水底,這個高度差不多可以衝破地球大氣層了!
  • 古生物從海洋遷徙到陸地的化石證據
    Shanahan 據4月17日的《科學》(Science)雜誌報導說,通過研究最早陸地動物的古老的臂骨,研究人員說,他們已經發現了某些差別,這些差別可以對我們所知的地球上最早的從海洋爬到陸地上生活的四足動物在進化上的位置進行重新排列。
  • 陸地和海洋
    陸地主要集中在北半球,但是北極周圍卻是一片海洋;海洋大多分布在南半球,而南極周圍卻是一塊陸地。無論我們怎樣劃分,地球的任何兩個大小相等的半球,都是海洋面積大於陸地面積。二、七大洲和四大洋1.七大洲(1)相關概念    ①大洲:大陸和它附近的島嶼。    ②大陸
  • 霸權從陸地向海洋空域的轉移
    可以認為這是陸地的阿拉伯帝國讓海洋處於從屬地位的一個歷史事件,但這並非是以海洋為中心對世界進行了重組。從15 世紀中葉開始,世界進入了大航海時代。亞洲的大航海時代與世界範圍內的大航海時代有所不同。這是因為大西洋遠離亞洲,必須通過歐洲才能到亞洲。在開發大西洋過程中,人們發現大西洋的面積要超過亞歐大陸,以陸地為中心的世界開始向以海洋為中心的世界過渡。
  • 從海洋到陸地再到璀璨的宇宙星空奇特的進化史科幻類型小說
    今天宸哥給大家推薦一部非常奇特,也非常罕見的一部小說,一部與生物進化有關的小說,從海洋到陸地再漂洋過海以及璀璨的宇宙星空,這是一部虛構的進化史,奇特的科幻類型小說虛構的進化歷史文,海洋陸地星空以及宇宙世界。
  • 通訊:探訪海南陸地「海洋牧場」
    中新社海南萬寧5月2日電 題:探訪海南陸地「海洋牧場」中新社記者 張茜翼在海南萬寧市山根鎮排溪村,有一所建在陸地上的「海洋牧場」——陸基珊瑚及硨磲培育基地。長大的珊瑚、硨磲放流大海,用於修復海洋生態環境。資料圖:陸基珊瑚及硨磲培育基地水池中人工培育的硨磲。中新社記者 駱雲飛 攝記者近日探訪了這座佔地面積1000平方米的陸地「海洋牧場」。7年前,水族生物愛好者汪遠從北京到海南時,珊瑚及硨磲等養殖還是一片空白。
  • 生命的起源來自海洋or陸地.......
    德國奧斯納布呂克大學教授穆爾基德加伊安指出:「相比深海熱泉而言,陸地地熱區域更適合於縮合反應,更易將陽光轉化為一種能量來源。」  諾貝爾獎得主、哈佛大學科學家傑克-紹斯塔克表示:「我認為,從生命起源的角度來說,海洋並不是個有利環境,而淡水池塘好像更適合一些。
  • 生命的起源來自海洋or陸地……
    德國奧斯納布呂克大學教授穆爾基德加伊安指出:「相比深海熱泉而言,陸地地熱區域更適合於縮合反應,更易將陽光轉化為一種能量來源。」 諾貝爾獎得主、哈佛大學科學家傑克-紹斯塔克表示:「我認為,從生命起源的角度來說,海洋並不是個有利環境,而淡水池塘好像更適合一些。淡水池塘的鹽濃度較低,這種環境對形成細胞膜的脂肪酸十分有利。」
  • 從原始海洋到陸地,從魚類到人類!科學的進化史是這樣的
    現代進化論認為,我們人類最初的祖先可以追述到一種叫做森林古猿的物種,距今約1000萬年。從這個物種開始,進化的腳步就高速前進了,這期間又經歷了猿人,能人,直立人,智人這4個階段,最後才形成現代人類的模樣。這裡就有了一個問題,最早的森林古猿又是從哪裡來的呢?它們是什麼物種進化而來的呢?
  • 海洋病毒的數量遠遠超過了陸地?
    在海洋「全網尋毒」2003年上映的電影《海底總動員》用豐富的想像和高超的3D技術(靠人兩眼的視覺差產生的立體視覺效果),讓我們感受了一個奇妙的海底世界,搖曳的水草、繽紛的珊瑚叢、可愛的小丑魚、跳舞的水母、活潑的小海馬、兇狠的大白鯊等讓我們目不暇接,海洋中的動植物的豐富程度絲毫不遜色於陸地。
  • 海洋病毒的數量遠遠超過了陸地?
    、兇狠的大白鯊等讓我們目不暇接,海洋中的動植物的豐富程度絲毫不遜色於陸地。可是事實上,海洋中最多的並不是這些動植物,甚至不是細菌,而是——病毒!海洋病毒的數量遠遠超過陸地。●電影《海底總動員》海洋如此深不可測又變化莫測,考察海洋的動植物本身就很費勁了,需要用電子顯微鏡才能看到的病毒又要怎麼給它們分類並計數呢?
  • 為什麼近代的海洋動物沒有「登上陸地」的「習慣」呢?
    在中奧陶紀時期,也就是大約在4.6億年前,真菌(最古老的多細胞陸地生物)就已經從大海移居陸地了。生存位置法則阻礙了生物的進化轉移大部分生物群要麼生活在海洋中,要麼生活在陸地,沒有二者相兼的。極少部分生物種群從水中移向陸地,或從陸地移居水中,在海洋和陸地之間實現成功轉移的生物種群是非常稀少的。為什麼地球上只有一少部分生物能夠在海洋和陸地之間進行進化轉移呢?
  • 如果地球上的海洋與陸地對調的話,會發生什麼?
    我們都知道,海洋面積佔了地球面積的百分之七十以上,而人類只能生活在百分之三十的陸地上。現在也由於土地面積有限而造成了一寸土地一寸金的現象。那麼就有人提出疑問,如果地球上的陸地和海洋面積對調的話,會有什麼不一樣呢?相信很多人第一時間想到的是房價肯定不會像現在這麼高了,而且房子面積也不會像現在的那麼窄。當然,土地面積大了必將會給人們的生活帶來不少的好處,但是我們看問題不能只看表層。
  • 研究顯示:地球曾經全是海洋沒有陸地
    發表在《自然地球科學》雜誌(Nature Geoscience )的一項研究指出,32 億年前的地球完全被海洋覆蓋,沒有任何大陸。相關線索來自澳洲西北部內陸的古老海底。強生教授表示,這裡保存了可追溯到32 億年前的海底熱液系統(hydrothermal system),記錄從地表一直到地底下如引擎般驅動循環的整個海板塊地殼。在這片崎嶇的地貌中保存著不同形式的氧同位素,隨著時間的流逝,這些同位素之間的關係可以幫助科學家解讀古代海洋溫度和全球氣候的變化。
  • 首次有證據表明南極洲的冰架變薄導致更多的冰從陸地移到海洋
    研究人員得出了第一個基於物理學的可量化證據,表明南極洲的冰架變薄導致更多的冰從陸地流到海洋。他們的發現發表在《地球物理研究快報》上。1994年至2017年之間進行的衛星測量發現,南極冰原周圍的浮冰架厚度發生了重大變化。
  • 七年級地理上冊(七)海洋和陸地
    與「冬暖夏涼的地理老師」一起進入《海洋和陸地》,探究「海陸」的奧秘吧!    二、海 陸 比 例            地球表面由海洋和陸地組成。海洋面積佔71%,陸地面積佔29%。      即便是在陸半球中,海洋面積仍然佔52%。所以,無論怎樣劃分,地球上任何兩個面積相等的半球,都是海洋面積大於陸地面積!
  • 科學家新發現,鯨魚起初或在陸地生活,並非是在海洋中!
    深扒鯨魚的進化史,發現它最開始不是海洋霸主,是陸地「王者」!提到海洋我們會同一時間想到鯊魚、鯨魚的存在,因為它們在海洋當中是一個巨型的存在。大約在5000萬年前,鯨魚並非是生活在海洋當中,而是在陸地生活生活,因為環境發生很大的變化,所以鯨魚上的食物越來越少,導致它們逐漸進入了海洋當中。在短短的時間內讓鯨魚生活環境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它也是一種最大的哺乳動物,那麼它究竟是怎樣一步步的成為現在這般模樣呢?
  • 當海洋和陸地互換時,地球會造成什麼後果?
    我們的地球母親孕育了一代又一代的生命,從綻放到凋落,周而復始。在它誕生初期,由於一直都在下雨,整整有好幾千幾萬年,在大雨磅礴衝刷下地球,漸漸隨著水蒸氣的流逝蒸發,慢慢的形成了陸地面積,整個陸地只佔了很小一部分的面積,形成了顯著的地形地勢,最後地球逐漸被分化出海洋和陸地板塊,液態水居多讓海洋的面積佔據了地球的70%面積。
  • 2019初中地理世界的陸地和海洋知識點匯總
    世界的陸地和海洋 1、地球表面的水陸面積比例:海洋71%,陸地29%,三分陸地七分海洋。 2、七大洲:亞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極洲、歐洲、大洋洲。(按面積由大到小排列) 四大洋: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
  • 陸地、海洋,哪個對氣候的形成影響大?為什麼海洋上無氣候類型?
    陸地、海洋,哪個對氣候的形成影響大?為什麼海洋上沒有氣候類型?盧達晨 中學地理問答 地理問答 有問必答答:海洋對氣候的影響比陸地大。有以下證據:1 海洋吸收了進入地表的太陽輻射能的80%,且將其中的85%左右存儲在海洋表層,成為大氣運動的直接能源。2 海洋儲水量佔全球總儲水量的96.5%,為大氣提供了約86%的水汽來源。3 海洋的面積約佔地表總面積的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