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近代的海洋動物沒有「登上陸地」的「習慣」呢?

2021-01-10 宇宙的狂想曲

但凡有點生物學知識的人都知道這樣一個基本事實:所有陸地生物均來自於海洋。那麼現代海洋生物為何難以登陸呢?

登岸的少部分海洋生物造就了內陸的繁榮

現有證據表明,無論是植物還是動物都起源於海洋。海洋動物的起源時間雖然還存在著諸多爭議,但據估計應該在7億~8億年前這段時間。在中奧陶紀時期,也就是大約在4.6億年前,真菌(最古老的多細胞陸地生物)就已經從大海移居陸地了。

生存位置法則阻礙了生物的進化轉移

大部分生物群要麼生活在海洋中,要麼生活在陸地,沒有二者相兼的。極少部分生物種群從水中移向陸地,或從陸地移居水中,在海洋和陸地之間實現成功轉移的生物種群是非常稀少的。

為什麼地球上只有一少部分生物能夠在海洋和陸地之間進行進化轉移呢?最直接的一種解釋是海洋動物和陸地動物對空氣和水的物理要求不同,受到這些物理條件的限制。例如:重力被認為是陸地上一種無處不在的力,但這種力在水中就被大大減弱了。再如,在空氣中呼吸要比在水中呼吸更快一些。

這些因素說明,幾乎每一種生命體,其物理要求都是不一樣的,對兩種生存環境的適應能力也常常存在較大差異。但這一解釋仍不充分。如果說水和空氣之間的物理差異是造成陸地生物難以大量重返海洋的唯一原因,那麼按照這一理論,陸地和淡水水域之間的生物遷移活動同樣難以進行,但事實恰恰相反,目前在淡水湖泊、河流中棲息著45000多種昆蟲,這意味著在歷史上至少發生過數百次陸地昆蟲遷移活動。

怎樣解釋這一現象呢?科學家想到了一條法則,即生存位置法則。物理差異不是造成生物難以從一種環境轉移到另一種環境中去的唯一因素,還有另一種原因,這就是,早來者佔據了有利的生存空間位置,從而阻礙了其他生物的進入,使後來者難以在新環境裡獲得立足之地。

生存位置法則是如何阻礙其他生物進行遷徙活動的呢?為了能成功地在一個新環境裡生存,「入侵者」必須具有與原來的居住者,也就是「原居民」。進行強力競爭的能力,因為「原居民」經過長期適應性進化,已非常適應當地的物理和生態環境了。在中奧陶紀以前,陸地的生態系統還是非常單一的,那時統治這個世界的生物主要是微生物,它們無法與來自海洋的體形更大的動植物進行競爭。

但到了泥盆紀時期(大約在3.5億年前)陸地生態系統就變得異常複雜了,那時有了最早的森林和許多動物種類,隨著佔領者群落的不斷建立、鞏固,它們已能阻止大種類海洋生物的入侵了。

陸地動物憑藉生理優勢入侵海洋

到了二疊紀時期(大約在2.6億年前)入侵方向發生了變化。四足動物的新陳代謝能力已經超過了海洋魚類的新陳代謝能力。新陳代謝的快慢對生物的進化究竟有何影響呢?一般來說,在食物充足的情況下,具有較高新陳代謝能力的動物可以長得更快,能以更快的速度聚集和保護更多的食物資源,與新陳代謝速度較慢的動物相比,能拿出更多的能量來保護自己以及後代。

當然,那些具有高能量儲備的陸地動物要想在海洋中為自己謀得一席之地,仍然有很多障礙需要克服,但至少在二疊紀時期,它們已佔據了一個有利的競爭位置。

值得注意的是,在淡水生態系統中,這種生存障礙要比海洋生態系統少得多,部分原因可能是由於海洋中生活著幾種食肉性動物種群,如棘皮動物和頭足類動物,而在淡水水域,食肉動物則要少得多。另外許多小型水體和內陸鹹水湖泊缺少魚類和其他食肉動物。這種安全的生存環境於是就成為陸地動物的入侵場所,成為它們逐漸適應水體生活所必須的訓練場。

四足動物究竟憑藉什麼本領能夠如此頻繁和高效地重返水體中生活呢?四足動物不像海洋昆蟲和其他節肢動物那樣必須躲到海邊巖石縫隙中討生活,或躲到自造的氣泡中以免淹死,它們一旦進入水中仍能活動自如,雖然有時免不了要浮到水面來呼吸,它們在新環境中仍能自如地覓食和發揮其他至關重要的生命功能。

在遙遠的過去,入侵者正是憑藉它們較快的新陳代謝能力才得以在新環境中繁衍生息,因為行動緩慢的原居民——甲殼動物、棘皮動物、軟體動物以及魚類都無法有效地抵禦它們的入侵。

今天入侵者的後代們在海洋生態系統中仍佔據著統治地位。憑藉著種類優勢,鯨魚成為海洋中的新霸主,它們既吃浮遊生物、磷蝦、魚類這樣的海洋生物,也吃海豹、企鵝等與它們一樣的遷居者。

海豹和海鳥也是食肉動物,它們在食物鏈中的位置接近於頂層。綠海龜和海牛則是胃口極好的食草動物。即便如此,這些重返海洋的四足動物與種類繁多的陸地四足動物相比,所佔比例仍然很少。例如,海洋中沒有蝙蝠,沒有蹄類哺乳動物,也沒有鸚鵡和鳴禽。

生理劣勢使現代海洋生物難以成功登陸

生存位置法則還可以解釋為何現代海洋生物進化成陸地生物越來越困難。現在大部分試圖上岸的海洋生物,如海螺、海灘蝸牛等,在開始退潮的時候才從水中露面,此後它們還要花很長的時間被動地等待潮水從它們身後完全消退,直到再次漲潮時。

只有在落潮、漲潮這段時間裡,它們才能四處活動覓食。這種動物在與精力充沛、行動敏捷的海鳥,以及來水邊覓食的浣熊爭奪海灘上的食物資源時是不可能取得競爭優勢的。比較成功的海洋動物,像蝸牛、等足目動物以及其他某些海洋動物大部分也只是遷居在雜草、碎葉當中或棲息在靠近海岸的地方。

形體較大的椰子蟹(一種寄居蟹)是最為成功的登陸者之一,它的登陸歷史也較短,但這種蟹也僅是生活在太平洋和印度洋的某些島嶼上。體型大、富於攻擊性,加上外殼堅硬這些有利因素是椰子蟹能夠成功登陸的原因之一,但是,這種動物一旦脫去了堅硬的防護殼,就很容易成為陸地上哺乳動物的獵食對象。它能成功登陸的另一個原因得益於這些島嶼缺少體形較大的食肉性脊椎動物。

當然,原居民也好,入侵者也好,都不是生活在真空裡。二者常常會受到外部因素的巨大影響,某些外部力量可能會促使一種生物種類失去它的生存位置,同時它也能使另一種生物種類鞏固自己的生存位置。

在自然界並不存在某個生物種類的生存期限,但各種生物種類的生存能力仍然很脆弱。為了適應現實環境而進行自我調整是動物的本能,但這種調整有時是以應變能力的下降為代價的。在遭受較大的外部力量幹擾時,如氣候的突然變化,原居民常常要經受很大的風險,外部幹擾加上來自食肉動物和其他競爭者的壓力可能會使某種並未完全站穩腳跟的入侵者突然「鹹魚翻身」,從而在新環境中謀得一席之地。

生存位置法則給人類的啟示

生存位置法則廣泛適用於生物界,對於我們人類在處理與其他生物的關係時也有重要的啟示作用。採取破壞或改變世界上的生態系統,剝奪陸地和海洋中競爭能力較強的高級動植物的生存環境的做法無疑是在削減它們的生存空間。這樣做的結果可能會適得其反,反而使它們更容易生存下來,促使它們遷移到新的居住環境中。在所有生物中我們人類無疑是最強大的,但願我們能夠理性地統治這個世界,充滿同情心地善待其他生物。

相關焦點

  • 為什麼陸地上食草動物的體型,比食肉動物更大,海洋卻恰恰相反?
    然而今天地球上最大的食肉動物是北極熊,體重約為400公斤-800公斤,遠遠不如大象的體重。那麼問題來了,為什麼在陸地上,食肉動物的體型會比食草動物的體型更小一些呢?陸地上,食草動物為什麼比食肉動物體型大?事實上,陸地上食草動物更大的原因在於兩者的食物。
  • 海裡有鯨魚,陸地有大象,為什麼天空中沒有大型生物出現呢?
    在自然界的各個區域,都有著不同的生物存在,不論是海洋、陸地還是天空,我們都可以看到它們的影子。陸地上最大的動物是大象,而海裡最大的動物則是鯨魚,那麼天空中最大的動物是什麼呢?答案是信天翁。究竟是什麼原因,導致天空中沒有大型動物呢?其實,地球上並不是沒出現過大型的飛行動物。在恐龍時代,天空中就曾出現過翼龍這樣的存在,它的翼展可達到13米,體重約為250公斤左右。
  • 陸地有大象,海洋當中有鯨魚,為何天空沒有巨大的生物呢?
    陸地有大象,海洋當中有鯨魚,為何天空沒有體型龐大的動物呢?提起體型龐大的生物,很多人都會想到鯨魚和大象,海洋中的鯨魚是海洋當中以及地球當中最大的生物,而大象則是陸地當中最大的生物,海洋和陸地都有著體型龐大的生物,但是天空當中為何沒有體型龐大的生物呢?相信很多人都對這個問題非常的感興趣,下面由小編給大家詳細的解釋一下。
  • 鯨魚為了生存,從陸地動物進化成海洋動物,鯨魚:我容易嗎
    在浩瀚的海洋中有著許多神秘的海洋動物,這些海洋生物有的生活在淺海區為人所知,有的則生活在深海區域,長相奇怪醜陋,還有人們曾一度開玩笑說,深海裡的生物也就隨便長長就可以了,反正也不出來見人。在海洋動物中,鯨魚受到了很多大人和小朋友的關注,鯨魚屬於哺乳動物,而不是我們所說的魚類。
  • 陸地的老大哥 ——海洋
    海洋有多大?你也許並不清楚地球上的生命誕生於海洋,但是從3億年前總鰭魚登陸以後,陸生動物們從此離開了海洋,開始了它們「天高任鳥飛」的自由生活。習慣了陸地豐富多彩的生活的動物們,以為海洋深冷黑暗而無趣,但我們忘記了,祖先總鰭魚只是海洋生命中的一個小小分支,而與海洋比起來,寬廣的陸地也只是一個小弟。
  • 為何導致恐龍滅絕的小行星撞擊陸地,而海洋裡的恐龍也滅絕了呢?
    雖然恐龍統治的時間很長,但是它們只在陸地生存,天上飛的,水裡遊的都不是它們。回到主題,既然小行星在陸地撞擊,為什麼海洋裡的這些巨型動物也滅絕了呢?,而不是落在陸地上,畢竟海洋的面積如此巨大,砸到的概率也更大。
  • 為何導致恐龍滅絕的小行星撞擊陸地,而海洋裡的恐龍也滅絕了呢?
    恐龍在地球上生活了1.2億年,無疑是十分成功的物種,如果沒有極端的環境變化,它們將繼續統治地球。但是,只是在陸地。許多人有一個誤解,認為那個時代的許多巨型動物都是恐龍,其實諸如滄龍、蛇頸龍、魚龍和其他一些水生動物都是屬於海洋爬行動物,是蜥蜴的近親,它們雖然名字裡都有一個「龍」字,但是它們並不屬於恐龍。
  • 海洋比陸地還危險,4種生物霸佔海洋,還好早已滅絕了!
    海洋比陸地還危險,4種生物霸佔海洋,還好早已滅絕了!轉眼間已經進入了21世紀,我國是一個和平的國家,雖然在今年出現了很多自然災難,不過並沒有影響我們之間的團結,很多人感嘆幸好自己出生在一個和平的年代,為什麼這麼說呢?
  • 我國近代有哪些動物滅絕了?為什麼?
    從地球上生命誕生之初到今天,動物滅絕就沒有停止過,僅僅是大的物種滅絕就有5次之多,時至今日,動物的滅絕依然在不斷的上演著。那麼,是什麼造成了動物的滅絕呢?在我國的近代又有哪些動物滅絕了呢?我們一起來盤點一下。
  • 為何海洋動物普遍比陸地動物巨大?是必然還是偶然?科學家如是說
    可以看到,大象的體型放在海洋裡,簡直就像「小寶寶」一樣迷你。奇怪了,為何海洋生物普遍如此巨大?這是偶然現象還是必然結果?或者說,如果陸地生物轉而進入海洋中生活,是否也會變得極其巨大呢?實際上,僅僅最大的動物作對比,並不能完全說明問題,我們還要多維度綜合比較才算客觀。以鯨魚為例,相信大部分人都知道,鯨其實是哺乳動物,只不過大家叫習慣了,才叫作鯨「魚」。它們的祖先在數千萬年前爬進水中,開始在海洋裡生存,發展到了今天的模樣。追根溯源,鯨和我們人類、大象等陸生哺乳動物,都是有共同祖先的。
  • 為什麼陸地上的食草動物比食肉動物體型大?海中的動物是否如此?
    (雄獅和大象的體型差)那麼,為什麼陸地上體型最大的食肉動物比食草動物要小呢?(像動物園中這種體型的老虎放生野外,03 營養我們舉個例子,一個吃了兩斤的蔬菜成年人和一個吃了一斤肉的成年人同時幹體力活,你認為,誰會最先餓呢?毫無疑問,是吃了兩斤蔬菜的人最先餓。
  • 海洋動物如此龐大,為何陸地生物不能變這麼大?看完漲知識了!
    在這個地球上,海洋佔地球表面71%的面積,那麼在廣闊的海洋中有著各種各樣的植物和海洋生物。那麼這些海洋生物和我們陸地上的一些生物相比,它們的體格非常的龐大,我都知道在陸地上目前我們人類已經發現的最大的動物就是大象了,最大的大象也只不過才有十噸左右重,那麼身高和體長也是在五米到八米左右,和我們人類比起來,它們非常的龐大,但是在海洋中這裡重量根本不值一提。
  • 自然界中有沒有三棲動物?為什麼?
    在自然界中有許多動物滿足既能在陸地上生存,又能夠在水裡生存,比如鱷魚、海洋哺乳動物等等,但是,海洋哺乳動物不屬於變溫動物,而且它們從出生就是用肺呼吸的,整個的生長發育過程也不是完全變態的。因此,兩棲動物的定義並非只有水陸兩棲,還要同時滿足上面說的4個特徵(第五個不是必選項,因為兩棲綱蚓螈目的四肢已退化)既然有兩棲動物,為什麼沒有三棲動物?上面我們說了兩棲動物並不是狹義的指水陸兩棲,因為滿足這一項的動物實在是太多了。所以如果要滿足三棲動物的話,必須要同時滿足兩棲動物的所有特點,再加上可以飛行。
  • 陸地最大的是大象,海洋最大的是鯨魚,那天上最大的動物是什麼?
    當然,決定動物體型大小的,和地球氣候是否溫暖,氧氣含量是否提高,食物是否豐富有關。第四紀冰川結束至今,地球生命進化的方向都是向著越來越小的方向發展,唯獨人類有些特殊,由於食物的豐富,人類的身高是向著越來越高的方向發展的。那麼在現在的地球上,海陸空最大的「動物王者」又是誰呢?
  • 最原始的陸地動物,人類的祖先,海納螈進化的不歸路
    它們選擇了陸地,當時陸地生活的動物尚少,競爭壓力也小。作為首批登上陸地的脊椎動物,海納螈的這一步,有著改變地球的意義。海納螈是一種兩棲動物,他是首個能夠離開水域在陸地生活的脊椎動物。陸地上所有脊椎動物都是海納螈的後裔,包括恐龍這種大型爬行動物,和哺乳動物以及我們人類。
  • 不止海洋陸地遍處都是,人體內也檢測出
    不止海洋陸地遍處都是,人體內也檢測出!塑料是生活中最常見的一種物質,在20世紀初期,塑料就出現了,它的成本低,可塑性又高,沒過多久,完全滲入人類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出門購物要用到塑膠袋,口渴了喝塑料瓶裝的水,還用到了塑料吸管,這一切都與塑料有關。這些年來,塑料遍布全球它給人類帶來很大的方便,同時也存在諸多的弊端。
  • 海洋為什麼這麼貧瘠?
    在地球上,海洋約佔地表總面積的71%,陸地只有約29%,但據統計,80%的地球物種生活在陸地上,只有15%的物種生活在海洋中,剩下的5%生活在淡水中,陸地上的物種數量比海洋的多五倍多!按理說,物種的生存會受空間的限制,海洋面積廣闊,為什麼海洋的物種沒有陸地上多呢?這事說來話長。其實五億年前,在地球地質歷史上,發生了一件大事件:寒武紀生命大爆發。
  • 陸地、海洋,哪個對氣候的形成影響大?為什麼海洋上無氣候類型?
    陸地、海洋,哪個對氣候的形成影響大?為什麼海洋上沒有氣候類型?盧達晨 中學地理問答 地理問答 有問必答答:海洋對氣候的影響比陸地大。有以下證據:1 海洋吸收了進入地表的太陽輻射能的80%,且將其中的85%左右存儲在海洋表層,成為大氣運動的直接能源。2 海洋儲水量佔全球總儲水量的96.5%,為大氣提供了約86%的水汽來源。3 海洋的面積約佔地表總面積的70.1%。
  • 海洋動物怎麼睡覺呢?魚類睡覺好比人類打個盹兒
    如果因為外界的幹擾而長時間得不到良好的睡眠,人和動物都會身心俱疲,甚至導致死亡。  人一般會躺著睡覺,而動物們的睡姿卻千奇百怪——沼澤邊的鷺、鸛、鶴、鷸等涉禽類動物可以單腳獨立,狼、狗、豺等犬科動物需要耳貼地面,蝙蝠能夠倒掛身體,蜘蛛、猴子等只要把尾巴鉤住樹枝就可以了……  那麼,海洋裡的動物又是怎麼睡覺的呢?
  • 鳥類是恐龍進化而來,為什麼沒有像恐龍一樣,統治陸地呢?
    鳥類是恐龍進化而來,為什麼沒有像恐龍一樣,統治陸地呢? 大家都知道,地球已經誕生了數十億年了,而在這漫長的時間當中,地球上面也先後出現了大量的生物,甚至有一些生物曾經統治著整個地球,比如我們今天要說到的恐龍,恐龍早在6500萬年前就已經滅絕了,但是卻依舊由後裔存留了下來,這就是鳥類,嚴格意義上面來說,鳥類是恐龍演化而來的,那麼鳥類既然是恐龍進化而來的,為什麼沒有像恐龍一樣,統治陸地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