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海洋動物普遍比陸地動物巨大?是必然還是偶然?科學家如是說

2020-12-05 姿勢分子knowledge

眾所周知,大象是當今世界上最巨大的陸生動物。一頭成年非洲象最高可以長到4.5米,重達8噸。不過,這種人類眼中的龐然大物,和海洋生物對比時卻顯得無比渺小……

巨大的海洋生物

和海洋生物相比,大象實在是過於渺小了。最大的海洋動物是藍鯨,它也被認為是地球歷史上出現過的最巨大生物。最大的藍鯨長度可達33米,重達180噸,相當於20幾頭(最大的)大象。

也許用藍鯨和大象相比,實在是太欺負大象了,那麼咱就看看其他的大型海洋動物吧——

鯨鯊:最大的魚類,體長一般為9-12米,最長可達20米,重達12.5噸。虎鯨:最大的海豚,體長可達8米,體重6噸。大王烏賊:最大的頭足類生物之一,長度可達20米。

可以看到,大象的體型放在海洋裡,簡直就像「小寶寶」一樣迷你。

奇怪了,為何海洋生物普遍如此巨大?這是偶然現象還是必然結果?或者說,如果陸地生物轉而進入海洋中生活,是否也會變得極其巨大呢?

深海巨人症

這個問題,科學家也一直在思考。在動物學上,這叫深海巨人症。

實際上,僅僅最大的動物作對比,並不能完全說明問題,我們還要多維度綜合比較才算客觀。

以鯨魚為例,相信大部分人都知道,鯨其實是哺乳動物,只不過大家叫習慣了,才叫作鯨「魚」。它們的祖先在數千萬年前爬進水中,開始在海洋裡生存,發展到了今天的模樣。追根溯源,鯨和我們人類、大象等陸生哺乳動物,都是有共同祖先的。而同為哺乳動物,它們如此巨大,我們如此渺小。

當然,在界門綱目科屬種的分類中,哺乳是綱一級,分得還是比較粗糙的。向下的目,相對精細一些。我們再來舉一個例子——節肢動物門等足目動物。

(註:生物學分類級別依次是——界門綱目科屬種)

等足目動物中我們最常見的,就是早些年家裡常見的鼠婦,也就是俗稱的潮蟲。這些動物非常小,比大米粒大不了多少。而同屬於等足目的另一種生物就大得多了——大王具足蟲。大王具足蟲和潮蟲的外形看起來好像差不多,但是尺寸差了不止一個數量級。最長的大王具足蟲可以長到37釐米,和一隻兔子差不多大。

到科這個級別,至少我還不知道有太大的區別。畢竟,科已經是很靠下的分類,同一科的生物,生活習性一般不太大,比如一部分生活在海裡,一部分生活在陸地。

當然,也有,那就是眼鏡蛇科。眼鏡蛇科包含了非常多的蛇,其中一部分就是海蛇。不過,海蛇和陸生的眼鏡蛇,體型上相差並不很大。但就像我們說的,畢竟例子少,我們也不好說究竟是它們的分化還不足以導致體型上的巨大差異,還是因為例子太少不具備代表性。

總之,從哺乳綱生物的對比或者等足目生物的對比,至少有可能暗示著一點:是海洋讓動物變大,而並非僅僅是個巧合。或者說,科學家不能排除必然結果的說法。那麼,接下來的問題就是:如果是必然結果,那原因何在?

可能的解釋

骨骼的解放科學家認為,這個問題可以反過來思考:我們不必非要問海洋生物為何這麼大,而是要思考一下:為啥陸地生物這麼小。

他們認為,陸生動物的體型受到限制,很大因素在於骨骼無法承受過大的體重。而在海洋中,這個問題得到了極好的解決——浮力。由於海水浮力的作用,骨骼的負擔被極大地解放,因此體重也就成了「脫韁的野馬」,撒歡兒地瘋長。

溫度的保持我們知道,水的比熱容比較大。所以,和生活在空氣中的我們相比,海洋生物更容易散失熱量。所以,儘量減少和水的接觸,就是非常必要的演化方向。

因此,除了長得儘量圓一點之外,長得更大也是非常必要的。因為,體積越大,表面積和體積的比例就越小。也就是說,雖然體積變得更大了,但是表面積的增長幅度比體積要小,所以更有利於保存體溫。為了體溫的維持,它們也需要撒歡兒地成長。

體重的極限不過,撒歡兒也有一個極限。如果長得太大,它們的營養會跟不上,即使從早吃到晚,都不足以給碩大的身體提供能量。按照這個理論,長到500公斤其實算是比較均衡的,像鯨鯊這樣長到20噸已經達到極限了。不過,鬚鯨的出現,突破了這個限制。它們的進食方式極其高效,既可以迅速攝入大量食物,而且還不需要耗費太多體力,所以獲得了更加恐怖的體型。

也許,藍鯨就已經是這個理論的極限了,又或者還有提升的空間,那就不知道了。

其他理論

除了這兩點之外,還有人提出了其他的可能性。有人認為,可能是深海區域海水壓力太大,所以需要更大的體型來抗衡。可是這個說法有很多疑點,因為深海區域同樣也有很多小型的動物。甚至真的到最深處,反而沒有大型動物的存在了。

也有人認為,較大的體型可以減緩新陳代謝的速度。這對於深海的漆黑、缺少食物等環境特點來說,都是非常必要的。

有人則採取了另一種比較方式,那就是時間線上的比較。他們從5.42億年前的寒武紀入手,對比今天的現狀,發現海洋生物的平均體型增加了150倍左右。他們把這其中的原因,歸結到了海水中化學物質的變化以及含氧量的不同。

(寒武紀生物奇蝦)

說到這,我想起了一點:眾所周知,石炭紀是地球著名的巨型生物橫行的年代,70釐米翼展的蜻蜓、3米長的巨型馬陸……它們之所以巨大,就在於當時空氣中氧氣含量遠比現在要高。而在海洋裡,氧氣的溶解度也比氮氣高,或許是因為海洋生物呼吸到的氣體中氧氣含量比較多,所以就比陸地生物巨大?

不過,所有這些理論,包括前面的理論,也包括我的猜測,目前都還無法完全站得住腳,都有說不通的地方。因此,深海巨人症的問題,到現在仍然是個未解之謎。

更尷尬的是,深海巨人症這個說法到底有沒有根據,本身就不好說。這個問題,就是我們在前面提到的問題:這到底是海洋生物發展的必然規律,還是目前的情況僅僅是個巧合呢?

深海巨人症的質疑

就像我們說的,至少在科這個級別上,我們的樣本還是不足的。樣本不足,就很難避免偶然性的出現。找不到例外不代表例外不存在,也可能是我們找得不夠多。

比如蝸牛,就表現出了例外。

我們通常說的蝸牛,是狹義的蝸牛,也就是說你所知道的蝸牛。廣義上的蝸牛,包含了大部分腹足綱生物,而通常說的蝸牛隻是其中的柄眼目蝸牛科動物。蒙特利灣水族館研究所的博士後研究員克雷格·麥克萊恩曾經對蝸牛也進行了相關的研究,發現深海大體型蝸牛在淺水區的近親,體型相對要小一些,這倒是符合深海巨人症的說法;可反過來,當他尋找淺水區較大的蝸牛的深海區近親時,發現這些近親也不大。

這是對深海巨人症的一個挑戰。

同時,如果我們追溯到過往,就會發現陸生動物也不是永遠都那麼小。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恐龍。我們很難知道最大的恐龍有多大,因為它們的化石都不完整。比如所謂58米長的易碎雙腔龍,也是通過僅有的骨骼化石,類比其他巨型恐龍進行等比例放大後推測的結果。但是,即使數據有偏差,它們依然比大象大得多,和鯨魚還是有一拼的。

另外,世界上一共有四種哺乳動物生活在海裡,其中鯨類、海豹和海牛都看起來比它們活在陸地上的近親要大,但是最後一種——海獺,卻並沒有長得那麼雄壯。也許是因為它們還沒來得及演化到那麼大,又或者有其他原因呢?

總結

總體來說,深海巨人症的說法到底是否成立,目前我們也無法下結論。可是,對於目前海洋動物遠遠大於陸生動物的現狀,我們總要拿出一個合理的解釋才行。因此,在這條路上,科學家還有很多需要破解的難題。

我們也會好奇:藍鯨到底是不是歷史上最大的動物?它到底是不是動物所能生長到的極限?未來會不會有比藍鯨更巨大的動物出現呢?這一切,恐怕都要等時間來給出答案了。

相關焦點

  • 為什麼近代的海洋動物沒有「登上陸地」的「習慣」呢?
    但凡有點生物學知識的人都知道這樣一個基本事實:所有陸地生物均來自於海洋。那麼現代海洋生物為何難以登陸呢?登岸的少部分海洋生物造就了內陸的繁榮現有證據表明,無論是植物還是動物都起源於海洋。海洋動物的起源時間雖然還存在著諸多爭議,但據估計應該在7億~8億年前這段時間。
  • 為什麼現在的動物都沒恐龍大?巨大動物競爭力更強,為何都滅絕了
    上圖是人類和陸地最大動物-大象以及歷史上最大的動物-易碎雙腔龍和海洋中最大的動物對比圖,看可以看到在體型上可能藍鯨與易碎雙腔龍不分伯仲,但體長上易碎雙腔龍直接秒殺藍鯨!二、為什麼現在陸地上沒有那麼龐大體型的動物了?答案似乎很簡單,因為這些巨無霸恐龍都因白堊紀晚期的小行星撞擊滅絕了!但這並沒有解決疑問,為何三疊紀到白堊紀數億年裡可以存在如此龐大的體型,白堊紀後期卻沒有重新發展出這種動物,另外為什麼陸地上的動物和海洋中的動物體型相差如此巨大?
  • 現代陸地動物為什麼普遍無法長到恐龍那麼大型?
    大家好,杉象科普今年跟大家聊聊為什麼現在的陸地動物普遍大不過恐龍?其實有很多原因制約著物種的軀體巨大化!首先最大的制約因素當是食物的獲取量,因為不管任何生物,要巨大化都必須要有足夠食物來支撐軀體的生長和消耗!
  • 為何新生代開始後,陸生動物體型不斷縮小?聊聊陸地巨獸興衰史
    「恐龍」「巨齒鯊」又或者是石碳紀的巨大昆蟲,似乎在人類沒有出現的時候,陸地上生活生物都十分巨大,為什麼到了現在各種生物都趨於小型化了呢?現代地球上,雖然生活著地球上最大的生物藍鯨,但是也有一些研究認為,在海洋中曾經生活過比藍鯨還要巨大的生物,藍鯨只是人類已知的最大生物,既然藍鯨這樣巨大的動物現在還生活在地球上,為什麼人類還會認為現在的動物體型遠遠不如古代呢?
  • 為何新生代開始後,陸生動物體型不斷縮小?聊聊陸地巨獸興衰史
    現代地球上,雖然生活著地球上最大的生物藍鯨,但是也有一些研究認為,在海洋中曾經生活過比藍鯨還要巨大的生物,藍鯨只是人類已知的最大生物,既然藍鯨這樣巨大的動物現在還生活在地球上,為什麼人類還會認為現在的動物體型遠遠不如古代呢?
  • 人類文明的出現,是必然還是偶然,怎樣在進化變數中脫穎而出?
    辯證法認為,任何事物變化都有必然性和偶然性,看似偶然的事物其中蘊含著必然,而看似必然的事物也存在著偶然。這個問題如何來理解呢?我們就從人類的進化過程,一起來探討一下。隨後又過了幾千年萬年,在5.7億年前,最原始的植物和動物開始出現,隨後植物和動物開始從海洋走向陸地。生命爆發和滅絕重啟。4、到了5.4億年前的寒武紀,生命在漫長的蟄伏後,終於迎來了爆發的春天。地球在這個時期,才開始喧鬧起來,動物從軟體到脊椎,從爬行到哺乳,從水裡遊的,地上跑的,到天上飛的都有了。
  • 為什麼史前動物長得都很巨大,而現代動物大多都縮水了?
    據報導,在1987年的南美洲曾發現一根阿根廷龍脊椎骨,長2米,寬1.5米,重達1噸,這是歷史上第一次發現阿根廷龍的骨骼化石,根據化石,科學家預估,這隻阿根廷龍長至少有三四十米,體重可達80噸。為什麼史前生物如此巨大?科學家認為,主要是呼吸系統的區別。
  • 鯨魚為了生存,從陸地動物進化成海洋動物,鯨魚:我容易嗎
    在浩瀚的海洋中有著許多神秘的海洋動物,這些海洋生物有的生活在淺海區為人所知,有的則生活在深海區域,長相奇怪醜陋,還有人們曾一度開玩笑說,深海裡的生物也就隨便長長就可以了,反正也不出來見人。在海洋動物中,鯨魚受到了很多大人和小朋友的關注,鯨魚屬於哺乳動物,而不是我們所說的魚類。
  • 海洋動物如此龐大,為何陸地生物不能變這麼大?看完漲知識了!
    在這個地球上,海洋佔地球表面71%的面積,那麼在廣闊的海洋中有著各種各樣的植物和海洋生物。那麼這些海洋生物和我們陸地上的一些生物相比,它們的體格非常的龐大,我都知道在陸地上目前我們人類已經發現的最大的動物就是大象了,最大的大象也只不過才有十噸左右重,那麼身高和體長也是在五米到八米左右,和我們人類比起來,它們非常的龐大,但是在海洋中這裡重量根本不值一提。
  • 貝加爾湖是淡水湖又距離海洋2000多公裡,為何湖裡還有海洋動物?
    圖示:貝加爾湖貝加爾湖令人稱奇的地方不僅僅是擁有豐富的淡水資源,而且擁有一些我們認為海洋中才有的生物。例如海豹、鯊魚等。圖示:貝加爾湖裡面的海豹貝加爾湖中為什麼會有海洋生物?目前有多種解釋,也就說其中的真正原因還是一個謎。有一種說法是,貝加爾湖地區原來是一片浩瀚的海洋,叫做貝加爾海。在大約2000萬年到2500年前由於地殼運動陸地上升,貝加爾海消失只留下了貝加爾湖。貝加爾湖形成時還是鹹水湖。遺留在貝加爾湖的海洋動物繼續生活在這裡。後來由於周圍河水的注入和降水的原因,貝加爾湖逐漸變成了淡水湖。原先留在湖中的海洋動物也就漸漸地適應了淡水環境變成淡水動物了。
  • 陸地有大象,海洋當中有鯨魚,為何天空沒有巨大的生物呢?
    陸地有大象,海洋當中有鯨魚,為何天空沒有體型龐大的動物呢?提起體型龐大的生物,很多人都會想到鯨魚和大象,海洋中的鯨魚是海洋當中以及地球當中最大的生物,而大象則是陸地當中最大的生物,海洋和陸地都有著體型龐大的生物,但是天空當中為何沒有體型龐大的生物呢?相信很多人都對這個問題非常的感興趣,下面由小編給大家詳細的解釋一下。
  • 為何同性戀在動物和人類中如此普遍,始終沒有被進化淘汰?
    很早以前,科學家們就知道動物會與同性個體發生性行為。近幾十年來,科學家提出了許多假說並對其進行檢驗,以此理解為什麼動物會進行這些不會直接導致繁殖的性行為。所謂悖論,原因在於同性性行為表面上並沒有明顯地促進生物的生存或者繁殖,但無論是低等動物還是高等動物,同性性行為一直存在。由此看來,同性性行為必然在成本巨大的同時,也能在特定條件下產生巨大的繁殖效益,從而將這一「悖論」延續下去,否則,在漫長的進化過程中,早應該被淘汰了。
  • 為什麼現在的動物都普遍縮水,長不到恐龍那麼大?
    提起陸地最大的動物可能非大象莫屬了,即使是如今地球現存最大的動物藍鯨,也不能和當初地球上的霸主恐龍相提並論。是什麼原因讓如今地球的動物體型普遍縮水,不再擁有遠古時期恐龍那樣大的外表呢?我們這次來簡單地討論一下這個問題。
  • 海洋動物為啥普遍比陸生動物更大?知道了原因才發現海洋裡更好啊
    海洋動物比陸地動物更大是常見的生物現象,比如陸地上最大的動物是大象,但是大象的體重也不過8到10噸,身高在3到5米,體長在5到8米之間,但海洋中的藍鯨的體重卻可以重達150噸,至少相當於15頭大象,其體長可達30多米,各種鯨類的體重體長都不小;就是拿節肢動物相比,海洋節肢動物也要比陸地上的大很多
  • 為什麼現在的動物都沒恐龍巨大?藍鯨可以哦!只比最大恐龍差一點
    上圖是人類和陸地最大動物-大象以及歷史上最大的動物-易碎雙腔龍和海洋中最大的動物對比圖,看可以看到在體型上可能藍鯨與易碎雙腔龍不分伯仲
  • 為什麼陸地上食草動物的體型,比食肉動物更大,海洋卻恰恰相反?
    我們可以對比一下陸地上動物們的體型大小,會發現在恐龍時期,體型最大的是地震龍,體重可達31噸-40噸。然而最大的食肉恐龍棘龍,體重可達到26噸,要比地震龍體重少很多。今天地球陸地上生活著最大的生物是大象,體重最重可達8噸。
  • 陸地最大的是大象,海洋最大的是鯨魚,那天上最大的動物是什麼?
    當然,決定動物體型大小的,和地球氣候是否溫暖,氧氣含量是否提高,食物是否豐富有關。第四紀冰川結束至今,地球生命進化的方向都是向著越來越小的方向發展,唯獨人類有些特殊,由於食物的豐富,人類的身高是向著越來越高的方向發展的。那麼在現在的地球上,海陸空最大的「動物王者」又是誰呢?
  • 體型最巨大的陸地動物之一阿根廷龍
    阿根廷龍 是蜥腳下目泰坦巨龍類的一個屬,是種草食性恐龍,可能是地球上曾經生活過的體型最巨大的陸地動物
  • 陸地的老大哥 ——海洋
    洋底水壓太大,搜尋人員不可能長期在水底搜尋,他們動用了多波束回聲探測儀(向海底發出扇形脈衝聲波,並記錄下類似於回聲的反射波,以此繪出三維地圖),結果發現這片海域下方是一個巨大的海底火山鏈。海洋有多大?你也許並不清楚地球上的生命誕生於海洋,但是從3億年前總鰭魚登陸以後,陸生動物們從此離開了海洋,開始了它們「天高任鳥飛」的自由生活。習慣了陸地豐富多彩的生活的動物們,以為海洋深冷黑暗而無趣,但我們忘記了,祖先總鰭魚只是海洋生命中的一個小小分支,而與海洋比起來,寬廣的陸地也只是一個小弟。
  • 為何同性性行為在動物中如此普遍?
    科學家們早在很久以前就知道動物會和同性別的個體進行性行為一些海洋生物,例如海星、海膽等棘皮動物,都是既有異性性行為也有同性性行為。© Doug Steakley/Getty Images在最近的幾十年,無論是各種新假說還是各項新實驗,該領域的研究重點往往集中在動物為什麼要進行一種無法實現種族繁衍的性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