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到性別的時候,人們肯定會想到男和女,那麼其實地球上大多數的物種都是有公母之分的,並且有的也是無性繁殖——那麼什麼叫做無性繁殖,一般來說是指不需要兩種生殖細胞的結合,最大的好處就是可以保持純細胞的純度,而植物方面人們就可以採用很多種方式去保持古老的品種,比如嫁接扦插等等,那麼動物方面,人們就可以通過克隆去實現自己的願望。
眾所周知,人的細胞中有一個細胞核,那麼許多遺傳物質就位於此同時存在23對染色體,其中有一對就是性染色體。如果是女性就是兩個x的染色體,如果是男性則是一個x和一個y的染色體,那麼可以通過計算得出二者共佔50%的比率,所以人類是什麼性別,其實是由父親決定的。
但是許多的實驗都證明了一個事實,y染色體其實是比x染色體更短的,所以倘若是一對父母同時生了雙胞胎,那麼男孩和女孩相比,按照基因組的長度去計算,肯定是母親的貢獻更大,但是如果是按基因的種類來看的話,x和x上的基因一致的,但是y染色體上有編碼基因總計27個,可是x染色體上沒有,所以男孩要比女孩多了27個只來自於父親的編碼基因,這樣看來父親對兒子的基因貢獻好像比媽媽大一些。
那麼為什麼科學家們會提出人類對y的字體的擔心呢,這點由復旦大學生命科學院教授接著提出。
自然界中鱷魚或者是幼蟲等等,它們性別決定的方式多種多樣,倘若再看人類自身那麼x,y,一長一短的染色體是如何進化的呢?
首先他們的進化大概是分幾個步驟,第一未分化的染色體就像兩個x,第二在染色體中某一個關鍵點發生了特別轉化,出現了雄性新鮮的決定基因,可是其實大多數區域還是同源的,接下來則是進一步的特別進化,出現大量性別基因同時同源的區域越來越小,到最後他們才會進化成一大一小,根據特化的程度和起源時間不一致,科學家們還在有的物種中發現了新性別染色體的存在。
而在這個過程中科學家發現很多生物y染色體越來越少,甚至整個y染色體完全丟失,雖然雄性還是雄性,但是它們的基因組已經發生了重大的改變。一位女科學家根據模型進行估算y染色體,在過去的3億年間,總計丟失了1393個基因,差不多100萬年就會丟失4.6個,因此在人類身上27個特異性的性別能夠決定基因,但是這27個或許在500多萬年內終將消失。
這個事情看起來很可怕,但是人們不會因為性別比例失調,找不到另一半而感到非常的焦慮,畢竟還有500多萬年距離我們現在還是太早。
受到收遺傳的支配,染色體和有關的基因一直會決定性別,當然在物種裡的性別也會受環境及其溫度的影響,我們能夠確定的是性別染色體現在確實是會退化,可是退化的速度跟很多因素息息相關,因此不必過分擔憂男性及其特徵完全消失。
畢竟存在性別的差異就會存在不同性別的結合,總而言之,不管人類個體選擇是如何的,只要有基因重組變異結合,就能夠使得整個地球生生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