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 月 6 日上午,被很多人視為"中國的諾貝爾獎"的中國首個民間科學大獎——2020 未來科學大獲獎名單揭曉!
哈爾濱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教授張亭棟、上海交通大學教授王振義獲得"生命科學獎";
山東大學教授彭實戈獲得數學與計算機科學獎;
1965 年出生於甘肅省華池縣上裡塬鄉的著名材料科學家盧柯獲得"物質科學獎"。
每個獎項的單項獎金約 700 萬元人民幣
值得一提的是,2020 年"物質科學獎"得主盧柯,1965 年 5 月出生,甘肅華池人,原籍河南汲縣。盧柯小時候家境貧寒,先後就讀於華池縣上裡原小學、悅樂小學和華池二中、華池一中,1980 年轉入慶陽一中;1981 年以優異成績考入南京理工大學機械系金屬材料及熱處理專業,1985 年畢業後考入中科院金屬研究所攻讀碩士學位,1990 年在中科院金屬研究所獲博士學位,1993 年被聘為中科院金屬研究所研究員,2003 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 年僅 38 歲 ) ,是改革開放後當選年齡最小的院士,這個紀錄至今未被打破。
盧柯 資料圖
另據長安街知事報導,盧柯現任遼寧省副省長,他還是中國科學院院士。大獎委員會表示,盧柯因其開創性地發現和利用納米孿晶結構及梯度納米結構以實現銅金屬的高強度、高韌性和高導電性,獲得"物質科學獎"。盧柯在電話連線中說,感謝評委會認可其工作,自己從事的材料科學是很古老的學科,這一次獲獎是組委會對該學科的巨大鼓勵。人類使用金屬材料已經有上千年的歷史,性能提高越來越難,自己研究的方向,就是在納米尺度下找到更好的結果,使用納米材料提高金屬材料的性能,讓金屬煥發出更大的活力。
誕生於 2016 年的未來科學大獎是中國大陸首個由科學家、企業家群體共同發起的民間科學獎項,關注原創性的基礎科學研究,獎勵在大中華地區做出傑出科學成果的科學家(不限國籍)。
未來科學大獎每個獎項由 4 位捐贈人共同捐贈,均為關注中國科技事業的企業家、投資人等自願出資。生命科學獎捐贈人是:丁健、李彥宏、沈南鵬、張磊;物質科學獎捐贈人為:鄧鋒、吳亞軍、吳鷹、徐小平;數學與計算機科學獎捐贈人是:丁磊、江南春、馬化騰、王強。
盧柯
獲獎評語
獎勵他開創性的發現和利用納米孿晶結構及梯度納米結構以實現銅金屬的高強度、高韌性和高導電性。
提高金屬材料的強度一直是材料物理領域中最核心的科學問題之一。通常材料的強化均通過引入各種缺陷以阻礙位錯運動來實現,但材料強度提高的同時會喪失塑性和導電性,這導致了材料領域著名的長期未能解決的材料強度與塑性(或導電性)的倒置關係。如何克服這個矛盾,成為國際材料領域幾十年以來一個重大科學難題。
盧柯及其研究團隊發現了兩種新型納米結構可以提高銅金屬材料的強度,而不損失其良好的塑性和導電性,在金屬材料強化原理上取得了重大突破。
盧柯團隊發現,在金屬銅中引入高密度納米孿晶界面,可使純銅的強度提高一個數量級,同時保持良好的拉伸塑性和很高的電導率(與高純無氧銅相當),獲得了超高強度高導電性納米孿晶銅。
這個發現突破了強度 - 導電性倒置關係並開拓了納米金屬材料一個新的研究方向。納米孿晶強化原理已經在多種金屬、合金、化合物、半導體、陶瓷和金剛石中得到驗證和應用,成為具有普適性的材料強化原理。
盧柯團隊還發現了金屬的梯度納米結構及其獨特的強化機制。梯度納米結構可有效抑制應變集中,實現應變非局域化,其拉伸塑性優於普通粗晶結構。具有梯度納米結構的純銅樣品其強度較普通粗晶銅高一倍,同時拉伸塑性不變,也突破了傳統強化機制的強度 - 塑性倒置關係, 被應用在工業界並取得顯著經濟效益。
來源丨綜合長安街知事、蘭州晨報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