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中國測繪學會 中國測繪學會
可快速關注我們
本文內容摘自《中國測繪》2020年第12期
20世紀90年代,青島市勘察測繪研究院(以下簡稱「青島院」)就開始了市場化的經營道路,是全國城市勘測院中較早一批實施市場經營的城市院之一。起步早,起點低,經過二十餘年的摸爬滾打,發展到如今的規模,青島院深諳先進人才和科技創新在發展和生產經營中的重要性。
青島市勘察測繪研究院院長張志華
「近幾年,行業變化大,在這錯綜複雜的變化之中,我們仍能把握好方向,院生產經營也跨上了一個新的臺階,我們有一些自己探索並堅守的發展方針,貫徹『科技興院、人才強院、文化立院』的理念,堅持『全院工作一盤棋、勘測信息一體化,軟硬實力齊發展』的發展戰略。」青島院院長張志華如此說,也正是全院的堅持和堅守,才讓該院穩穩地立於時代變革潮流中。從事工作36年,在院27年,自人才引進開始組建航測室以來,張志華歷任院長助理、總工程師、院負責人等職務。從青島院艱苦卓絕到如今行業實力和知名度俱在,對於它的發展歷程和思路,張志華感慨頗豐。
科技引領創新
人才是第一位
實際上在很早以前,「科技興院、人才強院」就在青島院達成共識。1994年,為了發展航測專業,青島院從外地引進了航測技術人才張志華,「那時候人才引進手續的辦理非常複雜,但是為了順利引進人才,發展一個專業,院領導願意去解決這些麻煩。」一到位,張志華就熱火朝天地開展了各項工作:採購立體坐標量測儀和APS-P解析測圖儀、編寫第一套青島市航測內外業技術規程、攻克空三加密技術難關,召開航測試生產動員大會、組建培養第一代航測人。
「
「從行業來看,當年從模擬化測量轉型到數位化測量,大部分都是工程測量帶動航測等業務,而我們院正好相反,航測數位化帶動了其他業務板塊的轉變。青島市東西快速路的數字圖是當時第一代航測圖之一,是我們首次利用航測遙感技術快速完成的,它的出圖和工程實踐應用也證明我們院當時的航測規模生產能力基本形成,信息化生產體系的雛形也建立起來了。」張志華介紹說。
「其實最早採購的航測設備都不是特別完善,操作門檻高,很多功能都沒法實現,為了解決這些問題,我們自己編寫代碼,嵌入小程序,通過這些方式解決問題提高生產效率。」據張志華介紹,在此之前,青島院還曾引進過一個留學博士後。在工作過程中,基層同事總會向他求助,雖然不懂專業,對方也能經過簡短的溝通非常快速精準地找到新的手段來解決實際問題,很讓人信服。後來青島院通過同步改革分配機制,收入與個人工作績效嚴格掛鈎,大家發現在生產中科技創新能提高工作效率,能夠完成更多工作量,青島院自下而上形成了對科技和人才的「宗教式崇拜」。
從航測、信息中心到基礎測繪辦,再到信息工程分院、信息工程所,後來的二十餘年中,信息工程所是落實青島院創新驅動、人才驅動的典型代表,也帶動該院向數位化、信息化不斷轉型,讓其開啟了地理信息專業高速發展的時期。「這個發展過程歸根結底也是技術創新的引領,另外,第一代航測人吃苦耐勞,肯鑽研、有拼勁,是院裡信息化、現代化和智能化的引導者,現在在院裡各部門擔任著重要崗位,他們是我們院精神的代表,也正是這種傳承和發揚,讓我們院一直保持著這種奮鬥精神。」作為青島院航測專業的開拓者、領航人,張志華深有感觸。
組合拳打市場
全院利益高於一切
別看現在放眼全國的城市勘測單位,青島院已經是一塊響噹噹的牌子,但是相比同行,他們的起點很低。「青島院成立69年,歷史悠久,但此前發展較為緩慢。發展最快的時期是改革開放後,那是形勢所迫,我們不得已才走市場化經營的道路,在市場中不斷摸爬滾打,發展勘測技術、培育科技人才、不斷開拓市場,扎紮實實走好了每一步才發展到現在的規模。」張志華說道。
青島的勘測單位很多,競爭很激烈。最早青島院測繪力量比較薄弱,在城市建設發展過程中,通過承擔起工程測量、攝影測量與遙感、地圖編制、地理信息系統工程等生產項目,逐步積累了技術實力。航測室早早地帶動了院數位化作業模式,大量的數位化成果為地理信息業務的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推廣步伐很快。青島院在青島各部門推廣完整的信息系統,範圍從傳統地理信息相關的規劃、建設、國土、林業、水利等擴展到工商、稅務、財政、社會治安等方面,充分做好地理信息應用的發展和延伸。
開展測繪應急保障工作
在近年的發展過程中,青島院一直保持著強烈的危機感,「這種危機感一方面來自外部,更多來自內部。」張志華說。為此,青島院還總結出「全院工作一盤棋、勘測信息一體化、軟硬實力齊發展」的發展戰略。「全院工作一盤棋,是避免市場開拓中存在的內部各單位各自為政,存在資源和市場的交叉,內部的不團結帶來單位內耗,我們要求為了全院的戰略目標,要無條件服務整體利益,有犧牲在所難免,事業單位很難接受這種模式,阻力不小,我們內部的磨合過程也非常的曲折。勘測信息一體化是指院裡的勘察、測繪和地信為依託的三大業務板塊,以前各專業獨自打拼,在現在這樣的趨勢下繼續下去肯定不行,一定要團結,相互之間必須有延伸和融合,學科之間的交叉才有創新,才會帶來更多的業務量,也能提升競爭力。通過我們的實踐,也確實看到了很大的成效。」
青島院的奮鬥目標是建設全國一流強院,在發展中總結,張志華覺得目光不能光盯著某個點,如果不去未雨綢繆地轉換賽道,未來將很難得到長遠持續地發展。
文化舉高旗
軟實力獨樹一幟
在交談過程中,張志華多次提及「軟實力」,在他看來,這大概是一種意會大於言傳的東西,後來問到具體事情上,他認為主要表現在社會認可度和職工歸屬感等方面。比如單位對外的形象,專業技術和應用能否為社會、行業帶來對方非常認可的價值,職工對單位是否有自豪感等等。
「
近年來,勘測相關技術和應用從幕後走向了臺前,青島院也一直堅持利用勘測地理信息相關數據、技術和應用服務於地方重大活動或突發事件,諸如整合技術推出便民服務,在暴雨後摸清易積水區域以方便市民出行、指導車輛避讓、協助應急資源配置;黃島輸油管道爆炸、小珠山山林火情等突發事件應急現場服務;上合青島峰會等重大活動現場的信息化安保等。「我們通過這些方面的努力,提升勘察測繪保障能力,拓展服務的廣度和深度,增加社會對行業的認可度。」張志華說。
自然資源部地圖文化與創意工程技術創新中心
地圖水墨畫、地圖的手帕、地圖絲巾、地圖剪紙、地圖摺扇……如果你去過青島院的自然資源部地圖文化與創意工程技術創新中心,將驚訝於如此創意十足、琳琅滿目的系列地圖作品。地圖文化創意作品也成為了青島院的一張名片,立足於測繪,以文化為根基,以地圖為載體,2000餘種地圖文化作品,各類創新型活動和地圖文化科普活動,發起中國地圖文化節,如此精彩的地圖文化創意工作,離不開院管理層的大力支持。作為中國地圖文化創意產業聯盟理事長,張志華致力於地理信息與文化創意的融合。「最早我們只是做一些嘗試,在實踐中拓寬了思路,後來就將這些創意結合上升到了文化的層面,成為了我院特別重要的軟實力體現。這種投入需要堅持,我們並沒有以產出來作要求。就目前的成效來說,這項投資是非常值得的。」青島院引領所作的地圖文化創意走出青島,走向了全國,甚至走出了國門,多次攬獲國際大獎,也成為了一些重大活動的專業「特產」。
茶馬古道蠟染地圖
對外提升青島院品牌價值的同時,對內還要提升職工的歸屬感,思想的統一更能讓大家擰成一股繩,提高凝聚力。「單位的發展在一定階段靠制度,再往後發展就要依靠文化、理念。新進職工到青島院後,不管之後工作方向是哪裡,一律在信息工程所工作實習一年,很多部門急著用人,不能理解這種做法。科技、人才和管理創新是信息工程所的立院之本,我是想讓所有人都能經歷這種過程,形成一種責任意識,並學會感恩,並且把這種基因傳到全院去。另外對新進職工,不能只用產值來衡量,內部還需要有關懷、關愛、團結,對內擰成一股繩,對外才能形成競爭力和影響力。」獨闢蹊徑,重視軟實力的發展,青島院是在幾代人努力下才有了當前的局面,回想當初的困難,張志華覺得每一步都走得不容易。
近十年來,行業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網際網路帶來技術、應用的衝擊,對傳統地理信息行業模式、成果、技術也帶來了挑戰。在實踐中,青島院已經做出了亮眼成果。「幾千年來,地圖一直以各種形式存在,但是這些年電子地圖的蓬勃發展和廣泛應用,顛覆了傳統地圖的發展歷程,地圖一直存在,但是它在迭代、循環中前進。另外我們的傳統的基礎測繪數據還需要再提升,如果不能便捷地滿足差異化的要求,未來會處境艱難。」在張志華看來,歷史的車輪總是往前走,不管有多擔心、害怕,誰都擋不住,在行進過程中,有些東西總歸會被淘汰掉。傳統測繪從業者們也要自己適當調整自己的方向,為即將到來的彎道做準備,避免直接撞到彎道壁上。
在自然資源體系下,青島院將單位使命修訂為「服務大局、服務社會、服務民生」,在張志華看來,自然資源體系下能做的事情太多,很多規定和目標,實際上是要實現科學發展觀,這個全新的課題是一扇新的大門,大家都在探索。前路機會很多,道路可能會坎坷,要自己不斷調整去適應。
文 / 本刊記者 丹妮 圖 / 受訪者 提供
聲明:本文為《中國測繪》原創文章,授權合作請在本公眾號留言,或致電:010-63881401。
《中國測繪》期待您的來稿
《中國測繪》
測繪地理信息發展變遷的
記錄者、思考者、傳播者
自然資源部主管
中國測繪學會主辦
面向測繪地理信息行業的全國性綜合刊物
投稿信箱(只接受電子投稿):
letters@sino-survey.com
《中國測繪》全年徵訂中,長按下方二維碼添加關注,可在線訂閱
原標題:《中國測繪丨堅持和堅守——訪青島市勘察測繪研究院院長張志華》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