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工作是展示和構建中華民族歷史、中華文明瑰寶的重要工作。近期,我國多地在考古領域取得重要成果。這些成果展示了中華文明起源和發展的歷史脈絡、展示了中華文明的燦爛成就。有朋自遠古來,光彩奪目!一起了解這些豐碩成果。
左上圖為古墓裡出土的大量精美金銀器;右上圖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熱水墓群」;左下圖為古墓裡出土的大量精美金銀器;右下圖為古墓裡出土的大量精美金銀器
在青海省都蘭縣的荒漠戈壁上,聚集著中國最大的吐蕃墓葬群。一千多年前,這裡曾是吐谷渾王國的繁華都城。這片戈壁下,埋藏著不少不為人知的歷史。
1982年,青海省海西州都蘭縣發現了一座古墓。隨後,考古學家又在其附近發現數百座古墓,這片古墓群被命名為「熱水墓群」。
「熱水墓群」中最為壯觀的一座墓葬——「血渭一號大墓」,據稱就是《鬼吹燈》小說中「九層妖塔」的原型。
這是因為「血渭一號墓」的構築形式和風格極為特別,在我國考古發現中絕無僅有。而且共有9層,在當地流傳著這座墓不吉利的傳說,因此當地的老百姓稱它為封印群魔的「九層妖樓」。
自2018年起,「血渭一號墓」已出土各類文物1000餘件。最近,考古人員又有了新發現。這座「九層妖塔」的原型古墓裡,出土了大量精美金銀器。關於墓主人的身份,目前還不能確定。但是,近期在墓中發現的一枚銀質印章,讓考古專家充滿了期待,或許這將成為揭開墓主人身份疑雲的密碼。
左圖為河南省淅川縣下王崗遺址出土的龍山文化時期銅矛;右上圖為河南省淅川縣下王崗遺址出土的仰韶文化時期陶器;右下圖為河南省淅川縣下王崗遺址發掘現場
《淅川下王崗:2008-2010年考古發掘報告》11月29日首次發布。報告顯示,河南淅川下王崗遺址整個面積約6000平方米,國家文物部門先後多次對其進行大型搶救性發掘,發掘總面積達5311平方米,基本被全面揭露。遺址從距今約7000年的仰韶文化時期延續至西周晚期,年代跨度近5000年,是研究史前聚落完整面貌的典型個案。
丹淅流域即丹江與淅水流域及其周邊地區,以淅川縣為主體。歷史底蘊深厚的淅川是考古界的天堂,這裡先後出土文物9萬餘件,其中國家一級文物54件。報告主編、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高江濤表示,報告全面呈現了發掘成果,可為丹淅流域文化譜系變化、史前環境變遷、聚落形態演變等課題研究提供重要資料。
左圖為二里頭都城中心區的多網格式布局示意;右上圖為二里頭都城遺址中心區西南路口示意圖;右中圖為二里頭都城遺址宮西一區南牆垣平面;右下圖為二里頭都城遺址宮城南牆西段平面
國家文物局11月25日在北京召開「考古中國」重大項目重要進展工作會,會議聚焦夏文化及新石器晚期重要考古發現,通報了河南二里頭遺址、安徽禹會村遺址、河南時莊遺址、餘莊遺址、黃山遺址等5項重要考古發現。
其中,河南偃師二里頭遺址中心區「九宮格」式布局、「井」字形主幹道路網絡面貌更加清晰,新發現宮殿區南、北兩側道路自宮西路向西延伸400餘米,在宮西路以西新發現一條南北向的道路,道路兩側有牆垣。新發現的道路和牆垣將二里頭遺址劃分為多個方正、規整的網格區域,多個網格內均曾發現不同等級的建築基址和墓葬,顯示出分區而居、區外設牆、居葬合一的結構布局,為研究二里頭遺址城市規劃、社會分層、禮儀制度等提供重要資料。
左圖為2020年禹會村龍山文化城址考古工作平面圖;右圖為安徽蚌埠禹會村遺址聚落考古隊領隊張東在文物庫房展示出土的龍山時期陶器
國家文物局11月25日在北京召開「考古中國」重大項目重要進展工作會,會議聚焦夏文化及新石器晚期重要考古發現,通報了河南二里頭遺址、安徽禹會村遺址、河南時莊遺址、餘莊遺址、黃山遺址等5項重要考古發現。
其中,安徽蚌埠禹會村遺址發現並確認一座龍山文化城址,年代距今4400年-4100年,整體規模超過18萬平方米。現存東、北兩段城牆,長300米-600米,以往發現的「祭祀臺基」應是城址東城牆的一部分。城牆均堆築而成,僅存城牆基礎,寬18米-25米,城牆內外分別挖有壕溝。禹會村龍山文化城址是迄今考古發現淮河中遊地區規模最大的龍山文化城址,是江淮地區文明化進程的重要實物資料。
左圖為河南時莊遺址遺蹟分布圖;右上圖為時莊遺址地上糧倉俯拍圖;右中圖為河南淮陽時莊遺址全景(無人機照片);右下圖為時莊遺址發現的圓形及圓角方形倉儲遺蹟(上為北)
國家文物局11月25日在北京召開「考古中國」重大項目重要進展工作會,會議聚焦夏文化及新石器晚期重要考古發現,通報了河南二里頭遺址、安徽禹會村遺址、河南時莊遺址、餘莊遺址、黃山遺址等5項重要考古發現。
其中,河南周口時莊遺址發現一處糧倉倉城,年代距今4000年-3700年,相當於文獻記載的夏代早期。城址座落在人工墊築臺地上,外圍發現兩周夯土圍牆,外圍牆圈圍面積1243平方米。城址中心發現一座連間房屋,房屋周圍散布28座倉儲建築遺蹟,堆積中檢測出粟、黍類作物的穎殼,推測應為糧倉。時莊遺址是我國目前發現年代最早的糧倉倉城,布局清晰,功能明確,對研究中原地區早期國家的糧食管理等具有重要價值。
上圖為餘莊遺址發掘區航拍圖(11月3日攝,無人機照片);左下圖為餘莊遺址標號為T0405的探方出土的陶器;右下圖為餘莊遺址標號為M10的墓葬出土的隨葬陶器
國家文物局11月25日在北京召開「考古中國」重大項目重要進展工作會,會議聚焦夏文化及新石器晚期重要考古發現,通報了河南二里頭遺址、安徽禹會村遺址、河南時莊遺址、餘莊遺址、黃山遺址等5項重要考古發現。
其中,河南平頂山餘莊遺址是一處規模較大的龍山時期聚落遺址,面積約50萬平方米,發現墓葬、房址、窖穴等各類遺蹟50餘處,其中龍山文化M10是迄今河南境內已發現的隨葬器物數量最豐富、等級規格最高、禮制色彩最明確的龍山文化墓葬,為研究龍山時期中原地區的禮制起源等提供了重要的實物資料,也為研究中原地區社會複雜化進程提供了新的資料。
左上圖為屈家嶺M77中象牙弓飾玉鉞骨樽;右上圖為黃山遺址部分發掘現場航拍圖;左下圖為黃山遺址出土的仰韶文化晚期的大型玉石器生產作坊;右下圖為黃山遺址出土的石質制玉工具——系列石鑽
國家文物局11月25日在北京召開「考古中國」重大項目重要進展工作會,會議聚焦夏文化及新石器晚期重要考古發現,通報了河南二里頭遺址、安徽禹會村遺址、河南時莊遺址、餘莊遺址、黃山遺址等5項重要考古發現。
其中,河南南陽黃山遺址是一處新石器時代晚期大型聚落遺址,總面積約30萬平方米。考古發現仰韶文化晚期大型「前坊後居木骨泥牆式」建築3座、工棚式建築2座,屈家嶺文化中小型玉石器作坊址7座、大型夯基1座、墓葬82座、祭祀坑2座、甕棺葬73座,出土大量玉石器製作工具、玉石料殘次品、陶器、骨器等遺物,均與玉石器製作密切相關,推測黃山遺址應為仰韶文化晚期至屈家嶺文化時期大型玉石器生產「基地」性質的聚落遺址,為研究新石器時代晚期南北文化交流、區域社會文明化進程提供了重要材料。
左圖為考古發掘出土的羅婉順墓誌局部;右上圖為考古發掘出土的元大謙墓誌;右中圖為元大謙、羅婉順夫婦合葬墓出土的陶人俑;右下圖為考古發掘出土的羅婉順墓誌
日前,陝西省考古研究院在位於漢哀帝義陵以南約1.6公裡、秦鹹陽城遺址保護區以西約2.7公裡處發掘出大量隋唐時期墓葬。期間,考古工作者在清理元氏家族墓葬時,發現三合由唐玄宗之侄、讓皇帝李憲之子、汝陽王李撰文的墓誌,而其中一合墓誌的書寫者為時任長安縣尉的顏真卿。
本次考古發現的墓誌,不僅是新見的唐代皇室成員文學作品,更是目前國內唯一經由科學考古發掘出土的顏真卿早年書跡真品,再次體現了考古工作對展示與構建中華民族歷史的重要意義。
左圖為工作人員在清理河南洛陽徐陽墓地標號為M15的墓葬;右上圖為河南洛陽徐陽墓地標號為M15的墓葬周邊祭祀遺存內出土的動物遺骸;右中圖為河南洛陽徐陽墓地標號為M15的墓葬出土的編鐘;右下圖為河南洛陽徐陽墓地標號為M15的墓葬出土的玉璜
近日,在河南洛陽徐陽墓地,考古學家發現一座2600多年前戎人王級大墓,這也是徐陽墓地考古發掘的第二座王級大墓。在這一墓葬中,考古工作人員再次發掘出土大量精美隨葬品,且都保存相對完好。
這座戎人王級大墓的發掘出土,不僅再次印證陸渾戎於公元前638年遷入洛陽伊川這一歷史記載,也真實呈現出當年戎人在洛陽地區的生活狀態。對探索中華文明形成過程中的民族融合與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價值。
經過幾代考古人接續奮鬥,我國考古工作取得了重大成就,
延伸了歷史軸線,增強了歷史信度,豐富了歷史內涵,活化了歷史場景。
考古工作還在繼續,廣大考古工作者任重道遠。
(製作 / 王瑩 資料來源 / 新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