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本報記者署名文字、圖片,版權均屬新安晚報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授權不得轉載、連結、轉貼或以其他方式複製發表;已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使用時必須註明 「來源:新安晚報或安徽網」,違者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新安晚報 安徽網 大皖客戶端訊 2017 年底,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生命科學與醫學部揭牌成立,安徽省立醫院以直屬附屬的形式併入中國科技大學,命名為「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附屬第一醫院」。一年多時間,生命科學與醫學部人才培養啟動、多個頂級團隊入駐,「科大新醫學」創新實踐加快發展,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附屬第一醫院正朝著國內一流的醫院邁進。在北京,全國人大代表、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校長包信和接受新安晚報、安徽網、大皖客戶端記者的專訪,暢談校院融合、人才培養、上會關注領域。
全國人大代表、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校長包信和接受本報記者採訪。
頂尖團隊入駐中國科大附一院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生命科學與醫學部由中國科學院、安徽省政府、國家衛計委三方共建,自成立開始就備受關注。據悉,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通過在Nature雜誌發布全球招聘啟事、顧問委員會工作小組遴選,知名旅美學者、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醫學院血液科副主任程臨釗教授於2019年春節後正式「掛帥」生命科學與醫學部,出任部長一職。
不僅如此,一年多時間,多位院士如王紅陽、葛均波、卞修武、蔣華良、趙宇亮和他們的研究團隊以及中國科技大學的田志剛院士、申勇教授等已經入駐生命科學與醫學部,並分別建立「腫瘤學」「人工智慧與醫學創新」「智慧病理」「藥物化學生物學」「腫瘤診療智能納米系統」「免疫治療」和「神經性衰變機理」院士工作室和研究中心,陣容強大。
包信和告訴記者,目前生命科學與醫學部建立了8~10個研究中心或研究所,全部設在醫院,基本都是以院士或著名專家領銜,每個團隊在各自領域水平都非常高。基礎研究將和臨床緊密結合,不僅有助於提高醫學研究的水平,也能造福安徽百姓。
探索「5+3」醫學人才培養模式
生命科學與醫學部去年首次面向全國招收研究生,加快推進「理工醫交叉融合,醫教研協同創新,生命科學與醫學一體化發展」的「科大新醫學」創新實踐。
「去年我們招了近60名研究生,基本上還是在生命科學、醫學基礎研究這些方面。」包信和說,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是教育部認定的20個可以自主設置專業的高校,今年計劃探索在生命科學與醫學部新增臨床醫學專業。
「今年我們希望能夠把臨床醫學的研究生專業設置出來,最近一直在推動這件事,教育部非常重視。我們也已經申報了本科的臨床醫學專業方向。」包信和說。
如果今年增設臨床醫學專業,那招生規模是否會擴大?包信和說,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一直堅持精品辦學路線,無論是本科還是研究生,總體招生規模都不會很大。
包信和透露,目前正在加快拔尖創新醫學人才培養。在「中國科大與北京協和醫學院生物醫學交叉學科人才培養計劃(PhD Program)」基礎上,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與北京協和醫學院籤署創新醫學人才培養合作協議,借鑑國際醫學人才培養經驗,遵循醫學教育規律和醫學人才培養規律,體現醫學教育對多學科教育背景人才的要求。
據了解,去年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面向全校大一、大二在校本科生設立醫學英才班。經過面試和遴選,來自生命科學學院、少年班學院、化學與材料學院等21名同學入選。
「我們正在做一些改革,探索5+3的人才培養模式。」包信和說,這個「5」裡,實際上要求學生在本科有3年的基礎學科學習,然後2年學醫科知識,接著再在研究生階段學習3年醫科知識,「這樣就形成一個『3+2+3』的模式。」
去年9月1日,科大高新園區舉行奠基儀式(資料圖片)
高新園區一期預計9月結構封頂
去年9月,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高新園區舉行奠基儀式。據悉,該校高新園區北鄰中國科大先進技術研究院,西接中科院量子信息與量子科技創新研究院,和正在建設的量子信息國家實驗室(籌)是一個完整的創新主體。兩者同步規劃,建成後將與已經投入使用的中國科大先進技術研究院構成一個人才培養、科技創新和成果轉移轉化的創新閉環,成為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的重要組成部分。
「科大在合肥市區現有校區面積大約1800畝,作為科大新校區,高新園區規劃總用地1500多畝。」包信和說,今年到北京參加全國兩會前夕,他專門到高新園區施工現場了解建設情況,發現基建速度很快,建設水平很高,「非常不錯,計劃今年9月份一期幾個樓的結構要封頂,我們總體規劃希望明年年底就能交付使用。」
「(高新園區)建成了以後,我們會對學校園區的功能作一些調整。」包信和說,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東校區以理科人才培養為主,西校區主要是工科和醫科的基礎學科教育等。高新園區未來更多專注新工科和高新技術發展,這也與合肥高新區的發展定位相匹配。
建設面向全國的科技創新體系
創新是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的基因。包信和說,從去年12月底到今年2月,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已經在《Nature》《Science》和Cell等頂級期刊發表了5篇文章,「我們不能唯論文論,但是我們鼓勵這種有創新的高水平工作的發表,最近的這些工作涵蓋量子科學、化學、地空、醫科等方面,這也反映了學校在原創性的基礎研究的眾多領域有很強的活力。」
「在去年的人代會上,我提出要在安徽建設科技成果轉化體系,一年時間,我們在省內科技需求比較旺盛的幾個市,比如蕪湖、蚌埠、阜陽和銅陵已經開始逐步建立這樣的科技成果轉化體系。」包信和告訴新安晚報、安徽網、大皖客戶端記者,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會在這些城市建一些科技成果轉化中心,派駐科研人員,希望不僅是將中國科大,而且要將中科院和中國科大校友好的科研成果直接送到用戶手裡。 我們的目標是依託中國科技大學先進研究院,建設立足合肥、覆蓋安徽、面向全國的科技創新體系,「實際上就是把我們的科研成果直接送到當地科技有需求的地方,同時各城市也會參與到我們的中心建設中來,共同建設這樣一個成果轉移轉化的機構。」
建議建立國家科技倫理委員會
作為一名教育科研工作者,一直以來,包信和非常關注我國科技倫理建設。「其實《關於建立國家科技倫理委員會的建議》我已經提了兩年了,今年會上再提,就是第三年了。」包信和說,過去可能人們對科技倫理關注不多,但是去年出現了一些科技倫理方面的事情,他明顯感覺到人們對科技倫理的意識在增強,對建議的處理意見和反饋也很具體了。
「現在高科技的發展有很多不確定性,這樣也就會給未來社會的發展帶來很多不確定性,用什麼樣的態度對待這些具有不確定性的科學研究就涉及到科技倫理的問題。」包信和說,無論是國家層面,還是科研人員都應該認真思考這個問題,「包括科技方案的設計、科技目標的確定等,都應該同時進行科學倫理方面的考量」。
「科學的目的本來是要造福人類,如果可能會對人類造成災難,那麼這不是我們希望做和看到的。」包信和呼籲,希望能在國家層面建立有權威性的科技倫理委員會,並統籌加強科技倫理研究和建設,讓更多的科學家能夠認識到,科技倫理並不是限制科學發展,實際上是為了科學更健康、更好地持續發展。
蘇蕾豔 崔雪美 但孝妍 新安晚報 安徽網 大皖客戶端記者 項磊 劉暘 鍾虹 魏鑫鑫 攝影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