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陝西丹霞地貌群:風+水+億萬年 造就「中國紅谷」

2021-01-11 華商網

  美國波浪谷,前去遊玩參觀需提前搖號或抽籤,能與其媲美的位於陝北地區的世界級丹霞地貌群,近幾年科研開發利用後,同樣引來世界各地的遊客。這一條由榆林、延安、銅川、鹹陽、寶雞等地區串聯起來的丹霞地貌群,像一條紅絲帶系在陝西地圖「兵俑」脖子上,神奇而又厚重。

  為了探秘這片紅色土地,12月初,華商報記者跟隨陝西省地質調查院地質科技中心主任劉一葉,科技中心新聞宣傳中心副主任安楚,礦產地質調查中心地質遺蹟調查所副所長、項目負責人吳昊,技術人員王卓勝、祝捷、周欣姝等一行13人,首次在嚴寒季節對陝北甘泉、志丹等地丹霞地貌群進行科考。

  12月2日,厚重的黃土高坡被大雪覆蓋過後,披上了一層白棉被。科考人員一行由甘泉縣出行,翻越積雪的山路,行駛一個多小時後到達志丹縣的永寧鎮。翻越道道山後,終於清楚看到圪梁梁簇擁最高的一個山頭——洛河奇峰永寧山。

  駐足觀看,永寧山整個山體為紅砂石質,峭崖絕壁,氣勢雄偉,洛河環抱著這座山峰。寒風乍起,驚得山坡樹枝積雪滿天飛舞,吹得科考人員難以站穩。

  面對這座突兀的山峰,吳昊介紹,丹霞地貌洛河組形成於早白堊世(距今1.45億~1.005億年),據相關資料研究,丹霞地貌(溝谷)主要形成於古近紀(距今6500萬~2330萬年)。此後,經歷了第四紀的黃土覆蓋和再次的衝積侵蝕,最終定型。經過地表水流對巖層進行侵蝕切割,慢慢形成溝谷型、孤峰型、丹崖赤壁等景觀。

  大峽谷內外溫差有別 巖壁看似柔滑卻堅硬無比

  12月2日下午,雪後的陝北開始颳起強勁的北風。科考組來到樺樹溝大峽谷。谷外零下15℃,谷內沒有了寒風,溫暖許多。

  因為陝北地理天氣的原因,雖然已經科考多年,但嚴寒季節對大峽谷科考還是首次。谷面大雪覆蓋、野樹叢生,有些樹根深扎於巖石。看似柔滑的巖壁,記者用手摸的時候卻堅硬無比。吳昊說,能達到這種效果,是因為經歷了數千萬年雨水衝擊和風力吹打。巖石並非磐石一塊,有些巖壁縫隙裡,還有一些沉積的紅色渣土,抓在手裡軟綿綿的。吳昊說,在鄂爾多斯盆地抬升過程中,形成了一系列節理、裂隙,水流主要就沿這些線性構造侵蝕、匯集。延安地區洛河組砂巖中節理、裂隙數量最多,丹霞地貌(溝谷)也最多。陝北地區季節性集中強降雨,對紅層具有非常強的侵蝕作用,河流對巖層的縱向切割和溯源侵蝕對溝谷型丹霞地貌的形成起到重要作用。從另一個角度,對分析出延安地區年降雨量的變化有積極作用。

  雨水不斷衝刷這些風化、侵蝕、脫落的巖石,造就了如今千奇百怪的巖壁。科考人員通過宇宙成因核素測年,獲取了多處丹霞溝谷谷壁的暴露年齡——760-1740年之間,這個數據反映了丹霞溝谷形成早於該年齡,也說明溝谷處於一個不斷剝蝕、持續改造的過程。

  穿梭峽谷其中,抬頭望天,時而一線天,時而空洞,時而遮擋。濃鬱厚重的橙紅色與深藍色的天空呼應,讓人不禁感嘆大自然的奇妙。

  甘泉大峽谷「險、幽、曲」 比美國羚羊谷更加豐富多彩

  科考組介紹,景觀帶內丹霞地貌特徵鮮明,上部第四紀黃土覆蓋,不同於中國南方丹霞,是研究丹霞地貌與黃土地貌並存的天然實驗室。丹霞地貌類型多樣,主要有溝谷型、孤峰型、方山型、峰林型、簇群式塔狀、波浪式以及丹霞赤壁、丹霞天生橋、石蘑菇等。陝北丹霞地貌的發現突破了地貌學界以往對中國丹霞分區、中國丹霞構成和丹霞地貌類型的認識,為進一步研究丹霞地貌提供了眾多難得的範例。

  吳昊告訴記者,甘泉大峽谷是一個峽谷群,目前發現的有120餘條,主要分布於西北部,峽谷有長有短、寬窄不一。歷經數千萬年風沙切割和流水衝刷形成,具有黃土高原自然地縫奇觀之美稱。目前對外開放的有樺樹溝、龍巴溝、牡丹溝、一線天四條峽谷。

  甘泉大峽谷與國內其他峽谷相比較,以「險、幽、曲」見長,呈現出明顯的波浪狀特徵,處於地下裂縫,巖石與光影變化無窮,構成了美倫美奐的夢幻世界。與國外相比較,正如中國紅層與丹霞地貌研究領軍者彭華教授所讚嘆:中國的甘泉大峽谷一點不亞於美國的羚羊谷。他留言:「一開始我是帶著質疑的態度選擇考察這裡的,因為看到許多圖片似乎盜用了美國羚羊谷的圖片。但看過之後驚奇地發現,甘泉峽谷居然和羚羊谷形神兼備,而且更加豐富多彩。美國羚羊谷地處乾旱區,溝谷中巖石表面保持鮮豔的紅色;而甘泉峽谷處於半溼潤區,峽谷上遊植被茂密,紅色的石頭、綠色的苔蘚、白色的泥膜,加上光線照射的變幻,使得甘泉峽谷五彩斑斕,這恰恰是羚羊谷沒有的。」

  中國已知丹霞地貌景觀最大集中分布區 譽為中國紅谷

  據了解,2015年,原國土資源部中國地質調查局部署開展了「西北地區重要地質遺蹟調查(陝西)」,拉開了陝西省地質遺蹟調查工作的序幕。

  調查組隨後在陝北、渭北地區發現了中國獨有的「溝谷型」丹霞地貌等地質遺蹟。2017年9月,陝西省地質調查院組織實施了「陝北丹霞地貌地質遺蹟調查」項目,又在陝北及渭北地區發現了國內目前已知的規模最大的丹霞地質遺蹟景觀帶。2019年8月在延安市成功舉行的第四屆紅層與丹霞地貌國際研討會,會上形成了《延安宣言》。國內外專家一致認為,以延安丹霞為核心的陝北丹霞地貌是中國目前已知丹霞地貌景觀最大的集中分布區,被譽為中國紅谷。甘泉大峽谷溝谷型地貌豐富了丹霞地貌的種類,刷新了地貌學界對中國丹霞的傳統認識,顛覆了人們對黃土高原自然地理的一貫認知,是丹霞地貌的自然博物館。

  >>對話專家

  了解陝北丹霞地貌

  這幾點很重要

  此次科考期間,華商報直播吸引了300餘萬網友的關注。對網友的一些疑問,陝西省地質調查院礦產地質調查中心地質遺蹟調查所副所長、項目負責人吳昊進行了解答。

  陝北丹霞地貌形成的原因及時期?

  吳昊介紹,陝北丹霞地貌的形成源於早白堊世紅色碎屑巖沉積早白堊世(距今1.45億~1.005億年),為乾燥炎熱的環境,在延安-榆林一帶,受風力作用沉積形成沙漠相砂巖,主要有兩個顯著特點:一是顏色呈紫紅色,這就為丹霞地貌提供了色彩之美;二是發育大型的斜層理、交錯層理,這就為丹霞地貌提供了形態之美。也就是說,洛河組砂巖為丹霞地貌的形成提供了物質基礎。

  丹霞地貌成因複雜,這幾個作用比較重要:1.構造隆升對丹霞地貌發育的關鍵性作用,陝北地區存在多級古夷平面和河流階地,反映該地區差異、間歇性隆升,進而地表水流對巖層進行侵蝕切割形成溝谷型、孤峰型、丹崖赤壁等景觀。2.水流侵蝕是丹霞地貌形成的主要外因,陝北地區季節性集中強降雨,對紅層具有非常強的侵蝕作用,河流對巖層的縱向切割和溯源侵蝕對溝谷型丹霞地貌的形成起到重要作用。此外,還有凍融作用、重力崩塌作用、風力侵蝕改造等,共同鑄就了陝北丹霞地貌。

  陝北丹霞地貌規模多大?主要分布區域?

  吳昊介紹,陝北丹霞地貌景觀帶南北最長770千米,東西寬約5-100千米,涉及榆林、延安、銅川、鹹陽、寶雞等地,分布範圍約30773平方千米,是我國迄今發現的最大丹霞地貌景觀集中分布區域。經過對全區開展1:50萬精度調查,共有丹霞地貌90處;甘泉雨岔一帶1:1萬精度的詳查,將原有的一處丹霞地貌細化為18處;靖邊龍洲一帶1:1萬精度的詳查,將原有的一處丹霞地貌細化為47處。

  陝北丹霞地貌群是怎麼發現的?

  吳昊表示,陝北丹霞地貌景觀帶是在2017年發現的。在這之前,陝西北部僅有靖邊龍洲、甘泉雨岔、志丹永寧山、三臺山,耀州照金、陳倉九龍山等6處丹霞地貌,呈孤立的點狀分布。

  2017年9月,在陝西省自然資源廳組織指導下,省地質調查院部署實施「陝北丹霞地貌調查項目」,採用遙感解譯、無人機航攝測量、人工智慧、地面調查等方法對陝西北部進行空天地一體化綜合調查,發現了這一景觀帶。

  丹霞地貌對研究陝北地質有何意義?

  吳昊表示,景觀帶內丹霞地貌特徵鮮明,上部第四紀黃土覆蓋,不同於中國南方丹霞,是研究丹霞地貌與黃土地貌並存的天然實驗室。丹霞地貌的發現突破了地貌學界已往對中國丹霞分區、構成、地貌類型的認識,為進一步研究丹霞地貌提供了眾多難得的範例。

  景觀帶內90處丹霞地貌,在微地貌特徵、類型、成因機理等方面都具有重要對比研究價值。此外,甘泉雨岔、靖邊龍洲丹霞與美國西部羚羊谷、波浪谷,在造景地層巖性、地貌形態、景觀組合等方面高度相似,也具有很高的對比研究價值。

  作為丹霞地貌構造物質基礎的洛河組,記錄了早白堊世鄂爾多斯盆地的沉積環境,保存了盆地演化的相關證據,為研究鄂爾多斯盆地白堊紀古地理、古環境以及青藏高原隆升,甚至我國地貌格局形成提供了重要素材。

  陝北丹霞地貌群對研究生物演變有何意義?

  吳昊介紹,洛河組這套地層中已發現多處恐龍足跡,在神木公格溝發現了哺乳形類,獸孔類足跡-實雷龍足跡類-恐爪龍類足跡。這種多樣性的獸腳類行跡與小型四足類足跡的組合,在中國屬首次發現,對中國白堊紀沙漠相恐龍動物群的類型與分布,乃至該地區的古氣候、古地理和地層對比研究都具有重要的意義。

  在靖邊龍洲地區沙漠沉積環境中發現的小型肉食性恐龍足跡十分罕見,對研究恐龍生態、古氣候變化、早白堊世沉積環境都具有重大意義,同時也提升了丹霞地貌的科學價值與內涵。 

      華商報記者 魏光敬/文 張杰/圖


來源:

華商網-華商報

相關熱詞搜索:陝西丹霞地貌陝北

相關焦點

  • 中國最美丹霞地貌-陝西靖邊龍州波浪谷
    提到丹霞地貌,經常會看到美國羚羊谷的照片,,不過在中國,丹霞地貌同樣存在,偶然的一個機會知道了中國也有和一樣景色的地方,陝西靖邊龍洲 中國最美波浪谷。連綿起伏的紅砂巖,凝結成波浪般柔美的紋路。波浪谷景區是不收門票的,是個良心景區,未完全開發好,趁著人少的時候趕緊出發去看看吧。
  • 時光的指紋,中國「波浪谷」,陝西靖邊龍洲丹霞
    在中國陝西,有一個幾乎與美國波浪谷紅砂巖地貌一樣的丹霞景觀,這便是陝西榆林的靖邊龍洲丹霞地貌。靖邊的龍洲丹霞地貌源於中生代侏羅紀時期至新生代第三紀末期的喜馬拉雅造山運動,距今約三千萬到一億五千萬年,地質以紅色砂巖為主,學術上被稱為「砒砂巖」,地質學稱之為丹霞地貌,其得名是由於砂巖紋路像波浪一樣。
  • 七彩丹霞——世間最美丹霞勝景
    七彩丹霞地貌群位於甘肅省張掖市臨澤縣倪家營鄉南臺村,平均海拔1850米,東西長約45公裡,南北寬約10公裡。七彩丹霞地貌群是我國北方乾旱地區最典型的丹霞地貌,也是另一種地貌類型——七彩丘陵,其色彩之繽紛、觀賞性之強、面積之大冠絕全國,舉世罕見,具有很高的科考和旅遊觀賞價值。
  • 中國最美七大丹霞地貌之一——張掖丹霞地貌!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張掖,在中國第二大內陸河黑河的滋潤下,孕育了廣袤的綠洲,方才孕育了河西走廊文化。張掖丹霞地貌位於甘肅省河西走廊中段的張掖市,古為河西四郡之一張掖郡,取「斷匈奴之臂,張中國之掖(腋)」之意。現在我國境內已經發現丹霞地貌1005處,分別位於全國的28個省,並且中國的紅層地貌又獨具特色。學術界認為,丹霞地貌理應申遺,走向世界。張掖丹霞地貌發育於距今約2億年的前侏羅紀至第三紀,丹霞地貌奇觀形成於200萬年前,面積約410平方公裡,其中彩色丘陵面積約40平方公裡,僅次於中國最大的赤水丹霞。彩色丘陵色彩之繽紛、面積之大冠絕全國。張掖七彩丹霞分為3個入口。
  • 網紅踩踏陝西丹霞地貌,處理結果來了!
    7月6日,網紅博主「冒險雷探長」,違規進入陝西榆林靖邊景區踩踏丹霞地貌一事,引發關注。今天(7月9日),當地警方已對此做出處罰決定:帶人進入景區的村民處以行政拘留,網紅博主「雷探長」、烏克蘭女子及攝影師3人被批評教育。
  • 地理敦煌:亞洲最具觀賞性的雅丹地貌群
    2015年9月,以敦煌雅丹地貌為主體的中國敦煌世界地質公園正式獲得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命名。一、雅丹的由來自本世紀「雅丹」一詞被作為一種地貌形態的專有名詞載入各種教科書和地理讀物以來,已逐漸為人們所熟悉了,儘管絕大多數人並不曾親眼目睹過它。而這種地貌形態為什麼叫做「雅丹」,人們卻很少去探尋,以為不過與「喀斯特地貌」一樣,是個舶來語。
  • 靖邊丹霞地貌億萬年風化鬼斧神工 紋理獨特色彩濃
    靖邊丹霞地貌億萬年風化鬼斧神工 紋理獨特色彩濃時間:2015-10-07 19:00:58來源:西部網-陝西新聞網作者:編輯:劉望(實習)     西部網訊(陝西廣播電視臺《第一新聞》)龍洲丹霞地貌位於榆林靖邊縣東南22公裡處的龍洲鄉,獨特的紋理線條,濃鬱的天然色彩,最近每天都吸引著上萬遊客前來一飽眼福。
  • 擁有顏色的丹霞地貌 ——色如渥丹,燦若明霞,故鄉的七彩丹霞
    故鄉的模樣,猶如記憶裡一冊次第展開的精美畫軸,一道穿越千年的歷史長廊,絲綢之路的山川景觀,慢慢展開……祁連山、黑河水與張掖古城,動靜結合、相依相偎,水墨畫卷的元素構成一山一水一古城。故鄉這塊宜居田園詩意的土地,鑲嵌著七彩丹霞與水墨村莊;交織著青山黛色與溼地湖泊;蘊藏著深遠歷史與厚重文化。詩人羅家倫在欣賞張掖風光後,揮筆賦詩一首:「綠蔭叢外麥毿毿,竟見蘆花水一灣。
  • 中國最美七大丹霞地貌之一,張掖丹霞地貌,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張掖在中國第二大內陸河流黑河的潤澤之下,孕育了廣闊的綠洲,孕育了河西走廊文化,張掖丹霞的地形位於甘肅省河西走廊中段的張掖市,古時為河西四郡之一的張掖郡,意為「斷了匈奴的胳膊,夾在中國的腋下」,張掖境內有得天獨厚的自然景觀,美麗的原生態城市溼地。
  • 當熱氣球遇上張掖的七彩丹霞
    張掖,以「張國臂掖,以通西域」而得名,位於中國甘肅省西北部,河西走廊中段。古稱「甘州」。有詩人說,塞上有江南,江南卻不一定有塞上。一幅幅動人的畫卷鋪開在絲綢古道、河西走廊上,而甘州無疑是這幅畫卷上最動人的一筆。說起張掖,我想沒有人會錯過張掖祁連山丹霞地貌群。
  • 2019年國家公務員考試常識備考:丹霞地貌
    1928年,我國著名地質教育家、礦床學家、地貌學家馮景蘭,以曹丕的《芙蓉池作詩》「丹霞夾明月,華星出雲間」而命名為「丹霞」,意指其美如天上之紅霞。   丹霞地貌在我國廣泛分布,相對集中分布在東南、西南和西北三個地區。除中國外,在中歐和澳大利亞等地均有分布,其中中國分布最廣。
  • 帶外國人踩踏丹霞地貌網紅道歉 附B站UP主冒險雷探長道歉全文
    日前B站UP主「冒險雷探長」帶領外國女子進入靖邊丹霞自然風景區,在丹霞地貌上踩踏,還拍攝並發布了視頻,引發了網友憤慨。 7 月 8 日晚,該UP主通過個人微博致歉,稱在認識到自己的不當行為後,他從上海趕赴靖邊,配合當地部門了解此事,調查結果出來後第一時間出來致以歉意。
  • 張掖地質公園精品研學旅遊線路如約而至【線路三】「探秘地球•...
    探秘億萬年的地球印記追尋天地間的詩與遠方張掖地質公園研學旅遊線路攻略張掖丹霞大景區管理委員會張掖國家地質公園管理局(2020年4月29日)祁連山橫亙地質公園南部,發育於祁連山的眾多河流蜿蜒奔騰,億萬年的繁衍進化,孕育了青海雲杉、祁連圓柏、雪豹、白唇鹿、藍馬雞等豐富的動植物種群。張掖地質公園是一座集科學研究、科普教育、旅遊觀光、歷史文化展示、民族風情體驗、地質遺蹟保護於一體的大型地質公園,具有重要的科考科研價值和極高的旅遊開發價值。
  • 陝西一「巨作」景觀,億萬年前因地震形成,被譽為「中國夢之谷」
    但下面小編要介紹的就是陝西的一處「巨作」景觀,儘管在國內眾多神奇而美麗的峽谷景觀中,陝西這處甘泉雨岔大峽谷並不出名,但甘泉雨岔大峽谷的景觀一定會讓遊客拍案叫絕。甘泉雨岔大峽谷,陝西「巨作」,位於延安市甘泉縣雨岔村,是上億年前地震時形成的自然景觀。據地質學家考證,這裡曾發生過劇烈的地質變化,即強烈的地震,距今大約有幾百萬年的時間。
  • 七彩丹霞,上帝潑墨的地方!
    前不久,有女遊客不聽勸阻,翻護欄在張掖丹霞景區拍照,引發眾怒;近日,又有遊客踩踏七彩丹霞巖體的抖音視頻在網絡熱傳,視頻中配的文字機具挑釁:不是有一個新聞說踩了一腳,要用六十年恢復,我們幾個不知道踩了好多腳了,我還弄了點沙子。
  • 2019年山東公務員考試常識:丹霞地貌_熱點關注_煙臺考試網_膠東...
    1928年,我國著名地質教育家、礦床學家、地貌學家馮景蘭,以曹丕的《芙蓉池作詩》「丹霞夾明月,華星出雲間」而命名為「丹霞」,意指其美如天上之紅霞。  丹霞地貌在我國廣泛分布,相對集中分布在東南、西南和西北三個地區。
  • 陝西丹霞地貌景區被遊客刻字,工作人員:600年也恢復不了!
    前腳,杭州西湖石碑被人亂寫字;後腳,陝西丹霞地貌竟然被人雕刻了字。丹霞地貌屬於不可再生資源 ,它的形成需要上億年的時間,且極為脆弱,遊客的腳印可能需要60年或者更久,才能恢復破壞。就在國慶期間,破壞丹霞地貌,踩踏、在上面刻字這些不文明行為,在陝西靖邊地區的波浪谷丹霞地貌景區卻一再上演。
  • 甘肅張掖丹霞地貌,大地饋贈的五彩斑斕、燦爛奪目的壯美畫卷
    張掖丹霞地貌群,俗稱「張掖丹霞」,地處祁連山北麓,位於甘肅省張掖市臨澤縣城以南30公裡,是中國丹霞地貌發育最大最好,地貌造型最豐富的地區之—,是中國彩色丹霞和窗欞狀宮殿式丹霞的典型代表,具有很高的科考和旅遊觀賞價值。
  • 陝北丹霞地貌第二次國際聯合科考在延安舉行
    陝北丹霞 中國紅谷 「丹霞地貌」命名已有80年,在此期間,眾多地質工作者弘揚奮鬥精神、創新精神,不斷探索、不斷實踐,為丹霞地貌調查工作付出了艱辛的汗水,也取得了豐碩的成果自2015年以來,在中國地質調查局、原陝西省國土資源廳的統一部署下,陝西省地質調查院相繼開展了陝北丹霞地貌地質遺蹟調查系列項目,在陝北地區發現了被中外專家譽為「中國紅谷」的丹霞地貌景觀帶,是目前我國已知丹霞地貌景觀規模最大的集中分布區之一,總面積30773km2,帶內丹霞遺蹟135處。
  • 中國最美丹霞在哪裡?
    01緣起距今2.5億年以來中國大部分地區逐漸滄海成陸之後地殼運動又陸續在大地上造就了星羅棋布的構造盆地盆地四周的砂石泥土被河流裹挾而下在低處堆積>東南丹霞、西南丹霞、西北丹霞已然聚集了中國丹霞地貌的82%餘下的18%則散布在華北、東北、新疆以及青藏高原腹地譬如河北承德丹霞(承德罄錘峰;攝影師@徐樹春)▼陝西雨叉峽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