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中考地理試卷穩中有變、變中求新。地理學科命題組專家說,這份試卷緊密聯繫生活實際、社會熱點,全面考查學生在真實情境中運用地理知識、方法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比如結合「隨父母去小區看房」「一次性口罩生產」「中國農民豐收節」「中國高鐵建設」等鮮活的現實生活、生產情境,考查學生解決真實問題的能力和素養。
2020年地理學科中考試題像是一本中國故事集,試卷中共出現20幅組圖,涉及區域圖、等高線地形圖、景觀圖、統計圖表、手繪平面圖、剖面示意圖、知識結構框架示意圖等。專家說,這些圖表服務於內容,照顧到學生的心理特點和學習興趣,體現形式和內容的結合,而試題內容激發考生的愛國之情、強國之志和報國之行。例如,選擇題中以「滄桑巨變七十載,民族復興鑄輝煌」為主題,反映我國高速鐵路飛速發展的成就;以疫情期間全國人民共克時艱,南北方協同合作生產抗疫物資為背景,反映我國工業生產基地和工業發展成就;我國是茶文化的起源地,通過我國茶文化在世界的文化傳播以及影響力,增強學生的文化自信;通過首都北京三個文化帶展示北京古老璀璨的文化,引導學生熱愛家鄉,激發其建設家鄉的社會責任感;通過《夢溪筆談》沈括對農作物生長規律和現象的描述,反映自然環境的區域差異以及人類活動對自然環境的影響,體現古人對地理現象的觀察和對地理規律的認識,展現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有助於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
此外,試題還通過引導考生了解祖國的山山水水,理解國家基本國策,關注人口老齡化等未來社會發展問題,增強考生社會責任感,激發其熱愛祖國的情感。
試題幫助考生了解我國與世界不同國家和地區的交流和合作,拓展全球視野,運用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理念看待當前世界和各種問題。例如,1996年至今,袁隆平團隊技術人員通過聯合國糧農組織和受援國,先後向非洲一些國家示範、推廣雜交水稻技術,選擇題以此為情境考查非洲氣候、地形等對人類活動的影響以及中非區域合作內容;2020年初新冠肺炎爆發後,杜伊斯堡是第一個向中國捐贈防疫物品的德國城市;4月初,從武漢開出的首趟中歐班列滿載口罩等防疫物資抵達德國杜伊斯堡,綜合題以這樣的背景創設問題情境,引導考生認識中歐合作和交流的意義,樹立人類命運共同體意識,展示我國大國擔當以及國際合作中的地位和作用,引導考生樹立制度自信和道路自信。阿根廷是我國的友好國家,2020年5月30日,在京舉行新一代載人飛船試驗船返回艙開艙儀式上,我國向阿根廷駐華公使移交了搭載的阿根廷國旗。綜合題通過旅遊項目的推介展現了阿根廷的異域風貌,拓展考生的國際視野。專家說,清晰的主題設計很好地體現出試題的考查立意和命題思想,同時也為學生在「學中考、考中學」提供了很好的鋪墊和引導。
在疫情影響的特殊學期,試題命制將線上學習的思路和方法引入試題,如綜合題第41題中對北京文化帶的「雲航拍」、第42題中以「黃河的沙」為主題的「雲研學」,都體現了當前線上與線下融合的「雲學習」的特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