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機器查重與人為判定衝突 看國外學術圈如何認定抄襲

2021-01-16 央廣網

  央廣網北京1月25日消息 據中國之聲《全國華語廣播網》報導,論文查重,幾乎已經成為國內大學生在畢業答辯前的必經步驟,根據各個學校不同的標準,論文的重複率在10%-25%不等,就基本可以被認定為抄襲,無法參加畢業答辯。

  近日,有廣西財經學院法學院的教師反映,院長雷裕春的九篇論文和一篇專著,經過知網檢測,重複率有的在30%,有的甚至高達94%。但該校學術委員會卻認定,所有論文都「不涉及抄襲」。

  廣西財經學院目前擁有在校生兩萬三千多人,教師1070人,其中正高級職稱教師77人。擁有正高職稱的廣西財經學院法學院院長雷裕春,被學院多名老師舉報,稱他的正高職稱論文,全都是抄襲而來的。法學院教師李老師將雷裕春的九篇在2004-2008年發表的論文通過中國最大的論文資料庫知網進行檢測,發現每篇重複率都在30%以上,最高重複率是94.8%,這麼高的重複率,可以說幾乎整篇都是抄的。

  廣西財經學院紀委副書記張文安告訴記者,他們在接到老師反映後,已經責成學校學術委員會對此進行調查。第一次,認定雷裕春確係抄襲。在雷裕春不服,提出二次鑑定後,學術委員會又請來三位專家做出二次鑑定,這一次,他們剔除了論文中與此前公開發表文章重複的部分以及一些法律條文、術語,得出部分文章只有30%重複。在專家提交結果後,學術委員會認定,雷裕春不存在抄襲情況:

  知網認定94%的內容與其他論文重複,專家組和學術委員會是如何認定成不涉及抄襲的?專家是如何將重複率94%的文章,變成30%重複的呢?剔除的部分究竟是什麼?廣西財經學院學術委員會辦公室主任鄧文勇說,國家沒有對抄襲有強制認定的標準,至於其他的,他沒法解釋,因為自己「只是一個傳話的」。

  有查重工具,有系統給出的重複比例,規定層面,卻沒有直接的判定標準。於是,當機器查重與人為判定出現矛盾,爭議似乎難以避免。看看國外,在學術領域,對於抄襲行為採取什麼樣的判定措施?相關反抄襲機制能否有效遏制抄襲行為的發生?

  曾在英國和美國先後取得碩士學位的王玥珉回憶說,留學期間,反對抄襲,是學校工作人員三令五申的話題。每年期末之前或交論文之前,會有冊子發下來,不停強調學術規範。其中,抄襲會重要強調的方面。英美國家對抄襲的定義非常明確,所有論文交上去之後,都會過系統,檢查有多少百分比跟之前的文章類似。如果超出某個範圍,這一科就掛了,甚至會被直接退學。

  這裡提到的「過系統」,指的是防止抄襲的查重系統,與國內報導中提到的知網資料庫檢測有些類似,可以給出新論文與已有論文的重複率數據。在要求嚴格的學校,重複率超過5%都可能導致論文無法通過審核。這些查重工具是依據什麼原理、在美國等「學術大國」的普及程度和公信力如何?

  據華爾街多媒體記者官子俊介紹,許多美國大學都在使用反抄襲軟體,對學生論文進行審查,其中一個比較受歡迎的就是Turnitin,它擁有龐大的資料庫,裡面不僅收錄學生論文,還有網絡文章以及書籍和期刊內容。在對論文進行審查時,Turnitin會把論文中的語句和資料庫裡的內容進行對比,相似或者重複的內容會被標出來,兩者之間的相似度會以百分比的方式呈現,Turnitin並不會明確表示論文是否有抄襲現象,而審查人員在一般情況下也不會僅憑Turnitin的數據就做出判斷。可是,當需要審查大量論文時,Turnitin可以加快工作人員的效率。早在2012年,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就開始使用Turnitin來審查研究生的入學申請論文,如果相似度在10%以上,學校就會判定論文抄襲,從而拒絕入學申請。史丹福大學也在同一年使用Turnitin,審查36000份學生的入學論文,如果相似度達到7%,論文就會被判定抄襲,但學生有申訴的機會。使用Turnitin每年需繳納數千美元費用,而一些學校認為這筆費用不划算,因為可以使用其他方式來審查論文是否抄襲,比如把論文水平和學生SAT的寫作分數,以及面試效果相比較,如果兩者相差很大,就可以對論文的真實性做出質疑。

  即便有了相對可靠的查重工具,機器檢測畢竟與人為判別存在一定誤差,爭議也往往由此滋生。在德國,學術抄襲問題被認為是嚴肅的誠信問題,即便是資深的政客,都有可能因為多年前的抄襲行為名譽掃地。一旦爭議發生,德國人如何保證讓受到質疑的論文得到「不偏不倚」的裁決呢?

  德國觀察員薛成俊指出,在德國,知識受到特別的重視,擁有學術頭銜,更是很多人夢寐以求的事情,因為他們代表了榮耀。一個擁有學術頭銜的人往往也是受人尊敬的,前提是必須原創,應用別人的成果必須要按照規定,詳細註明出處,抄襲、剽竊論文行為將會面臨嚴重的後果。比較著名的例子是德國前國防部長古滕貝格,這位貴族出身,年輕有為的政治新星原本有望成為德國總理的人選,但2011年被媒體爆出其博士論文涉嫌大段引用而未見來源註明,後經學術機構調查,確實構成抄襲,不但博士學位被剝奪,而且在巨大的輿論壓力下不得不主動辭去國防部長職務,從此在德國政壇銷聲匿跡。

  2013年,在古滕貝格抄襲門事件中強烈表示憤慨的德國教育部長沙萬女士自己也深陷論文抄襲醜聞,被剝奪博士學位四天後被迫下臺,辭去了教育部長的職務。2015年,德國現任女國防部長馮德萊恩也因其25年前的醫學博士畢業論文中有30多處違反了學術界認可的引用規範而險些重蹈前兩位同事的覆轍。由此可見,對於論文抄襲行為,德國基本上採取零容忍態度,一旦查處,無論身處什麼地位,絕不姑息。

相關焦點

  • 誰來判定論文抄襲?
    如果真的構成抄襲,我願意承擔任何責任。」侯懷霞說。信機器,還是信人姚洪軍想不明白:「我也是學法律的,白紙黑字的證據擺在這裡,難道還不足以認定?」在他看來,居高不下的「複製比」是推不翻的事實。尤其像侯的博士論文為法學類別,涉及援引大量法律法條的情況。在他的印象裡,侯文中被舉報雷同的部分,涵蓋科普性敘述、新聞類報導,也有相關的法律法條,而這些都要依照實際情況來綜合判定。「一些歷史性綜述,有時候用自己的話概述反而不準,不如直接引用已有的說法。」李其說。「知網查重並不能作為評判學術抄襲的唯一標準。」
  • sci投稿如何避免認定抄襲
    投稿發表sci,作者寧願文章被拒稿,也不願意被期刊認定為抄襲。抄襲屬於學術不端行為,會給自己以及單位帶來很大的負面影響,這是每位作者都應該盡力避免的。那麼,sci投稿如何避免認定抄襲?sci投稿避免認定抄襲的方法,有多種,知實學術在本文主要介紹三種,分別是查重率、引用和翻譯。
  • 法學專家搞不定學術打假 誰來判定論文抄襲?
    原標題:法學專家搞不定學術打假——誰來判定論文抄襲?看到查重報告顯示,論文的文獻複製比超過50%的時候,姚洪軍一度覺得自己要舉報的抄襲是「板上釘釘」的事了。這位上海政法學院法律學院的副教授,關注本院院長侯懷霞涉嫌「抄襲」已經9年。
  • 論文抄襲的認定標準不能「縹緲不定」
    (《中國青年報》4月3日)之所以碰壁,是因為僅僅憑藉「查重報告」,還判定不了「論文抄襲」。客觀而論,「複製比」居高不下,的確是很多「抄襲論文」的一大表徵,如今很多作假論文浮出水面,就是因為過不了「查重」這一關。但還應看到,查重檢測本身也存在客觀不足。
  • 知網論文查重是根據什麼來判斷抄襲的?
    但是,中國語言博大精深,同樣的一句話可以用很多種方式表達出來;就算是一模一樣的語句,被其他學者先寫出來的概率也是非常大的;另外,不同學科,還會涉及到專業術語、名人名言、法規條款、詩詞歌賦、公式代碼、步驟流程甚至醫藥處方等類型的重合,知網查重系統是根據什麼來判斷抄襲的哪?
  • 自己寫的論文為何花錢查重?別讓查重淪為抄襲遮羞布
    也就是說,論文查重的目的是為了防止學術不端,不至於讓畢業生從網上隨便下載幾篇論文,剪貼複製一下就矇混過關。論文查重的初衷,無疑是好的,一定程度上增強了學生對學術的敬畏之心,降低了抄襲等學術不端行為的發生概率,從而提升科研能力。可凡事都要一分為二地看,商業化論文查重的負面效應也不可小覷。
  • 廣西財經學院一院長論文重複率90% 學校認定「不是抄襲」
    央廣網南寧1月23日消息(記者任夢巖)據中國之聲《新聞晚高峰》報導,論文查重是如今每個大學生在畢業答辯前的必經步驟,根據各個學校不同的標準,論文的重複率在10%-25%不等,基本可以被認定為抄襲,無法參加畢業答辯。
  • 上海政法學院侯懷霞被指論文「抄襲」 副教授舉報9年四處碰壁
    信機器,還是信人  姚洪軍想不明白:「我也是學法律的,白紙黑字的證據擺在這裡,難道還不足以認定?」  在他看來,居高不下的「複製比」是推不翻的事實。  但在中國海洋大學校學術委員會參與侯懷霞論文鑑定的專家李其眼裡,查重報告裡的數字並不一定具有強大的說服力。
  • 法學專家搞不定學術打假 抄襲與否的邊界到底在哪兒
    法學專家搞不定學術打假——  誰來判定論文抄襲?  看到查重報告顯示,論文的文獻複製比超過50%的時候,姚洪軍一度覺得自己要舉報的抄襲是「板上釘釘」的事了。  這位上海政法學院法律學院的副教授,關注本院院長侯懷霞涉嫌「抄襲」已經9年。
  • 評判論文是否抄襲,關鍵要有統一標準
    上海政法學院法律學院副教授姚洪軍關注本院院長侯懷霞論文涉嫌「抄襲」已經9年,他提供的中國知網查重報告顯示,侯的博士論文除本人已發表文獻複製比達55%,另外5篇期刊文章分別為97.8%、69.1%、55.4%、53.1%、47.6%。
  • 何為論文抄襲應有科學標準
    正因論文如此重要,抄襲成了一些人鋌而走險的野路子。對此,教育部出臺了學位條例、《學位論文作假行為處理辦法》,對學位論文的原創性進行規範,對遏制學位論文抄襲有一定效果。但是何種情形構成包括學位論文在內的論文抄襲,目前具體的認定標準基本交由高校自己決定,沒有上位統一規則,不僅導致認定方法不同,而且標準差別較大,認定結果截然不同。
  • 恕我直言,現在的論文查重讓人很!不!爽!
    圖片來源:新華網這已經不是查重系統第一次「C 位出道」了,更早的 5 月份,因為今年難到近乎變態的畢業論文查重規則,眾多畢業生把翟博士罵上熱搜也是轟動一時。天下苦查重久矣。此次李院士事件,有很多人不約而同地表示了對查重系統的質疑,僅僅一個查重真的有資格定性抄襲嗎?
  • 如何判斷知網查重入口是不是官網?
    【概要】每年的畢業季來臨之前,各高校的畢業生們都會提前檢測自己的論文,找出論文中抄襲內容進行降重,查重率達標以後再上交學校,以免延誤答辯。然而,每個學校都是有嚴格查重次數限制的,一般只允許檢測一到兩次,除了圖書館以外,哪一個查重入口比較安全、比較準確已成為畢業生們頭疼的問題。現在專本科生畢業論文和研究生學位論文比較常用的主要有學術圈查重入口和高校圖書館入口。但在使用這兩個入口檢測論文時,常常有同學錯誤地進入了其他第三方網站,導致查重結果偏差較大、在系統中留下檢測記錄、論文外洩等問題發生。
  • 論文查重率多少合格?
    論文查重率是學術不端檢測的一個重要數據,是判定畢業論文是否存在抄襲行為的重要依據。如果論文查重率沒有達到校方的標準,那麼可能無緣接下來的畢業答辯,進而影響畢業,那麼論文查重率多少合格?對於這個問題,可能很多同學都不了解。
  • Essay被判定為抄襲該如何避免?
    每到論文高峰期,不管是小作業還是大essay,抄襲(plagiarism)又成為了人人喊打的過街老鼠。隨著各國高校的學術規範越來越嚴格,原本對自己的論文很有信心的童鞋們也不免擔心起來,到底怎樣就是抄襲了?又該如何避免呢?什麼是Plagiarism?
  • 查重軟體讓抄襲者「光明正大」:為什麼說論文重複率是一個假問題?
    從兩個方面來刊:第一個方面,論文查重軟體之所以被發明出來,主要是針對論文抄襲的,這是查重軟體被研發出來的初衷,它不叫查重軟體,叫反抄襲軟體。論文查重在國內已經實行了好多年了,現在回過頭來看刊這些軟體,它們的反抄襲效果怎麼樣?每個人都可以認真地想一想,論文查重有沒有遏制住學術圈裡的學術抄襲現象。
  • 被學校認定論文抄襲!我該怎麼辦?
    你被關在小黑屋裡,被面前一堆的證據指認為論文抄襲,到那時我們該如何是好呢? 果斷流淚?果斷各種裝暈?果斷各種博同情?果斷要求再給一次機會? 如何引發抄襲? 1.完全複製粘貼別人的文章,並且沒有用引號,也沒有註明文獻的來源。
  • 《驚雷》踩雷了,音樂抄襲如何認定
    具體而言,如何判定音樂是否抄襲?記者了解到,網上流傳著通過連續8小節音樂相似或者每個小節裡有四分之三的音節相似,便可判定為抄襲的說法。但是,在我國著作權法或是相關的國際條約中均找不到關於「N小節相同或相似即構成抄襲」的規定。
  • 高校畢業論文查重日趨嚴格:有學校已將合格標準降至5%
    所謂論文查重, 就是把自己寫好的論文通過論文檢測系統資料庫的比對,得出與各大論文資料庫的文字複製比率。 簡而言之,就是檢測抄襲率,看你論文的原創度,是不是抄襲的論文。某教育界專家評論說,中國的高等院校,正在進入「寬進嚴出」時代。
  • 我自己寫的論文,只是在網上查重!投稿之後怎麼成了抄襲?
    論文查重是很多人在發表小論文和撰寫畢業論文時,必須要走的一個流程。也許很多人曾經不明白,但經過翟天臨的論文事件,相信大家對論文查重、重複率都略知一二。可是,有人自己寫的小論文,在網上查重以後,然後再投稿,居然顯示重複率高達50%以上,而已收錄的論文跟自己的幾乎一模一樣。為了防止論文抄襲,針對學生的論文設定了重複率門檻值,只有重複率降低到一定程度以後,才認為合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