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何家英先生仰慕已久,不僅是因為在拍賣會、畫廊、網絡、雜誌等媒介中常會有關於他的報導,也不僅是因為他的社會職務、地位及其在當下藝術界的影響力,而是我能在他的藝術世界中真切地讀到平和、澄淨以及美!這是心靈上的共鳴,讓我總是沉浸在他所營造的藝術畫面中,去感悟、去遐想。終於能有機會去拜訪先生了,我興奮不已、激動不已,見到他,有著文人的氣質、帶著書卷的氣息,溫和、清雅,他的畫室充滿百合花的香氣,讓我想起「入芝蘭之室,久而不聞其香」。也許只有這樣的環境才能讓先生歷久迷醇,有一顆真善美之心去做真善美之畫。
丹青 胸懷 運筆自如 聽從內心的召喚
終於能有機會去拜訪先生了,我興奮不已、激動不已,見到他,有著文人的氣質、帶著書卷的氣息,溫和、清雅,他的畫室充滿百合花的香氣,讓我想起「入芝蘭之室,久而不聞其香」,也許只有這樣的環境才能讓先生歷久迷醇,有一顆真善美之心去做真善美之畫!
《幽窗小記》中語:「寵辱不驚,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望天上雲捲雲舒。」見到先生,我便想起了這句話,他的淡定、清雅,讓我能感受他那與世無爭的博大胸懷,他那達觀自得的恬然心境,他那真英雄、真名士的瀟灑姿態,讓人感覺溫暖、祥和。
這樣的氣質體現在畫面中,自然受到人們的青睞與欣賞,它能帶給人們心靈上所追求的一種質素,一種在現代社會的高速運轉下人們的內心早已缺失的一種質素,填補快節奏生活下人們忙碌之心的空位,給自己一個精神上的寄託,一種對真善美的渴求與欣賞。
正是這樣的寵辱不驚、去留無意,看似平淡無奇,這樣反而給了他一個較大的發揮空間,心有多大,舞臺就有多大,他執著於自己的藝術追求,心境平和,淡泊自然,無論是工筆亦或是寫意,無論是繼承亦或是創新,他都能恰到好處地表達,都能運用自如,他每每都是在聽從自己內心最深處的呼喚,表達著真善美的理念。
大膽創新 表達人性善美
先生的作品貫通中西,注重對生命體驗的表達,對心靈的卓越表現,對人性的深刻關注,那一筆一墨之間無不流露著真情實感,無不傳達著審美體驗與生活實在。先生重視生活帶給他的靈感,在他看來,藝術一旦脫離生活,儘管會得到喜愛,得到認可,但是並不會長久。
於是先生遵照著生活是藝術美之源泉的原則,通過生活感受,在原有的筆墨技法的基礎上,大膽賦以新的生命。通過對人物形象的刻畫,來表達與生活、與自然、與心靈更接近的東西。
這就要抓住所繪對象的形、神、心,摹寫人物外形,抓住人物形態,了解人物內心,這需要一位畫家的綜合素養,識見高,胸懷廣,功底深,性情真,先生做到了,並且還在努力著,努力表達著人的心性中最真實最深刻的真善美。
但是先生自己卻不滿意,他說自己的作品中對於人物心靈方面的表達還是有些欠缺,也許是先生對自己的要求太嚴格,對藝術的要求太苛刻,總是想要做到盡善盡美。
在面對來自各方的溢美之詞時,先生總是能客觀地對待自己,對待讚美之詞,回過頭依然執著於自己的藝術創作,心無旁騖。
畫如其人 演繹心路歷程
普列漢諾夫認為:「藝術既表現人們的感情,也表現人們的思想,但並非抽象地表現,而是用生動的形象來表現。」亦如先生的藝術訴求,他筆下的少女,純潔、略帶憂鬱,有著天真的遐思和夢想;他筆下的少婦,優雅、恬靜,有著無窮的魅力和韻味;他筆下的村姑,樸素、實在,收穫著滿滿的碩果和希望;每一位畫面裡的主角都演繹著先生的一段心理路程,都是他內心最真切感受的外化。
每一幅畫面都宛若一首流暢溫婉的詩;宛若一支高水流觴之曲。讓閱讀之人在和諧妙境之中感受「寧靜致遠,淡泊明志」。
四時花開,真正綻放過的花是永不會凋零的,先生其人其作亦是如此!(文/卜豔)

1957年出生於天津,自幼喜愛畫畫,1977年考入天津美術學院繪畫系學習國畫,1980年畢業後留校任教。曾任第九、第十、第十一屆全國政協委員;現任中國美協副主席、中國工筆畫協會副會長、中國藝術研究院博士生導師、工筆畫研究院院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