畫家何多苓:我喜歡跟文人交往 與藝術家格格不入

2020-11-25 人民網

何多苓

何多苓畫作

 

何多苓是當代抒情現實主義油畫和「傷痕美術」的代表人物。6月18日到30日,他在廣東美術館舉行以「當代的憂思——士者如斯」的個人油畫展,將他最新的作品給予觀眾分享,展覽展出了何多苓的「兔子系列」、「雜花寫生系列」等近3年的新作。何多苓當年的作品《春風已經甦醒》和羅中立的《父親》一樣,曾轟動一時。他的作品常常因與文學的因緣而備受關注,著名的人物畫《小翟》系列被人認為是他的前妻、詩人翟永明的作品《靜安莊》的再現,他的《帶閣樓的房子》就是根據契科夫的原名小說創作的。由此種種,他被稱為「畫家中的詩人」。他在接受南方日報記者專訪時也表示,自己與藝術家有點格格不入,更喜歡與文人交往。

雖不寫詩但畫詩

「士者如斯」,是何多苓油畫展的名字。為何以油畫的方式,探討中國傳統士大夫精神?何多苓解答說,自己與他同時代的畫家最大的區別,就是畫中散發的那種憂傷的詩意,正如他所說,「我雖然不寫詩,但畫詩」。

此次展覽,他沒有找藝術圈內人做策展人,而是找了自己的老友、著名詩人歐陽江河。「歐陽江河寫評論文章的時候,從他的角度出發,喜歡將我的畫和詩歌、音樂等進行對比,比較獨特,覺得比較認同他這樣的文人式的解說。」何多苓如此解釋。

何多苓的畫設色青灰,人物孤獨,多以曠野、房屋、飛禽等事物襯出人的境遇,自然之中有一種野逸之趣。何多苓的繪畫有一種朦朧的、夢幻的感覺,就像象徵主義的詩歌。何多苓坦言,自己受詩歌的影響很深。

做一個畫壇「隱士」

 相比於畫家,他更像一個隱士,或者一個古典的文人。何多苓說:「我比較喜歡陶淵明、王維、徐渭等有點隱逸的成分的古典文人。」也許正是這種逸氣,他的油畫充滿了一種瀰漫的神秘氣息和野逸。

何多苓如今仍然生活在成都的藍頂藝術區,經常和成都的作家和詩人來往,他覺得成都的特點就是閒散,這也感染了何多苓的藝術。何多苓對「官員藝術家」保持一定距離,「中國的畫家到了一定的歲數,往往就去當一個領導。這和人的性格有關,有些人比較進取些,有些人比較消極點,我就比較消極。當然,畫家當了領導之後,畫價就升得更高。但是我不願意這樣,我寧願付出這個代價,也要自由」。詩人歐陽江河認為他註定是個逆潮流而行的獨行者。獨立、閒散、不受拘束,也許能刻畫出何多苓的某種精神風貌。

相關焦點

  • 藝術家李山:我寂寞了二十年
    文李宗陶我希望有一天,父母跟子女的關係就是:我做一個方案(不一定是人的形象),然後通過基因工程做出來,下一代跟我的關係就是「你是我的方案」。李山和張洹,兩個旅美當代藝術家(上海、紐約兩頭跑)許多年前在飛機上相遇,聊起生物學,甚歡,從此交好。
  • 「四君子」與文人情懷
    尤其文人花鳥畫,借寫花鳥之形以表達畫家主觀的意象情感。潘天壽曾說:「畫之貴乎師造化,師自然著,不過假自然之形耳。無此形象不足以語畫,然畫之至極,終在心源。」文人畫家更注重神韻意境的追求。這種精神也被當代畫家所繼承。(清氣滿乾坤 李樹)文人畫始於北宋年間,是中國繪畫史上一個重要文化現象。
  • 何謂文人畫
    蘇軾的題跋短短幾句,已初步涉及文人畫的基本特點和追求。文人畫並不以外在形似為追求目標,而是要以意氣為觀,在形象之外追求事物之本真和理則,也就是在牝牡驪黃之外求,從而表現文人之俊發,也就是才識性情。後來文人作畫,也常運用這一典故抒懷,如陳與義之詩,「意足不求顏色似,前身相馬九方皋」。姜特立也感嘆「我一見之三嘆息,意足不暇形模索」。
  • 文人雅士的「神仙夢」,清代王雲繪《山閣雅會》
    文學家和藝術家應該是同時對這個題材感興趣的,戰國時期就有了《人物龍鳳圖》和《人物馭龍圖》描繪人死之後升天的畫面。這樣的畫作內容明顯受到了當時詩文的影響。營造這樣場景有什麼意思呢?也許古人根本沒有考慮這個問題,他們只是覺得把心中期盼畫下來就足夠了。
  • 畫家石虎:其人其畫虎虎有生氣
    大概1982年,劉迅先生主持的北京市美術家協會在北海舉辦了一個內部觀摩性的展覽,展出兩位畫家的作品。這兩位畫家就是周思聰和石虎。當時,他們被稱為是「青年畫家」。雖然周思聰生於1939年,石虎生於1942年,都已經是四十來歲的中年人了。不過,說他們是青年畫家也有點道理。一是因為十年文革,藝術教育中斷。80年代初青年畫家一代幾乎斷了層。這三四十歲的畫家很自然地被認為是青年了。
  • 何加林:文人追求與士人情懷
    文人追求與士人情懷文丨嚴長元 梁騰年輕時就開始留的一須髯,再配上一頭長髮,貌似北人粗獷、實不乏南方之清秀,在人多熱鬧的場合併不多語的他,遇到感興趣的話題常能侃侃而談,讓人忽然醒悟到,在他畫家身份之外所疊加的教師身份和經歷
  • ...是我公然對抗的一次,之後我跟世界格格不入,覺得不想拍電影了
    我就偷偷跑去,因為管理員跟我們家關係好嘛,我就每個禮拜都背很多書回去,跟同學一起看。很久沒有這樣的生活了,現在大家都是單兵作戰,在自己的小圈子裡做事情,會束縛自己的眼光。這樣一說,我還挺懷念那段生活的。 那個年代日本跟中國交往特別多,《追捕》《幸福的黃手絹》都很流行。我也是那時候看到的小慄康平的《泥之河》。
  • 藝術家靳衛紅:看東京顏真卿展,我一直有一種熱血沸騰的感覺
    分別指向兩條重要的藝術史線索:文人藝術和書法。這兩位不是一般意義上的傑出藝術家,而是開宗立派的人物,均是上承前代又開啟新路,歷史長河從他們身邊流過時都會轉一個彎。 從今日看,顏、董都屬於一個日後被歸納出的大「傳統」的形狀內部,但如果放到他們當時所處時代的語境下,他們是極具創造力的,無不是筆力能扛鼎,「獅子一法乳,散為諸名家」。
  • 大作家與大畫家們的是是非非
    兩人在經過一番爭鋒相對之下,高更問他,要不要去看我的畫?毛姆說:「為什麼你想要跟我交朋友?你知道我討厭你,而且看不起你」。高更心情愉快的回他「你之所以跟我吵架,其實是因為我他媽的根本不在乎你怎麼看我」。毛姆當下臉頰被憤怒給燒紅,但卻啞口無言。因為,「他幾近麻木不仁的自私會把人氣瘋,我恨不得刺穿他冷漠無情的盔甲。但我也知道,說到底,他的話的確是事實。
  • 藝術人物:著名畫家阮勇作品賞析
    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安徽省書法家協會會員、西安中國畫院院聘畫家、浦江山明美術院特聘畫家、中原書畫院山水畫藝委會主任、中原美術學院客座教授。文人水墨  詩意表達——阮勇的新文人水墨符號張本平文人畫要求畫家必胸有韜略,腹蓄萬卷書,才能具有「外師造化,中得心源」的真髓。
  • 「董其昌」的蝴蝶酥、「八大」的標本,這位畫家又調皮了
    您怎麼看待傳統藝術,最欣賞哪些畫家? 何曦:歷史上有許多被公認為經典的繪畫不僅意境美,筆墨技法也是登峰造極,今人難以超越。古代文人用毛筆寫字,當代人用鍵盤打字,我們對毛筆的運用很難和他們一樣出神入化。
  • 深度揭露:藝術家劉佑局談任重國畫抄襲現象是「欺騙」
    藝術家劉佑局講:「任重式的臨摹與抄襲現象,其根源並不是來源於守舊思維,而是對一個全新藝術時代的欺騙,他們往往會打著「傳統」的雨傘而作為遮掩,在神鬼世界,進行著與藝術活動沒有任何干係的「殭屍行動」。藝術家劉佑局《無題》《無題》《無題》最近,網上有關當代著名工筆畫家任重作品涉嫌抄襲的話題引起了一定爭議,關於繪畫作品臨摹和抄襲的話題屢見不鮮眾說紛紜。
  • 古人云:人無癖不可交,沒有癖好的人為什麼難交往?
    青春年少時,乃至人生的前半輩子,張岱是非常愛玩的人,只因為「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他的家境殷實,錦衣玉食,除過享受安逸的書齋生活,他的身上還養成了許多雅興,養花、遛鳥、遊山玩水,這些事情他都喜歡做。 他的朋友圈子裡也大多是紈絝子弟,跟他處在同一個層次上,張岱有什麼癖好,其他人同樣有。
  • 東方之美——中日韓畫作的文人情懷
    明代文人畫開山之人王紱的代表作—《北京八景圖》,是卷作於畫家第二次跟隨明成祖朱棣北巡之後,是以所見之景為基礎進行創作的實景山水。明代中期,「吳門派」崛起,佔據畫壇主流。展覽中有「吳門派」文徵明和唐寅的兩幅雪景山水。文徵明的《雪景山水圖》作於76歲,屬於晚年水墨粗筆一類,也是文氏雪景山水的常用之法。
  • 「斜槓青年」馮驥才:作家、畫家、領讀人
    他畫技精湛,曾辦過23次畫展,被評論界稱為「現代文人畫的代表」。  在創作盛年,他又從文學創作轉身,致力保護城市歷史、搶救民間文化,被譽為「中國古村落保護第一人」。  從作家、畫家,到非遺文化保護人,他如同一個「斜槓青年」,身份一直在變換。
  • 畫家陳永智先生的淺絳山水畫作品,感受一個自然天成的審美空間
    山水畫家陳永智中國繪畫不同於西方繪畫的再現傳統,向來注重於內在的精神修養與主觀表現,從南朝畫家宗炳在《畫山水序》中立「暢神」之說開始,由境入心,以心寫畫,重視神似、意似等理念,便構成了中國繪畫,尤其是文人畫的基本形態。
  • 中國美術館陳鈞德畫展:他用文人性情接續三十年代的油畫傳統
    8月22日起,中國美術館舉行「陳鈞德繪畫藝術展」,全面回顧上海畫家陳鈞德從藝60年的成長經歷,遴選了他自1960年代起一直到今天,每個年代的代表性繪畫作品。其中1960年代、1970年代具有文獻意義的現代派繪畫作品為首次公開展出。一直相對低調的陳鈞德早年師從林風眠、劉海粟、關良、顏文樑等,其油畫既葆有西方的油畫質感,也體現了中國文人畫的審美精神。